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309.684 KB
  • 2024-10-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17)页,309.68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b0fdfebd33506c777b52fab7ebe77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安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高三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2017年,陕西渭南市刘家洼村发现春秋时期芮国都城遗址,发掘出面积0.1平方公里的城址和20

0余座墓葬,包括一座随葬七鼎六簋的大墓,以及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等。随葬品中有建鼓、陶埙等乐器、带有“芮公”铭文的青铜器和蟠螭纹装饰的金头权杖,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据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A.芮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B.中

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C.芮国地区私营手工业的技艺水平提高D.芮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芮国都城遗址中既有青铜器等代表中原文化的器物,也有权杖等代表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形

制,可以推断出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交流和融合,故B正确;单从随葬品看不出礼乐制度毁坏的情况,故A错;从材料的信息无法判断随葬品是私营生产还是官营生产,故C错误;从所给信息不能判断芮国是哪个民族政权,故D错误。2.春秋末

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B.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

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老子追求“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家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表明先秦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严密逻辑推理”,排除C;材料反映出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排除D。【点睛】3.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

成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答案】B【解析】秦汉时期地方官有较大的权力,宋代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职,体现出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加强,故B正确;A是秦朝时期郡县制推广;C中改善不符合题意,中央和

地方始终是一对矛盾;D根本解决说法绝对。4.康有为说隋代的书法情况是:“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为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又说:“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康有为认为隋朝书法()A.以秀美峻整兼备为主要特点B.风格淳朴简要趋于单调C.具有融汇

性与过渡性的特征D.是古代书法成熟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可以看出隋朝的书法兼具各代书法的特点,因此具有融汇性与过渡性的特征,C项正确;“秀美峻整”没有体现,排除A;“单调”不符合主旨

,排除B;材料不能证明是书法的成熟,排除D。5.唐朝,计赃计罪罚皆以绢帛计算,如表为《唐律疏义》中的相关规定。这反映出唐朝A.统治者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C.绢帛具有货币的重要地位D.封建政府重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时“计赃计罪罚皆以绢帛计算”

,说明唐律的规定里绢帛相当于财富,所以绢帛等同于货币,具有重要地位,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仅仅是贪赃枉法和负债等违法犯罪行为下的惩罚措施,不属于统治者对商品经济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受人财而为请求者”、“诸监临主司”和“负债违契

不偿”的人,没有提到工商业者及其社会地位,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受人财而为请求者”、“诸监临主司”惩罚措施可以体现政府对吏治清明的重视,但“负债违契不偿”则没法体现吏治问题,排除D项6.北宋初年,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

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大臣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B.提高了行政效率C.体现政治集权色彩D.避免了贪腐风气【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鼓励台谏

大臣弹劾大臣”体现的是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及相互制衡的思想来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但是这种权力结构容易造成政风因循保守,A正确;北宋的分化事权政策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专制体制不可能避免腐败,D排除。

故选A。7.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区域

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是为了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故B正确;开通大运河和对外

贸易无关,故A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朝,故C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不代表北方经济严重衰退,故D错误。8.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出于孔

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由此不能推知的是A.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独立的理性思考精神影响了李贽D.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答案】D【解析】【详解】王阳明的心学和程朱理学都属于理学的范畴,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二者并非对立的,故选D;据题意可知,王阳明认为

一切的“理”应该到自己的内心中去探求,说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A;每个人都可以到自己的内心中去探求理,说明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排除B;王阳明这种到自己内心探求的独立的理性思考精神对后来的李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排除C。故选D。9.明朝中期常熟地主谭晓用低

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销售所得“视田之人复三倍”。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这说明江南地区

农业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封建生产关系受到抑制C.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D.传统经济结构分崩离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明朝中期起江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凿池养鱼、筑舍养猪以及果木蔬菜种植逐渐增多。这说明江南地

区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生产关系是否受到抑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传统经济结构分崩离析的信息,故D错误。10.早在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

;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方面做出的规定。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这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A.具有政治的导向性B.反映变革的艰难性C

.体现思想的革新性D.倾向西俗的趋同性【答案】A【解析】【详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主要是反清。而清政府的移风易俗改革主要是进行新政的改革,因此二者都体现出政治导向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艰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排除C;材料与西俗无关,排除D。11.下表为

某位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某一运动失败原因的总结。这一运动是()A.新文化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

