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0)页,681.21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bf92bf51b140ab8e790fa28149857b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秋期高2022级高三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生物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
有1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再转为高倍镜B.高倍镜可以将物体放大C.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D.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
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像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
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像,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像(切勿用粗调节器)。【详解】A、先用低倍镜是因为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小,但看到的标本实际面积大,容易找到目标,然后在
换用高倍镜,A正确;B、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大,但缩小了观察的视野,B正确;C、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因此要把视野调亮,图象才清晰,C正确;D、在使用高倍镜的过程中,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不用粗准焦螺
旋,D错误。故选D。2.马拉松赛跑进入最后阶段,发现少数运动员下肢肌肉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A.水B.钙盐C.钠盐D.尿素【答案】B【解析】【分析】在运动员排出的汗液中,含有水、钙盐、钠
盐和尿素等成分,当血钙过低时,会发生肌肉抽搐。【详解】由于血钙含量过低时发生肌肉抽搐,故大量出汗排出了过量的钙盐,使血钙过低造成的,ACD错误,B正确。故选B。3.DNA是控制遗传性状的主要物质,在绿色植物的细胞内,它分布在A.细胞核、内质网B.细胞核、核糖
体C.细胞核、细胞溶胶D.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也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内质网、核糖体和细胞溶胶中不存在DNA。ABC错误,D正确。故选D。4.生物体内的DNA常与
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如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染色质又在某些情况下转变为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质或染色体不是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B.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C.染色质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D.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转变成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详解】A、染色质或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A错误;B、染色质是细丝
状结构,染色体是染色质缩短变粗后的结构,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B正确;C、染色质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C正确;D、细胞分裂的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缩短变粗转变成染色体,D正确。故选A。5.将人体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
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动物细胞会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动物细胞会吸水涨破;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
水分子进出细胞动态平衡,动物细胞保持正常形态。【详解】红细胞不溶于水,A错误;红细胞没有液泡,B错误;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由于细胞内渗透压大于蒸馏水渗透压,蒸馏水不断进入红细胞内,直至涨破,C正确;低温时红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动物细胞中无液泡
,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有大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再根据题意作答。6.下表中关于生物实验试剂的使用,不正确的是()试剂用途加入试剂后是否加热颜色反应A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紫色B健那绿染液染色活细胞中的线粒体不需蓝绿
色C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DNA和RNA30℃水浴5minDNA呈绿色,RNA呈红色D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不需加热橘黄色A.AB.BC.CD.D【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可以呈现紫色反应;脂肪会被苏丹
Ⅲ染液染为橘黄色;健那绿是一种活体染色剂,可以在常温下把线粒体染为蓝绿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用于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详解】A、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可以呈现紫色反应,该过程不需要加热,A正确;B、健那绿是一种活体染色剂,可以在常温下把线粒体染为蓝绿色,B正确;C、甲
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用于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加入染色剂后不需要加热,C错误;D、脂肪会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橘黄色,该反应不需要加热,D正确。故选C。7.性激素、唾液淀粉酶、纤维素、RNA中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A.C、H、OB.C、H、O、NC.C、H、O、N、PD.
