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2.185 MB
  • 2024-09-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共(19)页,2.18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481032c1603caef320fc12f867a9ea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一、选择题2019年上半年热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了面对未来太阳将要毁灭的可怕现实,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并寻找新的家园。该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

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如果地球搬家第一步取得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B.适宜的温度范围C.适

中的日地距离D.稳定的太阳光照2.在“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流浪的过程中历经了几级天体系统()A.2级B.3级C.4级D.5级3.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的论述正确的是()A.纵波能够传播横波无法传播B.是岩

浆的发源地C.属于岩石圈D.处于莫霍界面【答案】1.B2.B3.C【解析】【1题详解】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意味着地球停止自转,但此时地球还在原来轨道绕太阳公转,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有适中的日地距离和稳定的太阳光照;同时由于地球

停止了自转,就会存在某一地区长时间受到太阳辐射,温度较高,某一地区长时间接受不到太阳辐射,气温较低,即适宜的温度范围得不到保障。故B正确,ACD错误。【2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流浪地球经过4.2光年到达比邻星,

逃离了太阳系。而银河系的直径远远大于4.2光年,因此比邻星依旧在银河系之内,故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历经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3级天体系统,故B正确。【3题详解】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

中大陆地壳约33千米,海洋地壳只有几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因而地下城属于岩石圈,故C对;纵波和横波都能够传播;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不是岩石圈;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约17千米,不是5千米,故ABD错。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及二分二至日的地球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

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关于A、B、C、D四地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四地的角速度不同B.B地的线速度大于A地C.C地的线速度等于A地D.D地的线速度最大5.此时,关于A、B、C、D四地地方时的描述正确的是()A.

A地的时间等于C地B.B地的时间晚于D地C.C地的时间早于D地D.D地此时为10:006.2020年1月1日(元旦)最接近哪个太阳直射点的位置()A.①B.②C.③D.④【答案】4.D5.A6.D【解析】【4题详解】A.读图可知,A、B、C、D四地均不是位于极点上,因此四地的角速度相

同,A错。B.读图可知,B地的纬度大于A地,因此B地的线速度小于A地,B错。C.读图可知,C地的纬度大于A地,C地的线速度小于A地,C错。D.读图可知,D地位于赤道,因此D地的线速度最大,D对。【5题详解】A.读图可知,A和C地的地方时都是8时,因此A地的

时间等于C地,A对。B.读图可知,B地的地方时为12时,D地的地方时为8时,因此B地的时间早于D地,B错。C.读图可知,C和D地的地方时都是8时,因此C地的时间等于D地,C错。D.读图可知,D地的地方时是8时,D

错。【6题详解】2020年1月1日,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最接近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故D对。下图表示长沙某地一种简易的车辆遮阳棚头①②③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正午棚内的阳光射人面积最大的是()A.①春分B.①夏至C.②秋分D.③冬至8.当出现太阳光线为②的情形时,该日()A.全国各地昼夜等长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C.长沙市河流进入汛期D.贵阳市盛行东南信风【答案】7.D8.A【解析】【7题详解】地球的公转产生

了四季变化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长沙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时最小,春、秋分直射赤道时居中。因此,正午棚内的

阳光射入面积最大的是③冬至,故D正确,ABC错误。【8题详解】据图可知,太阳光线为②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居中,太阳直射赤道,为春、秋分。A、春、秋分全国各地昼夜等长,故A正确;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是在冬季,故

B错;C、长沙位于季风区,河流在夏季进入汛期,故C错误;D、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半球低纬地区,故D错误。下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9.从成因上看,图中山地属于A.背斜山B.向斜山C.地垒山D.火山10

.能成为优质建筑装饰材料的岩石是A.甲类岩石B.乙类岩石C.丙类岩石D.丁类岩石【答案】9.C10.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山地的类型和不同岩石的特点。【9题详解】山地两侧有断层线,应是断层上升部分形成的地垒山,C

正确。【10题详解】建筑装饰材料主要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和变质岩,甲乙为沉积岩,丙为侵入岩,丁为喷出岩,C正确。【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大约在800万年前,冰川融水带着泥土通过贝拉库勒河注入太平洋,在出海口遇到太平洋地热温泉,冰川泥被温泉扰动像沸水那

样翻滚在百丈冰层之下。百万年后,在海底形成了约40英亩(1英亩约等于4046平方米)细如雾、柔似棉的冰川泥,这是加拿大独有的美容护肤品原料。但是加拿大至今只允许2家企业开采冰川泥,并限制采挖的数量。读加拿大冰川泥分布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

小题。11.贝拉库勒河出海口多温泉的原因是地处()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12.贝拉库勒河河口天然淤泥泥质细腻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顶托作用B.冰川搬运作用强C.河口流速较慢D.河口沼泽沉降强【答案】11.B12.C【解析】【11题详解】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美洲的西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均属于消亡边界,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多温泉,B正确。【

12题详解】根据材料,河口天然泥泥质细腻主要原因有河流将泥沙不断向河口搬运,颗粒大的先沉积,由于该河流流程较长,在入海口处沉积的物质较细,天然泥与温泉作用,形成颗粒更细的冰川泥。故C正确,结合图示地势,河口海拔低,无冰川作用,主要是河流搬运,B错误。沿岸暖流顶托作用、河口沼泽沉降强对流水沉积

有影响,但对颗粒物粗细影响小,故A、D错误。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14.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

.高层大气15.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A.气温下部高上部低,大气层的结构稳定B.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的能见度好C.大气易电离,利于保持与地面短波通讯D.水汽含量多,尘埃少不容易成云致雨【答案】13.B14.A15.B【解析】【13题详解

