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1)页,39.13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621ec75a064836fe46cdbe7bafba8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武汉四中十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高二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
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
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
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
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
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
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𫜁
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
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为“繁文缛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
区分和配用上。其实,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来。(摘编自王静、郗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国
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材料二: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如何做到这一
点呢?①“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同样被湮没的具体的物相连接,如此它们才可能复活,像密码锁的开启,咯哒一声,一个真实存在
过的生活世界,而非我们带着今日眼光所以为的那个现实世界,才得以呈现。”什么是“抽象和普遍的名字”,什么又是“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呢?唐宋之际,某种芜杂琐碎的名物记录开始悄然渐增,人们热衷于为寻常事物巧制“文呼”,为已有常名之物另取新名;至
于在北宋兴起,在南宋自成一类的谱录,乃至热衷于名物记录的小说,则更是风气已开之后的产物了。此类作品对名物的记录,并不以训诂与考证为目的,它们与巧制“文呼”的风气一样,与其说是为了准确指称某物,不如说是出于审美与娱乐之动机。牡丹,有鹤翎红、倒晕檀心、九
蕊真珠;砚之形制,有仙桃、玉台、月池;酒,有瑶池、兰芷、千日春……在牡丹、砚、酒等“类名”底下,它们提示的差异微乎其微,难道没有它们,或者说没有这些差异,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交流会受到影响吗?②然而,正是它们,能够打破“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
识”。“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牡丹、砚、酒,而有心人在千百年间孜孜不倦地记录下的九蕊真珠、月池、千日春等繁冗琐碎的“无用之名”,才在当时的生活(而非生存)当中具体地被唤起。此外,张定浩还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人的真实的活动与感情,需要一个具体的物的世界来安放,并通过那
些物的名字来保存”,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摘编自鄢虹《注目于“名”:“名物学”的另一条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典籍为物
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序。B.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C.“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D.从“命名识
物”到“文呼”,中国古代的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B.《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
C.《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近于繁缛,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D.张定浩《文学与名物》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当代名物研究与文学密切相关。3.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
带划,逗乐贾府众人。B.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C.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D.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
花,并附有诗句。4.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4分)5.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草绿
色的夜晚窦娟霞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在草绿色的包包菜上啃噬出来的有着细黑色边沿线条的草绿色的齿痕、草绿色的睡衣、草绿色的被单,以及草绿色的万物,和它们的草绿色的起始和根须,好像连发丝都成了草绿色了。于是,相继地说起童年,说起放牛,说起放牛的时候把牛
鞭放在草地上,赤裸的小肚紧贴在草绿色的大地上,用稚嫩的笔尖在废旧的纸的碎片上绘画出来的草绿色的盆兰……在那关于草绿色的讨论里,所有的物象都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童年,所有的雨水都恰到好处,所有的阳光都只晾晒被单和鞋子,所有的苹果都只生长在八月也成熟在八月,所有的,所有
的雪花,都会在最后落向大地的时候轮回到旧路,深情地把来时的路再走一遍……其实,那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草绿色的了。黄土高原起伏的曲线,在经历了一天的动荡以后,终于安静地跌入了夜晚,
那草绿色的青草的味道,让我似乎又一次尝到童年时期的破瓦窑里,用四块垒起的红砖头烧烤出来的清甜的草绿色的玉米棒子的味道。黄土高原黄褐色的温软泥土,被雨水淋湿了一遍又一遍,阳光以最细腻的部分轻触着麦田,那时候的麦子,不知道什么叫忧伤。飘荡
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在天空缓慢地书写着水波荡漾的清明尘世。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都是真的。全部的人们,在许多年里,也只生一场病,也只是轻轻地咳嗽,做母亲的,只需将一段黄褐色的草根在老铁锅里沸煮得翻滚几个来回,让生病的孩儿服下,那
病便也就好了。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阳光与风,鲜花和草叶,它们自由地生长,它们自由地生长在廊沿上,在土墙角里,在麦垛下,在任何包容而滋养的地方,以一
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老子坐在水边沉思的时候,我想,他的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的襟袖,一定是带着青草草绿色的清甜气息的吧。他的头顶上,也一定是那一面被万千年风霜磨洗得清白草绿的高天皓月吧。仁山智水,朴拙入性,他的心和他的教化,只以宽和与厚朴,自由舒展地行走在宽阔的道
路上吧,他所行走过的道路圣洁而斑驳,有着草绿色的芬芳、草绿色的昭彰、草绿色的道义。通往函谷关的道路很长,人们得要经过多少草绿色的小径,得要领受多少大自然草绿色的清新和启悟,才能登临那扇大门,进入属于自己的草绿色的心灵圣殿啊。在那个一如大自
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里,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切都是安然祥和的样子,一切都是昌盛峥嵘的样子,一切,都是“我”本来的样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那个人类的思想和气质还都是草绿色的青春时代,我们都没有名字,我们都是一家人。猫是猫,狗是狗,菽也只是菽,粟也只是
