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doc,共(11)页,3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2cc4a98d533d88ec9427dfd9b1ef6d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认真保管好。3.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商朝的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
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据此,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B.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地方独立性较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虽然
诸侯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分封的各国必须臣服与周天子,可见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地方独立性相对削弱,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疆域的扩大,故A项排除;分封制也无法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故B项排除。2.进入战国,儒
、墨渐成显学,阴阳、道、法、名、农蜂起,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可胜道,仅《史记》所记,就有孟子作书七篇,慎到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等等。材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A.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B.“土”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C.呈现出“礼崩乐坏”的时代特
色D.社会文化呈现相互对立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可胜道,仅《史记》所记,就有孟子作书七篇,慎到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等等”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各派思想相互争鸣,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士受到重用,排除B;材料中看不出“
礼崩乐坏”,排除C;相互对立的表述错误,排除D。3.约在13世纪,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
。这些做法A.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B.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C.反映了英国的民主传统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自由进行,不受威吓”“两名市民”说明英国选举制度的民主性较强,故C项正确;材料明显是平民政治体现,
故A错误;资产阶级是工业革命之后出现,故B错误;限制王权是光荣革命之后,故D错误。4.宋代的士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觉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变化的
背景是A.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得君行道”强调的是士大夫对君主的期待,实现其政治理想,而明代士大夫“觉民行道”反映的
士大夫对君主的失望,根据历史史实可知,明代时期内阁的出现意味着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政治体制进一步僵化,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士大夫的期待而不是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介绍儒学思想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得君行道”
向“觉民行道”的转变不是启蒙思想引起的,故D项错误。5.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
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
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
,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
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
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6.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后,“想方设法要把作用量子纳入古典理论(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去,然而终归徒劳”。这主要是因为A.量子假说有待于实验证明B.经
典物理学已经得到完善C.量子尚未被科学界所认知D.两者研究的物理领域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而牛顿经典力学研究的是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二者领域不同,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其主要
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C.表明对西方
文化认识走向理性D.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可以看出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
方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学习技术向学习制度转变,B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在甲午战后已破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不能得出走向理性,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才真正找到强国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8.新文化运
动引入了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了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B.以解放中国农民阶级为宗
旨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D.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可知,新文化运动注重发挥劳动者的潜力,使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强
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始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唤醒民众意识,且劳动者不等于农民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9.某一时期,国民党反共宣传导致了“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
“中国向何处去,成为问题了”的情况。对此,毛泽东着重驳斥了“资产阶级专政论”“一次革命论”“一个主义论”等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谬论。这些观点可以印证()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准确性B.《新民主主义论》的合理性C.《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论十大关系》的及时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民主主义论》科学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特征及革命性的问题,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排除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在1949年,《论十大关系》在1956年,通过“妥协”“反共”可判断,当时处在国共合作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10.1917年
8月毛泽东致信黎锦熙说道:“近倾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五千年流传至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廊清。”对该信件中毛泽东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A.
提倡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C.倡导推翻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D.主张以新思想文化改造中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近倾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可知,毛泽东认为跟国外相比,我国国民的思想落后,主张以新思想文化改
造中国,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播到中国,排除B项;倡导推翻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1.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于1862年完成的《悲惨世界》,展示了一
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小说歌颂了善和光明,饱含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关心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这部著作体现的艺术风格是A.表达个人强烈情感的浪漫主义B.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C.注重批判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D.反传统和反理性的现代主义【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主旨句“小说歌颂了善和光明”说明具有浪漫主义,根据“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关心”推知又有现实主义,故A选项先对片面错误,B选项符合材料的信息,故正确,C选项只强调现实主义不符合题意错误,D
选项符合现代主义特征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时代主义的反传统和反理性,故错误。12.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两个革命阶段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结论出自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该言论出自《新民主主义论》,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等。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意加以区分,不能弄混淆。第II卷(非选择题)1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
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
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1915年,陈独
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
”,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
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
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答案】(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成因:政治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经济上,农耕经济占主导。思想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
的传承、积累。(2)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
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解
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中国
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可概括为,其特点还有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回答。(2)表现:根据材料二“打倒孔家店”“批判“吃人礼教”可知,这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是由维护
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根据材料“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为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原因:结
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民族危机、北洋军阀统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3)根据三则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认同感、国家统一、国家治理、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4.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
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
学的空疏实质。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梁启超指出“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材料二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
》当中,毛泽东郑重发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时代呐喊,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一系列闪耀实事求是璀璨思想光辉的精辟论断。……从1942年到1945年,毛泽东相继写下了《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重要著作,从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出发,精确研判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对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作战方针和相关
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推动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摘编自武文豪等《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论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实学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
带领全党同志继续发扬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答案】(1)特点: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由士大夫和理学家推动;强调实体与经世;提倡财用富国;成为北宋中期改革的理论指导。原因:宋代以来实学的奠基;政治高压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壮大;明朝覆灭的教训
;进步思想家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2)核心要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主要成就: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进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重要的积极
成果;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
可归纳出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由士大夫和理学家推动;根据“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可归纳出强调实体与经世;根据“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可归纳出提倡财用富国;根据“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可归纳出成为北宋
中期改革的理论指导。原因:根据材料“……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宋代以来实学的奠基;政治高压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壮大;根据“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可归纳出明朝覆灭的教训;根
据“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可归纳出进步思想家的推动;根据“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可归纳出西学东渐的影响。【小问2详解】核心要义:根
据材料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可归纳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进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取得重要的积极成果;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等。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8年9月13日,邓小平从朝鲜访问回国,在东北三省等地视察中,发表了“北方谈话”。其核心思想是:现
阶段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地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和实事求是地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他同时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979年7月,邓小平又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南方谈话”时,邓小平再次指出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其他一切路线的理论基础,组织路线是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完整地、系统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彻底完成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发展和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摘编自《从“北方谈话”到“南方谈话”》(1)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思想理论的核心内涵。并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运用科学理论思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答案】(1)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组织路线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重要保证;实事求是是进行历史评价的标准。背景: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消极影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思想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成果:提出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现代化建设;提出“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等。【解析
】【详解】(1)本题根据材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地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和实事求是地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方面概括指出邓小平思想理论的核心内涵。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文革结
束、真理标准问题、改革开放等方面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本题根据材料“完成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发展和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理论建
设、统一大业、思解放、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生活水平、综合国力等方面概述邓小平运用科学理论思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