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地理试卷【精准解析】.docx,共(25)页,2.30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5788d2106d547a7ca9354b74fab63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卷I卷单项选择题(共90分)读某地貌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该地貌说法正确的是()A.地表物质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B.从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颗粒物逐渐变大C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D.扇形地下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适合农耕2.该地貌主要分布于()A.河流源头B.河流出山口C.河流中下游D.河流入海口【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考查河流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图示地貌是河流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形成的,A错误;由上部到扇缘带坡度越来越平缓,水流速度
逐渐变慢,搬运的物质颗粒会越来越小,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扇缘带地下水埋藏较浅C错误;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故D正确,故选D。【2题详解】考查冲积扇的地理位置判断: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
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冲积扇是由河流从山里流到山前,地形突然变得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河水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的,故位于山间河谷出口处,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河流地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分布。中华龙鸟化石发掘于我国辽宁省西部的页岩中,该岩层含有火山灰和丰富的水生动植物化
石。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及其复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形成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A.侵入型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型岩浆岩4.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B.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C.风沙肆虐的沉
积盆地D.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答案】3.C4.D【解析】【3题详解】读材料可知,中华龙鸟化石产于含有火山灰的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故答案选C。【4题详解】读材料可知,该化石位于页岩之中,页岩属于沉积岩,说明当初形
成化石的时候,该地势较低,A、B错。同时,化石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形成中华龙鸟化石时,该地区水热条件好。D对、C错。故答案选D。【点睛】该题考查的是岩石类型和根据化石判断生物生存环境。要求学生根据
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华师的生存环境,判断力比较强。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冲积平原—④B.裂谷—②C.峡谷—③D.瀑布—④6.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A.①B
.②C.③D.④【答案】5.A6.C【解析】【分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①、②为风化作用或侵蚀作用、③为搬运作用、④为沉积作用,冲积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对应④,A正确。裂谷是内力作用形成的,B错误。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对应②,C错误
。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对应②,D错误。故选A。【6题详解】沙尘暴发生时,由于风力搬运作用,使沙尘飞扬,导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图中的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
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7.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但其“玉颈”由于逐年变细,预计15年后将面临“断头”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题。“女王头”独特的地貌对应
的外力作用是()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流水堆积C.化学溶蚀、风力沉积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女王头”的形状及“逐年变细”,说明受到外力侵蚀和风化作用。材料中表明“女王头”位于台湾东北海岸,故有海水侵蚀作用;“女王头”是独特的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和
风力沉积不符合,B、C错;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D错;故选A。图甲、图乙、图丙、图丁为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8.图中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甲--流水侵蚀而成B.乙--风力沉积而成C.丙--海浪沉积而成D.丁--冰川侵蚀而成9.图丙所
示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奇峰林立B.冰川广布C.沟壑纵横D.地势坦荡【答案】8.D9.A【解析】【分析】【8题详解】甲为雅丹地貌,受风力侵蚀形成,A错;乙为海蚀柱,受海浪侵蚀形成,B错;丙为喀斯特地貌,受流水溶蚀形成,C错;丁为角峰,受冰川侵蚀形成,D正确,故选D。【9题
详解】图丙属于喀斯特地貌,其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A正确,D错;无冰川分布,B错;沟壑纵横多用于描述黄土地貌,不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C错。故选A。【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对外力作用形成的常见地貌,需要加强理解
与记忆。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1.图乙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甲中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
案】10.A11.C【解析】【分析】【10题详解】由图可看出,该河段为河流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A①④正确,BC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由图乙可知,P岸堆积,
T岸侵蚀,图甲中的①和③符合此特征。②④不符合此特征。C①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天坑”是一种特殊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宜
宾市兴文县石海洞乡的小岩湾大漏斗呈椭圈心,四面绝壁,东西长650m,南北宽490m,深208m,号称“天下第一漏斗”,是我国发现和研究最早的天坑。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2.“天下第一漏斗”在地貌类型上属于()A.丹霞地貌B.雅丹地貌C.喀斯特地貌D.V形谷1
3.形成“天下第一漏斗”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沉积D.流水堆积【答案】12.C13.A【解析】【分析】【12题详解】据材料“天坑”是一种特殊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即为喀斯特地貌
,故C正确;丹霞地貌是内力和水蚀作用而逐渐形成的,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V形谷为流水侵蚀地貌,均与题意不相符,故ABD错误;所以该题选C。【13题详解】根据上题形成“天下第一漏斗”的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主要的外力作用地貌:下图是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该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A.东南丘陵B.华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黄土高原15.图示景观图显示该地区的风主要来自()A.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答案】14.C15.B【解析】【分析】【14题详解】该图是沙丘地貌,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C正确,ABD错,故选C。【15题详解】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沙丘的陡坡是背风坡。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该地区的风主要来自西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
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下图为我国①、②两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图示①、②两地区典型地貌分别属于()A.风成地貌、河流地貌B.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C.海岸地貌、冰川地貌D.
