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650.604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共(18)页,650.60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bb599e5259d5f8181d7165c8f6480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静宁县文萃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

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国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记载,孔子曾感叹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所说的这一状况()A.导致天子失势诸侯争霸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C.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D.为统一多民族国

家奠定基础2.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的《法律问答》中记录了秦朝的一个判例: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这一判例说明,秦律()A.量刑较为宽松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借鉴儒家思想D.蕴

含一定理性因素3.《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愿。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A.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B.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C.学习南方

士族的先进文化D.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4.下图所示的打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运动。唐时,从贵族到平民,从宫廷到军队,从男人到女人,从接待外客到集会庆贺,该运动风靡全社会。这主要是因为()A.社会局势长

期稳定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D.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5.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A.反映宋代地方

机构臃肿官员冗滥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C.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D.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6.元初,关于如何修撰辽、金、宋三史出现了两种主张:一种以宋为正统;另一种以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

史,辽、金为北史。统治者最终确定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这一方案()A.摒弃了王朝正统观念B.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发展C.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D.推动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7.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

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C.商业管理日益规

范D.市场化水平较高8.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

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9.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1864年美国公使蒲安臣在致本国上海总领事的一封信中,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这表明A.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B.列强对

华政策达成一致C.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D.晚清外交面临更大挑战10.1911年9月,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组织发动起义,宣布荣县独立,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主动派兵进攻周边地区,保路运动进入了全面武装斗争状态。据此推断,这次起义

A.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B.推动了各省相继宣布独立C.受到了辛亥革命的鼓舞D.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11.七七事变后,藏族僧俗民众闻讯高呼“驱彼倭奴,还我故土”,并组成“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奔赴

重庆及各大战区该事件生动地证明()A.七七事变是抗战的开端B.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C.华夷观念仍未彻底消除D.藏族民众成为主要兵源12.1949年,上海投机资本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在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

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仅用10天左右就将这股涨价风潮平息下去。这场斗争的胜利A.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B.成功开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C.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D.解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13.下面两幅图是同一作者在不

同时期创作的木刻画,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B.土地问题开始受到重视C.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D.艺术主题反映时代特征14.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

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三大改造的实行B.“一五”计划的实施C.国民经济恢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5.基辛格说“北京和华盛顿正是对苏联力量有一种共同的关切才走到一起的”,中美两国最终走到了一的。的起,并在相互交

往中扩大互信的基础和互利的领域,不断丰富着中美关系的内涵。这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A.以互惠互利为基础B.核心问题是对抗苏联C.合作共赢取代对抗D.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16.1983年,《人民口报》头版发表《一快一慢说

明了什么》的文章,提到北京市顺义县投资建立燕京啤酒厂,一年就顺利投产;山东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有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这表明()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

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

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

了。——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材料二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

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主流的知识和思想逐渐失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它一方面

被提升为笼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思想,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作为边缘的佛教、道教,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知

识、思想与信仰。过去并不占主流的外来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那个时代最新鲜、最奉行的时尚。———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二明清换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天崩地坼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学人不断总结明亡的教训,探

索天下治乱的根源。他们一反晚明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实行”“实功”“实事”,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祛空谈而求征实,把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各个领域,举凡天文、地理、经史、典制、吏治、河漕、兵工、民俗乃至文字、音韵无不精研深究。——李

治亭《清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末清初新思潮萌发的背景。19.[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材料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

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来能遇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

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摘编自廖光珍《民主

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

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

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为什么?(2)根据

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静宁县文萃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

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国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左传》记载,孔子曾感叹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孔子所说的这一状况()A.导致天子失势诸侯争霸B.有利于华夏

认同观念的发展C.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多,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B项正确;天子失势、诸侯争

霸是材料现象,并非其原因,排除A项;材料描述现象与百家争鸣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的是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2.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的《法律问答》中记录了秦朝的一个判例: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

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这一判例说明,秦律()A.量刑较为宽松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借鉴儒家思想D.蕴含一定理性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项干中秦朝

的法律中对于妻子隐匿丈夫盗窃的钱财如何判决上,根据妻子知不知情,判决上有很大不同,说明秦律有一定理性成分,D项正确;材料只谈了妻子在两种情况下定不定罪,但定罪后处罚多严并未提及,且秦朝的法律按史实相对较为严苛,排除A项;题干中的判决有理性成

分,并非形式主义,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且秦朝指导法律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3.《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

愿。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A.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B.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C.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D.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搜求古乐,理定雅乐,是为了

