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一 历史答案

PDF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539.101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一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一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一 历史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综合素质评价一 历史答案.pdf,共(17)页,539.10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3e4858c4c93fcb6f2e3d5d64c56f0f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三年级素养检测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考古研究,如图中这些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平方米。城内有宫殿、祭祀、手工作坊、墓地等建筑遗址,墓葬品显示出明显的阶级差别,城外密集分布着村落文化遗址。材料信息能够表明当时的中国()A.营建城市

形成制度B.呈现邦国林立的局面C.开始出现阶级分化D.出现南北统一的趋势【答案】B【解析】第2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

。图下注释“距今5000—4000年”,图中古城遗址分布广大;材料中“古城遗址规模庞大”“分工明确”“明显的阶级差别”,综合以上信息可判断出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营建形成相应制度,排除

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阶级分化从无到有,“开始”一词不准确,排除C项;图中古城遗址涉及南北,虽有共同之处,但体现不出南北统一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2.图1、图2所示分别为甲骨文中的“众”和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众”,其形态构成均为“日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

这种集体劳作的制度基础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集体劳作以井田制为制度根基,而井田制的性质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没有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3.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认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可见,两人都倡导统治者()A.加强道德修养B.规范执政行为C.践行以农为本D.促

进政治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针对统治者提出来的,倡导统治者规范执

政行为,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和孟第3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子不是在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老子和孟子只是强调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使天

下归心,没有强调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4.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材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瓦解B.晋国势力走向衰微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10-公元前559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位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

革的历史阶段,晋国内乱后师服认为现在的晋国,只不过是距离王城不足一千里的一个诸侯,居然也能建立国,国本较弱,认为他不能持久,但公元前559年师旷认为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匡正他们的过失。从前710年到前559年,王

室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等级严密的分封体制逐渐走向瓦解,A项正确;晋国势力走向衰微无法在材料中看出过程,且只能反应第一则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两个人物对本国内发生内乱动荡事情的看法,没有涉及到变法运动,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发挥作用仅适用于第二个师旷

的表述,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乡之下有里、亭、邮等。据此可知,秦朝()A.机构

设置繁杂导致效率低下B.注重机构间的分权制衡C.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D.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立了

郡、县、乡、里等机构组织,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机构设置情况,没有涉及其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任免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从

汉末直至两晋,原本地位崇高的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闲职,成为名士不耻为之的“浊官”,以至于“多使微人教授”,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选拔制度发生变异第4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文化教育水平的倒

退D.军阀混战政局不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汉末至两晋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选拔官员的制度发

生了变化,不再完全依赖于学术成就或儒学知识。九品中导致了许多有才华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无法通过传统的儒学教育途径获得官职,而那些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官职的人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背景或能力。因此,太学博士、

助教等学官的地位下降,被视为闲职,不再是名士追求的目标,B项正确;在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收到冲击,但是这对于政治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末直至两晋时期的政治变化,不是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现状,无法得出“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的结论,排除C项;军阀混战政局不稳是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与

“太学博士”地位下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7.唐朝载初元年,武则天亲策贡士,殿试自此开始,以后历代沿袭。殿试以一种制度形态昭显“君师合一”,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C.使

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这有助于

减少官僚在科举选拔中的干预和操纵,从而防范官僚结党营私,D项正确;殿试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作用是皇帝亲自参与并决定最高级别知识官僚的录取,而非扩大选官的范围,排除A项;虽然皇帝亲自参与殿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的干扰,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性。皇帝的个人偏好、政治

立场等因素仍然可能影响到取士的结果,排除B项;科举制度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而殿试的设立更多是强化了皇帝在科举选拔中的最终决定权,而非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8.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

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答案】C第5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其先出自中华”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的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世源于中华,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以用

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C项正确;材料没有边疆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康延愿墓志强调了家世的渊源,没有涉及世族郡望观念,排除B项;材料仅有康氏家族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9.宋初《百家