冰川地貌、风成作用17.图示①、②两地区典型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B.侵蚀C.搬运D.堆积18.下列地形区中,最可能广泛分布图示②地貌的是()A.江南丘陵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答案】16.C17.B18.D【解
析】【分析】【16题详解】读图可知,①位于海边,属于海岸地貌,②地区有冰斗和角峰,是冰川侵蚀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题详解】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②为冰山侵蚀地貌,因而都属于侵蚀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图中②为冰川侵蚀地貌,常见于寒
带地区或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冰川地貌分布,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如图示意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a月(7月)和b月(1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澳大利亚航空于2017年开通了全世界第一条南极航线,飞机在万米高空巡游,乘客可隔着玻璃俯瞰南极大陆。有关飞机所在大气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该层
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B.该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水汽C.存在一定厚度电离层,利于通信D.气温随高度升高降低,气流平稳20.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A.1.5kmB.8.5kmC.12.5kmD.22.5km【答案】19.A20.B
【解析】【分析】【19题详解】读图可知,a月(7月)属于南极洲寒季,南极洲地区有极夜分布,南极航线多在夏季b月(1月)南极洲暖季通航。根据材料“飞机在万米高空巡游和b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可知,飞机所在大气层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于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紫外线,A正确。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B错误。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C错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读图可知,1月地面至高度约8.5km处,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
温度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A错误,B正确。从高度约8.5km处开始,1月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大气层的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基本特征熟悉并掌握。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2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2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②③层均由坚
硬的岩石组成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答案】21.C22.B【解析】【分析】【21题详解】图中显示,①位于地面以上12~55千米间,应为大气圈的平流层,不是地壳,A错误;图中显示,②位于陆地表面至33
千米处,应为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误;图中显示,③位于地表以下80~400千米,应为软流层,C正确;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不是下地幔,D错误。故选C。【22题详解】图中显示,③位于地表以下80~400千米,应为软流层,不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A错误;读图可知
,②圈层为地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B正确;③圈层为软流层,因高温可塑性强,但不都是液态,因此横波能够穿过,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圈层为外核,横波
不能通过,物质状态应为液态,D错误。故选B。【点睛】地壳:莫霍面以上部分。地壳厚度不均,陆地比海洋厚,海拔越高,地壳越厚;由多元素构成,氧为最多,硅次之;地壳分为硅铝层(上层)和硅镁层(下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部分。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
岩石圈;上地幔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古登堡面以内为地核。据推测,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因态;可能由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镍组成。23.下面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
序是()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①>②【答案】A【解析】【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原动力,是决定风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其大小主要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决定,故比较图示的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即可。四幅图中比例尺相
同,等压线疏密相同,单位距离的气压差为①地是6,②地是8,③地是4,④地是2,风力风力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①>③>④,A正确。24.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
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答案】C【解析】【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A错。摩擦力特征是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B错。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北半球
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C对。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而非平行,D错。故选C。25.下列关于大气成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之称B.氮气为绿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提供了原料C.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D.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臭氧能吸收紫外线,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之称,A正确。二氧化碳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B不正确。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C正
确。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正确。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26.读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箭头表示的正确的是()A.a地转偏向力B.b水平气压梯度力C.c风向D.d摩擦力【答案】D【解析】【详解】该地处于北半球,是近地面风的受力情
况,由图示可得:a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可判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可判断b为风向;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的大小,只能与风向垂直,故c为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既能改变风的方
向又能改变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与风的方向相反,故d为摩擦力。故D正确,选D。【点睛】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察了风受力情况,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以图的方式,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2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的合力最终使得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在三力的合力下,与等
