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4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42.82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0362fec1f93ad2672e72460bb986dc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卢梭当然是一个典型。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成人不再仅仅执迷于展现自己在
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的名作,其实卢梭的另一本小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
“童书”。读着读着,一幅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污染的自然世界,又是多么酷似儿童那的心灵世界!当我们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着自
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西语之中,自然与本性皆“nature”,这也并非偶然。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似乎让孩子面对成人时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B.似乎让成人在创作包含童趣的书时,有了不同的立场C.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
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了逆转D.似乎让人体会到孩子在面对成人时有了不同的立场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脍炙人口活灵活现琳琅满目一尘不染B.喜闻乐见活灵活现丰富多彩冰清玉洁C.脍炙人口栩栩如生丰富多彩一
尘不染D.喜闻乐见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冰清玉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B.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
逝去的童年记忆呢?C.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D.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觉醒年代》中有这么一场戏: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与保守派代表北大教授黄侃就“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优劣”展开了一场辩
论。黄侃认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表意更能删繁就简。他举例说,比如“你太太死了,你家人打电报让你回去”这个意思,用白话文会说“你的太太死了,快点回来呀!”用语11字之多,而用文言则只需“①”4字表述即可,电报费可省三分之二。胡适则不以为然。他以“教育部一位朋友邀请自己做行政秘书,自
己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题,与黄侃相约各写一份电文,看谁的表意更简洁恰当。黄侃用文言写的电报稿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一共12字。而胡适用白话文写的电报稿是:“②”,未超过6个字。据此,胡适认为: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不在于谁表意更简洁,重在③。4.请在文中
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其中第③处不超过15个字。5.胡适与黄侃之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实是一场新旧文化之争。请你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新与旧”关系的理解,不超过60个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6~10题。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节选)张岱年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
诚”。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
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
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⑥“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
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材料二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
,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诈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
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
”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
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看人,请
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
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
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
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地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
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原载《星期评论》,有删改)6.下列填入材
料一第⑤段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说假话B.所谓说假话,就是表里不一致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D.所谓说假话,就是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7.材料二说“一般人
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以下例子不是其证据的一项是()A.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B.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C.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
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D.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地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8.下面对两则材料中论证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典型的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缜密。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
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侧重古今对比,材料二侧重中外对比。D.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更活泼生动,材料二更严肃庄重。9.材料一中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材料二中说:一个诚
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由此来看,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10.材料二围绕“诚意”展开议论,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参考答案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1.C解析C项,联系后面的内容看,此处体现的是成人立场
的转变,A、D两项强调孩子立场转变,排除A、D两项。而B项内容关涉的是“除了《爱弥儿》这本”之后的内容,与括号后的内容关联不够紧密,排除B项。故选C项。2.C解析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
,乐意看。结合语境内容分析,选用“脍炙人口”。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或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结合“画面就跃然纸上”分析,选用“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琳琅满目:
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结合语境分析,选用“丰富多彩”。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也用来形容环境非常清洁。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结合“儿童”“心灵世界”分析,选用“一尘不染”。3.B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可知,“正在”和“了”自相矛盾,排除A、D两项。C项,
“唤醒”与“童年”不搭配,“唤醒”的应是“童年记忆”,排除C项。故选B项。4.参考答案①妻亡速归②干不了,谢谢③是否能恰如其分地选择字词解析第①处,“太太”这个称谓在古代叫“妻”,“死了”对应的文言词语是“亡”
,“快点”对应的文言词语是“速”或者“急”,“回来”对应的文言词语是“归”。所以答案可以是:妻亡速归。第②处,“才疏学浅”是本人在谦虚;“恐难胜任”的白话就是“干不了”;“不堪从命”的白话是“抱歉”或者“谢谢”等意思
,表委婉拒绝。所以答案可以是:干不了,谢谢。第③处,文段中黄侃认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表意更能删繁就简,针对这个问题胡适通过举例推翻了黄侃的观点,再依据前文“不在于谁表意更简洁”,所以胡适最终想表达的是只要把意思表达准确,不管字数多少,能运用合理,恰如其分就好。所以答案可以是:是
否能恰如其分地选择字词。5.参考答案二者是既对立又相互渗透的关系。既是一对冤家对头,为了书面表达权而“相互争夺”,文言在“朝”,白话在“野”,又相互渗透。解析“新”与“旧”既是一对冤家对头,又相互传承。二者为了书面表达权
而“相互争夺”,文言在“朝”,白话在“野”,并行不悖。在大量古代诗词中,会发现白话和文言“密切接触”。文言在白话文运用中始终不曾绝迹,文言是书面化的文字,自然雅丽、堂皇、沉稳、厚重,调高一格;而白话也不失通俗易懂。所以呈现出既对立又相互转化渗透的辩证关系。6.C解析联系后文“是最明显的不诚”,可
知所填句子应以假设承接前文,得出结论“说假话”;而且内容应是与“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相对。C项最合适。7.D解析材料二中朱自清说“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两句话
可以作为“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含意的注解。A、B、C三项都属于“太严格”,将品性和态度混淆;而D项只是在标榜自己的诚恳,没有混淆品性与态度。故选D项。8.B解析A项,材料二没有运用并列式结构。C项,两则材料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材料一说“汉代经
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材料二说“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都不是对比。D项,两则材料的语言风格颠倒。材料一是引用很多古语,谈端正学风的问题,属于比较严肃庄重的风格;材料二是朱自清谈从
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做人的智慧,语言比较活泼生动。故选B项。9.材料一认为,“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应该表里如一,心口一致。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10.①首先提出诚伪是品性,更是态度。②接着指出有些貌似虚伪的态度也是有诚
意的,有价值的,礼数和过场皆有诚意。③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好,做戏也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