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二)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0)页,927.58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100816003e1e2ba4819e7aa30937c4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末复习题历史(二)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
多元一体的格局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2.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后来李斯等人创造新文字“小篆”通行全国。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旧能畅通。由此可知,秦统一文字()A.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利于加强民族
认同感C.加强了中央集权D.加强了思想领域的控制3.480年,孝文帝至廷尉、籍坊的两所监狱,引见诸囚。同年闰七月,又亲自录囚,“轻者皆免之”。496年,下诏说∶“法为治要,民命尤重。在京之囚,悉命条奏,朕将亲案,以时议决。”孝文帝的上述举措()A.旨在巩固
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B.弘扬了中原先进的法治文明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D.利于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4.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
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5.合伙制是明清对外贸易中一种重要类型,该制中船商、中小商贩与船长、舵工水手等船上人员以劳动、技术入伙,获得一定数量的担位,也有可能分割船商所得抽分,同时能够降低贸易风险和经营
成本。据此可推知,该合伙制()A.提升了江南的经济地位B.助推民间海外贸易发展C.促使经济结构发生调整D.导致闭关锁国政策松弛6.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
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据此推知,梁启超意在()A.宣扬中学西学同源B.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C.反思戊戌变法得失D.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7.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与北方形成两套不同政
治系统。到袁世凯当政时,他凭借个人实力强化了对北方控制,但是对南方各省却缺少实际掌控。为重新强化中央权威,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据此可知()A.恢复帝制是当时的时代需要B.革命党人造成南北分裂局面C.政
治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D.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8.1907年,清政府通过《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规范了女学制度,在这之前创办的女学大多为私人所办,章程发布之后,公立的女学得到了发展,各地创办学堂,并将“天足”
作为入学的必要条件。这反映出此时()A.工业化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B.新政推进了风俗改良进程C.已初步具备施行宪政的条件D.妇女地位获得了较大提升9.下列为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
人的言论交锋,这反映了当时()“把洋人拉到和不受保护的中国人一样的境地,对可怜的人民丝毫没有用处!”——署名“Ajax”的读者,1926年1I月27日《北华捷报》“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是正义和平等的象征……些压迫百姓的军阀并未骚扰享有特权地位的
洋人。我以为,这将会使农民们更加憎恨洋人,而洋人显然是和这些军阀结为同盟的。——暑名“F.D.Z."读者的回应,1926年12月4日《北华捷报》A.反帝反军阀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租界居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C.农民成为当时革命战争的主力D.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扩大1
0.美国《独立周报》在评论五四运动时说:“彼等……于三月之间,能使一交通总长、一驻日公使、一币制局总裁退职,使一内阁完全倾覆,使徐大总统辞职,使巴黎和会之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使列强惊讶,何其力之雄伟如是!”该
评论表明()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B.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被粉碎C.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D.中国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11.如表是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自1937年—1939年内迁简表,据此可知,抗战期间高校内迁()内迁概况补充说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往昆明后合并为
西南联合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次年8月,108所高校中有25所因战争不得不暂行停顿,37所被迫迁移后方,15所勉力支持却屡遭轰炸北平师范大学先迁西安,再迁陕西城固,三迁兰州北平大学,北洋工
学院迁到西北A.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B.体现了政府持久抗战意图C.促进了西部教育均衡发展D.推动了先进科技文化传播12.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调整了原来把吃、穿、用摆在第一位的计划,而把
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毛泽东提出要重视第三线建设,“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A.实现了农轻重部门协调发展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增强了民众保家卫国的信心D.优化了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13.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
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A.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B.改变了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D.开创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先河14.据统计,1933—1937年间,湖南省新
开设的绣庄共16家,除长沙地区外,常德、衡阳亦有绣庄5家。长沙及其附近的绣业工人达1.5万人,绣口年产量增加到3万件以上,价值120万元,资金总额有50余万银元,总品约一半外销。这反映A.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春天B.政府应对危机的调整卓有成效C.生产关系的变革初显效果D.中国受世界
经济危机冲击有限1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鼓励发达省市区与欠发达省市以对口帮扶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协作。广东省实施珠三角“对口帮扶”粤东西北战略,汕尾是深圳市对口帮扶城市。2015年11月,比亚迪积极响应深
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东进汕尾。这些举措反映了()A.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B.粤东与珠三角经济差距缩小C.区域发展失衡难题得到了解决D.广东对外开放进入崭新阶段16.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型项目,
中欧班列于2011年开行,开行量从2011年的不足20列发展到2020年的1.24万列,已通达欧洲的2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的发展A.扩大了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B.表明中国交通运输能力领先世界C.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D.凸显交通运输对
外交关系的影响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个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
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二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班固等《白虎
通·三纲六纪》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材料三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
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材料四晋宋
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摘编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
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所蕴含的“回归”的因素,并说明“回归”后的隋唐是否是秦汉的“复刻”。(11分)18.【华夷之辨】“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
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
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
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
“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5分)19.【抗日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
937年7月25日《新民报》的漫画材料二……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1937年4月5日毛泽东《祭黄帝陵
