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3)页,830.8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5e25aca27683ef2cbbb48b561d953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2级高二(上)期中质量监测地理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数九”又称冬九九。“数九”从每年冬至日零时开始,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数九”开始时太阳直射()A.23°26′SB.20°NC.23°26′ND.20°S
2.“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北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向南C.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南【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数九”从每年冬至日零时开始,冬至日太
阳直射南回归线。故选A。【2题详解】从12月22日开始经过81天,还没有到春分日3月21日,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下图中MON表
示晨昏线,O点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地方时为12点或0点;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速度:P=Q=M=O>NB.长江此时正值枯水期C.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D.NO为晨线4.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Q点的地方时为17:00B.N地地方时为6:00C.图中阴影部分日期是6日,则非阴影部分是5日D.此时北京时间是7日12时【答案】3.D4.D【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极点为南极点(S);
据材料图中MON表示晨昏线,O点为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地方时为12点或0点;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所以南极点与P点所在经线(SP)与南极点与Q点所在经线(SQ)是两个日期分界线,即0时经线或180°日界线;其中SQ不是晨昏线的平分线
,不可能是0点的经线,为180°日界线;SP平分晨昏线,且为0时经线,应位于夜半球的中间;此时南极点附近是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顺着自转方向过NO线,是由夜进入昼,所以NO为晨线,D正确。线速度因纬度而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故线速度:P=Q=M=N>O,A错误;此
时南极点附近为极夜,北半球为夏半年,长江可能为洪水期,B错误;所在半球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河流左岸侵蚀严重,C错误。故选D。【4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SP是0时经线,SQ是180°日界线,顺自转方向过SP经线,日期加一天,所以阴影部分表
示6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日,C错误;读图可知,SQ是180°日界线,SP的经度是60°W,时刻为0时,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的时间是0:00+(120°+60°)/15°=12时,即是7日12时
,D正确;Q点的地方时是24:00-120°/15=16:00时,A错误;图中MN所在纬线的夜弧长长于昼弧长,MN所在纬线昼短夜长,日出时间晚于6:00,ON为晨线,N地此时日出,地方时晚于6:00时,B错误。故选D。【点睛】日期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界线——0时
(或24时)经线,一条是人为界线——国际日界线。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是我国某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下图为某
次倒暖锋过境时近地面气压(单位:hPa)形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倒暖锋的是()A.①B.②C.③D.④6.该地区出现倒暖锋的必要条件是()A.该地区地形平坦,缺少地形阻挡B.该地区气温较高,形成暖气团C.有暖湿气流从东北海上吹来D.寒潮过境带来一定的降水7.倒暖
锋形成时,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的原因是()A.寒潮自北向南移动造成的B.该地区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弱C.北部受高大山脉阻挡D.与暖湿气流的来源有关【答案】5.C6.C7.D【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①②④三地气压均为北高南低,气温应为北低南高,与材料
"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不符,A、B、D错误;③地东北部出现低压中心,其气温高于③地,符合"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要求。由材料可知倒暖锋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并且左边是冷锋,所以③地符合寒潮过境之后的时间,最可能出现倒暖锋,
C正确。故选C。【6题详解】在倒暖锋形成之前,东北地区经历寒潮过境,陆地气温迅速降低;鄂霍次克海气温高,形成强暖中心,暖湿空气随着东北方向气流进入东北地区,造成东北地区北部迅速增温;由于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高的反常现象。所以其形成必要条件是有暖湿气流从附近海上
吹来,C正确;地形平坦、形成暖气团、寒潮过境带来降水都不是倒暖锋出现的必要条件,A、B、D错误。故本题选C。【7题详解】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产生自北向南的降
水,故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的原因与暖湿气流的来源有关,D正确;寒潮移动方向、地形不是导致自北向南产生降水的因素,A、B错误;北部高大山脉阻挡不会导致自北向南产生降水,C错误。故本题选D。【点睛】东北地区倒暖锋形成条件:寒潮过境东北;千岛群岛附近出现低压中心,形成从鄂霍次克海向我国东北的水汽
输送条件;鄂霍次克海上空气温较高。倒暖锋具备一般暖锋的基本特征,但相比之下它有以下明显特点:移动方向反常,自北向南移动;降水区域反常,降水区域集中在锋面附近,但是锋后降水范围大于锋前;水汽来源反常,暖湿气流不是来
源于我国东部及南部海洋,而是来源于我国东北方的鄂霍次克海。我国珠江口外庙湾岛上的花岗岩表面多凹坑,这些凹坑多出现在裸露的巨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中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
化。下左图示意凹坑剖面,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按成因分类,庙湾岛上的岩石多属于()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9.形成庙湾岛岩石凹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
