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pdf,共(4)页,542.271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71007ab9cd2cb794d07dfed5ae4b4b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题出题:陈钦亮审题:钱庭学高一历史试题共4页第1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卡和答题纸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孟子·告子》中描述某一制度:“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这一制度是A.礼乐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官制2.孔子认为凡是愿意接受教育的人,不论出身地位如何,“自行束脩
(一束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反映了孔子主张A.为政以德B.克己复礼C.有教无类D.隆礼重法3.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寒假里你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去参观A.秦始皇帝陵
博物院B.二里头夏都博物馆C.汉景帝阳陵遗址公园D.故宫博物院4.王朝通过颁布各种政令表达国家意志,但是政令的执行却是地方化的,如果地方变通执行,甚至拒绝执行,那么任何国家意志的表达,在表达它的机关对它的执行没有控制的情况下都是
一句空话。基于这种担忧,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设置了A.太守B.尚书C.刺史D.通判5.以下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图中序号②④所代表的朝代依次是A.西晋、北朝B.西晋、南朝C.东汉、南朝D.东汉、北朝6.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
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认为“新机重启”得益于A.疆域扩大B.文化繁荣C.制度创新D.民族交融7.“(杨)炎建议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
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中“▲”应为A.均田制B.租庸调C.青苗法D.两税法8.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
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反映了唐代A.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B.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C.民族交融助推文化繁荣D.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政策9.宋太宗常谓侍臣曰: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
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与宋太宗意图有关的官职是A.参知政事B.转运使C.礼部尚书D.枢密使10.“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
(今河北雄县)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材料中订约的双方是A.北宋与辽B.南宋与大理C.南宋与金D.宋与西夏11.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
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A.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B.促进民族交流融合C.保证政令在全国畅通D.加强集权维护统治12.
如图为元大都平如图(局部),其中宫室采取了环水布置的办法,这可能和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和深层意识有关。据图可知元朝A.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念B.游牧区域的日渐扩大C.多元融合的文化理念D.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13.北宋初
年,成都出现了专为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收取3%手续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可见,交子A.最初是由政府发行的B.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C.成为宋代的
主要货币D.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通14.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一思想A.追求和谐共生B.倡导经世务实C.强调道义责任D.崇尚守正创新15.明英宗时期
,内阁成为朝堂政务运作最为中心的一环,阁臣全面参与朝政,甚至六部官员也要前往文渊阁与阁臣议政。这表明{#{QQABTYwQggAoABAAAAhCAw1oCEAQkBGAAAoGgAAMIAAByAFABA
A=}#}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题出题:陈钦亮审题:钱庭学高一历史试题共4页第2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卡和答题纸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A.内阁中枢地位得到强化B.君主专制受到威胁C.阁臣成为事实上的
宰相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6.明初在辽东地区(东抵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北抵开原,南达旅顺口)大力兴建城镇,由此辽东地区城镇迅速发展,但辽东以外地区的城镇极少,几乎没有一座成规模的大中型城市。明政府这一布局的战略意图是A.
延续前朝民族政策B.促进边疆经济发展C.维护明朝政权安全D.防范各地农民起义17.李煦拥有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权力,他在江南苏州织造局当官三十年给康熙呈过大量的奏折。康熙曾对李煦说:“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
奏闻才好……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这一做法A.强化了君主专制B.保证了局势稳定C.减轻了政务负担D.扩大了宰相职权18.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
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C.促进经济发展及繁荣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19.明清时期,随着农村墟市的发展,浙鲞皖鲊逐续续而来,成为会客中常见的菜肴。同时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如东乡县在明清时期大量种植花生,导致当地人开始食用花生油,留久愈清,人争
取之,并且发现三年而不变味,其油食之益人,点灯无烟而明。这些现象反映出A.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B.贪图享乐之风日渐滋长C.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D.经济发展改变消费观念20.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
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种思想的出现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C.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21.《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
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中
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上海比广州地理位置优越C.世界市场对自然经济冲击D.外来战争对广州破坏严重22.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指出,欧洲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造舟尤极奥妙……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土,非偶然也”。据此
可知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B.使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C.启迪人们开眼看世界D.全面认识到西方领先原因23.福州船政局从建立到1905年,共造出兵商轮船40艘,其中前4艘,轮机均购自西洋,自第5艘“安
澜”号开始,轮机由船厂自己制造。虽然仍是仿照外国样式,但具体制造全由中国工匠完成,质量与外国同类产品相比也不逊色。这说明洋务运动促使中国A.摆脱了对列强工业技术的依赖B.自主制造能力得到提升C.具备生产大型军舰装备的能力D.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24.近代某
不平等条约规定,“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等内容。据此判断,与该不平等条约有直接关系的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25.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指出“欲维新吾