C、H、O、N、P、S【答案】A【解析】【详解】性激素属于脂质,含有C、H、O元素,唾液淀粉酶本质是蛋白质,含有C、H、O、N元素,纤维素是多糖,含有C、H、O元素,RNA含有C、H、O、N、P元素,故性激素、唾液淀粉酶、纤维素、RNA中都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
、H、O,A正确,BCD错误。故选A。8.下图表示某细胞释放某种物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B.该过程有利于质膜结构的更新,细胞膜面积暂时增大C.该过程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蛋白质的参与D.该
过程释放的物质可以是液体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显示:细胞需要外排的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此过程称为胞吐。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由图可知:该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胞吐过程涉及膜的融合,有利于
质膜结构的更新,细胞膜面积暂时增大,B正确;C、胞吐过程消耗能量,需要囊泡运输,需要膜蛋白的参与,C错误;的D、胞吐过程释放的物质,既可以是液体成分,也可以是固体成分,D正确。故选C。9.某种鳟鱼的眼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
红眼鳟鱼相互交配,F1中红眼:黑眼=9:7,F1的黑眼中杂合子占的比例是()A.1/16B.1/9C.4/7D.1/2【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
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某种鳟鱼的眼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红眼鳟鱼相互交配,子一代中A-B-∶A-bb∶aaB
-∶aabb=9∶3∶3∶1,F1中红眼:黑眼=9:7,说明A-B-表现为红眼,其余表现为黑眼,F1的黑眼中纯合子包括AAbb、aaBB和aabb,占3/7,杂合子=1-3/7=4/7,C符合题意。故选C。10.肌萎缩侧索硬化,又称渐冻症,
被称为世界五大绝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肌肉弱化和神经元损伤。研究发现,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然后移植给肌萎缩侧索硬化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iPS细胞由胚胎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形成B.
iPS细胞分化成前驱细胞后DNA不变,蛋白质改变C.iPS细胞来源于实验鼠本身,可避免免疫排斥作用D.植入前驱细胞不能根治肌萎缩侧索硬化但能延缓其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干细胞的分类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专能干
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详解】A、iPS由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形成,A错误;B、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i
PS细胞分化成前驱细胞后DNA不变,蛋白质改变,B正确;C、iPS细胞来源于实验鼠本身的体细胞,可避免免疫排斥作用,C正确;D、肌萎缩侧索硬化表现为肌肉弱化和神经元损伤,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然后移植给肌萎缩侧索硬化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不能根治该病,但能够延缓症状,D正确
。故选A。11.下图为细胞中ATP及其相关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示意图(M表示酶,Q表示能量,甲、乙表示化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内的许多放能反应伴随着甲的消耗,能量储存在ATP中B.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物质甲的量增多C.物质乙由腺嘌呤、核糖
和磷酸基团组成,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Q1可以来源于光能,Q2不能转化为光能,M1和M2不是同一种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中ATP及其相关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示意图,其中M
1为ATP合成酶,M2为ATP水解酶,Q1表示光能或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Q2表示ATP水解释放的的能量,甲表示ADP,乙表示AMP。【详解】A、细胞内的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联,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A正确;B、物质合成
需要消耗能量,由ATP水解提供,甲(ADP)增多,B正确;C、物质乙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称一磷酸腺苷,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由腺苷和磷酸基团构成,腺苷又包含腺嘌呤、核糖,C正确;D、光反应中ATP的合成,能量来源
于光能,萤火虫发光过程中ATP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光能,M1是合成酶,M2是水解酶,D错误。故选D。12.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凋亡蛋白BAX或BAK能引起线粒体外膜通透化(MOMP)的改变,造成线粒体功能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还伴随着BAX/
BAK依赖的mtDNA释放到细胞质中,该过程可导致衰老细胞分泌SASP,驱动衰老相关的组织功能障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衰老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细胞中多数酶活性降低B.细胞凋亡时,细胞内容物流出并引发炎症反应
C.组成人体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不一定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D.当BAX基因和BAK基因被敲除时,SASP的释放可能被抑制【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
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详解】A、细胞衰老时,水分减少使得细胞皱缩导致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内多数酶活性降低使得代谢减慢,A正确;B、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程序性死亡,不会引发炎症反应,B错误;C、组成人体的细胞的衰老
