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共(20)页,620.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620b6cf3eed9afcf366c6da371552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上期期中考试初三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所选答案的代号填涂入机读卡中。)1.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他强调的是哪一因素对古埃
及文明的影响?A.人种B.宗教C.地理D.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人类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埃及文明诞生在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左
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所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是指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强调的是地理因素,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下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它的地理方位是②处,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3.印度中央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首席顾问纳林德·贾达夫博士曾开玩笑说:“我来自印度种姓制度最低贱的等级,但
我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如果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纳林德·贾达夫博士在古印度应属于:A.婆罗门B.刹帝利C.首陀罗D.吠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时抓住关键词“最低贱的等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
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而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由此分析该博士在古代印度属于首陀罗,故选C。4.佛教是世
界三大宗教之一。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错误的是A.佛教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B.佛教创始人为释迦摩尼C.佛教提倡“众生平等”D.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
被称为“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等。公元前3世3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关于佛教的说法错误的是A,A项符合题意。由
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5.一考古队从非洲出发,从西向东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顺序是()①尼罗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黄河流域④两河流域A.①④②③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
学知识可知,考古队从非洲出发,从西向东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顺序先是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接着是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古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黄河流域。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顺序
错误。故选A。【点睛】抓住信息“考古队从非洲出发”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四大文明古国从西到东的顺序。最先考察的地点是非洲尼罗河流域,接着应该是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可由此得出正确的顺序,确定正确答案。6.佛教、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其共同特点是①都诞生于公元前②都宣言“忍受苦难”③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④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都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三大宗教的传播都促进了各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但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伊斯兰教诞生于7世纪,只有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因此①都诞生于公元前是错误的。宣扬“忍
受苦难”的是基督教,佛教是“忍耐顺从”,伊斯兰教是独尊安拉,因此②都宣言“忍受苦难”不是共同点。由此分析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故选B。47.欧洲文明长期以来吸引着世界的眼球。欧洲人强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学的深度,不断追寻的精神开创了民主的
先河…逐渐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欧洲模式”。上述材料中提及到的“欧洲文明”的源头是A.古希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代埃及文明D.古代印度文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文明属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一大成就是奴隶制民主政治,选项A符
合题意;选项BCD三项均是东方亚非文明,不符合题意。故选:A。8.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①克里特文明②荷马时代③城邦文明④迈锡尼文明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希
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史约800年,它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所以①
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9.关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A.认为抽签选举危害性很小B.高度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C.揭示
了雅典民主的弊端D.没有人愿意通过抽签参与政治【答案】C【解析】5【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结合所学可知,这
段话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表现在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雅典民主政治的抽签具有片面性,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0.观察下图,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A
.古代雅典已具分权政治雏形B.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决策机构C.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机会D.雅典城邦居民都享有选举权【答案】D【解析】依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及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图片中公民大会与五百人会议的职责可以得出雅典已具备了分权政治的雏形,A的表述
符合史实;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的决策机构,在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故BC的表述均符合史实;D项“雅典城邦居民都享有选举权”表述不合史实。雅典的民主宣扬全体公民共享政治权
利和义务。但实际上,重要官职被贵族掌握,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11.希腊的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很多代表性的建筑至今仍是建筑史上的丰碑。请说出如图建筑的名称?6A.金字塔B.万神庙C.罗马大竞技场D.帕特农神庙【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如图建筑的名称是罗马大竞技场。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可容纳近8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古埃及建筑,B项是罗马穹顶建筑的典范,D项是古希腊建筑。由此分析AB
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2.西方有一句谚语说:“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罗马的“伟大”主要体现在A.称霸地中海B.建立了法兰克王国C.创立基督教D.建筑宏大、崇尚法制等【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
,罗马的“宏伟”主要体现在建筑宏大、崇尚法制等。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弯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
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基础,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罗马军事上的扩张,B项是日耳曼人建立,C项是耶稣创立了基督教。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选D。13.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许多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人物与成就的连线不正确的是7A.伯利克里——加快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B.凯撒——建立罗马共和国C.屋大
维——建立罗马帝国D.克洛维——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所以人物与成就的连线不正确的是B,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
项人物与成就的连线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4.关于公历的缘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B.屋大维命人编制了“儒略历”C.4世纪,罗马皇帝将“儒略历”作为基督教历法D.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15.下列表格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历史现象原因A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一度达到全盛查理·马特改革B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穆罕默
德创立伊斯兰教C阿拉伯数字传遍了全世界《马可·波罗行纪》D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廷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大帝东征8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