文》材料三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挽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大敌当前,危机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
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摘自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
(4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3)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能够胜利的主要原因。(4分)20.【社会宣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
声音的喉舌。每逢建党节,《人民日报》通常会以社论的形式表达纪念。下表为不同时期"七一社论"的词频分布。——摘自齐卫平,樊士博《中国共产党建党记忆的话语变迁与逻辑建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人民日报》高频词汇的变化概括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历史答案第Ⅰ卷(选择题)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龙山文化城址印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有熊国”的记录,这就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B项正确;考古发掘不需要与文献记载的内容互证也有其
价值,排除A项;仅根据龙山文化城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排除B项;“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旧能畅通。”可知,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
及地方行政效率高低,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未体现出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统一文字后,政令畅通,未体现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
重视法制建设,在实践中贯彻宽刑慎刑的原则,这些举措利于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利于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未体现巩固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原先进的法治文明,排除B项;孝文帝的措施与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繁荣无直
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可知,辽金时代统治下的汉人具有胡化倾向,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族胡化,而少数民族封建化强调汉化,排除A项;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
属于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B【解析】根据“该制中船商、中小商贩与船长、舵工水手等船上人员以劳动、技术入伙,获得一定数量的担位,也有可能分割船商所得抽分,同时能够降低贸易风险和经营成本。”
可得出这种制度有利于调动船上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该制度与江南经济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项;这一制度并不能改变经济结构,排除C项;这一自由度是民间的,与官方的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根
据材料“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可知,梁启超认为,国人谈立宪、谈共和,偶见经典中只言片语就沾沾自喜,认为此制为我们所固有,认为立宪、共
和不过如是,说明梁启超在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D项正确;宣扬中学西学同源,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反思戊戌变法得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
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为了集权,决定恢复帝制,说明中国可能会倒退到君主专制政体,因此,政治近代化道路将漫长曲折,C项正确;恢复帝制跟袁世凯个人对当时的局势判断有关,不能说是时
代的需要,其后来称帝失败说明了这一点,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不利于国家统一,但不能认为这是革命党人造成的,跟当时存在不同政治力量有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人民对其即将称帝的看法,民主共和未
深入人心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07年,清政府通过《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规范了女学制度,在这之前创办的女学大多为私人所办,章程发布之后,公立的女学得到了发展,各地创办
学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清政府对女子教育、缠足等风俗进行了改革,推进了风俗改良进程,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工业化对劳动力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并未讨论宪政施行的条件,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北华
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结合所学和时间可知,1926年正值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顺利发展时,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反帝反封反军阀的思想随着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影响日益广泛,D项正确;当时的反帝反军阀战争并未取得完全胜
利,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租界居民对北伐的态度,排除B项;国民革命的主力是具有新思想的国民革命军,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独立周报》肯定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局势、外交的影响,这说明五
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但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评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问题,排除C项;充分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三迁兰州、迁到西北”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高校由沦陷区迁到西南、西北地区,虽历经磨难,但仍坚持办学,体现了政府持久抗战意图,B项正确;高校内迁与物质基础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教育均衡发展,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
”“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国防尖端科学事业的发展,打破美苏的核讹诈,增强了民众保家卫国的信心,C项正确;优先发展国防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排除B项;优先发展国防
工业,没有优化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C【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西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从而把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
到西南内地,C项正确;A项与图片内容不符,图片未涉及东南地区工业发展,排除A项;此时工业建设仍以重工业为重点,排除B项;西南西北地区此前已经有一定工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
“1933—1937年间”、“湖南省新开设的绣庄共16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大环境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可见政府应对危机的调整卓有成效,B项正确;一战期间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排除A项;材料
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15.【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并以深圳帮扶汕尾和比亚迪人住汕尾为例,反映国家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A项正确;比亚迪进
驻汕尾的个案不能说明整个粤东地区与珠三角经济差距缩小,排除B项;得到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的改革,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欧班列于2011年开行,开行量从2011年的不足20列发展到2020年的1.2
4万列,已通达欧洲的2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可知,中欧班列数量不断增加,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交通运输能力领先世界,排除B项;“一带一路”倡议只涉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国家,以亚欧国家为主,“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的说法过
于夸张,排除C项;“凸显交通运输对外交关系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17.(17分)【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2分)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
衡。(2分)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2分)(2)因素政治: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2分)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2分)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2分)不是复刻