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D【解析】【详解】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

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10.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

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排除A项;宋朝的衣料材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第6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

,“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

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

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12.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

出该县()A.乡约与法律合流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下辖的村里面很注重乡约的作用,地方长官也很慎重选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说明该县很重视乡约在基层的教化和治理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乡约之长

”负责当地保卫事宜,不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保甲制形同虚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3.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清廷许多大臣认为,仅凭“天朝声威”就可以“慑服夷人”,甚至误传“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有人还提出“绝市闭关,尔各国

生计从此休矣”,完全不把洋人放在眼里。这表明,当时清政府()A.普遍主张严禁鸦片B.注重营造禁烟舆论C.力争国家主权独立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答案】D第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清廷许多大臣认为,仅凭‘天朝声威’就可以‘慑服夷

人’”“有人还提出‘绝市闭关,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完全不把洋人放在眼里”可分析得出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观念,D项正确;“普遍”的表述过于夸张,排除A项;料未显示清政府注重营造禁烟舆论,排除B项;鸦片战争开始时,中国本就是主权独立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4.广东按察使

王廷兰在家书中写道:“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多数民众反感禁烟抗英C.官府政治腐败严重D.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

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可知,材料反映部分国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民族利益的现象,反映了当时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

;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排除BC项。故选D项。15.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吉尔雷创作的漫画《在北京朝廷接见外交使团》,该画于1792年9月出版,经常被引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

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这表明()A.历史解释决定历史存在B.史料实证影响历史存在C.历史认知应具备前瞻性D.史料实证需要严谨客观【答案】D【解析】第8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详解】材料“经常被引

用以形容中国乾隆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时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而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在1793年,且单膝跪地是当时欧洲王宫标准的觐见礼”说明史料实证需要严谨客观,D项正确;A错在“历史存在”,排除A项;BC和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

选D项16.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上述两种观点A.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可知,二者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都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A项“都是对

历史事实的歪曲”表述错误,材料是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排除;后者的解释也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本质,不是“根本问题”的认识,排除C;D在张馨保的观点里没有涉及,排除。17.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较为普遍,且主要集中在嘉庆、

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其军事防御的意图十分明显、表1根据各地方志所统计的清代湖北部分地区的寨堡数地名孝感麻城蕲州罗田襄阳应城枣阳宜城南漳光化古城均州房县竹溪竹山京山寨堡数127101524995192228151928114360156138据此可知,清代湖北地区()A.传统经济结

构发生变动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第9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民众生活深受时局影响D.经济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寨堡是指清朝办团练时所建的据点

,清代湖北地区修筑的寨堡数量众多,几乎遍布整个湖北省的各个地区,说明湖北省民众生活深受当时时局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湖北省寨堡的修筑现象,没有体现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

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湖北省所建立的寨堡数量统计,没有体现湖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18.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缓解财政危机

,被迫允许地方政府铸造大钱(大面额铜钱),由此带来了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的趋势。这说明此时()A.地方割据兴起B.通货膨胀加剧C.民族危机严重D.传统秩序失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清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铸钱导致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与传统的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相背离,体现了传统秩序失衡,D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并不能体现地方割据兴起,排除A项;地方政府铸钱导致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与通货膨胀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体现,不是应对民族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

发于18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19.1852年8月,太平军进入湘南后,大量挖煤工人加入起义队伍,组成了土营,负责在攻坚中挖地道、放地雷以轰塌城墙;1852年底,岳阳数千船民和纤夫参加起义队伍,组成水营;使太平军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工兵队伍。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A.底

层民众的愚昧B.民族危机的加深C.社会矛盾的尖锐D.太平天国的鼎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2年8月......大量挖煤工人加入起义队伍......1852年底,岳阳数千船民和纤夫参加起义队伍......”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当时较多底层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

,共同反对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C项正确;材料体现底层民众对清朝统治的反抗,而不是底层民众的愚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来侵略导致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太平天国的鼎盛,排除D项。故选