在麦加传教,622年他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带兵攻打麦加,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ACD对应关系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16.将下列各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希腊出现城邦②罗马取得
地中海的霸权③雅典达到全盛④罗马帝国分裂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③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①希腊出现城邦是在公元前8世纪,②罗马取得地中海的霸权是在公元前2世纪,③雅典达到全盛是在公元前5世纪,④罗马帝国分裂是在4世纪末。所以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
确的是①③②④,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7.下列关于法兰克王国演变的历史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②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③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④某年圣诞节,教皇在罗马
为查理加冕,自此,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曼帝国9A.②③①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4
81年法拉克王国建立,法兰克王国的建立着克洛维是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800年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自此,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曼帝国。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②③④①,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18.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这样赐地的人与接受封地的人之间的关系是A.奴隶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B.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封君与封
臣的关系D.父兄与子侄的亲属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
行开来。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制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9.查理之所以被称为“查理大帝”,主要是因为他()A.成为
法兰克王国的国王B.将法兰西王国的版图扩展到西班牙北部C.继承了罗马帝国皇帝的血脉10D.于800年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
“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B不是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D。20.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
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下列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C.西欧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D.大学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人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人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
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21.该文明
是以君士坦丁堡为其文化萌芽、发展、繁荣和向周围地区扩散、影响的中心,以古代亚洲东方文化为其重要补充,以基督教中的东正教思想为其文化的指导思想,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其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核心的一种独特文化体系。
该文明是A.希腊文明B.罗马文明C.阿拉伯文明D.拜占庭文明【答案】D11【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
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2.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
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中,在政治上是要建立A.贵族世袭制度B.城市自治机构C.中央集权国家D.政教合一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有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所以大化改新政治上是建立中央集权国家,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选C。23.《阿拉伯通史>记载:千余年来,朝觐圣地的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做一次长途旅行。这里的“圣地”是指()A.雅典B.罗马C.麦加D.开罗【答案】C【解析】【详解】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
传教,622年他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带兵攻打麦加,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伊斯兰教的信徒称穆斯林。因此选C。
24.阿拉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相似之处不包括12A.都是先创立自己的宗教后建立统一国家B.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C.都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D.客观上都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先创立自己的宗
教后建立统一国家,而亚历山大帝国不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率军东征,他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从而建立起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
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所以相似之处不包括A,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是相似之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典共有条文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法典宣扬“君权神授”
。它还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的许可,擅自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需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等等。(1)材料一所反映的法典诞生于
哪一地区?从材料一看,法典主要是为了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材料二: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和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
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作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材料三:13(3)材料三图片人物是查士丁尼一世,他在罗马法制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编订的法律
文本统称为什么?这部法典对欧洲最为持久的影响是什么?【答案】(1)两河流域;奴隶主阶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3)查士丁尼组建了
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的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法典共有条文282条,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它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的许
可,撞自把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材料一所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两河流域;从材料一看,法典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
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依据材料二“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
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和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作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材料二中的“它”
指的是《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
程碑,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图片人物是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4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典编纂委员会,相继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26.古代欧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给后人留下了宝贵
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通过抽签从
数个部落中各选出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材料二:在欧洲古代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当属希腊,古希腊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
那么多的辉煌。从文学、雕塑、建筑到科学,有那么多希腊人举起过照亮世界文明的火把,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希腊在文学、雕塑以及哲学方面留下的珍贵遗产各一例。材料三:欧洲中世纪的庄园(3)材料三中,中世纪欧洲乡村庄园
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庄园的土地分为哪两部分?材料四:拜占庭明显缺乏古典时期雅典的生气和光辉,尽管相比之下,后者在领土和年代上显得微不足道。原因是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这并不是说它静止不变,它自始至终都在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命运注定它只
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八
卷(4)据材料四,拜占庭帝国从繁盛到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你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能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15(2)文学:《荷马史诗》等;雕塑:《掷铁饼者》;哲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等。(3)特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和政治单位。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佃户的“份地”。(4)原因:拜占廷帝国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
