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2.14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9cf955a3aaf0152c6875d2b5fd5aa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地理9月考一、单选题(每题3分,48分)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准确进入预定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任务主要包括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
段共6个飞行阶段(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当天问一号完成地火转移段时天问-号已经离开()A.总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2.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是因为火星()A.卫星较多B.距离太阳较远C.质量较小D.公转周期较短【答案】1D2.C【解析】【分析
】【1题详解】读图分析,天问一号是从地球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当天问一号完成地火转移段时,说明天问一号已经离开地月系并逐渐接近火星,但并没有离开太阳系,更不可能离开银河系和总星系。故选D。【2题详解】地球存在大气层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小于
地球,产生的引力小,因此火星大气的密度远低于地球大气,C正确;与卫星多少没有关系,A错误;火星距离太阳远影响的是火星表面的温度,B错误;火星的公转周期比地球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天体系统及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考查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小。,.
3.下图是“三叶虫化石图”。三叶虫化石生存的地质年代是()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答案】B【解析】【详解】三叶虫是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因此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前寒武纪三叶虫还没有出现,中生代和新生代时,三叶虫早已经灭绝,
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4.地球内部构造图和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读图,关于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岩石圈和软流层大气圈B.③和④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C.图中所示A、B分别为生物圈、水圈D.图
示B、C分别为岩石圈、水圈【答案】C【解析】【详解】读图可知,①表示莫霍界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③传播速度较慢,应表示横波,④传播速度较快,应表示纵波,③和④传播到古登堡界面(②)时,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B错误;左图中A渗透到其他圈层,为生物圈,C在最底层,应为
岩石圈,B在岩石圈之上,应为水圈,C正确,D错误。故选C。下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
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的5.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生物的出现B.水体的运动C.风的形成D.火山的喷发6.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A.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
的地区B.上海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D.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7.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的影响相关的是()①岩浆喷发②“磁暴”现象③冰岛地热资源丰富④水的运动⑤植物生长⑥干
扰有线电话接听A.①②③B.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⑤【答案】5.D6.B7.B【解析】【5题详解】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提供主要动力,因此生物的出现、水体的运动、风的形成均与太阳辐射有关,而火山的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ABC正确,D错误。本题选与太阳辐射无关的,
所以选D。【6题详解】材料“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说明上海市常规能源缺乏,但人口众多,经济产业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因此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可以有效增加能源供给,B正确,D错
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A错误;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但能量分散,C错误。所以选B。【7题详解】岩浆喷发、冰岛地热资源丰富是地球内能的释放,故①、③错误;“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通讯
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故②、⑥错误;太阳辐射可以导致水的三态变化、风的形成和大气运动,故④正确;太阳辐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故⑤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
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地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地球上的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大气环流和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
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2022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了“夸父一号”卫星,主要用于观测和研究太阳的“一磁两暴”,“一磁”指太阳磁场,“两暴”指太阳上两
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下图示意1985-2020年太阳活动周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两暴”指的是太阳活动中的()①太阳黑子②太阳耀斑③日冕物质抛射④太阳风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9.“夸父一号”的设计寿命不少于4年,该时段可以基本覆盖一次太阳活动周
期的()A.低谷期B.峰年期C.全部过程D.交替期【答案】8.C9.B【解析】【8题详解】太阳黑子是光球层出现的暗黑斑点,耀斑是色球层突然增亮,太阳风是由太阳大气层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流出,形成的一种带电粒子流,而日冕物质抛射则是指太阳大气层中的物质被强烈的磁场扭曲和加热,从而被抛射出去,其中太
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太阳黑子数量最多的年份是太阳活动峰年。读图可推测,2022年正处于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端,“夸
父一号”的设计寿命不少于4年,其观测可以基本覆盖一次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年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风在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层,其温度可高达100万摄氏度。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其中的质子和电子会由于日冕膨胀而向外运动,从而产生高
能带电粒子流,运动速度每秒可高达900千米以上。这样高速的带电粒子流,会有一部分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不断“吹”向行星际空间,而被称为“太阳风”。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多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意义重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下列各项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措施中,比较可行的有()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③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④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1.滑坡、泥石
流的自救,正确的是()①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②灾害发生后,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③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泥石流相反的方向跑④野外扎营时,选谷底平坦的河漫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0.D11.A【解析】【10题详解】对于
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以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①正确;大量开采山石会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②错误;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可以减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次,③正确;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
地带成本太高,并不现实可行,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发现滑坡、泥石流的迹象马上转移疏散,紧急避险,①正确;灾害发生后,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②正确;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向泥石流前进的垂直方向跑,③错误;野外
扎营时,选谷底平坦的河漫滩,容易受到泥石流影响,应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特立尼达岛位于西印度群岛西南部,岛上大部分地方为平原,北部、中部和南部有三条大致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下图示意特立尼达岛山脉、河流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特立尼达岛三条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