该阶级提不出先进的口号和指导思想,只能利用西方基督教义和中国儒家大同思想来麻痹群众,最终走向失败,因此C正确;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A排除;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色彩,不符合材料限定,B排除;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党代表的阶级本质,与

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C。12.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荣氏兄弟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多个省市,面粉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

国。这说明荣氏面粉厂A.创办是源于政府奖励实业B.旨在抵制外国资本输出C.扭转了中外贸易逆差局面D.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多个省市,面粉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可知荣氏兄弟的面

粉厂分布广、销路好,说明荣氏面粉在当时的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故选D;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荣氏面粉厂目的为了盈利,不是抵制外国资本输出,B错误;近代中国的贸易逆差并非是荣氏面粉厂能扭转的,C不符合史实,排除。13.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

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爱国知识分子反对西学泛滥的号召C.

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倡行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发生在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具有学术辩论形式但在内容上又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争论。它事关如何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本方法,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间在指导

思想上的分歧。它的实质是是否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之争,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不是材料的实质反映,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传播西学,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推翻军阀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1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对

地主阶级等一切反动阶级和派别实行专政;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工矿企业,否认外债和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保障八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阶级军阀豪绅的一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和红军兵士。”这表明苏维埃政府()A.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B.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C.坚决奉行共产国际的指导D.大力推行生产资

料公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对地主阶级等一切反动阶级和派别实行专政;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一切工矿企业,否认外债和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苏维埃政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政权的建设,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开展阶级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左”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

体现共产国际的影响,排除C;土地分给农民,并不是公有,排除D。15.我们反对对工农采取拘押罚款的办法,我们也反对对地主资本家采取这样的办法;增加工资与减少工作时间,均有一定限度,不能过多;劳资间订立劳动契约,在订约后,资本家须遵行,工人亦应遵

守劳动纪律。这些主张A.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好准备B.巩固、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D.体现了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反对对工农采取拘押罚款的办法,我们也反对对地主资本家采取这样的办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期间中共

采取的措施,即让资本家减轻剥削,发动工人的抗战积极性,同时,工人亦应遵守劳动纪律,以便使生产可以正常地进行和调动资本家抗战积极性,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工作重心是抗日,没有转移,排除A;材料中主张有利于巩固、扩

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材料主张体现了抗日的民族革命任务,排除D。【点睛】16.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

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3000人,约占新中国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A.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C.拥有着赤诚的爱国精神D.国家建设人才资源充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

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民族凝聚力,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故选A。1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逐步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建立该体制主要基

于当时A.人民生活亟需改善的现实状况B.社会主义公有制日益发展C.中苏进行友好交往的客观要求D.物资匮乏和经济基础薄弱【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因此根源是物资匮乏和经济基础薄弱,D正确;ABC与材料中的原因不符,排除。故选D。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大了。”这表明当时A.“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C.真理标准问题形成普遍共识D.媒体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倾向【答案】A【解析】由“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

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排除C,选A;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排除B;材料只是报刊的学术争论,并非反马克思主义,排除D。19.1977年底,四川省委在农业方面实行“放宽政策”

、“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这说明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B.个体小农经营得到广泛认可C.农民生产自主权进一步扩大D.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

】【详解】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故选C;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广泛认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做法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

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77年底”“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0.1984年《广东画报》报道:个体户高德良的“周生记太爷鸡”生意兴隆,但因雇工人数招致麻烦,被社会上指责为“资本家剥削”,备感压力的高德良做出一件轰动全国

的大事——上书国务院,吁请开放个体户雇工人数限制。这反映出当时A.新闻报道影响社会观念B.社会舆论左右政策走向C.私营经济得到政府认可D.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80年代初期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

经开始,但是仍存在诸多观念和政策束缚,尤其是个体户的雇工数量,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闻内容与社会观念的冲突,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策是怎样呼应社会舆论的,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私营经济

的态度,故C不符合题意。21.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民主制是对大众自由的限制,实行民主制其实只是无政府状态,然后导致专制暴政。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也指出,民主制远远不是城邦的最好治理方式,更谈不

上是穷人的政治。他们的观点反映出A.民主政治不适合雅典城邦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缺陷C.民众希望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D.雅典知识分子重视人的价值【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民主制是对大众自由的限制”、“民主制远远不是城邦的最好治理方式”体现的是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不认可,说明当时的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缺陷,B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符合其国情的,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2.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

券的行为,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民族教会与廉洁教会。路德的这些主张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C.阐明了理性主义的内涵D.揭露了宗教信仰的