与凋亡不一定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如婴幼儿体内存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但没有引起胎儿衰老和死亡,C正确;D、根据题意可知,凋亡蛋白BAX或BAK能引起线粒体外膜通透化(MOMP)的改变,诱导细胞凋亡,该过程可导致衰老细
胞分泌SASP,所以当BAX基因和BAK基因被敲除时,SASP的释放可能被抑制,D正确。故选B。13.摩尔根起初对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持怀疑态度,于是他和同事设计了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野生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得F1,F1中雌雄果蝇都为红眼,F1雌雄
果蝇交配得F2,F2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白眼果蝇全为雄性。下列有关杂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果蝇杂交实验属于“假说—演绎法”的“实验验证”阶段B.F1中红眼雌果蝇和F2中白眼雄果蝇交配,可通过眼色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C.无论是第几代的
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如果出现白眼果蝇,则该果蝇一定为雄性D.通过F2代的现象能够验证“白眼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
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和摩尔根研究遗传规律时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详解】A、“发现野生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得F1,F1中雌雄果蝇都为红眼,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
白眼果蝇全为雄性”,这属于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内容,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方法来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说,A错误;B、摩尔根设计的果蝇杂交实验,F2中红眼雌果蝇XBXb和F2中白眼雄果蝇(XbY)交配,后代雌雄个体中都有红眼和白眼
,所以不能通过眼色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错误;C、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或XBXB,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BY,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则后代雌性一定是红眼,所以无论是第几代的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若后代出现白眼果蝇,则该果蝇一定为雄性,C正确;D、通过F2代的现象能够验证白眼基因存在
于X染色体上,但不能排除Y染色体上含有它的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C。14.下列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B.培养尿素分解菌时应将培养基调至酸性C.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应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
的营养物质D.尿素施入土壤后可被植物直接吸收【答案】A【解析】【分析】培养基的概念及营养构成(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
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详解】A、尿素的分解
需要脲酶的催化,据此可推测,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A正确;B、尿素分解菌属于细菌,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错误;C、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时,采用的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而不是唯一的营养物质,C错误;D、尿素施入土壤后,会
被土壤中的某些细菌分解成NH3,再转化为NO3-、NH4+等被植物吸收,D错误。故选A。15.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某些细胞在癌变过程中产生的CEA癌胚抗原明显增加。科学家用CEA癌胚抗原制备
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血清中的CEA含量,进而对某些癌症进行临床辅助诊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CEA癌胚抗原免疫小鼠可使小鼠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B.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的杂交癌细胞均能产生抗CEA单克隆抗体C.杂交瘤细胞能无限增殖,且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无接触抑制现象D.用抗CEA抗体
检测血清中CEA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答案】B【解析】的【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
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在免疫过程中,外来抗原(如CEA癌胚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包括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抗体的产生。因此,用CEA癌胚抗原免疫
小鼠确实可以使小鼠产生针对该抗原的B淋巴细胞,这些B淋巴细胞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来识别并结合CEA抗原,A正确;B、可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但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都能产生抗CEA的单克隆抗体,还需进行抗体检测和多次筛选,B错误;C、杂交瘤细胞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通过融合形成的杂交
细胞。由于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杂交瘤细胞也继承了这一特性,能够在体外无限增殖。同时,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不会表现出接触抑制现象,即细胞不会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C正确;D、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因此,用抗CEA抗
