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共(20)页,2.351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b9e05e64b6ad7d960ff40dae0bc0a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古浪二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卷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来自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他们在太阳系外距离地球20.5光年以外的太空发现了一颗与地球颇为相似的行星,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适合孕育生命。据此回答问题。1.该行星适合孕育生命的自身内部条件
应该主要包括()①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合适的大气层④宇宙环境安全、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地球上温度适宜主要取决于()①日照条件稳定②日地距离适中③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④地球自转周期适中A
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地球拥有生命的自身条件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地球上有液态水。如果该星上存在生命,那么它应具备与地球上类似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宇宙环境安全、稳定属于外部条件,不是其自身的独有条件,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对,④错,该题选A。【2题详解】地球上温度适宜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适中
、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使得白天虽然增温但不致过高,夜晚降温不致过低,从而维系了地表平均温,②④正确;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日照条件稳定,
为其外部条件,对温度适宜影响小,①③错误,该题选D。【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太阳不像地
球,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不过通常太阳两极的磁性是不同的,并且在每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大约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两极磁性会发生转换。这种转换并不会给地球带来显著的直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3.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
大气层扰动而导致()A.极夜现象B.降水增多C.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现象D.耀斑现象4.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磁力混乱相关的是()A.候鸟迁徙迷途B.旱涝灾害频发C.电视转播中断D.竹林开花死亡【答案】3.C4.A【解析】【分析】【3题详解】极夜现象
是地球公转的结果,A错;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但降水不一定增多,B错;太阳活动扰乱地球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C对;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是太阳活动的标志,D错。故选C。【4题详解】候鸟迁徙依靠地球磁场来
进行定位,A对;旱涝灾害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与磁场变化无关,B错;电视转播中断与电离层受到太阳活动影响有关,C错;竹林开花死亡同样与气候变化有关,D错。故选A。【点睛】当太阳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
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地质学家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尔法地区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尔法地区火
山喷发后形成的裂缝长度迄今已由1km增大至60km。据此完成下列各题。5.阿尔法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的组成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6.裂缝从1km延长到60km,非
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的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答案】5.B6.D【解析】【5题详解】火山及其组成物质主要是岩浆,岩浆位于软流层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6题详解】岩石圈厚度,60-120千米;裂缝从地表向地球
内部延伸,裂开的是岩石圈,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所示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
类8.大型爬行类动物物种恐龙所在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中生代C.元古代D.新生代【答案】7.D8.B【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
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读图可知,爬行动物最多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
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
、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下图为我国某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海水侵蚀作用10.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A.云贵高原B.内蒙
古高原C.青藏高原D.黄土高原【答案】9.B10.D【解析】【9题详解】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瀑布和峡谷,从图上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的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受流
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地貌千沟万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小,熟记黄土高原形
成的外力作用及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1.图中河流甲、乙、丙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12.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
类型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冲刷力乙比甲强B.甲地多为“V”字形河谷C.丙地为冲积平原D.乙地为三角洲平原【答案】11.A12.B【解析】【11题详解】一般在河流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根据位置分析甲处是河流的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乙在河流的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丙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故本题选择A。【12题详解】从材料可知,上游河流冲刷力强,中下游冲刷力弱,A错;甲地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多为V字形河谷,B
对;丙地为河口三角洲,C错;乙地为冲积平原,D错。故本题选择B。2018年9月2日凌晨,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遭受强降雨袭击,发生洪涝灾害,并诱发该地位于山谷地区的某乡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
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此次诱发的地质灾害是()A.洪水B.地震C.泥石流D.暴雨14.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A.对人类心理、生理的伤害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答案】13.C14.A【解析】【13
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此次地质灾害是由暴雨洪水在山谷中引发的,根据发生条件判断,可能是暴雨引发山洪,然后山洪携带大量固体碎屑物(大量泥沙以及石块、泥土、植物等)流出沟谷形成破坏力极大的特殊洪流。因此推断最可能是泥石流,C正确;洪水和暴雨不属于地质灾害,AD错误;暴雨洪水不会诱发地震,B错误。
故选C。【14题详解】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其中,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短时间无法恢复,A正确;财产损失、资源与
环境破坏及停工停产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危害有限,排除BCD。故选A。【点睛】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的石流等自然灾害。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
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读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下面小
题。15.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6.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几率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答案
