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武汉专题】.docx,共(12)页,59.54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44e37e087c368240ea36acbf9b329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二年级目标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3.06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唐代
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局有关。但是它与政局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士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政局影响士人的心理状态,士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姑以唐诗为例。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贞元、元和间的中唐诗坛;大和、大中间
的晚唐初期诗坛。第一个阶段,当然是众所周知的群星辉映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则是各个诗派、各个有鲜明创作个性的诗人出现的时期。第三个阶段,虽然总的成就较前两个阶段稍微逊色,但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李商隐,他简直把诗歌的高度表现技巧,把诗歌感情的幽微
隐约的表达推向了极致。三个阶段,各有其繁荣的特点。这特点,便是艺术追求的不同,艺术成就的不同,文学思想主要倾向的不同。除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外,艺术追求、文学思想的不同,则直接受到士人心理状态的影响。盛唐诗人之追求风骨、兴象、自然的美,与此时士人的强烈入世思想,与他们对建立功业的热
烈向往,与他们的充足自信心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这种情怀在美学理想上的反映。近百年的安定繁荣,国力强盛,培养了这一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豪雄气概与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几乎处处流露出来。王维早年的《老将行》,孟浩然的《田园作》,高适的《塞下曲》,以
及李白的大量作品,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一大批诗人把边塞写得那样神奇壮伟,山河、功业、豪情,完全融为一体;向往、追求、理想,一切都带着明朗基调与乐观情绪。这就是盛唐风骨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盛唐风骨之表现出清刚壮大的特点,而不同于魏晋风骨悲怆慷慨
的原因。正因为其时士人的这种精神风貌,所以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没有表现出缠绵悱恻、低沉靡的情调。可以说,没有这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就不会有盛唐风骨,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唐诗歌,也就难以想象了。唐代社会衰败的到来,特别是安史乱起之后
,政局的突然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响。像杜甫那样,同情生民疾苦,系念朝廷安危,一片忠心,一腔血泪,遂在创作中走向写实,于“世上疮痍”中成为“诗中圣哲”。文学思想之从盛唐的倾向理想主义转变为杜甫的
倾向于写实,当然与战乱引起的杜甫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但不久,另一部分士人便表现出了另外的倾向,他们在突然到来的大战乱面前表现出了出世的心理状态。“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他们原先那种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被安史之乱和继之而来的藩镇
割据、外族入侵、战乱连绵的政局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生不逢时,在急剧动荡的生活面前,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他们失去了自信心,沉湎于对开元、天宝盛世的回忆之中,而对现实生活采取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便是
大历至贞元中这一段时间诗坛的背景。这时的诗人们的感情天地,比盛唐诗人们实在要狭小得多。他们已不再追求清刚壮大的气概,而是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造成诗歌思想的这种转变。而
诗歌思想的这种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繁荣第一个高峰的结束,转入一个过渡期,等待着第二次繁荣的到来。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产生了一种渴望挽救唐王朝的衰落、
渴望中兴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主张,永贞革新自不必说,韩愈的反佛老,裴度的平淮西,以至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的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种种见解,都是这种改革愿望的反映。只要看看柳宗元的那种执著求实的精神,看看他那些政治见解;看