侵蚀B.流水侵蚀C.化学风化D.海浪侵蚀【答案】8.A9.C【解析】【8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依据右图判断,①为岩浆侵入而形成的侵入岩,②为岩浆喷出而形成的喷出型岩浆岩,③为由沉
积物转化而成的沉积岩,④为变质岩,因此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岩石属于①类岩石,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解】读图可知,岩石凹坑中有积水,根据庙湾岛位置,可进一步推断出凹坑中积水为海水。海水会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钙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该过程属于化学风化范畴;凹
坑内水的流动性差,侵蚀作用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可以从外力的状态来辨别,风化作用是外力在静止状态下对岩石的破坏;风蚀作用是动态的风对岩石的破坏。此外,还可以从破坏的过程来区分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风化作用既可以将岩石破坏成碎屑,
也可以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风蚀作用只能从物理层面上破坏岩石,不会改变岩石化学成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甲、乙、丙、丁的地质历史顺序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
丁、甲、丙C.丙、丁、乙、甲D.丁、乙、丙、甲11.若丁岩石与丙岩石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岩石,则该岩石为()A.大理岩B.片麻岩C.石英岩D.板岩12.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该地经历过几次整体的地壳抬升运动()A.2次B.3次C.
4次D.5次【答案】10.D11.A12.C【解析】【分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丁;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
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故选D。【11题详解】读图可知,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和丁岩石接触的部位,使丁岩石受热发生变质,形成大理岩,A正确;片麻岩由花岗岩变质形成,B错误;石英岩由砂岩变质
形成,C错误;板岩由页岩变质形成,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图中的侵蚀面是由于地壳整体抬升后受外力侵蚀而形成的,读图可知,图中总共有4个侵蚀面,由此可以推测该地经历了4次地壳整体抬升运动。故选C。【点睛】根据岩层如何判断地壳运动状态(1)先地
壳下降,后岩层沉积;先地壳上升,后岩层侵蚀。(2)有几个岩层侵蚀面,一般地壳就上升几次,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界面平行,则没有发生褶皱,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斜交,则发生了褶皱。(3)若侵蚀面上有新的岩层,说明侵蚀后,
地壳下降,接受新的沉积。直布罗陀半岛位于地中海至大西洋狭窄通道的东端北岸,陡峭延绵的巨石山体与莱万特风结合,就产生莱万特云。所谓莱万特风,实际就是高压带南部形成的偏东气流。下图为某日莱万特风形成时等压线图。夏(冬)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之比称为夏(冬)雨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莱万特云
最有可能形成在()A.4月B.7月C.11月D.1月14.此时,甲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15.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冬雨率比乙地高B.乙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长C.乙地冬雨率比甲地高D.甲地年降水量低于乙地【答
案】13.B14.C15.C【解析】【13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此时地中海受高气压控制,根据其纬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到西风带控制,因此该图所示的时间为夏季;结合选项,7月应为夏季,故选B。【14题详解】根据风向的判读方法,甲地水平气压
梯度力垂直于1025百帕等压线指向1020百帕,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北半球向右,故风向为西南风。故选C。【15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地中海气候是由副高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甲地处于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降水时间长,冬雨率低;乙地处于南部,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短,降水
少,降水时间短,降水集中,冬雨率高,A错误,C正确;乙地纬度相比甲地较低,因此乙地受到西风控制的时间比甲地短,B错误;甲地纬度相比乙地较高,受到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因此甲地降水量较多,D错误。故选C。【点睛】风
向的判断方法:1.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⒉.偏转规律:风向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3.确定风向:无指向标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按照指向标判断。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前部的地方,为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8:00的海平
面等压线分布。(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绘制锋面示意图,并指出“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2)据图判断此次天气现象产生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3)指出“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的关系,并阐释产生该现象的原理。【答案】(1)绘图见下图所示;左侧(西侧)槽线为冷
锋,右侧(东侧)槽线为暖锋。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的锋前地带;该区域在图中主要是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2)冬季。依据:北部受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海洋上形成相对低气压中心,而陆地上则为相对高气压
中心(海洋上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陆地上气温较低,气压较高)。(3)关系:“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强弱呈正相关。原理:冷气团势力强,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解析】【分析】本题以等