虚伪【答案】B【解析】【详解】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民族教会与廉洁教会。依据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可知,路德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是市民阶层要求的反映,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错

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马丁•路德不反对宗教信仰,故D错误。23.由于每一个州都是一个单独的整体,独立前,北美移民们认为自己既是英王的臣民,又是某个殖民地的公民。独立后,他们基本的、持续的忠诚还是倾注于自己的殖民地,即现在的某个州。这说明当时北美移

民()A.国家概念模糊B.缺乏独立意识C.抵制邦联政体D.民族认同不足【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他们基本的、持续的忠诚还是倾注于自己的殖民地,即现在的某个州”体现的是当时北美移民的国家意识淡薄,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4.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由此可知,

这一时期A.法国大革命推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B.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的发展C.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D.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来看,17-18世纪,欧洲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而且出版新书和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

,这有利于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D正确;A项启蒙运动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B项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排除;C项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是经济的发展,排除。故选D。25.1878年,德皇威廉一世连续遭到暗杀

。愤怒的俾斯麦解散帝国议会,重新选出一批新议员,通过了反社会主义法,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捐援助。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德国()A.行政机构控制立法机关B.政治体制具有浓厚专制色彩C.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高潮D.代议制民主体制的阶级本性【答案】D【解

析】【详解】材料“重新选出一批新议员,通过了反社会主义法,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捐援助”体现的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排斥共产主义,D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6.1921年6月,23岁的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这说明苏俄()A.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冲击B.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受到认可C.新时期的政

策灵活有效D.经济发展仍然不能独立自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题干信息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灵活且有效,故C项追求者;苏俄(联)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

年代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1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尚未爆发,且这一时期西方抵制苏俄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反映这一时期苏俄经济有所发展,并非不能独立,故D项错误。27.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战争

的胜利,美英等国实行食品供应配给制度,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随着二战的结束,国家政策适时调整,定量配给制度被取消。结合图片可推知,二战后西方()A.大规模减少国家干预经济B.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平衡【答案】

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英美国家的食物配给制是战时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战争结束后,国家政策适时调整,定量配给制度被取消,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平衡,D正确;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

错在普遍,排除。故选D。28.1980年,77国集团提出了修订的经济发展指标,其中提到第三世界的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到1990年要达到20%,到2000年达到30%;粮食和农产品的出口份额到1990年达到35%,到2000年达到50%。该项计划的制订()A.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B.

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C.成功扭转了南北经济的差异D.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77国集团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视,这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A正确,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

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9.19世纪上半期起,法国美术界兴起“农村热”,描绘农村景象或生活的画作明显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会上层人土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龙”也逐渐选入此类画作。这主要说明当时A.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B.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

生活C.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D.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社会上层的人士的聚会中逐渐选入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题材,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城乡生活的变化,这说明社会生产的改进

和城乡联系的密切,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现实主义画作的题材问题,并不是说明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B错误;材料也没有突出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的信息,C错误。30.20世纪60年代末

,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C.

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15.“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意味着欧洲实力日渐强大,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这一时期欧共体成立,同时日本逐渐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而欧洲对美国在大西洋霸权的挑战只是多极化的表现之一,C是深层次背景,属于最佳选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是多极化趋势的一部分,是基辛格提出欧洲挑战美国大西洋政策的表层原因,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20世纪60年代,美苏正处

于冷战时期,美国未确立起全球霸权,B错误,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随着欧洲的崛起,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势必发生变化,D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未挖掘深层次原因,不是最佳选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清王朝所面临的

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

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礼部则负责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派遣钦差大臣与之议和,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奕诉、文祥、桂良等人奏请设立总理衙门。18

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

部之前。——摘编《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马彦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答案】(1)特征:受客观形势的影响;被动调整;具有半殖民地化倾向;逐步专业

化;逐步近代化;地位不断提高。(2)评析:是西方列强侵略、影响的产物;体现了华夷观念、秩序的打破;使晚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的工具;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型;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参与国际合

作;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其它领域的近代化。【解析】【分析】【详解】(1)特征:根据“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得出受客观形势的影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

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得出被动调整;根据“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得出具有半殖民地化倾向;根据“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得

出逐步专业化;根据“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得出逐步近代化;根据“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得出地位不断提高。(2)评析:根据“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得出是西方列