看韩愈反佛老的那种坚决的义无反顾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当时渴望改革的思潮是多么强烈。尽管政见不同,但希望朝廷强大起来、幻想中兴却是一致的。正是士人的这种改革精神,这种重又振奋起来的心理状态,才给贞元末至元和的文坛带来
了新的生机。如果要简单地描述贞元末至元和年间文坛的总的风貌的话,那么可以用一句话加以大致的概括,便是:充满革新精神。诗歌上“讽谕”说的提倡,散文上“明道”说的出现,为革新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固不待言;诗歌思想上韩、孟之尚怪奇,李贺之追求瑰丽斑斓,也无一不
充满革新精神。正是这种革新的精神,促使中唐诗坛出现了众多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彼此之间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差别极大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派,出现了唐代诗歌的第二次繁荣。可以说,唐诗的第二次繁荣,与此时士人的改革精神关系至为密切。随着改革的失败,中
兴成梦,士人心理又起了变化。虽仍惦念王朝盛衰,时存希望,而又明知衰败之无法挽回,繁华已成陈迹。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使此时士人的视野转向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转向闺阁庭园,给诗歌带来细腻的情思与技巧。唐诗最后一个高潮的特点,同样是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文学思想的变化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普遍地走入仕参政的道路,文人的命运往往和政局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也就随着政局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
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当然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思想。他们的创作很自然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追求。政局的变化,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创作倾向的变化、文学思想的变化,常常是很敏感地联系在一起的。(摘编自罗宗强《隋唐五代
文学思想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画线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世”指投身到社会中去,“出世”则与之相反,指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B.“写实”在文中指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在一定程度上
与“理想主义”相对。C.“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大意为时世艰难,武将获得重用,儒生却备受冷遇。D.“智囊”比喻足智多谋的人,在文中指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谋划策的人。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唐代士人的心理状态中,可以看出唐代
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局的关系,政局变化间接影响到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B.盛唐和转折时期是唐诗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大家辈出,诗人先是充满豪雄气概,渴望建功立业,后来心态大为改变。C.贞元末至元和年间,士人强烈的改革精神和振奋的心理状
态给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诗坛百花齐放,重新出现了繁荣局面。D.晚唐初期,士人的视野转向闺阁庭园和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诗歌的总体成就虽稍逊前两个阶段,但仍然出现了一些大家。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群星璀璨的晚唐诗坛中,李商隐尤为杰出,他在诗歌的高度表现技巧和幽微隐约地表达诗歌感情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B.安史乱起后杜甫忧国忧民,一片忠心,一腔血泪;另一部分士人却不知所措,失去信心:这是他们成就高下悬殊的重要原因。C.政局变化常常影响文人的命运,影响他们的生活
情趣和审美理想。因此,古代文人应自觉远离政治,专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D.中唐时期很多诗人都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在艺术风格、表现方法上差别极大,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有助于诗歌的繁荣。4.唐代政局对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产生过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说明。(4分)5.假
