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8)页,44.06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1b908b1a93f5e088eb2c5300869fe0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黄石市第二中学历史统测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一、单选题1.北宋中期,政府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向国家纳粟救灾的富户授予官职,但多为监主簿、斋郎等,不如科考出身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
.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B.抑商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C.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赈济制度D.官僚体系以出身为选拔标准2.两宋三百余年间,每科取士几乎都达数百人乃至上千人。两宋登科者,北宋约为61000人,南宋约为51000人。这些数字的总和数倍于宋朝以前和以后的历朝科举登科人数。两宋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反映了宋代()A.科举制度的完善B.民间书院的繁荣C.重文轻武的国策D.程朱理学的形成3.东晋时期,士族门阀与皇室“共天下”一以贯之;进入南朝以后,各政权纷纷采取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推此可推知,南
朝时()A.选官权被士族把持B.军功成为选官的依据C.科举制已开始萌芽D.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4.明代在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厂卫系统,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巡按御史和督抚制度作为监察机构,相互补充,
纵横交错。这说明当时A.重视官员选拔B.监察制度较完备C.监察效率提高D.官场冗员繁杂5.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6.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
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势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①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②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④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7.汉代三公
、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D.征辟
制度背离其初衷8.2012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博物馆在南京夫子庙地区举行奠基仪式,将于2014年7月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将成为我国科举制度的档案库。下列说法符合科举制描述的是()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举秀才,不
知书,举秀才,父别居9.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该现象说明()A.察举制弊端引发风气日坏B.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C.西汉的选官标准特别重门第D.察举
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10.《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
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11.下列关于吏部职能的描述按朝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
级,凭之授受。”②“中书省革,部权乃专,而铨部尤要。……量能授职,核功过以定黜陟,则唯吏部..主之。”③“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④“自外务部设,班位稍爽
,改组内阁,设铨叙、制诰等局,吏部..遂废。”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12.西汉前期以功臣(特别是军功型)作为分封列侯的重要对象,既继承了高帝六年(前201年)“始论功而定封”的政策,又反映了“尊崇爵位,以劝有功”的统治
理念。西汉初年的这种分封()A.助于崇尚建功立业的风气B.导致列侯日益居功自傲C.造成汉初诸侯割据的局面D.抑制军功地主势力发展13.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通过内外大臣保举,经考试合格而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的的A.监
察官员选拔严格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D.发挥监察官员对皇权的牵制14.科举制度乃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到明清时已经高度发达。下列有关明清科举考试的说法错误..的是()A.明朝科举实行南北卷制度B.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C.乡试于春天举行、礼部主持D.贡士
通过殿试者为“进士”15.《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A.提高了地方官员地位B.利于增强官员执政能力C.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官僚队伍流动16.宋神宗时的科举考试,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其中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治终乱”等。据此可知当时宋朝()A.创新制度以完善取士程序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的行政能力C.面临汉唐同样的统治危机D.
继续崇文抑武以加强君主专制17.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以下材料为古代不同时期的监察情况,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谏官“往往分行御史之职”②“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③“分为十道巡察使
,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④“章奏之下,又经六科,六科可封驳,纠正违失”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18.下列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③“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19.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至六十一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察出卓异官员580名,罢斥、降调官员5137
名。康熙朝的大计A.是针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B.主要考核外省文官C.属于官员考核中“通考”D.每隔四年举行一次20.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的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A.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B.