压线图为材料,涉及锋面的影响,季节的判断,考查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锋面系统存在于低压槽中,根据图例在槽线绘图,锋面性质为“左冷右暖”,因此左侧槽线为冷锋,右侧槽线为暖锋。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
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的锋前地带。对照地图所示主要在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绘图如下:【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我国北部受高气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
盛行偏北风,加之海洋上形成相对低气压中心,而陆地上则为相对高气压中心,因此为冬季。【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该现象主要与冷锋移动有关,即冷气团势力强,移动速度快,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
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点睛】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
带交替控制。材料二: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3)根据A、B两点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
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4)近年来我国对该国援助力度大,有许多中国工人来到该国务工,针对该国自然环境特征,指出我国工人应重点防范的问题。【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旱雨)季分明。(2)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
移),当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3)降水差异: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
抬升,故降水较多,雨季较长(4)中暑;晒伤;蚊虫叮咬(或疟疾);野生动物侵袭(猛兽);疫病等。【解析】【分析】本题以马拉维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及特点,降水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纬度信息可知,A地地处热带。根据降水资料可知,该地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的和风带的交替控制且该国位于非洲,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
,A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小问2详解】根据图中纬度信息可知,该国位于南半球,12月为北半球的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A地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就纬度位置而言
,B地的纬度更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的时间更长,年降水总量更多。就相对位置关系而言,B地位于马拉维湖西侧,且B地西侧有山地,B地位于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经过马拉维湖获得水汽,在B地一侧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所以B地
的年降水总量更大,雨季更长。【小问4详解】该国纬度低,全年高温,应注意防中暑;太阳高度较高,太阳辐射强,应注意防晒伤;雨季湿热,蚊虫滋生,应注意防治蚊虫叮咬(或疟疾);该区地处热带草原,应注意防范野生动物
侵袭(猛兽);经济发展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应注意防疫。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面左图为黄河冲积扇局部分布图,商丘古城即坐落于此。右图为左图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图(1)简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2
)描述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黄河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沉积厚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3)该区域古城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分析河流冲积平原为古城的建立提供的有利条件。【答案】(1)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
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2)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
积较少。越靠近冲积扇外缘,沉积物质越少。(3)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耕作(或农业发达),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解析】【分析】本题以黄河冲积
扇以及冲积扇剖面图为材料,主要涉及冲积扇的成因、冲积扇颗粒物特征以及城市区位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图片信息提取、区域分析以及地理知识整合分析调用的能力,主要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水的搬运能力
较强,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河道变得开阔,河水水流速度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所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
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小问2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从洛阳北至商丘一线为黄河冲积扇,所以其沉积物颗粒从洛阳北至商丘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原因:当黄河水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河道变得开阔
,河水水流速度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所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越靠近扇顶,沉积物越多,沉积厚度越大,越靠近扇顶,沉积物越少,沉积厚度越小。【小问3详解】河流冲积平原,靠近河流且地下水水位较高,可以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冲积扇
平原靠近河道,河流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便于耕作,农产品丰富;冲积平原靠近河流,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水产品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