如你准备撰写一篇古典文学论文,你从本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秋葵(节选)萧也牧为了我的缘故,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
质上,这一家人受到了多大的连累!我愈想愈觉得后悔,真不该跟秋葵上这儿来。急于离开这儿的念头油然而生。可恨的是我的病总不见轻。虽然不再发高烧了,可是身子骨软弱得厉害,伸伸胳膊抬抬手都觉得累。我想,上去晒晒太阳,透透空气,病就好得快了。我把这意思对秋葵说
了几次,她总是无力地摇摇头。她说,这儿是游击区。虽说村政权还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敌人说到就到,有个三长两短,谁敢担保?她说,就在去年麦夏,本区的马区长在这村里养病,被敌人逮住了。开头,敌人不知道他
是干嘛的,后来,在他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点蓝墨水点子,就知道他是个干部。可是敌人装作不知道,指着他问老百姓:他是不是“良民”?大伙儿都说是。敌人就问,谁敢替他担保?“那时候,我爹还在。他是个‘两面干部’。这当儿,他就站出来,走到敌人跟前说:‘我敢担保!’敌人笑笑,顺手把他也捆上了
。……”她说到这里,脸色变得蜡黄,胸部一起一落地,说不下去了。歇了好一会儿,才接着说:“这当儿,我娘一头向敌人扑过去,敌人把刺刀一挡,在我娘的眉梢上挑了一大块。呵!真吓死人!我娘的半件白褂都被鲜血染红了。…
…”“敌人把马区长逮到炮楼上,把他的衣服剥了个精光。敌人拿着马刀,用刀尖指指他那暴起条条肋骨的胸口,那条驴也似的洋狗冲着马区长瘦筋巴骨的身子猛扑过去,撕开了他的肚皮。他家里的人来收尸的时候,只取走了一条大腿。“那年我娘听到了这消息,不到一个月,一头的黑发全变白了,满嘴的牙齿全都活落了。到地里
去锄地,丢了锄头;做饭的时候,把韭菜当成面条,囫囵扔到锅里,把面条当成韭菜全切碎了。……老白呵老白!你说说:吓人不吓人?我娘直到听说爹没有死,被运到东三省去下煤窑了,她心里才落下了块大石头。……”我再也不敢看她一眼,只听见她呼哧呼哧地喘气,接着她有气无力地说:“我想起这些事来,心里就害怕。我怎么
敢答应你出去晒太阳?”从此我就断绝了上去晒晒太阳的念头,打定了主意:好歹能动弹了,立刻离开这里回山地去,我没有任何理由让这家老小为了我心惊胆颤。此后每当秋葵下洞来问长问短的时候,我再也不提晒太阳的事。可是事情往往出乎意外,有一回她急急忙忙地下来了,还没见她人,就听见她说:“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从明
天起你可以出去晒太阳了!”说什么我也不答应。这使得她十分恼火,竟然说:“你怕死,是不是?”这话把我气得冷了半截,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时候她轻声地笑了,赶紧给我说宽心话,带着恳求的口吻,劝我明天出去晒太阳。后来我才知道,为了我要求出去晒太阳的事,她曾经向村的党支部请示过好几
回,直到那天才得到党支部同意的。从此,三天两头,我就上来晒太阳。这成了我两个月来穴居生活中最快乐也最紧张的时刻。每次爬出去,总是累得一身大汗,可是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力量。当我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梢门总是开得比平时还大。大娘坐在大门外纺线,秋葵坐在梢门洞里纳鞋底。火筒和小多
拿上耙子,背上筐子,绕着村子去柴禾。大娘原是纺线的好手,在这当儿纺出来的线,可就变了样了,七断八个结的,穗子上尽是疙瘩。火筒和小多,拾的柴禾也不多。就在离开秋葵家的前五天的晌午,我正在院里晒太阳,忽听得大娘在门外接二连三地大声咳嗽,秋葵拿
着鞋底走出门去一扭头又转回来,脸色变得煞白,冲着我指指猪圈。我走到猪圈边,她已经把食槽搬开。我正准备下洞去,她一把又拉住了我:“慢着我上房瞅瞅,最好转移出去。……”“噹!噹!噹!”街上传来一阵锣声。随着有一个苍老的嗓子,拉
长了声调吆喝过来“全村男女老少听着!预备好‘良民证’,炮楼上有人下来查户口啦!”“噹!噹!噹!”秋葵三脚两步爬着梯子上了房。她一脚踏上房顶,转身就从梯子上滑了下来,急急地对我说:“下下下!”和这同时,大街上哐啷啷的一声
响,象是那面锣掉在地上了。一个粗野的嗓子在骂街:“妈拉个×!谁叫你敲锣?你不想活啦?”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急速地爬进了洞,张着大嘴直喘气,我竭力振作,擦着火柴才点上灯,一下倒下了,再也支不起来。秋葵紧跟着下来了。昏迷中只见她手
里拿着把切菜刀,用拇指试了试刀刃。她全身贴在洞壁上,紧紧地抿着嘴唇,那对纯洁的婴儿般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瞅着洞口。只见一粒粒黄豆大的汗珠沿着她那宽大的前额滚下。头顶上落下一阵杂乱的皮靴声,平彭拍拉地翻箱倒柜的声音。就在这一眨眼间,秋葵紧握着刀把,猛一下举起
了菜刀。她回头瞅了我一眼,目光是这样的锐利,似乎能穿透石壁。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我一下克制了昏迷的状态,坐起来了。头顶上的脚步声久久不散,洞中的空气本来并不流畅,这时越发显得闷人,几乎是凝固了。直到头顶上传来“卡卡卡,卡卡卡……”敲瓮边的声音,秋葵才放下了刀,用
衣袖擦了擦额上的汗珠说:“走了!”当时的情景原很平常,可是当我在沉思的时候,在醒来的片刻,在梦中,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这幕场景,久久不能磨灭:她那额上滚滚的汗珠,她那握着刀把猛一下举起的姿势,尤其是在她那纯洁的婴儿般的眼睛中发射出来的锐利的光。(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
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葵家将洞穴挖在猪圈旁边,又用食槽盖着洞口。后来敌人果然就因嫌恶脏兮兮的猪圈、食槽,没有仔细搜寻这里,“我”才躲过一劫。B.秋葵的父亲是个“两面干部”,他明里支应敌人,暗里为党做事。一年前他的被捕与此次敌人长时间搜查他家,之间应有着内在的联