。(1分)原因:回归后的隋唐政治上重回“大一统”;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新的中央官制省六部制;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国人”的涵义更加丰富(任答四点4分)【解析】(1)政治上:根据“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
成了重大破坏”,分析得出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经济上:根据“长江流域……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得出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衡。民族关系上:根据“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联系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2)因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上南北差距缩小;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等角度分析总结。不是复刻。原因:根据所学,可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等角度分析隋唐不是秦汉的“复刻”,有创新和
发展,具体可从隋唐政治上实现“大一统”;创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等角度分析回答。18.(11分)【答案】(1)变化:从重血缘到重文明。(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
文明进步,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任答四点得4分)(2)特点:“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3分)努力: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
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2分)【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可知从重血缘到重文明。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在春秋战国时
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可知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根据材料“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知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族
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2)特点:根据材料“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可知“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根据材料“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
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可知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努力: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相关知识可知引进外国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举办近代学校,选送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等。19.(12分)【答案】(1)形势:
日本全面侵华使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4分)(2)特点: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4分)(3)影响: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
族大团结空前实现。(1分)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3分)【解析】(1)材料中的时间已经到1937年7月25日了,也就是卢沟桥事件已经发生,中国面临着日本的全面侵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但是材料中的
人还在犹豫要不要退,这其实暗指日本全面侵华使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2)根据材料“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可分析得知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自卫战,也是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即中国抗日战争具有双重性。(3)影响:根据材料“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和“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
供了现实可能性”可分析得出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族大团结空前实现。原因:抗战能够胜利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从中国内部来说,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并且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战;另一方面是从外部因素来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得到了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支援。20.(12分)【答案】论题1: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2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领导全国人民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时代任务,通过制定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文革”时期,“革命”和“无产阶级”是社论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实行错误的“左”倾方针政策,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和国民经济的严
重倒退。(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因此这一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改革”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继承和弘扬前辈的革命精神
,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改革”“精神”“使命”“中华民族”等词成为了社论的高频词。(4分)总之,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
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2分)论题2:“人民”居于高频词汇的首位体现了中共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2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全国人民的幸福为奋斗目标。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从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直占主体地位。(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经济上加快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
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目的就是消灭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4分)总之,在七一社论高频词统计和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
放在首位。(2分)论题3:“革命”和“改革”词频的变化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2分)1949—1976年,“革命”一词使用频率较高,体现出党的工作重心和任务在过渡时期主要为领导全国人民巩固政权,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出现“左”倾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党的工作重心。(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否定了革
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40多年来,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逐步将改革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各个领域。(4分)
1978年前后,“改革”取代“革命”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出党从国情出发对治国方略的调整,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表格中的时间
节点、词汇内容和数量,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理念可以得出论题是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然后结合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史实及其影响进
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这些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也可从人民“居于高频词汇的首位体现了中共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革命”和“改革”词频的变化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等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执政理念、历次工
作重心转移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