体检测血清中的CEA含量时,抗体会特异性地结合血清中的CEA抗原,从而实现对CEA含量的检测。这种检测方法在癌症的临床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D正确。故选B。16.研究发现,小鼠胸腺淋巴瘤细胞的发生与p16基因及其甲基化有关。p16蛋白通过抑制Rb蛋白
的磷酸化阻断细胞周期G1期(DNA合成前期)到S期(DNA合成期)的进程,从而影响淋巴瘤细胞的增殖。而淋巴瘤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pG岛(C是胞嘧啶,p是磷酸,G是鸟嘌呤)处于高甲基化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是()A.CpG岛是p16基因启动子中富含C、G二核苷酸的特定区域B.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不会导致该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p16基因高甲基化时,Rb蛋白磷酸化增强,导致淋巴瘤发生D.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导致DNA聚合酶无法对其进行识别和
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详解】A、CpG岛富含C和G,是p16基因启动子中富含C、G二核苷酸的特定区域,A正确;B、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
基序列,B正确;C、根据题意,p16蛋白通过抑制Rb蛋白磷酸化阻断细胞周期G1期到S期的进程,p16启动子甲基化后,p16基因表达减少,对Rb蛋白磷酸化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淋巴瘤的发生,C正确;的D、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D错误。故选D。1
7.染色体断裂重接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一条染色体断裂产生两个断裂端,这些断裂端可按下列三种方式发展:①保持原状,不愈合,无着丝点的染色体片段丢失;②同一条染色体断裂产生的两个断裂端重接,恢复为原来的染色体;③某条染色体断裂产生的一个或两个断裂端与另一条非同源染
色体断裂所产生的断裂端连接,产生新的染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方式①导致了染色体数目变异B.方式②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方式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断裂重接的染色体一定会遗传给后代【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断裂重接假说的主要内容
是一条染色体断裂产生两个断裂端,这些断裂端可按下列三种方式发展:①保持原状,不愈合,无着丝点的染色体片段丢失,导致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但染色体数目没变;②同一条染色体断裂产生的两个断裂端重接,恢复为原来的染色体,未发生变异;③某条染色体断裂产
生的一个或两个断裂端与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断裂所产生的断裂端连接,产生新的染色体,导致染色体的易位,即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方式①无着丝点的染色体片段丢失,因此导致某条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不变,A错误;B、方式②同一染色
体断裂端重接恢复为原来的染色体,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B错误;C、方式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D、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断裂重接的染色体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不会遗传
给后代,D错误。故选C。18.某昆虫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腹部横斑条纹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以纯合子作为亲本做了如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亲本F1实验1腹部白
色雄性×腹部横斑条纹雌性腹部白色实验腹部白色雌性×腹部横斑条纹雄腹部横斑条纹雌性∶腹部白色雄性2性=1∶1A.该昆虫腹部横斑条纹对腹部白色为隐性,且B/b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B.实验1中F1相互杂交得到F2,亲本及F1的基因型都会在F2中出现C.让实验2中F1中的
腹部横斑条纹与实验1中F1相互杂交,子代中B基因的频率为1/3D.利用实验2中F1自由交配获得的子代结果可判断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只能产生一
种含有Z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能产生两种雌配子,即含有Z的卵细胞和含有W的卵细胞,且比例为1:1。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W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Z的精子和含有Z的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
接近1:1。【详解】A、根据实验1和实验2正反交的结果可判断控制腹部横斑条纹和白色的B/b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且腹部白色对腹部横斑条纹为显性,A正确;B、实验1亲本基因型为ZBZB,ZbW,F1基因型为ZBZb,ZBW
,F1相互杂交得到F2基因型为故亲本及F1的基因型都会在F2中出现,B正确;C、让实验2中F1中的腹部横斑条纹ZbW与实验1中F1即ZBZb相互杂交,子代中B基因的频率为1/3,C正确;D、实验2亲本基因型为ZBW,ZbZb,F1基因型为ZBZb、ZbW,F1相互
杂交得到F2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此结果无法判断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D错误。故选D。19.下图中果蝇(2n)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
分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c细胞取自精巢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则c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B.图示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细胞类型有a和bC.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的bde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d→b→e的D.若要观察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的图像,最好选睾丸作为实验材料【答案】C【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a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详解】A、若c细胞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