系。C.秋葵娘在门外纺出的线七断八结,“穗子上尽是疙瘩”,火筒小多也没捡到多少柴禾,可见他们心里都忐忑不安,怕家里再遭遇变故。D.秋葵家人通过敲击瓮边发出“卡卡卡”的声音,暗示敌人已经离去。发明这种信号,说明他们在对
敌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亲身经验。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葵娘听说马区长被害的消息,在短时间内“一头的黑发全变白了,满嘴的牙齿全都活落了”,此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焦虑。B.秋葵说当地是游击区,“
敌人说到就到”,这为下文写“我”离开她家前五天晌午的惊险遭遇埋下了伏笔,使得这一情节显得自然而不突兀。C.秋葵急急说出的“下下下!”三字,将当时情势之危急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荷花淀》中“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可谓异曲同工。D.秋葵在洞中紧抿嘴唇、紧盯洞口的神态,和紧握刀把、猛地举起
菜刀的动作,刻画了她不畏强暴、坚毅勇敢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8.本文插叙“马区长被捕遇害”一事,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本文生动印证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这一观点,请举出三例并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翰父祖本突骑施别部酋长,光弼,契丹..王楷洛之子也,皆以勇略为忠所重。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
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岁积石军麦熟,吐蕃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吐蕃麦庄”。翰先伏兵于其侧,虏至,断其后,夹击之,无一人得返者,自是不敢复来。上【注】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
,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言于忠嗣曰:“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
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牣,何爱数万段帛不以杜其谗口乎!”忠嗣曰:“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忠嗣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李将军
,子诚爱我矣,然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趋出。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上怒。李林甫因使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尝自言我幼养宫中,与忠王相爱狎”,欲拥兵以尊奉太子。敕征忠嗣入朝,委三司..鞫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
十一》)【注】上:帝王。这里指唐玄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B.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
副使C.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D.忠嗣使翰击吐蕃/有同列为之副/倨慢不为用/翰挝杀之军中/股栗/累功至陇右节度副使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丹为古族名。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
近各部后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B.“吐蕃举国守之”的“举”指全、都,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的“举”相同。C.制书是古代皇帝命令的一种。汉初定皇帝的命令为策书、制书、诏书、戒救四种。D.三司,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唐代后期
至宋代则又成为理财之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唐朝无人能够抵御吐蕃,积石军每年成熟的麦子都被其收割。哥舒翰到任后巧施妙计,全歼来犯之敌,自此吐蕃军队再也不敢到来。B.王忠嗣不赞同攻取石堡城,因为此城险要坚固,攻取它会牺牲数万士兵。董延光欲为国立功,
自请出战,玄宗于是命王忠嗣分兵相助。C.王忠嗣虽分拨数万士兵给董延光,但故意不立重赏。李光弼担心董延光不成功将归罪于王忠嗣,王忠嗣不为所动,仍坚持自己的做法。D.玄宗对王忠嗣极为不满,李林甫趁机指使心腹魏林,让他诬告王忠嗣企图拥兵奉太子即位
。玄宗征召王忠嗣回朝,将他交给三司审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2)大夫军府充物,何爱数万段帛不以杜其谗口乎!14.王忠嗣为唐代名将,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优良品质?