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B、D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因此风向也是有高压指向低压,故C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较低,该试题考查了学生对近地面的风、高空的风受力情况、风向的判读,通过对风向的读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20
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在高度约380千来的轨道运行,并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9.“天舟一号”升空过程中()A.气温越来越
高B.从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和对流层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30.“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运行轨道在()A.I层B.II层C.III层D.I层与1I1层之间【答案】28.B29.C30.C【解析】【分析】【28题详解】大气自下而
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温度变化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高层大气先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后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由题,根据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的几个转折点的温度值判断,对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到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0°C,平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升
高,到平流层顶气温约0°C,只有②曲线符合,B正确。ACD错误。故选B。【29题详解】“天舟一号”升空过程中在对流层气温越来越低,A错误。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再进入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错误。气温先降—再升—再
降—再升,C正确,D错误。故选C。【30题详解】“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高度约380千米的轨道运行,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Ⅲ层,C正确。在Ⅰ层顶部高度约10-12千米,Ⅱ层顶部高度约50千米,ABD错。故选C。【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
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
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A.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32.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防霜冻风扇吹出
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31.B32.D【解析】【31题详解】由右图可知通常情况下在4—8米之
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高度为8m时大气温度最高,安装在7-8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选项B正确。【32题详解】根据图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
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吹出的热风较少,难以防霜冻,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
。结合选择项可知,D正确。俗话说“果园不冬灌,受冻又受害;果园灌冬水,开春发的美”。果农常在“大雪”至“冬至”期间,土壤冻结前灌一次水。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面小题。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果园冬灌可增强a辐射,减弱
b辐射B.果园冬灌可增强b辐射,减弱c辐射C.a、b、c辐射波长大小关系是a<b<cD.大气中的臭氧通过吸收b辐射而增温34.“大雪”至“冬至”期间,果园冬灌的主要目的A.可以满足果树对水分的需求,缓
解干旱状况B.可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C.有利于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果树冻害D.有利于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搬运和侵蚀【答案】33.C34.C【解析】【分析】a是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33题详解】冬灌不能增强太阳辐射,但能保持地
温,增强地面辐射,空气中水汽增多,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故本题AB错;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故波长由短到长的是a<b<c,故C对;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吸引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故D错。【34题详解】冬灌,也被果农们称为灌封冻水。其作用可概括为1、冬灌促进树体花芽分化,让花芽更饱
满,有利于下一年的开花坐果。2、增强树体抗寒和抗冻能力,减少和减轻冻害的发生。3、提高树体生长势,促进树体下一年的强壮生长。4、防止和减轻幼树抽条,防止和减轻冻害的发生。5、提高下一年果实的产量和品质。6、提高肥效,促进基肥的吸收和利用,达到以水调肥的作用。同时保持
根系旺盛的生命活动,降低叶温减少叶伤害,保证光合作用的持续,增加树体内营养贮藏量。故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点睛】小题增2易错选成A。要注意冬灌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树体的抗寒抗冻能力。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下表
为拉萨和广州相关地理信息表,完成下面小题。地点地理坐标海拔(m)年日照时数(h)年太阳总辐射量(百万焦耳/米²·年)拉萨29°36′N,91°06′E36503007.77339广州23°06′N,113°15′E111906.0471135.与广州相比,拉萨()A.①较
大B.②较大C.③较大D.④较大36.拉萨成为“日光城”的最主要原因是五()A.海拔较高,离太阳较近B.旅游业发达,大气污染小C.纬度较高,夏半年白昼时间较长D.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答案】35.D36.D【解析】【35题详解】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反射作用;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拉萨比广州的地势高,空气比广州的空气稀薄,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多,D正确,C错误。拉萨空气稀薄,云量少,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
用小,A错误。拉萨比广州的纬度高,②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小,B错误。故选D。【36题详解】拉萨成为“日光城”,是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这主要与拉萨地势较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有关,D正确。与太阳的距离远近相差微小,不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A错误。旅
游业发达,不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B错误。拉萨所处的纬度并不高,C错误。故选D。【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7.下列四幅热力环流图中,画法正确的是A.B.C.D.【答案】D【解析】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
,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故城市热岛效应,市区形成上升气流,郊区为下沉气流,形成环流,故B错误;晚上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低,故陆地上应为下沉气流,海洋上形成上升气流,A错误;白天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应为上升气流,海洋上形成下沉气流,D正确;白天的山峰与
山谷之间,山顶气温较山谷高,故山顶盛行上升气流,山谷盛行下沉气流,故C错误。故答案选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热力环流的成因。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
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38.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图中四点气压()A.②>③=①B.