通过艺术融合,使得鲜卑族的政权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认同,从而达到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打击北方士族势力,排除A项;取代少数民族俗乐、学习南方士族文化都是对材料内容的片面解读,不是孝文帝的真正目的,排除B项、C项。故选D项。4.下图所示的打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

育运动。唐时,从贵族到平民,从宫廷到军队,从男人到女人,从接待外客到集会庆贺,该运动风靡全社会。这主要是因为()A.社会局势长期稳定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D.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时该运动风靡全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世唐朝是因为在这个期间唐朝的经济发展繁荣,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极为开放,包容性极强,因此出现了很多文化和娱乐活动,马球就是其中的文化娱乐产物,所以马球运动与时代

相契合是该运动风靡全社会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社会局势”是否处于长期稳定状态,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表述与史实不符,唐代社会成员之间身份具有等级差别,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苏洵描述:“吾宋制治,有县令

,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该材料()A.反映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B.反映宋代解除了节度使的统兵权C.说明宋代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D.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

定方面效果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可知,苏洵描述了宋代中央能有效统领地方,表明宋制有利于防范内部动

乱,维护统治稳定,进而说明宋初措施在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不敢对抗中央,未体现宋代地方机构臃肿官员冗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节度使的统兵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地方机构之间相互牵制,排除C项。故选D项。6.元初,关于如何修撰

辽、金、宋三史出现了两种主张:一种以宋为正统;另一种以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统治者最终确定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这一方案()A.摒弃了王朝正统观念B.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发展C.体现了因

俗而治理念D.推动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最终确定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这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

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方案延续了王朝正统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政权的治理措施,不能体现因俗而治理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管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7.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

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在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D.市场

化水平较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雇主为雇工提供佳肴,带动其他商品的交易,D项正确;材料与雇工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商业管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D.儒

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

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9.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

、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1864年美国公使蒲安臣在致本国上海总领事的一封信中,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这表明A.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B.列强对华

政策达成一致C.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D.晚清外交面临更大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1864年美国公使蒲安臣……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

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期,列强在侵华方面组织起“外交团”,联合向清政府施压,攫取更多侵华利益,表明晚清外交面临更大挑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华侵略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国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排除A项;列强对华政策达成一致,这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与当时历史事实不符,

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1911年9月,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组织发动起义,宣布荣县独立,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

政权。荣县军政府主动派兵进攻周边地区,保路运动进入了全面的武装斗争状态。据此推断,这次起义A.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B.推动了各省相继宣布独立C.受到了辛亥革命的鼓舞D.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A【解析】【详解】荣县独立使得保路运动进入了全面

的武装斗争状态,而保路运动的发展使得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进入四川,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武昌起义推动了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时间是在1911年10月,排除C项;荣县革命后建立的是军政府,并非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排除D项。故选A项。11.七七事变后,

藏族僧俗民众闻讯高呼“驱彼倭奴,还我故土”,并组成“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奔赴重庆及各大战区。该事件生动地证明()A.七七事变是抗战的开端B.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C.华夷观念仍未彻底消除D.藏族民众成为主要兵源【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藏族僧俗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体现了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抗战的开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藏族僧俗民众组成代表团慰

劳前线将士,未体现藏族民众参军,排除D项。故选B项。12.1949年,上海投机资本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在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

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仅用10天左右就将这股涨价风潮平息下去。这场斗争的胜利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成功开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C.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D.解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海人民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平息了涨价风潮

,打击了投机资本,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项正确;这是中国的内政,“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说法夸大,排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排除

D项。故选C项。13.下面两幅图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木刻画,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B.土地问题开始受到重视C.艺术创作风格的转变D.艺术主题反映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减租会》(1943年)、烧毁旧地契

(1947年)”可知,两则图片分别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说明艺术主题反映时代特征,D项正确;两则图片分别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两个时期均属于民主革命时期,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土地问题是历代王朝

均重视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艺术风格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14.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三大改造的实行B.“一五”计划

的实施C.国民经济恢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7年我国完成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B;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三

大改造的实质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材料中的工业建设成就无关,排除A、D;1952年我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排除C。【点睛】15.基辛格说“北京和华盛顿正是对苏联力量有一种共同的关切才走到一起的”,中美两国最终走到

了一起,并在相互交往中扩大互信的基础和互利的领域,不断丰富着中美关系的内涵。这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A.以互惠互利为基础B.核心问题是对抗苏联C.合作共赢取代对抗D.受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答案】A【解