C项。第10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1853年,英国前香港总督文翰给外务大臣的报告说:“若各基督教国家,竟帮助清政府来扑灭这个运动,则为大不幸事……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基督教国,虽然尚属疑问,但叛党既以此自任,若果成功,必远胜于现在中国人所习尚的偶像崇拜。”材料中的“运动”

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3年”“基督教国”可知,1851年,洪秀全借助拜上帝教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与题意描述相符,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出现于19世纪末,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五四运动

爆发于1919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把孔教、佛教、道教斥为妖术。曾国藩在1854年《讨粤匪檄》里面斥其“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

,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并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对上述现象认知正确的是()A.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B.曾国藩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凝聚人心,打击太平天国C.双方冲突源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鸦片战

争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是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曾国藩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等信息可以推导得出,曾国藩利用传统儒

家思想来凝聚人心,打击太平天国,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创立拜上帝教,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把孔教、佛教、道教斥为妖术”可知洪秀全是借助西方宗教来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也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而曾国藩出于形势需要也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上述现象

的主题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而是曾国藩与洪秀全在认知上的冲突,排除A项;双方冲突源于阶级矛盾及压迫和反抗而不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C项;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双方冲突的次要原因,阶级斗争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B项。22.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给本国政府报告,“许多船只为上海区内的洋行载运军械军火给太平军,……这种交易继续既久,……上海一家洋行在1862年4月就供给了太平军七百九十五门炮和一万一千磅弹药”。第11页/共17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该史料可用来佐证()A.英国政府支持反清斗争B.太平天国军事现代化程度高C.洋商利用战乱获取利益D.太平军失败于中外联合绞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2年,英国驻华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称,上海的洋行为太平军提供了大量军火。结合所学可知,1851-1

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洋商为了获取利益,利用战乱向太平军出售武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料可用来佐证洋商利用战乱获取利益,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太平军购买了外国军火,这不

能说太平天国军事现代化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太平军失败的原因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23.下表呈现的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价格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1820年之前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000枚铜钱1827年1300枚1838年1600枚1845年22

00枚或更多一些A.鸦片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地位逆转B.太平天国运动与世界市场有关联C.财政危机导致清朝开展洋务运动D.白银升值提高了晚清国际购买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出现了银贵钱贱,这主要是因为白银外流导致国内银价上涨,而明清时期赋税以白银为

基本单位,普通民众持有的主要是铜钱,银价上涨加重百姓赋役负担,加剧阶级矛盾,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在鸦片战争前,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应对“内忧外患”,财政危机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出至国际市场

,因而造成白银贬值,因而实行银本位的清王朝的国际购买力实际上是下降了,排除D项。故选B项。24.1853年春,法国驻中国领事在给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提到:几个星期以来,南京等地洋布一匹也销售不出去,就连鸦片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A.民族工业初步发展B.英法联军侵略破

坏第12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国内政治形势变动D.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853年春”这一时间可得出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南京等地洋布一匹也销售不出去,就连鸦片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的原因是

国内政治形势变动,C项正确;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排除A项;英法联军的侵略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956年,排除B项;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不是当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

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史迁百三十篇(代指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以谓“绍名世,正《易传》,本《诗》《书》《礼》《乐》之际

”,其本旨也。所云“发愤著书”,不过叙述穷愁而假以为辞耳。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三十篇皆为怨诽所激发……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不亦悖乎!今

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惑于鬼神,《平准》之算及商贩,孝武(汉武帝)之秕政也。后世观于相如(司马相如)之文,桓宽之论(即《盐铁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者好奇,亦洵(实在)有之。余皆经纬(梳理)古今,折衷(评析)六艺,何

尝敢于讪上(上位者)哉……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坚守高尚的情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摘编自章学诚等《文史通义·史德》(1)根据材料,指出“后人”和章学诚关于《史记》创作动机的不同观点,并概述