强侵略、影响的产物;根据“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得出体现了华夷观念、秩序的打破;根据“总理衙门”“外务部”,结合所学得出使晚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的工具;根据“总理衙门”“使节制度”“外务部”得出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型;还可从推动中国融入世界、

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其它领域的近代化等角度分析总结。【点睛】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还在交通要塞设立巡检司盘查,如违反

路引规定,立即押送官府严惩。明代里甲制明确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甲下或有他郡流徒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清承曩明制,规定:“每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上写户主姓名,丁男口数,外出注明所往,入则注其所来,月底

令保正出具无事甘结,报官备查。门牌揭于每户门上,以便勾稽人口动静。”——摘编《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制度》材料二美国人口信息统计有两大系统:生命登记制度和社会安全号制度。后者记录迁移、居住、纳税等信息,政府部门可通过该系统查询个人纳税和医疗登记情况,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信息追踪和服务管理。社会安全号既

承载着个人税收、福利、信用等信息,也承载着迁移流动信息,通过“福利引导、责权统一”原则,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在蔓国,公民要完全进入迁入地的社会权利体系需满足一些条件:如有些州规定居住不满一年的大学生,需支付高等教育学费;在迁入州内具有固定居所

等。巴黎在市区比郊区征收更多的“建筑用地税”,首尔通过对大型建筑物征收“人口过密税”来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英国法律规定了最低的人均居住面积,政府只需控制房屋建筑总面积就能达到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摘编《流动人口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平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控制人口流动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明清时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流动人口管理的差异。【答案】(1)目的:将百姓束缚在特定的区域、职业;保护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保证国家赋役征派;控制流民的数量与规模;稳定封建统治

秩序;(2)差异:信息系统支撑;分类管理;福利引导、责权统一;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以法律、税收为杠杆;(中国明清以行政高压管理为主,西方国家以杠杆引导为主;中国明清管理手段落后,西方国家实现信息化管理。)【解析】【分析】【详解】

(1)目的:根据“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得出将百姓束缚在特定的区域、职业;根据“甲下或有他郡流徒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得出保护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根据“每户给印信纸牌

一张,上写户主姓名,丁男口数”得出保证国家赋役征派;还可从控制流民的数量与规模、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等角度进行总结。(2)差异:根据“美国人口信息统计有两大系统”得出信息系统支撑;根据“生命登记制度和社会安全号制度”得出分类管理;根据“福利引导、责权统一”得

出福利引导、责权统一;根据“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得出引导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根据“规定居住不满一年的大学生,需支付高等教育学费”“巴黎在市区比郊区征收更多的‘建筑用地税’”概括得出以法律、税收为杠杆。【点睛】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战国

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忱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

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候”“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

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材料二1899年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

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

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原因: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士大夫的价值取

向。(2)不同: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结合;将爱国与兴民权相结合;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意义: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超越了“忠君”的传统,具有近代爱国意义;有助于启迪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丰富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解析】【详解】(1

)特点:依据材料“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来看,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而且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依据材料“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来看,当时强调“大一统,依据材料“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

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来看,当时的爱国主义者将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利禄为一体;原因:依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中国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其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不同:依据材料“欲唤

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将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结合,将爱国与兴民权相结合,依据材料“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主张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意义:依据所学可知,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其主张体现了民族资产

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助于启迪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丰富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超越了“忠君”的传统,具有近代爱国意义,这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学者亨廷顿将西方文明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1.古典遗产,即古希腊、罗

马文化;2.天主教和新教;3.欧洲语言;4.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5.法治;6.社会多元主义;7.代议机构;8.个人主义。——摘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影响西方文明近代转型的因素众多,从材料中选取你认为最重要的两到三个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加以说

明。(要求:以某一国家或整体说明均可,史论结合,表达清晰。)【答案】示例:宗教改革、法治和代议机构是影响西方文明近代化的关键因素。以英国为例,16、17世纪,英国通过宗教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不仅打击了大主教会的权威,还加强了王权,促进

了民族国家的发展。17世纪末期,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并颁布《权利法案》制约王权,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起来,开启了政治现代化。英国有漫长代议制传统,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30年代进行议会改革,促进了民主政治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脱胎于宗教改革、

法治和代议机构而产生的民族主义、法治及理性精神和政治民主化既是西方文明近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主教和新教……法治……代议机构”可以“宗教改革、法治和代议机构是影响西方文明近代化的关键因素”进行

立论,结合英国16、17世纪宗教改革的影响、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确立进程及19世纪英国代议制完善进行论述即可。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