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此时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等,且染色体数与DNA相等,那么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B、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
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B正确;C、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第二)极体,若三者都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出现的先后顺序
是b→d→e,C错误;D、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观察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具体的图象,
最好使选睾丸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故选C。20.甲病(A/a)和乙病(B/b)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图1为两个家庭关于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研究人员对部分家庭成员(Ⅰ-1、Ⅰ-2和Ⅱ-1)甲病的相关基因进
行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注:受检测者的DNA与相应探针杂交,若受检者的DNA中有相应基因,则表现为阳性,否则为阴性。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群中甲病的致病基因频率等于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B.Ⅱ-2个体与正常男性结
婚,生育不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1/2C.Ⅱ-5的次级卵母细胞中致病基因的个数为0或2或4D.Ⅱ-5、Ⅱ-6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16【答案】B【解析】【分析】图1中,Ⅰ-3和Ⅰ-4均正常,但他们的女儿Ⅱ-4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都正常,他们的儿子Ⅱ-1患甲
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的检测结果可知,Ⅰ-1不含甲病的致病基因,可进一步推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图1显示:Ⅰ-1和Ⅰ-2都正常,他们的儿子Ⅱ-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2的检测结果可知,Ⅰ-1不含甲病的致病基因,Ⅰ-2为甲病的
致病基因携带者,据此可进一步推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见,人群中甲病的致病基因频率等于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A正确;B、只研究甲病,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AY和
XAXa,进而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Ⅱ-2与基因型为XAY的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不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3/8,B错误;C、Ⅲ-3的基因型为bbXaY,据此可推知:Ⅱ-5的基因型为BbXAXa,
Ⅱ-5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所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致病基因的个数为0(不含基因a和b)或2(含2个基因a或含2个基因b)或4(含2个基因a和含2个基因b),C正确;D、Ⅲ-3的基因型为bbXaY,据此可
推知:Ⅱ-5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二者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B_×1/4XAY=3/16,D正确。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6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喀斯特生态系统中,重碳酸盐(含3
HCO−)是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CaCO3+CO2+H2O→3HCO−+Ca2+)风化的产物,虽对植物生长代谢有很多负面影响,但也有积极作用。如3HCO−在干旱等逆境胁迫下可作为植物短期的碳源,促进气孔打开,恢复光合作用,还能通过影响葡萄糖代谢
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3HCO−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回补效应如图所示(PGA:3-磷酸甘油酸;RuBP:核酮糖1,5-二磷酸)。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显示了在叶绿体中发生的______反应,其中______应该是一种五碳化合物。(2)研究表明3HCO−也可为
光反应部位提供电子,电子经传递,可与______结合生成NADPH,NADPH为暗反应提供了______,缓解了光合器官“空转”,促进植物碳同化顺利进行。(3)强烈的岩溶作用促进了干旱、高重碳酸盐、高pH等喀斯特逆境的形成,导致植
物叶片气孔关闭,抑制了光合作用。除(2)所述原因外,据图分析喀斯特逆境下土壤中高3HCO−回补植物光合作用的其他原因:______。(4)植物主要的葡萄糖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途径是葡萄糖被
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的场所______(填“是”或“不是”)线粒体。磷酸戊糖途径可产生NADPH,从而促进光合作用、氮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的进行。推测逆境下3HCO−可能促使植物优先选择______途径以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答案】(1)①.暗②.RuBP(2)①.NADP+②.还原
力和能量(3)植物需要将过多的HCO3−吸收降低pH,减少高pH对植物的伤害(4)①.不是②.磷酸戊糖【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
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进行碳的同化作用,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小问1详解】如图是叶绿