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过邻家①陆游今日病良已,筇枝发兴新。高居遗世事,一笑过吾邻。夕照明丹叶,秋风老白蘋。素衣虽化尽,不为犯京尘。②【注】①淳熙十年(1183)十月作于故乡山阴。时诗人五十八岁。②晋陆机《为顾彦先赠
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素,白色。缁(zī),黑色。这里化用陆机的诗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是抒怀之作,从所写景事中可看出诗人对家乡纯朴生活的热爱之情。B.深秋时节,诗人终于病愈,他挂着竹
杖,过访久未晤面的邻人,兴致甚高。C.隐居故乡,不在官位,世事也全都不必考虑,与邻里聚谈,诗人心情愉悦。D.颈联用白描手法写所见之景,动静结合,着色鲜明,情思蕴藉,意境优美。16.《临安春雨初霁》尾联云:“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请简
要分析二诗尾联情感的不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中屈原借佩戴香花美草来表示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
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音词,写出了春天到来后大自然的生机和韵律。(3)古典诗词中常用“杜鹃”(或“子规”)这一意象表达游子的羁旅之愁、君主的亡国之痛、离人的怀人之意,如“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夕阳一落,这世界便完全安谧了。都市人以昼为夜,以
夜为昼。在农村里,虽然男耕女织、①的岁月早已破产,日入而息的流风遗韵,却至今犹存。小楼夜静,灯火青荧,一卷在手,②,固然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熄了灯,无忧枕上,黑甜乡里,好梦不惊,更是最好的将息。常有破碎了无边恬
静的断续歌声在更深夜阑、万籁无声的时候夹在小舟的欸乃声中送到了枕畔。歌声如飘风,如一缕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的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辨了。咿呀的桨声,夹着激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然后
歌声又渐渐地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静夜中消失。歌声是轻快飘忽的,但听起来却觉得苍凉。因为歌者是夜行的舟子,在长夜迢迢的旅途中,为破除岑寂而歌。这是最③、耐人寻味的人间天籁。听了枕畔歌声,我常常想披衣而起,打开窗户,祝福他一路平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句式须与上一分句保持大体一致。(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气象学上把唤雨称作“人工增雨”。可是,变化莫测的天气,怎么会服从人的调遣,降下雨来呢?让
我们来看看云的降水机制。云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①,地面的水汽也被夹带着一起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水汽蒸发掉,一部分则升入云中,因冷却而凝结,成为云中水汽的一部分。②,不仅仅取决于云中水汽的含量,还取决于云中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的多少。即使
云中水汽含量特别大,但没有或仅有少量的凝结核,水汽也不会充分凝结,不能充分下降。基于此,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根据云的性质、高度、厚度等情况,分别向云体播撒致冷剂、结晶剂或吸湿剂、水雾等,以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干扰中气流,改
变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长过程,以达到降水的目的。高空的云有暖型云(云内温度在0℃以上)和冷型云(云内温度在0℃以下)。针对冷型云的人工增雨,通常是播撒致冷剂和结晶剂,增加云中冰晶浓度,以弥补云中凝结核的不足,达到降雨的目的。③,则通常是向云中播撒吸湿剂和水雾,加强云中碰并,促
使云滴增大,达到降雨的目的。21.下列句子中的“一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张晴挑选了几件衬衣,问:“这几件衣服一起多少钱?”B.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C.为了警戒将来,执法部门严肃处理了这一起停产事故。D.原来一起的流氓,自
第二天起就跑到超市来起哄。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英国现代艺术
史家冈布里奇说:“所见出于所知。”《梦溪笔谈》记载:欧阳修曾得到一幅古画,画上有一丛牡丹,花下有一只猫。丞相吴有一见此画,就说:“这是画的正午时的牡丹。怎么知道的呢?这花的花瓣展开,花色干燥,这是正午时候的花;猫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清晨时的带露花,那花房就
会收敛,花色就会润泽;猫眼在早晨和夜晚眼珠浑圆,太阳渐高,眼睛逐渐狭长,到正午仅如一线了。”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洲区部分高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目