粟……皇天是清澈的透蓝色,后土是清甜的草绿色。人,也是人,人有人性,人有人德。白云,碧水,坳口,骡马,青牛,花影,甚至鱼纹,甚至古陶,甚至黄金,甚至古老的文字,以及坚硬的骨头,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各乐其业,各司其职。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
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的令我神往啊……我想,我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在我疲惫的灵魂的某一个神妙时刻里,一定是和世间万物里这最青春的部分、最生命的
部分深有灵犀,不然,我怎么会如此沉着而精微地感知与热爱着它们呢?柴堆燃着它的焰火,星星发出它的光亮,第一只斑鸠的呜叫声里涵蕴着月亮的清辉。宇宙的无数个黎明重叠,重叠再分离,分离却又相遇。草绿色的麦子和草绿色溪水的波纹,流抚而过。万事万物都想跨过冰冷的雪山和莽
莽的黑夜,找寻到生命最最青翠的草绿色的路途,回家。它们,都想回家。人生,或者说活着,在某个特定的时域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开头多次使用“草绿色”一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使整个段落富有情致。B.文本写到放牛时不避其繁,详细地描写了放牛的具体细节,主要因为只有这些才是
讨论者们共同的童年印象。C.文本写童年时情感复杂,既有对“不知道什么叫忧伤”的留恋,又有对“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的惋惜。D.文本结尾“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中的“忽然”一词写出了作者的顿悟,表达出
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感。7.关于文中写老子的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用“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和头顶的“高天皓月”等侧面描写,塑造了老子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智者形象。B.“宽和”“厚朴”“圣洁”“斑驳”等形容词的准确使用,增强了语
言的表现力,使得对老子思想境界的描绘更加形象。C.文中画线句子表明,要想寻找到生命的真谛,需要漫长且锲而不舍的身体力行,也需要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D.“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句,用否定句式构成排比,体现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充斥着焦虑、纷
争的反思。8.文章在选材方面体现了“形散”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草绿色”一词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
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
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故君子若
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10.材料二中画
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是以A老而无妻子者B有所侍养以终C其寿D幼弱E孤童F之无父母者G有所放依H以长其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家让”与“无辞让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B.“兼以易别”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C.“人家不相乱贼”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而万民之大利也”与“人而不仁”(《论语·八佾》
)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B.《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
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C.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D.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
去攻伐别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4分)(2)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4分)14.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韦应物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宜侣,扁舟不系与心同②。【注】①韦应物于大历八年(773
)秋冬之间[在“安史之乱”(755—763)之后十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去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遇见了过去在洛阳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七律。②《庄子
·列御寇》中有“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之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照应了诗题,“路向东”“大河通”表明了诗人的行踪。B.“乱流”表面写流水
在夕阳映照下起伏不定,实则表现内心之乱。C.颈联中“孤村”一词,表现出安史之乱后伊水岸边残破萧条的景象。D.本诗是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写给僚友以表旅途之苦与思念之意。16.简要说说你对“扁舟不系与心同”一句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分。(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干眼症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眼部疾病,正悄然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眼部
不适,更是眼表健康受损的警示灯,其背后的复杂成因与多样化的治疗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干眼症,医学上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由泪膜稳态失衡引发的眼表损害及不适症状。它与全身健康、生活习惯、环境等多个因素A,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健康挑战。电子产品的
使用是当今干眼症的常见诱因之一。通常情况下,人们每分钟眨眼10~20次,这一动作有助于将泪液均匀地涂布于角膜与结膜表面,形成泪膜,保护和滋润我们的眼睛。但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由于人们B地盯着屏幕,眼睛眨动的次数减少,这使得(甲),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除上述原因
外,造成干眼症的原因还有很多,①如低湿度环境,空调、风扇等形成的干燥的环境也会使眼睛失去水分,②加剧干眼症的发生率;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的分泌减少,④这也是引起干眼症的常见原因之一;⑤此外,眼睛疾病和一些药物的不当使用也