国,当先维新吾民。……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原理,以为智育之原本”。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A.批判传统文化B.进行思想启蒙C.发起民主革命D.推行维新变法26.1900年6月,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达成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
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地方割据现象严重B.列强放弃了清政府C.清廷面临统治危机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27.在讨论同盟会的名称时,有人主张称“对满同盟会”孙中山则以“革命宗旨,不专在
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而反对称对满同盟会”。这表明孙中山A.确立了反帝的主张B.提出了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C.对民族主义有反思D.将推翻清政府统治作为目标28.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谨慎用词,没有急着对起义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
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对武昌起义等的关注度不足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29
.1917年,荣宗敬出巨资40万元买下上海一家由日本人经营的纱厂,改名为申新二厂。当时,中国企业竟然收购日本企业,成了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这可以用来说明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实业救国取得胜利C.日本放松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获得发
展30.《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译文类别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前后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文艺类占比显著下降,而政治类所占比重从最初的不足20%上升至80%以上。这种变化反映出《新青年》A.注重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B.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QQABTYwQggAoABAAAAhCAw1oCEAQkBGAAAoGgAAMIAAByAFABAA=}#}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题出题:陈钦亮审题:钱庭学高一历史试题共4页第3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卡和答题纸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限定区域的答
案无效。)C.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学习D.深受国内外政局的影响31.下表所示为1922年6月至12月,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所发表的若干言论。据此得出的合理推论是,当时言论出处和平自然是我们所不排斥的,但是虚伪的妥协和平,愈求和平而愈不和平的伪和平,乃是我们所应该排斥的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1922年6月)我们并不菲薄你们的理想的主张,你们也不必菲薄我们的最低限度的主张。如果我们的最低限度做不到时,你们的理想主张也决不能实现胡适:《这一周》,原载《努力周报》第10期(1922年7月9日)依着你们最
不努力的方法,你们最低限度是永远做不到的……我们殊不愿上你们无革命精神的大当周恩来《评胡适的“努力”》(1922年12月15日)A.新文化运动受到政治干扰B.各阶层积极探索救亡道路C.中国共产党主张革命救国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3
2.1924年,孙中山在北伐宣言中说道:“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反革命之根株乃得永绝,中国乃能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独立之国家也。”该宣言表明孙中山意在通过北伐战争A.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B.巩固国民政府的统治C.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D.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33.1927年后的几年间,中国人都心甘情愿地尽一己之绵力投入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而是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
愿景。这是因为当时这个新政府A.领导了国民进行抗日战争B.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C.推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D.大力倡导实业救国运动34.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只要不打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同年1
2月,中共鄂豫边区一大指出:“豪绅地主的商店不没收,采用估价罚款的办法”,“对中小商人和富农经济”也“绝不能妨害”。这表明当时中共A.探索苏区经济发展道路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力图巩固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参加抗战3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重要历史进程的
示意图。对这一进程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领导武装力量C.人民军队的基干力量实现了战略转移D.“和平建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QQABTYwQgg
AoABAAAAhCAw1oCEAQkBGAAAoGgAAMIAAByAFABAA=}#}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题出题:陈钦亮审题:钱庭学高一历史试题共4页第4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卡
和答题纸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中的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
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史料1《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
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1874)史料2《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同治五年(1866)奏报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十年(1884)史料4《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史料5《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十四
年(1908)——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对应着写出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10分)史料1史料2史料3史料4史料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看法。(6分)37.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15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周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载《新青年》1920年社会上各项人只
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如此,人类社会岂不是要倒塌吗?我所以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责重。——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载《新青年》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材料二秋收起义中,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找落脚点。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并选择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分得土地
,从各方面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据《中国共产党简史》(本书编写组编著)整理(1
)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不同时期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背景。(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简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探索的意义。(7分){#
{QQABTYwQggAoABAAAAhCAw1oCEAQkBGAAAoGgAAMIAABy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