体吸收CO2进行暗反应的过程,暗反应过程中CO2与五碳化合物反应形成三碳化合物,所以图中RuBP是一种五碳化合物。【小问2详解】NADPH是通过NADP+接受电子和H+形成的,光反应产生的NADPH可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
原并提供能量。【小问3详解】由于喀斯特生态系统中pH较高,则植物通过吸收HCO3−吸收降低pH,减少高pH对植物的伤害。【小问4详解】糖酵解途径是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所以不是发生在线粒体上。由于磷酸戊糖途径
可产生NADPH,从而促进光合作用、氮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的进行,则在逆境下HCO3−可能促使植物优先选择磷酸戊糖途径以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22.下图1是科学家斯图尔德以胡萝卜韧皮部细胞为材料培养出能正常生长发育的胡萝卜植株的简要流程图。图2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
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l中的细胞分化发生于____(填字母)过程。胡萝卜植株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的根本原
因是__________。(2)图1中培养获得胡萝卜植株的过程能够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____。(3)图2a过程中,细胞进行的主要生理活动是____。与细胞①相比,细胞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____(填“增
大”或“减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4)图2中的细胞分化发生于____(填字母)过程。【答案】(1)①.A、B、C②.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仍然具有全能性(
3)①.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②.减小③.减弱(4)c【解析】【分析】图2为人体某个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其中a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b表示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但细
胞种类不同;c表示细胞分化,细胞数目不变,但细胞种类增多。【小问1详解】图1中A、B、C过程均存在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小问2详解】高度分化
的植物细胞可以培养成完整的植株,这是因为植物细胞一般具有该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即植物细胞有全能性。【小问3详解】图2a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大,即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主要生理活动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
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图2中与①相比,②明显生长,体积增大,所以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减小,导致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减弱。【小问4详解】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
结构、生理功能上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由此可知,图2中的细胞分化发生于c过程。23.下图为大肠杆菌及质粒载体的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1970年,阿尔伯(W.Arber)等在细菌中发现了第一个限制酶,而在该细菌中没有此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推测该限制酶在细菌细胞中的作用可
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质粒DNA分子的切割末端为,则与之连接的目的基因切割末端应为______;可使用______把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在一起。若“缝合”两个双链DNA片段的平末端,需
用______酶连接。(3)常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____________(填两种)。【答案】(1)切割外来DNA,起到防御作用(2)①.②.DNA连接酶③.T4DNA连接(3)噬菌体、动植物病毒【解析】【分析】1、质粒是细菌或真菌细胞质
中具有复制能力的小型环状DNA。2、DNA连接酶主要有两种类型: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能连接黏性末端,T4DNA连接酶能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小问1详解】细菌中没有此限制酶识别序列,该限制酶在细菌细胞中的作用可能是切割外来DN
A,起到防御作用。【小问2详解】若质粒DNA分子的切割末端为,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与之连接的目的基因切割末端应为;可使用DNA连接酶把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在一起。若“缝合”两个双链DNA片段的平末端,需用T4DNA连接
酶连接。【小问3详解】常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噬菌体、动植物病毒。24.下图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的(1)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中的_____________。(
2)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__性遗传病。(3)假定Ⅲ-11与K结婚,K的基因组成以及两人产生的配子的情况如图2,若a卵与e精子受精,生育出的男孩G患两种病,那么G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
a卵与b精子受精,产生后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表型是___________,这个后代与一个双亲正常,但兄弟姐妹中有甲病患者的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中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答案】(1)I-3或I-4(2)①.常②.隐(3)①.aaXBY②.AaXBXb③.仅患乙病的