标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D(“在文中指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谋划策的人”不对。文章第五段开头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这里的“它”指地主阶级,“智囊们”即知识分子)2.B【“盛唐和转折时期是唐诗发展的第一阶
段”不对。文章第二段中说“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可见盛唐和转折时期应是“唐诗繁荣”的第一阶段,而不是“唐诗发展”的第一阶段】3.C(“古代文人应自觉远离政治,专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不对。从文中的论述来看,唐诗的三次
繁荣无不与政治有关,不能抹杀政治对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从历史的事实来看,古代文人普遍走入仕参政的道路,不可能自觉远离政治,专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4.①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文学思想因之倾向于理想主义,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②安史之
乱后唐代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思想或转为倾向于写实,或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③中唐时期,文学思想充满革新精神,渴望国家中兴。④晚唐时期,政治改革失败,颓势无法挽回,文学思想渐趋于消沉。(每答出一点给1分
,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要有深厚的积累:作者既对唐诗、唐代文学思想的整体发展变化烂熟于心,也对重要诗人的思想、创作了如指掌,同时对唐代近三百年的政治变化也十分熟悉。
②要有开阔的视野:唐诗、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到士人心理状态、政局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③要有独到的眼光:学术论文贵在有独到发现,如作者认为韩愈等人
的诗歌“充满革新精神”,就新颖而精辟。④要有清晰的表达:学术论文要层次清楚,逻辑严谨,尽可能地将专业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A项,“后来敌人果然就
因嫌恶……没有仔细搜寻这里”过于绝对,敌人“没有仔细搜寻这里”,未必只是出于这一原因。C项,“可见他们心里……怕家里再遭遇变故”以偏概全,秋葵娘和火筒、小多主要是为“我”的安危而担心。D项,“发明这种信号”变或然为必然,这种信号不一定是秋葵家人发明的,可能是他人传授的:“积累
了丰富的亲身经验”夸大其词,单凭这一点,还谈不上“积累了丰富的亲身经验”)7.A(“夸张手法”不对。人在内心极度焦虑的情况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黑发全部变白、牙齿全都活落是完全可能的)8.①揭露了日军的狡诈
与凶残。日军假装不知道马区长的身份,引诱更多抗日民众上钩,体现了他们的狡诈:之后又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马区长,体现了他们的凶残。②交代了秋葵不让“我”晒太阳的原因。秋葵担心“我”上去晒太阳走漏风声,会像马
区长一样被日军杀害,因此不放“我”离开洞穴。③衬托了小说的主要情节。马区长的被捕、遇害,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使小说的主要情节更为真实可信、惊险动人。④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马区长的被捕、遇害,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抗战环境的险恶,加深了读者对抗战的认识。(每答出一点
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9.①秋葵和家人为“我”放风。“我”出洞晒太阳时,大娘和秋葵分别坐在梢门内外纺线、纳鞋底,火筒和小多绕着村子拾柴禾,其实都是在替“我”望风,保护抗
日战士。②老人故意敲锣通风报信。老人在街上大声敲锣,拉长声调要大家预备“良民证”,等候“查户口”,其实是在提醒“我”赶快隐藏起来,这也是在保护抗日战士。③秋葵紧握菜刀保护“我”的安全。在地洞中,秋葵目光锐利,意志坚定,为了保护
“我”这个抗日战士,随时准备与敌人以死相搏。(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C(“吐蕃”是“击”的宾语,不能断到下句开头,据此排除A、B两项。“军中”指军中将士,作“股栗”的主语,不是“挝杀之”的后置状语,不能断到上句结尾,据此排除B
、D两项。故选C)11.B(“举以予人”的“举”指拿来,与“吐蕃举国守之”的“举”意义不相同)12.B(“董延光欲为国立功,自请出战”过于绝对。从原文“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来看,董延光自请出战也可能是为了迎
合玄宗的心意,借机邀功请赏)13.(1)王忠嗣不得已接受了诏书,但没有尽量满足董延光的要求,董延光(因此而)怨恨他。(“奉诏”“副”各1分,句子大意2分。奉诏:接受诏书。副:满足)(2)大夫军中府库货物充实,何必吝惜几万匹绢帛而不用它堵塞别人害您的恶口呢!(“爱”“杜”各1分,句子大意2分。爱
:吝惜,舍不得。杜:杜绝,堵塞)14.①知人善任。②爱护士卒。③淡泊名利。(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参考译文】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任命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哥舒翰的祖父、父亲本是突骑施(唐代西突厥边远部落