章学诚观点的依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史记》编撰上的可取之处,并说明理由。【答案】(1)不同观点:“后人"认为司马迁出于个人激愤,借《史记》抨击、讥讽汉武帝;章学诚则认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孔子编订古代文献的精神一

脉相承。依据:《史记》中对汉武帝政策的批评实事求是;汉武帝时期文学和朝堂辩论中的批评之声较《史记》更甚;后世读者对司马迁为《史记》撰写的自序存在断章取义的嫌疑;后世部分德行有亏的史官仿效《史记》撰写史书,连累

《史记》被污名化。(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示例第13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可取之处:《史记》为匈奴、大宛等撰写列传。理由:汉武帝时期,匈奴与汉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与此同时,汉朝曾为汗血宝马不惜与大宛开战;司马迁并未因为敌对关系将匈奴

、大宛等边疆民族排斥在史书之外,也没有浓墨重彩地控诉汉武帝“穷兵黩武”;这些列传,扩大了汉人的视野,传播了大一统的理念,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条件。(答出两点即可,其他案言之有理亦可)(“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补充

《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孔子世家》等篇章,或是补充《史记》以人物为线索、史论结合的撰史方法,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不同观点:据材料“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三十篇皆为怨

诽所激发……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后人”认为司马迁出于个人激愤,借《史记》抨击、讥讽汉武帝;据材料“《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以谓‘绍名世,正《易传

》,本《诗》《书》《礼》《乐》之际’”并结合所学可知,章学诚则认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孔子编订古代文献的精神一脉相承。依据:据材料“如《封禅》之惑于鬼神,《平准》之算及商贩,孝武(汉武帝)之秕政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史记》中对汉武帝

政策的批评实事求是;据材料“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者好奇,亦洵(实在)有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文学和朝堂辩论中的批评之声较《史记》更甚;据材料“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

三十篇皆为怨诽所激发”并结合所学可知,后世读者对司马迁为《史记》撰写的自序存在断章取义的嫌疑;据材料“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不亦悖乎”可知,

后世部分德行有亏的史官仿效《史记》撰写史书,连累《史记》被污名化。【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可取之处:结合所学,从《史记》的方法和内容去找可取之处,如《史记》为匈奴、大宛等撰写列传。若选择该可取之处,则强调当

时匈奴与汉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为敌对的少数民族写列传,扩大了汉人的视野,传播了大一统的理念,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条件。也可以从其他方法去分析,学生若补充《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孔子世家》等篇章,或是补充《史记》以人物为线索、史论结

合的撰史方法,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同学为研究“王安石变法”搜集的相关史料人物概况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史料来源第14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司马光1019—1086年,尚书左仆射更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司马光朱熹1130

—1200年,理学家离内外、判心迹,使道常无用于天下……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荆公才作参政第二日,便专措置理财,编制回易库,以笼天下之利朱熹《朱文公文集》何乔

新1427—1502年,刑部尚书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而宋之中叶,帑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于是以其所学于古者,而施于政,凡可以富国强兵者无不为……何乔新《椒邱文集》胡居仁1434—1484年,思想家王介甫保甲法非不善,但小人为官,虑害

百姓,训练频数,有违农时,骚然成扰,民不堪苦,若得人行之,因农隙田狩以讲武事,有何不可胡居仁《居业录》(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上述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士人对王安石变法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司马光:否定王

安石变法,认为其病民伤国;朱熹:批判王安石变法与民争利,加重百姓负担;何乔新:肯定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认为其错在盲目仿古;胡居仁:肯定王安石变法的举措,认为其错在用人不当。(2)原因:明朝与北宋有类似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财政负担较重、边疆治理问题等);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北宋、南宋、明朝(中国)。分别提取材料表格中四个人物的主张即可。据表格信息“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可知司马光否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其病民伤国;据表格信息“不可过于取民”可知朱熹批