可能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如何避免干眼症?首先,尽量控制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适当进行远眺或做眼保健操;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多眨眨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眼球表面干燥;也可使用蒸汽眼罩,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以免烫伤眼睛。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天有充足
的水分供给,保持眼球的湿润;还要养成室内通风的好习惯,维持适宜的温湿度;同时,(乙),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葡萄、芒果、猕猴桃、胡萝卜等。18.文中第二段用“警示灯”比喻“干眼症”,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生命”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要求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内容消费方式,“1分钟带你穿
越历史长河”“3钟解锁全新技能”“5分钟瘦身秘诀大公开”“10分钟打造瑜伽达人”等短视频内容在网络世界备受追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在不断“赶时间”,追求着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详解】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列举了“1分钟带你穿越历史长河”“3钟解锁全新技能”“5分钟瘦身秘诀大公开”“10分钟打造瑜伽达人”等提
倡、追求快速高效的短视频大量出现并大受欢迎的现象,引出“赶时间”这一话题。这些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时间的需求。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深入学习或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而这些短视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它们通过精炼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解说,让人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然而,这种“赶时间”的文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人们可能会因为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深度和思考,导致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短视频获取信息也可能
让人们失去阅读长文或深入研究的耐心和能力。因此,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深度和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平衡,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所谓“赶时间”,实质上就是追求速度,即“快”。在这
个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追求成功,似乎都按下了快速键。人们不得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似乎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赶时间”的心态,确实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让我们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勇立潮头
,提高做事效率,激发工作热情,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反应。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过于追求速度往往会导致浮躁的做事态度,急功近利的追求,甚至不择手段的功利心。这种盲目求快的心态,有时候反而会使我们事倍功半,甚至走向失败。与此相对,“慢”在今天是否已过时?其实,“慢”并
非完全消极,它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适当地放慢脚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反思和规划,避免盲目行动。同时,“慢”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真谛。因此,“快”与“慢”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着辩证关系。它们可以是先后关系,也可
以是共存关系,甚至可以是因果关系。有时候,我们需要迅速行动,抓住机遇;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放慢脚步,深思熟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快”与“慢”。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不能忽
视质量;在享受生活的美好时,也不能忘记目标和责任。只有在快慢适度、张弛有度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快固欣然,慢亦可喜。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常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徐徐图
之,行稳致远。二、常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愿与时代争高低——不惧潮流,与时偕行。三、当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徐思徐行——不疾不徐,日月争辉。最后总结,唯愿:慢者不忘快时代之责,快者仍念慢思考之珍。不疾不徐,完善
自我,顺时而行,至于臻境,创盛世中华。立意:1.快时代里的慢思考。2.短视频时代:快中求深。3.快慢之间,生活之道。4.快中求稳,慢里寻真。5.快时代,慢生活之道。参考答案1.A“以准确识别归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这种命名
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可知,先秦典籍中对物怪的命名只能大致分类,尚未做到完全对等。2.B“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错误。根据材料一“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
,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可知,只能推断出二者命名模式的不同,不能推断出周人和早期先民认知模式孰优熟劣。3.C根据材料二,“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事物的类名,“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是人们出于审美与娱
乐需求给事物另外取的名字。A.刘姥姥的牙牌令虽然有趣,但与名物学的观点关系不大。B.咏菊作诗虽然体现了才情,但更多是关于诗歌创作,而非名物学的探讨。C.“姐妹花”和“夫妻蕙”是具体的花名,这些名字不仅仅是植物的称呼,还蕴含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亲密和情感纽带。可见斗草活
动体现了唐宋之际人们为日常事物取具体的、有审美意义的名字的名物学特点。D.抽签行酒令虽然涉及花的元素,但主要是娱乐性质,并未深入探讨名与物的关系。4.①句为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寻常事物具体名称的重要性。②句为反问,能增强语气,更加鲜明地表明不明辨事物具
体的名字并不会影响生存和交流,但“无用之名”具有审美意义。5.①“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反映了《诗经》认知名物的作用。②这一主张有利于区分物类自然属性,建构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建立社会秩序。③有利于连接具体的物,重现真实的存在过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安放人的活动与感情。(或彰