④>②>③C.④>③>②D.④>①>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个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等,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可知,图中①、③两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应相等,图中②点
位于等压面之上,气压值应比等压面上各点的气压值低,图中④点位于等压面之下,气压值应在等压面上各点的气压值高,由此判断,图中四点的气压值的关系是④>③=①>②。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39.有关风
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答案】D【解析】大气的水平运动是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
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风向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也就是风吹来的方向。【答案】读“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40.白天砂石的温度最有可能是()A.23℃B.20℃C8℃D.17℃41.该模拟实验可以用于说明()A.城市热岛效应B.海陆间水循环C.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D.暖流增温增湿【答案】40.A41.C【解析】本题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40题详解】根据图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砂石升温比水快,砂石温度高于水,由于白天水的温度为20℃,因而白
天砂石的温度最有可能是23℃,故A符合题意,BCD错。故选A。【41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砂石)升温比海洋(水)快,陆地(砂石)气温比海洋(水)高,夜晚陆地(砂石)降温比海洋(水)
快,陆地(砂石)气温比海洋(水)低,故C符合题意,ABD错。42.下图中A、B、C、D处于同一纬度,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A.A处B.B处C.C处D.D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阴天与晴天相比,阴天
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太高;阴天时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作用强,气温不太低,所以,阴天的昼夜温差比晴天小,CD均为晴天,昼夜温差较大,CD错误。AB两地相比,A为陆地,陆地热容量小,升温快,降温快,昼夜温差较大,A错误。B为海洋,海洋热容量大,升温
慢,降温慢,昼夜温差小,因此,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B。故选B。【点睛】43.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是因为()A.地面辐射增强B.地面辐射减弱C.大气逆辐射增强D.大气逆辐射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晴天云层薄故而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即保温作用弱,温度低,故而霜冻
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44.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D.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大气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等更易吸收红外线部分,这表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微小分子主要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波段,表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
射也具有选择性;云层反射太阳辐射的所有波段,表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无选择性。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45.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看上去仍然明亮,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反射作用B.吸收作用
C.散射作用D.折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看上去仍然明亮,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天空太阳未出、或刚落下时仍明亮,C对。反射作用、吸收作用能削弱太阳辐射,不是天空仍明亮的原因,A、B错。与折射作用
无关,D错。II卷读图分析题(共10分)46.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的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项面中部的内璧贴一张
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的原理。(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地理原理。(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填左或右)偏。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
一现象。(3)根据实验过程绘制示意图(画箭头),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4)若该实验模拟白天的海陆风,冰块表示(海洋或陆地)。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城市风,那么表示城市的是(电炉或冰块)。【答案】(1)热力环流(2)右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
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言之有理即可)(3)绘图如下:(4)海洋电炉【解析】【分析】本题借助地理实验,考查热力环流,题目
很基础,但综合性强,这也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应用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详解】(1)根据材料可以分析该实验验证的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2)电炉加
热导致附近温度升高,低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的高处形成高压;冰块处气温低,气流下沉,低处形成高压。对应高处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总是有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所以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3)电炉加热导致附近温度
升高,低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高处形成高压;冰块处气温低,气流下沉,低处形成高压。对应高处形成低压。低处水平方向气流由冰块流向电炉位置,上部由电炉上空流向冰块上空,呈顺时针。绘图如下:(4)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温度
低于同纬度陆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所以陆地对应电炉,海洋对应冰块;城市人口多,释放热量多,所以气温高于郊区,城市对应电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