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21.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约占12%。这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B.选官方式
具有多样性C.贵族爵位世袭制的终结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22.《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A.提高地方官员
地位B.促进官僚队伍流动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D.增强官员执政能力23.明代的文臣荫子武职制度构建于景泰年间,嘉靖以降,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明代的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A.促进了社会阶
层流动B.改变了科举制的选拔方式C.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D.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24.秦汉时期制定了大量制度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这些制度法规A.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
B.杜绝了官场腐败现象发生C.完善了权力监督制度体系D.有利于秦汉践行主流思想25.汉朝重视外官、轻视朝官,郡守入作三公宰相,皇帝身边的郎官则外放去做郡守县令。唐朝中期以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更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这实际表明汉唐时期A.地方官员的升迁快于京官B.京官从地方官员中
选拔C.注重提升官员治国理政能力D.注意弥补科举选官的不足26.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相互纠察,由此构成了横纵交错的监视网络,有利于整肃朝纲,稳定社会秩序;但是其职权过重,监察过于苛刻,也影响了正常的行政。这一监察体系
设置于A.西汉B.唐朝C.明朝D.清朝27.西汉初年沿袭了秦朝的军功爵制,“公卿皆军吏”。西汉中后期,“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这一变化A.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求B.确立了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C.改变了中央官制的运作D.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28.清初统治者一方面谕令对各衙门官员
“俱照旧录用”;另一方面,多次谕令廷臣、各省抚按举荐隐逸贤良。此举旨在A.促进政治结构的变化B.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C.缓和满汉民族间关系D.以程朱理学教化民众29.西汉选官制度中明经科主要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
仕,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A.思想活跃有助于选官制度发展B.人才选拔契合统治思想C.察举制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D.汉儒习经成为社会潮流30.据《白居易全集》记载,唐代官员选用有如下规定:“国家公卿、将相之具,
选于丞郎、给舍;丞郎、给舍之材,选于御史、遗补、郎官;御史、遗补、郎官之器,选于秘著、校正、畿赤、簿尉。”由此可见,唐代A.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备B.官员选用重视论资排辈C.最优秀的人才得以重用D.选官用人注重实践历练31.明太祖时,上司对日照知县期满考语为“无课农兴学之
绩,而长于督运”,有意荐其任职交通运输部门,结果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而将该知县降职,明太祖此举旨在()A.关心百姓疾苦B.申饬官员勾结C.整肃地方治理D.规范政绩考核32.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提到:“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33.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
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34.两汉时期,朝廷令公卿
举奏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民间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据。这反映出汉代A.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B.政府注重对官吏的多重监督C.政出多门导致社会动荡D.考课制度避免了主观随意性35.在二十四史记载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
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的
的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二、材料分析题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朝觐之礼起自西周,以体现诸侯对天子
的臣属之义。唐、宋、元等朝也有朝觐之礼,至明则形成了完备的朝觐考察制度。明朝政府规定,全国地方官基本上都要入京朝觐考核,每三年一次,集中在十二月末进行。先由布政司、按察司官员进行初考,再与巡抚、巡按共同造册,最后由后者上报吏部、都察院进行正式考核。
治农桑、兴学校、倡廉洁、上报民情都是考核不可缺少的项目,同时要求朝觐官员入京后不得请求势要,饮食一律从简,否则以不谨论罪。朝觐考核完毕,要对地方官进行奖惩。每次朝觐考察,都要淘汰一定数量的不职和老疾官员,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明后期,朝政腐败,朝觐考察制度日渐成为官吏以
权谋私的工具,考察失实,弊端丛生。——摘编自柳海松《论明代的朝觐制度》等(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朝觐考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朝觐考察制度的作用。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时期确立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
的行政巡视主要有皇帝巡狩、州刺史“行部”和大使巡视几种方式。地方政府的行政巡视主要有郡国守相“行县”和督邮、廷对郡县辖区的分部巡视,职权分明,各负其责。这种分层和分部相结合的巡视制度,互相补充,使行政巡视的作用得
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摘编自刘太祥《试论秦汉行政巡视制度》材料二魏晋时期,行使巡视职能的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中央独立的监察机构,但因朝代更选频繁和皇权受阻,巡视制度的总体作用有限。尽管如此,朝廷还是不断派遣御
史不定期巡查监督各级地方官吏,并提升御史的地位和职权,以推动巡视制度走向独立化和系统化。——摘编自邹林佑《中国巡视制度的历史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行政巡视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2)根据材
料二,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巡视制度“总体作用有限”的原因。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六部各掌四司作为下属机构,以下为《明史·职官志》对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
司职能的部分记载: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凡内外官给由(履历),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京官六年一察。外官三年一朝。前期移抚、按官,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覆核以定黜陟。吏
之考,三、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九年满,又试授官。武选,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军政,五年一考选,先期抚、按官上功过状,覆核而去留之。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附
塞(边塞)之官,自都督至镇抚,凡十四等,皆以语敕辨其伪冒。材料二武选的重要环节是兵部要利用内府所藏的武官贴黄以及其他相关档案文书来核查武官应袭舍人所提供的从军履历是否属实,以此来审查应选者的身份资格。因此,诸如贴黄、选簿等档案文书在武选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凭证作用。其中,贴黄详细记
载了武官的姓名、旧名、年甲、贯址、从军归附来历、征克地方、杀获次数、受赏名目、升授职役、调守卫所并给授诰敕等项内容,是世袭武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官方毖它深藏于内府之中。选簿则是在每次武选之后,选过武官基本情况的登记簿,以卫所
为单位,保存在兵部。它主要记载武官的除授年月、职事,每次武选之后就在武官选簿中添写一辈。这样,武官历辈的袭替情况就尽载于选簿之中。——梁志胜《明代“武选司审稿”初探》(1)据材料一,概括考功司与武选司职能异同。(2)提炼材料二主题,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评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
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