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分析可知,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依据材料一中“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分析可知,其特点是轮
番而治。所以材料一反映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依据所学可知,《荷马史诗》是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奥林匹亚
神庙中的宙斯像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3)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中
世纪欧洲乡村庄园的最大特点是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生产大部分自己需要的物品,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几乎每一个庄园里都有加工粮食的磨坊、造酒的酒坊等。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庄园的
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4)依据材料四“原因是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这并不是说它静止不变,它自始至终都在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分析可知,拜占庭帝国从繁盛到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拜占廷帝国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2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后,城市
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16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雷恒军《中
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人自治研究》(1)材料一中的城市实现由“依附于国家权力”到“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转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经济地位。材料二: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
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再从头开始,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框架中,所以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结合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在
哪里?材料三: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3)
材料三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学自治地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世纪城市文明的历史作用。【答案】(1)方式:赎买自治特许状;武装起义赢得自治。经济地位:工商业中心;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2)中古西欧城市有自由和自治权
。(3)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和教育自主权。(4)中世纪城市文明孕育了近现代文明;促进了西欧的近代化进程等。【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城市实现由“依附于国家权力”到“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转变的主要
方式有赎买自治特许状;武装起义赢得自治。据材料一“中世纪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一举改变了城市的传统角色,城市开始由依附于乡村转变为支配乡村,开始由依附于国家权力转变为逐步独立于国家权力,进而支配国家权力。进入近代以后,城市的产业--商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西方社会财富的
主要创造者,城市的主人--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主体,城市的文化--商业文化逐渐成为西方17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说,近代的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世纪的城市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经济
地位是工商业中心;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2)依据材料二“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在从头开始,且处于政治上分裂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框架中
,所以市民们从开头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方所没有的”分析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古西欧城市有自由和自治权。(3)依据材料三“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
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分析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自治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免赋税特权,司法特
权和教育自主权。(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可知,中世纪城市文明的历史作用是中世纪城市文明孕育了近现代文明;促进了西欧的近代化进程等。三、综合探究题28.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昔日灿烂】当你看向地图的时候会发现,到现在为止,文明地区已经勾勒出一个半圆形的轮廓。它始于
埃及,经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爱琴海岛屿,一路向西直抵欧洲大陆……在这场战争中罗马帝国获胜,它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的文明更深广地与欧洲大陆相结合,奠定了现代欧洲社会的根基。——【美】房龙《全球通史》(1)请列举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字?(2)古
代世界文明大体可分为两大模式,请各举一例。【文明交流】材料一: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3)材料一认为“商队来往”和“船只航行”“对传播生
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18要的”。试举两例加以佐证。材料二: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一个世界性
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4)材料二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三:阿拉伯艺术
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
通东西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唤醒了沉睡中的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5)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阿拉伯文化的特征。阿拉伯文化与文艺复兴运动有何联系?【文化现象】宗教
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宗教。(6)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相同地理位置在哪里?(7)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宗教社团是什么?【答案】(1)金字塔;楔形文字。(2)大河文明:中国(或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海洋文明:古希腊(3)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
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传入欧洲。(其他举例言之有理亦可)(4)“远征”:亚历山大东征。说明: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5)特征:兼容并蓄、独具特色。联系:
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6)亚洲。(7)穆斯林公社【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法19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所以古埃及
文明的象征是金字塔;结合所学可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是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楔形文字。(2)依据所学可知,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
为西方文明。从孕育文明的自然条件来看,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更有利于进行农业生产,农耕文明发达,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属于海洋文明,工商业比较发达。(3)依据所学分析可知,材料一“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
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主要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和平交往。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传入欧洲等史实证明了“商队来往”和“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
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4)依据材料二“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分析可知,材料二中的“远征”指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之所以“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
联系和贸易往来。(5)依据材料三“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唤醒了沉睡中的欧洲,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分析概括可知,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兼容并蓄、独具特色;阿拉伯文化与文艺复兴运动的联系是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6)依据所学可知,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
教三大宗教。佛教兴起于古印度,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一带,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地区的麦加,所以世界三大宗教都产生于亚洲。(7)依据所学可知,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
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