判王安石变法与民争利,加重百姓负担;据材料信息,“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可知何乔新肯定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据材料“不足以有为也,于是以其所学于古者,而施于政,凡可以富国强兵者无不为”可知认为其错在盲目仿古;据表中信息“王介甫保甲法非不善

,但第15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小人为官,虑害百姓”可知胡居仁肯定王安石变法的举措,认为其错在用人不当。【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分析明朝士人对王安石变法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需要比较明朝士人与

司马光和朱熹的观点,找出然后分析原因。结合第一问可知明朝士人二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从宋明时期相似之处、商品经济和经世致用思想等角度思考。明朝与北宋有类似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财政负担较重、边疆治理问题等),所

以都认识到了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何乔新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富国目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经世致用思想流行,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以治事、救世为急务。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

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海国图志》写一则简要的书评。(要求: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表述成文。)【答案】

从本书撰写背景的角度阐述。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西学东渐;有识之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从本书内容、主张的角度阐述。如:在《四洲志》基础上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

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从本书特色及评价的角度阐述。如:基于西方视角与资料介绍西方,在内容和立场上相对客观;在介绍外国、提出学习西方上有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潮流;仅在器物角度向西方学习,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解析】【详解】本

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解答本题,一定要看清题干中书评的要求“联系背景和内容”。首先,从本书撰写背景的角度来阐述,结合《海国图志》成书时的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其次,从本书内容、主张的角度来阐述,《海国图志》是在《四洲志》基础上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如材料中的“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

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如材料所述的“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最后,要对本书进行总结性的评价:从本书的立场来看,是基于西方视角与资料介绍西方,是比较客观的;从《海国图志》的影响来看,本书在介绍外国、提出学习西方上有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潮流;从局限性来看,

《海国图志》是地主阶级仅从器物角度提出的第16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其根本出发点仍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被破坏,直至被完全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丧

失历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正式将协定关税的内容载入条款。○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提出由外国人组成上海关

税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的关税管理权被英、美、法侵夺。○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接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中国的海关管辖大权全部落入外国侵略者之手。○1865年,总税务司署在北京成立,统辖全国海关。外国列强不仅控制了海关的税务部门,有支配中国海关关税分配的权利,且控制了港务部门,还控制海关

管理人员的教育,甚至还控制了中国的邮政,干涉中国的内政。除此之外,外国列强还规定税款收入必须存入汇丰、德华和道胜三个外国银行,清政府不得随便动用。——摘编自周春英主编《中国财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表现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答案】(1)表现:海关税则制定权;海关税务行政管理权;关税税款支配权;关税税款保管权。特点:与西方侵华战争相连;英国主导;逐步丧失;涉及面广。(2)影响:严重侵犯中国的国家主权;阻碍

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国家财政经济;侵犯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加速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海关的近代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问是特点类的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表现:根据“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得出海关税

则制定权;根据“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提出由外国人组成上海关税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的关税管理权被英、美、法侵夺。”得出海关税务行政管理权;根据“有支配中国海关关税分配的权利”得出关税税款支配权;根据“除此之外,外国列强还规定税款收入必须存入汇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丰、

德华和道胜三个外国银行,清政府不得随便动用。”得出关税税款保管权。特点:根据“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被破坏,直至被完全剥夺。”可得出与西方侵华战争相连;根

据材料中所涉及到英国的内容,可得出主要是英国主导;从材料中中国关税主权丧失的过程可得出是逐步丧失;根据“甚至还控制了中国的邮政,干涉中国的内政。除此之外,外国列强还规定税款收入必须存入汇丰、德华和道胜

三个外国银行,清政府不得随便动用。”可得出关税所涉及的内容广。【小问2详解】本问是影响类的题目。时空是近代中国。影响:根据“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被破坏,直至被完全剥夺。”得出严重侵犯中国的国家主权;结合所学,从民族工业发展受阻、便利列

强控制中国的国家财政经济的角度概括;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侵犯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加速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海关的近代化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