B.板块之间的彼此分离扩张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火山带13.特立尼达岛三条山脉海拔均较低,主要是受到()A.高山冰川的刨蚀作用B.强烈海风的侵蚀作用C.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D.沿岸洋流的搬运作用14.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看到海蚀洞和海蚀
柱地貌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2.A13.C14.A【解析】【12题详解】特立尼达岛位于美洲板块,受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岛上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形成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A正确;BCD错
误,故选A。【13题详解】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特立尼达岛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区,该岛水系发育,故而流水的侵蚀作用是山脉变得低矮的主要原因。C正确,纬度低,气温高,冰川存在可能性小,A错误;海风只能对最靠海的造成侵蚀,对不能对全部产生明显侵蚀,B错误
;洋流对沿岸的山脉作用小,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图中甲地位于岛上山脉向海洋延伸地带,形成岩石海岸,且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这里易发育海蚀柱和海蚀洞等海蚀地貌,A正确;乙位于东北信风背风,且地势平坦,难以
形成,B错误;丙处位于河流入海,一般为冲积平原,难以形成海蚀洞和海蚀柱,C错误;丁处地形低平,且与东北信风平行,难以形成,D错误。故选A。【点睛】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独特地貌,海岸侵蚀地貌由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冲击、岩石碎块的磨蚀及海水的溶蚀等)形成。相应的海蚀
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形对聚落的选址、发育和发展影响较大。下图示意某山地地区的河流沿岸分布的一乡村聚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示乡村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是()A.海拔较高B.坡度较大C.地势平坦D.土
层深厚16.该乡村聚落规模难以扩大,主要的制约因素是()A.山地、河流B.交通、耕地C.植被、土壤D.水源、气候【答案】15.C16.A【解析】【15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乡村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地形上,所以示乡村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
是地势平坦,C正确。海拔较高与坡度较大不是图示乡村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AB错误。无法判断土层深厚,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乡村聚落被限制在山脉和河流之间,所以难以扩大其规模
,因此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山地与河流,A正确。耕地、植被与气候不是制约该乡村聚落规模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点睛】城市与乡村区位:(一)自然因素:1、地形;2、气候;3、河流;(二)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4、军事;5、宗教。二、综合题(4道小题)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变化。(1)阅读材料,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2)比较图中该地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太阳辐射强度自日出至正
午前后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至日落时分逐渐减弱减小。(或太阳辐射强度自日出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并在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此后又逐渐减弱)(2)差异: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比前一天小。原因:第二天可能是多云或阴雨天气,云
层较厚;云层削弱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太阳辐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
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小问1详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读图可知,7:00时左右太阳从地平圈升起,随着时间推的移,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太阳辐射也越来越强,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也最强,过了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至17:00时左右日落,太阳
辐射也逐渐减小至17:00时左右日落。【小问2详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天气、海拔、大气透明度等。读图可知,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或者第一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可能因为第二天是阴天,云层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少,因此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18.阅读
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玉树地震相关资料。材料二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1)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
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______波,B为________波,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2)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
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____________。A.玉树B.成都C.上海D.北京(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________(界面),说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__
__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答案】(1)①.地震波②.横波③.纵波④.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A(3
)①.莫霍界面②.从西北向东南递减(从西向东递减)③.地壳【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震波的传播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了
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图示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为横波,B表示纵波。小问2详解】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四个选项中,玉树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地震波到达的晚。故选A。【小问
3详解】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界面上,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可知,从西北到东南递减。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33km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玉树所在海拔较高,故地壳应较厚,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19.读太阳系模式图(甲图)和太阳系“生命
可居住带”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表示地球的是____(填字母),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____(填名称)。(2)地球轨道内、外两侧轨道上分别运行着金星和____。(填名称)(3)指出乙图中显示“生命可居
住带”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理由。【答案】(1)①.C②.太阳(2)火星(3)影响因素:温度条件。理由:“生命可居住带”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模式图和太阳系“生命可居住带”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地球存在
生命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可知,甲图中字母表示地球的是C,与地球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太阳。【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轨道内、外两侧轨道上分别运行着金星和火星。【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图中显示
“生命可居住带”出现生命的原因是该带所在位置距太阳的距离适中,能获得适宜的太阳辐射,有适宜的温度,便于生命的繁衍与生存。20.读太阳系示意图(北极上空俯视),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绕日公转方向是____。(2)行星G的名称____。太
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轨道和____轨道之间。(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级天体系统。【答案】(1)自西向东(2)①.天王星②.火星③.木星(3)2【解析】【分析】本题以太阳系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八大行星位置分布,天体及天体系统等相关知识点,考
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地球位于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第三颗行星,地球绕日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行星G为天王星。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小问3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包括2级天体系统,最高一级为太阳系,最低一级为地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