)分支的酋长,李光弼是契丹王楷洛之子,都因有勇有谋为王忠嗣所器重。王忠嗣命哥舒翰攻打吐蕃,有一个同等官阶的人做他的副将,态度傲慢不听指挥,哥舒翰将他杖责至死,军中将士大为恐惧,(哥舒翰)积累功劳升迁至陇右节度副使。每年积石军(唐边境军事建置)的麦子成熟,吐蕃就来收割,无人能够抵御,边疆的人称之
为“吐蕃麦庄”。哥舒翰先在两侧埋伏好军队,敌人到来后,切断他们的后路,前后夹攻,吐蕃没有一人能够生还,从此不敢再来。玄宗想派王忠嗣攻打吐蕃石堡城,王忠嗣上表说:“石堡城险要坚固,吐蕃以全国之力守卫它。现在屯兵城下,除非牺牲几万人才能攻克。我担心所得小于所失,不如
暂且磨砺兵器,喂饱战马,等到有机可乘,之后再攻取它。”玄宗心中不悦。将军董延光主动请求带兵攻取石堡城,玄宗命王忠嗣分出部分兵马帮助他。王忠嗣不得已接受了诏书,但没有尽量满足董延光的要求,董延光(因此而)怨恨他。李光弼向王忠嗣进言说:“大夫(王忠嗣当时兼任御史大夫)因爱
惜士卒的缘故,不想成就董延光的功劳,虽然迫于皇帝的命令,其实是扰乱他的谋划。我凭什么知道这一点呢?因为现在(您)将数万士兵分拨给他但又不设立重赏,士兵怎肯替他卖力呢!然而攻取石堡城是皇帝的意思,董延光没有功劳,必定归罪于大夫。大夫
军中府库货物充实,何必吝惜几万匹绢帛而不用它堵塞别人谗害您的恶口呢!”王忠嗣说:“如今用数万人的代价去争夺一座城池,得到它不足以制服敌人,得不到它也对国家没有什么损害,所以我不想这样做。(即使)我今天受到天子的责备,不过是命我回去做个金吾将军或羽林将军来值宿宫禁,担任警卫
;我怎能用数万人的性命来换取一个(更高的)官职呢!李将军,您确实是爱护我,然而我的心意已决,您不必再说了!”李光弼说:“以前是担心此事会连累大夫,所以不敢不言。现在(知道)大夫能按古人的风范行事,这不是光弼所能企及的。”于是恭敬地小步疾行
退出。董延光超过期限没有攻克石堡城,(就向玄宗)进言说王忠嗣阻挠军事计划,玄宗发怒。李林甫趁机让济阳别驾魏林上告,说“王忠嗣曾自己说‘我小时候在宫中抚养长大,与忠王相互亲近’”,想要拥兵以尊奉太子即位。(注:王忠嗣本名王训,其父殉国
后,唐玄宗收养他为假子,抚养于宫中,赐名忠嗣,与忠王李亨交好。忠王后被立为太子,于安史之乱中即位,即唐肃宗。)玄宗下敕书征召王忠嗣回朝,委派三司来审问他。15.C(“不在官位,世事也全都不必考虑”不对。“高居遗世事”只是貌似闲适之语,其实诗人终身系心国事,至死不忘收复中原)1
6.①《过邻家》尾联抒发了诗人得以保持本色的欣慰之情。诗人虽然经历无数世事,但未曾因功名利禄而随波逐流,到晚年依然初衷不改,俯仰无愧于心。②《临安春雨初霁》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洁身处世、离京返乡的渴望之情。诗人身在名利是非之地临安,深怕自己高洁的胸襟受到玷污,急于返乡欣赏大好
春光。(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17.(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示例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示例三: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示例四:蜀国曾闻子规鸟宜城还见杜鹃花(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示例:①自给自足②心旷神怡③动人心弦(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
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示例:①在更深夜阑、万籁无声的时候,②常有断续的歌声,③夹在小舟的乃声中,④送到了枕畔,⑤破碎了无边的恬静。(写成两个短句,给1分:写成三个短句,给
2分;写成四个或四个以上短句,给3分;表达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①排比:连用三个“渐渐地”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歌声逐渐消逝的过程有层次地表达出来。②通感
:将听觉形象“歌声”比作视觉形象“轻烟”,生动地写出了模糊的歌声终于消逝的情景,同时也传达出了作者的怅惘之情。(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21.B(B项中的“一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起”都是副词,指一齐、一同。A项中的“
一起”是副词,指一共;C项中的“一起”指一次;D项中的“一起”指一群、一伙)22.示例:①随着空气的上升②高空的云是否降雨③针对暖型云的人工增雨(每写出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的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23.【写作提示】材料由一则名人名言和一个古代故事组成,二者有内在的关联。故事中,吴育之所以一见那幅画,就知道画的是正午时的牡丹,是因为他对早晨、中午时花朵的变化知之甚深;对猫眼变化的认识又佐证了他的见解。这一故事,正好可以印证冈布里奇的名言
:“所见出于所知。”材料提示我们:我们能见到多少,见不到多少,最终取决于我们知道多少。由此可以想到,要见得多,见得深,甚至见别人之所不见,就必须知得多,知得深,而且对“所知”有深入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自以为真理在握,听不得
一点异见,容不下任何不同声音。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所知”有限,以致“所见”短浅,甚至荒谬。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