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6)页,25.90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f27e667c5a1b58231a01615c8ca8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秋期高2022级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
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大小相若的“冋形”现象是商青
铜礼制的特质,多件同形器物大小依次递减的“列器”现象,多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三件同类形制相若的“三件套”现象则是“蜀礼”的体现。这表明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
心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2.西周至春秋前期,君子只是指天子、诸侯、大夫等有位之人,其“德”的内涵与要求并不突出。战国时期,《易传》明确且正式地提出了“君子之德”,传递出新的含义,即“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
位。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B.民众自我意识初步觉醒C.世卿世禄制被废除D.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3.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
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4.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
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据此可知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5.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
、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6.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
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沿门挨户相连接……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城市
化进程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工商业市镇兴起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7.英船“杉达”号随船医生希尔曾在1840年1月的《中国日报》上写道:“林公(林则徐)又问起各种鸦片来自的地点,他让我把这些地点写下来,我当即照办,当提到土耳其时,他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这折
射出当时A.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B.清廷仍坚持朝贡体制C.国人对世界知之甚少D.鸦片贸易取得合法性8.某学者评述近代一人物的主张:“有着崭新的社会政治意义的思想理论斗争所以必须穿上古老的服装,是因为‘一切死亡先辈的传统,好像噩梦一般,笼罩着活人的头
脑’”,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A.魏源B.洪仁玕C.康有为D.孙中山9.1929年,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印发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规定:“对工人:组织工会,夺取政权,增加工资,减少时间
,待遇得改良,失业有保险;对农民:组织农协,土地革命,打倒地主,消灭豪绅,租税尽取消,土地归农民。”这些举措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B.落实了八七会议的精神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
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适应了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D.意在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11.西方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A.保证行政运行的稳定性B.确保了政治决策的正确性C.实现了权
力间的“制衡”D.规范了事务官的选拔管理12.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
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A.英荷取代西葡成为霸主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D.瓜分世界成为时代主题13.1760年)伦敦的杜鲁门、汉伯里和巴克斯
顿等几家酿酒厂总资产高达13万镑)但其中设备、厂房等方面所占资本仅为3万镑)约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而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人为3789镑)占总资产的90%。这一变化说明A.生产效率提升激发了工人生产的热情B.机器生产对劳动力
需求增加C.工业革命提高了工厂固定资本的投人D.劳动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增强14.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这有利于中华文化A.传承文明,开拓创新B.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5.蜻蜓眼玻璃珠是出自西亚的一类饰物。山西太原的晋国赵卿墓、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夫差夫人)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及其夫人墓等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
蜻蜓眼玻璃珠,其中曾侯乙墓更是多达173颗。这反映出A.域外文化融入贵族生活B.宗法等级秩序遭到破坏C.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互鉴D.中华文化区域特色鲜明16.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
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中还有古代铸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发掘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曾经A.农
业、铸造业和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B.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的交往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的东非国家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6年,总理衙门令派出游历之人,“沿途留心,将该国一
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晚清中国人的海外旅行及写作,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察考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识,重绘世界之图景。——摘编自《异城与新学:晚清海外旅
行写作研究》材料二:旅行可使国人于国内各地山川之形势,人物之分布与国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确之了解,就国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此外,我们应于欣赏山水之余,关怀前贤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于湖,应联想岳武穆的精忠。——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旅行杂志》材
料三: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对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摘编自1950—19
51年的《旅行杂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不同时期国人对旅行功能的认识。(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问题(1)得出的认识,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18.(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整合交流,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汉秦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唐朝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
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未有的和谐局面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
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材料二: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
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1)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背景和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及其优势。(7分)19.(15分)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经典观点解读《礼记·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国的基础,国是
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一个人树立治国的志向,首先要从修身齐家做起,这成为历代有志之士的追求。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讲修身与治国的关系。经历了
近代列强侵略、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伤痛,家国情怀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材料二仁人志士历史贡献解读汉朝班超一家数代对国家强盛、边疆巩固作出了贡献学习中外历史知识,每个爱国学子都要把增长知识、学好本领与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著名
政治家和学者梁启超不仅本人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九个子女也都成为有用之才;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回族青年马本斋和他的母亲英勇抗日的事迹,传颂至今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体现家国情怀的典范方志敏被捕入狱后写下的“假使能使中
国民族得到解放,那我又何惜于我这一条蚁命!”“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的名句,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材料三仁人志士名言解读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铭记历史,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钱学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围绕主题“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结构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