析】【详解】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材料表明共同抗苏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并在互利的基础上扩大交往,说明共同利益驱动中美关系的发展,A项正确,排除D项;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排除B项;中美关系结束敌对后是合作与对抗的并存,排除C项。故选A项。16.19

83年,《人民口报》头版发表《一快一慢说明了什么》的文章,提到北京市顺义县投资建立燕京啤酒厂,一年就顺利投产;山东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有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这表明()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已被突破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D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山东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有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发展掣肘太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结合“1983年”并结合

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前一年,这都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C项正确;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经突破,排除A项;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

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

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材料二唐末“内为奸

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遇,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缠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

。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摘编自杨钰胗《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

原因。【答案】(1)特点:藩镇割据集中在河朔地区,呈现区域性;藩镇之间具有制约性;藩镇势力不断壮大。(2)原因:对唐末五代教训的反思;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经济与阶级结构变化;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儒学复兴和理学产生的影响;士大夫群体的壮大。【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得出藩镇割据集中在河朔地区,呈现区域性;依据材料“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得出藩镇之间具有制约性;依据材料“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

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得出藩镇势力不断壮大。(2)原因:依据材料“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得出儒学复兴和理学产生的影响;对唐末五代教训的反思;

依据材料“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任”,得出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群体的壮大;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依据材料“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

”、“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经济与阶级结构变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主流的知识和思想逐渐失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

现很奇怪的现象:它一方面被提升为笼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思想,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作为边缘的佛教、道

教,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过去并不占主流的外来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那个时代最新鲜、最奉行的时尚。———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二明清换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天崩地坼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学人不断总结明亡的教训,探索天下治乱的

根源。他们一反晚明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实行”“实功”“实事”,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祛空谈而求征实,把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各个领域,举凡天文、地理、经史、典制、吏治、河漕、兵

工、民俗乃至文字、音韵无不精研深究。——李治亭《清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末清初新思潮萌发的背景。【答案】(1)完善了宇宙论和价值观的理论,并把它同儒家伦理联系起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中央集

权君主专制;形成了思辨体系,让儒学焕发新的活力(让儒学能够应对佛道的挑战)。(2)传统儒学陷入玄想和僵化中,脱离现实;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出现;思想家对明亡教训的反思和总结。【解析】【小问1详解】贡献:根据材料一“当主流的知识和思想逐渐失

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它一方面被提升为笼罩一切、不容置疑的思想,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

阶层的吸引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完善了宇宙论和价值观的理论,并把它同儒家伦理联系起来;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一“……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作为边缘的佛教、道教,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最富于生机

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过去并不占主流的外来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那个时代最新鲜、最奉行的时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形成了思辨体系,让儒学焕发新的活力(让儒学能够应对佛道的挑战)。【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材料二“

明清换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天崩地坼巨大变化。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学人不断总结明亡的教训,探索天下治乱的根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思想家对明亡教训的反思和总结;根据材料二“……他们一反晚明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实践’‘实行

’‘实功’‘实事’,易主观玄想为客观考察,祛空谈而求征实,把学术研究的范围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各个领域,举凡天文、地理、经史、典制、吏治、河漕、兵工、民俗乃至文字、音韵无不精研深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传统儒学陷入

玄想和僵化中,脱离现实;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新思潮萌发的背景还有: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出现。19.[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材料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建立时,

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来能遇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

,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论题:政党阶级属性影响土地政策效果。阐述:经过1924年改组的国民党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倒退为限制租项比例,由于国民党蜕变

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执政党,该政策收效甚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工农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紧围绕废除或改造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形势需要先后发动土地革命、实施双减双交、开展土地改革,从而获得人民支持,最终实现了反封建目标,

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论:国共两党不同阶级属性,不仅导致了二者土地政策不同,也决定了两党政治地位的变化,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方向。【解析】【详解】本题为阐述事物类论述题。论题:根据材料中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土地政

策内容和效果可以得出观点:政党阶级属性影响土地政策效果。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1924年改组的国民党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国民党在执政

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倒退为限制租项比例,由于国民党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执政党,该政策收效甚微。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工农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紧围绕废除或改造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形势需要先后发动土地革命、实施双减双交、开展土地改革,从而获得人民支持,最终实现了反封建目标,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属性,不仅

导致了二者土地政策不同,也决定了两党政治地位的变化,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方向。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的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

农村消失了。——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的变革。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答案】20.变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否。原因: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21.过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根据“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

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的变革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因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生产

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出现根本改变。【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