显审美、娱乐价值。)6.A(B.“只有这些才是讨论者们共同拥有的童年印象”错误;C.“又有对‘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的惋惜”错误;D.“表达出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感”错误)7.A(“侧面描写”错误)8.文章以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夜晚为触发点,回忆了童年的生活,又联想
到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继而想到水边沉思的老子,最后又落笔到这个夜晚。文章选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有实写,有联想、想象,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4分。“材料梳理”3分,“特点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9.①大自然的颜色,是自然界本真的色彩;②万物生长的状态,自由自在,祥和内守;③生
命的本真与本性,朴拙入性,具有自然德仪;④大自然、人类、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充满生命力量。(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10.BDG11.B12.C13.(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
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2)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14.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
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老而无妻子
者”对应“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对应“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所以应在BDG三处断句。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谦让。句意:
一家谦让相敬。/没有谦让之心。B.错误。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C.正确。残害/盗贼。句意: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盗贼只爱自己的家。D.正确。
表并列/表假设。句意:万民最大的利益。/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此天下之害也。……此
又天下之害也”“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老”、“长”,都是
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怜爱;“倍”,通“背”,背叛。(2)“强”“弱”“众”“寡”“诈”“愚”“贵”“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人;“劫”,胁迫;“暴”
,欺凌;“敖”,通“傲”,傲视;“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相同:材料一写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材料二写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可见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悌、忠、慈、仁等伦理。不同:材料一:由“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可
知,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材料二:“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
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
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
“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
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取代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恶的
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
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
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的原因,这是什么缘故呢?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节选自《墨子·兼爱下》)【答案】15.D16.①
本句字面意思是: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②这句诗借庄子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③同时也表现诗人感到一事无成而怅然若失之情。【解析】【导语】韦应物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通过描绘舟行黄河的景
象,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首联点明行踪,颔联描绘寒树夕阳,颈联写孤村与大雁,尾联以“扁舟不系”象征心境自由。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表旅途之苦与思念之意”分析不当,从诗中看不出“旅途
之苦与思念之意”,更多的是表达诗人对自己仕途的思考。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①“扁舟不系与心同”,“扁舟不系”应为“不系扁舟”,不拴系的小船;“与心同”,即我的心思也和这小船一样。本句
字面意思是: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②注释②告诉我们,此句为用典,庄子这句话意思是,不为功利所牵累。诗人意思是,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借庄子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③再结合注释①“在广
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可知,像庄子那样不追求名利仕途,只不过是诗人的无奈之语,他是很想有所作为的,因此这句话也表现诗人感到一事无成而怅然若失之情。17.【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鸿雁
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示例一: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渡河的人。示例二:生命是一颗大树,它从种子生根、发芽,经历着风雨的洗礼。(5分,使用了暗喻手法2分
,比喻贴切1分,语意完整1分,语言流畅1分。)19.A.息息相关B.目不转睛(每空1分,共2分,符合要求即可得分)20.②句改为“增加了干眼症的发生率”。③句改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泪液分泌减少或“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的分泌减少”。(改对一处得2分,共4
分)21.甲:泪膜得不到补充乙:建议合理饮食(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2.答:观点一:不合逻辑,“警惕”本身具有否定义,应该是警惕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观点二:可以使用,“警惕”具有告诫的意思,原句并不是说可以使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而是告诫人
们避免出现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3分,理由阐述正确清楚就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