女性④.5/12【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Ⅱ-8和Ⅱ-9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Ⅲ-13),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且Ⅱ-5女患者的儿子有患乙病的,也有不患乙病的,因此Ⅱ-5是杂合子,表现为患病,因此乙病
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图2表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小问1详解】Ⅲ-14是男性,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Ⅱ-9,Ⅱ-9的2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即Ⅰ-3和Ⅰ
-4,因此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中的Ⅰ-3或Ⅰ-4。【小问2详解】题图分析:图1中Ⅱ-8和Ⅱ-9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Ⅲ-13),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且Ⅱ-5
女患者的儿子有患乙病的,也有不患乙病的,因此Ⅱ-5是杂合子,表现为患病,因此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小问3详解】Ⅲ-11是男性,X染色体上不含有致病基因,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Y或AaXbY,因此后代的女性都正常,K是女性,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其X染色体上
含有致病基因,其儿子可能患病,假定Ⅲ-11与K结婚,若a卵与e精子受精,发育出的G患两种病,其基因型是aaXBY,产生该个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Y、aXB;由于精子b、e是由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基因型互补,而e的
基因型为aXB,则b精子的基因型为AXb,因此,如果a卵与b精子受精,则发育出的后代的基因型是AaXBXb,为仅患乙病的女性;双亲都正常,但兄弟姐妹中有甲病患者的正常人的基因型应为1/3AAXbY或2/3AaXbY,基因型是AaXBXb的后代与之结婚,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
×1/4=1/6,患乙病的概率为1/2,则不患病的概率为5/6×1/2=5/12。25.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糖和脂肪摄入超标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分析回答:(1)吃糖过多容易导致肥
胖,是因为葡萄糖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中间产物__________可转化成甘油等,进而生成脂肪。(2)糖和人造甜味剂都能激活味蕾上的甜味受体,导致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中枢,产生甜味味觉。(3)为研究小鼠对糖和脂肪的偏好,研究小组给野生型小鼠同时提
供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人造甜味剂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最初小鼠到两个瓶子喝水的次数相当,24小时后,小鼠更多喝葡萄糖溶液,48小时后,小鼠几乎只喝葡萄糖溶液。用掺有脂肪的水和人造甜味剂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小鼠起
初更爱喝人造甜味剂溶液,但几天后,小鼠几乎只喝掺有脂肪的水。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4)查阅资料发现,葡萄糖不仅能激活甜味受体,还能作用于肠内分泌细胞(EEC)表面的SGLT1受体,通过迷走神经激活大脑中的cNST区域,脂肪也是经EEC细胞通过迷走神经来激活cN
ST区域发挥作用,导致糖和脂肪的摄入偏好。据此推测,对甜味受体缺乏的小鼠重复上述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实验,48小时后小鼠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野生型小鼠cNST区域注射阻断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同时向小鼠提
供人造甜味剂和脂肪,小鼠更多地取食___________________。敲除SGLT1受体不影响小鼠对脂肪的偏好,据此推测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丙酮酸(2)大脑皮层(3)
①.甜度②.相对人造甜味剂,小鼠更偏好糖和脂肪(4)①.几乎只喝葡萄糖水②.人造甜味剂③.脂肪不是通过SGLT1受体作用于EEC细胞(EEC细胞表面有特异性脂肪受体)【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
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需要结构和功能完整,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小问1详解】糖类和脂肪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摄入糖类物质较多时,糖类会大量转化为脂肪,葡萄糖在细胞呼吸中产生的中间产
物丙酮酸可转化成甘油等,进而生成脂肪;【小问2详解】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糖和人造甜味剂都能激活味蕾上的甜味受体,导致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相关中枢,产生甜味味觉;【小问3详解】实验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人造甜味剂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甜度
是无关变量,需要控制相同且适宜,为研究小鼠对糖和脂肪的偏好,研究小组给野生型小鼠同时提供甜味相同的人造甜味剂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根据题干信息:同时提供甜味相同的人造甜味剂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小鼠更偏好糖;
用掺有脂肪的水和人造甜味剂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小鼠起初更爱喝人造甜味剂溶液,但几天后,小鼠几乎只喝掺有脂肪的水,说明小鼠更偏好脂肪,所以该实验结果说明:相对人造甜味剂,小鼠更偏好糖和脂肪;【小问4详解】查阅资料发现,葡萄糖不仅能激活甜味受体,还能作用于肠内分泌细胞(EEC)表面的SG
LT1受体,通过迷走神经激活大脑中的cNST区域,这是不依赖于味觉的糖摄入偏好。据此推测:对甜味受体缺乏的小鼠重复上述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实验,48小时后小鼠的表现是几乎只喝葡萄糖水;根据题干信息:脂肪也是经EEC细胞通过迷
走神经来激活cNST区域发挥作用,推测:在野生型小鼠cNST区域注射阻断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同时向小鼠提供人造甜味剂和脂肪,小鼠更多地取食人造甜味剂;敲除SGLT1受体不影响小鼠对脂肪的偏好,说明脂肪不是通过SGLT1受体作用于EEC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