】15.A16.A【解析】【分析】【15题详解】从图中可知,沙障主要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减少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其原理是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①②正
确,降低成本不是主要目的,不会增加蒸腾,③④错误,故选A。【16题详解】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是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风沙掩埋,A正确。图示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少沙坡头荒漠化,B错误。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
稀少,水土流失几率小,C错误。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一种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防治荒漠化的工程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推断正确的答案。2020年9月日四川自贡市荣县双古镇一山体发生滑坡,4万余方
土石瞬间崩塌而下,造成附近9户村的民的共83间房屋垮塌,由于当地安装的智能预警系统连续发出三次预警,危险区域涉及的46户群众共180人提前成功转移避险,此次险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双古镇山体滑坡的原因有()①山体土质
松散,不稳定②山地地形,起伏较大③植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差④降水强度大,对山体侵蚀作用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在山区考察或旅游时,若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应当选择的逃生方式()A.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上游快跑B.向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下游
快跑C.待在原地立即大声呼救D.向垂直于沟谷的两侧山坡快跑【答案】17.B18.D【解析】【分析】【17题详解】结合材料分析,双古镇地处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②正确;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山体岩石破碎,土质疏松,不稳定,①正确;降
水集中,强度大,对山体侵蚀能力强,易诱发滑坡,④正确;由图可知,双古镇植被覆盖率较低,且地势起伏大,土层浅薄,该地较湿润,故植被根系不发达,保持水土的能力较差,易引发滑坡,③错误。故选B。【18题详解】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
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破坏力强,速度快。若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正确的逃生方式应向垂直于沟谷的两侧山坡快跑,其他的逃生方式都非常危险。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的形
成条件包括:一是岩体比较破碎;二是地势起伏较大;三是植被覆盖差。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题。19.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20.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
区D.西南地区【答案】19.B20.C【解析】【19题详解】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
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吹,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风向为西北风。故选B。【20题详解】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各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一小部分属于湿
润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故选C。【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其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而平缓,坡度在5°-20°之间;背风坡凹而陡,一般为28°-34°。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新月
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km。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
、天坑、洼地等(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的题。21.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22.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答案】21.D2
2.D【解析】【21题详解】图文材料表明,图示地区有大量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溶洞等,这些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材料信息表明,该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不远,因此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度,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
育多,D符合题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少,且这些地形区的位置与该地位置信息不符,排除ABC。故选D。【22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石
灰岩)进行长期的溶蚀(侵蚀)的结果,所以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与风力侵蚀、流水堆积、冰川侵蚀直接关联度不大,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
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
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3.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
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24.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答案】23.A24.C【解析】【23题详解】据
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A。【24题详解】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携带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点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流侵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用水侵蚀蚀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
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
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下图为我国①、②两
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图示①、②两地区典型地貌分别属于()A.风成地貌、河流地貌B.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C.海岸地貌、冰川地貌D.冰川地貌、风成作用26.下列地形区中,最可能广泛分布图示②地貌的是()A.江南丘陵B.青藏
高原C.华北平原D.黄土高原【答案】25.C26.B【解析】【分析】【25题详解】图示①、②两地区典型地貌分别属于海岸地貌的海蚀拱桥和冰川地貌的角峰和冰斗地貌。跟风力和河流、喀斯特地貌无关。C正确,ABD错,故选
C。【26题详解】②地貌是冰川地貌,在我国地势较高的青藏高原广泛分布,其它地方海拔低,没有冰川地貌分布。B正确,ACD错,故选B。【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外来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有关知识。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
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完成下列小题。27.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冰川侵蚀B.风化和风蚀C.海浪侵蚀D.流水侵蚀28.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沙滩B.岩礁C.岩洞D.巨岩【答案
】27.C28.A【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外力作用【27题详解】根据材料“鼓浪石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会拍打这个岩洞”可以判断这个过程是海浪的侵蚀作用,A正确。【28题详解】沙滩为海水堆积地貌,A正确
。根据材料,岩礁、岩洞和巨岩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点睛】海浪侵蚀作用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下表是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N2)78.0875.52氧(O2)20.9423.15氩(Ar)0.931.28二氧化碳(CO2)0.03(变动)0.0529.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
两者()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B.占大气成分的99%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30.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
草原开垦成农田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29.A30.D【解析】【分析】【29题详解】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A正确,B错误。氮和氧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在其他天体上不存
在不是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的主要原因,CD错误。所以选A。【30题详解】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一是森林破坏,二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②④正确。植树造林、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①③错误。所以选D。【点睛】二氧化碳气体是大气组成
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其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二氧化碳。2、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二氧化碳。3、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
,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4、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5、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二、综合题(共40分)31.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大气的____、密度
和____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C层的名称____,D层的名称____,E层的名称____。(2)图中____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3)C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其原因是____
;D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其原因是____.(4)在上述各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层,适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层(填字母)其原因是____。(5)有一架飞机飞行高度为18千米,其飞行高度一直不变从赤道飞往北极处穿过的大气层有____。【
答案】(1)①.温度②.运动③.对流层④.平流层⑤.高层大气(2)A(3)①.降低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③.升高④.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升温(4)①.C②.D③.平流层中水汽杂质少,
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5)对流层、平流层【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等相关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图中C层位于大气层的最底部,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为对流层;D层位于大气层的中部,且气温随海拔身高而升高,为平流层;E层位于大气层最上部,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为高层大气。【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对流层气温随海
拔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身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所以A曲线能够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大气能够吸收绝大部分地面辐
射而升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大气的下层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较小,但在平流层的上层,因为平流层内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所以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小问4详解】天气现象多变的原因主要从物质基础
和动力条件两方面分析:水汽和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旺盛,水汽和杂质容易随着对流运动被输送到上空,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适合航空飞行的原因可以
从天气状况和大气运动状况来分析:平流层以空气的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状况较为稳定,飞机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上下颠簸的情况;其次,平流层中水汽和杂质较少,缺少成云致雨的条件,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小问5详解】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
,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飞机飞行高度为18千米,从赤道飞往北极穿过对流层和平流层。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描述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2)随着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的治理,黄河水泥沙含量减少,分析可能对下游产生的影响有哪些?【答案】(1)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变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在河口处沉积,加上海浪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2)减少泥沙沉积;三角洲面积增长趋缓(停止增长);河床侵蚀加剧;水质变好。【解析】【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为材料,涉及流水地貌的成因以及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在河流入海口
处,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水流比降减小,水流向外扩散,水面展宽,水深变浅,加之河水受潮流顶托作用,流速显著减弱,河水将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下来,形成黄河三角洲。【小问2详解】黄河泥沙含量减少,流水沉积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增强,河床变深;入海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增加速度变慢或者停止增长;河流含沙量降
低,水质上升。【点睛】三角洲的形成:1、三角洲的形成条件(1)丰富的泥沙来源。(2)海洋或湖泊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或湖水冲走,在河、海或湖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形成。(3)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2、三角洲的
形成过程河流上游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较强,使河水有一定的含沙量;在河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比降减小,水流向外扩散,水面展宽,水深变浅,加之河水受潮流的项托作用,流
速显著减弱,河水将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三角形状,所以称为三角洲。此外,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的成,常成喇叭形,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
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敦煌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
2400毫米,加上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因此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这里的地表岩石及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风成地貌(如图)。(1)描述图中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形成外力作用。(2)描述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自然环境特征:降水较少,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外力作用:风力侵蚀。(2)岩石裂隙发育,岩体变得不够坚实,岩石孤立突起,靠近地面的风中含沙量大,岩石下部遭受到较强烈的磨蚀,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解析】【分析】本题以敦煌的风成地貌为情境,设置两道小
题,考查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形成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石蘑菇为风蚀蘑菇,受风力侵蚀而形成,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这些地区降水少,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使得岩石景观呈现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小问2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岩石孤立突起,且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风沙侵蚀的过程中,
靠近地面的风沙含量较大,更易被风沙侵蚀,侵蚀速度更快,而远离地面的部分侵蚀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形成了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