】图中I层、ll层和Ⅲ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在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所以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的中间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中间层

到外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由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14题详解】大气自下向上大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闪雷鸣、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的发生离不开成云致雨的两个必要物质:水汽和固体杂质,但还要有显著的对流运动。对流层中集中了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且上冷下热空气

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15题详解】A、平流层大气温度下低上高,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故正确;C、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

线电通讯,故不符合题意;D、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故平流层水汽少,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在斯瓦尔巴群岛海岸边的山坡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与当地基岩岩性完全不同棱角分明的大砾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导致这些砾石出现在该处的外力是A.海浪B.风力C.流水D.冰川17.当地现今的气候与该处出现这些砾石的地质时期相比,最确定的变化是A.变冷B.变暖C.变干D.变湿【答案】16.D17.B【解析】【分析】冰川沉积物大小混杂,没有规律。海浪、风力和河流沉

积物由上游向下游沉积物颗粒逐渐由粗变细。【16题详解】图示砾石大小不同,棱角分明,且与当地基岩岩性完全不同,不会是海浪、风力和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只能是冰川沉积形成。D正确。【17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出现这些砾石的地质时期冰川作用明显,故当地现今已经没有了冰川,故当地现今的气候与该

处出现这些砾石的地质时期相比,最确定的变化是变暖,其它都不确定,B正确。【点睛】冰川是固体状态的水,包裹在它内部的碎屑较少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但随着温度的上升,冰川这个携带体却有消融的可能。冰川运动时,冰川体包裹或推移着碎屑一同前进。当

冰川部分消融后,消失冰体中的碎屑就地沉积,最前段的推移物称为终碛,原冰体底部的包裹物称为底碛。18.在斯瓦尔巴群岛海岸边的山坡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与当地基岩岩性,完全不同棱角分明的大砾石(见图)。下图景观与形成这些砾石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学过的知

识可知,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海岸边的山坡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与当地基岩岩性完全不同的大砾石导致这些砾石出现在该处的外力是冰川。A、由图可知,图中A砾石的大小没有分选,砾石形成的外力作用是冰川作用,与这些大砾石形成原因相同。故A正确。B、由图可知,图中B是风力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与这些大

砾石的形成原因不同。故B错误。C、由图可知,图中C是河流堆积形成的河滩,与这些大砾石的形成原因不同。故C错误。D、由图可知,图中D是海浪侵蚀形成的石柱,与这些大砾石的形成原因不同。故D错误。科考人员在我国西北河西走廊有一种类似

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读该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19.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20.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答案】19.B20.A【解析】【19题详解】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A错、B对。读图可以看到,图中岩石形成的是蜂巢状

的孔洞,冰川侵蚀地貌形成的是角峰和U形谷,C错。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图中岩石是花岗岩,D错。故选B【20题详解】读图,图中沉积岩被花岗岩切断,说明先有沉积岩形成,然后有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形成的,现在花岗岩露出地表,说明岩层形成

后有地壳抬升作用,地势变高,表层岩层被侵蚀掉,花岗岩才露出地表,然后被外力侵蚀形成现在千疮百孔的地貌状况,A对。B、C、D错。故选A。21.关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C.火山喷发导

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和变质作用。内力作用有时表现得缓漫,有时又很剧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经历了上千万的时间,因此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D对。【点睛】该题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平时要注意多记忆和积累一些地质作用的实例,多进行推理分析,形成自己一定的逻辑推理能

力。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2.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的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B.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大气对a代表的辐射

吸收增加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3.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24.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吸收b辐射的主要是A.水汽和氧气B.氮气和水汽C.二

氧化碳和水汽D.氧气和氮气25.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A.a增强,c减弱B.a减弱,c增强C.b增强,c减弱D.b减弱,c增强【答案】22.A23.C24.C25.B【解析】【22题详解】A.a代表的辐射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

面的直接热源,A对;B.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大气对b代表的辐射吸收增加,B错;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C错;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天空云量多,c代表的辐射较强,D错。【23题详解】北方在冬季时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霜冻灾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

田间点燃柴草,目的是为了增加大气的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效应,故选C。【24题详解】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b辐射为地面长波辐射,吸收b辐射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汽,C对。【25题详解】多云的天气昼

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白天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即a减弱,气温较低;夜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强,即c增强,气温较高;故昼夜温差较小,故B对。暑假期间,济南市的某同学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

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6.图示时间()A.陆地气温较低B.正值白天C.海面气压较低D.正值夜晚27.造成上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B.海陆

之间的热量差异C.水平气压梯度力D.地转偏向力28.在实际大气运动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这主要是由于()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C.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答案】26.B27.B28.C【

解析】【26题详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压低,海洋升温温慢,气压高,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形成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气压高,海洋降温慢,气压低,风从高吹向低,形成陆风。图中烟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为海风,故应为白天。故B对。【27题

详解】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故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为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故B正确,ACD错误。【28题详解】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有个夹角;而高空大气由于摩擦力几乎为零,因此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故C对。读某地

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9.此图数字处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30.图中②处的风向是()A.西北风B.东南风C.东北风D.西南风【答案】29.C30.A【解析】【29题详解】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地中,③地的等压线最密集,故③地的风力最大,C对

。【30题详解】读图可知,②处的西侧的气压较高,东侧的气压较低,依据北半球大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向右偏的原则,②处的风向西北风,故A对。【点睛】关于风力和风向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最基本的规律

,风力大小用“密大疏小”的规律;风向用“大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原则。二、非选择题31.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3)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

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主要原因。【答案】(1)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2)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水汽、云量、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3)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

多;②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偏大,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

数的分布规律,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2)读图可知,甲地位于藏北高原,其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水汽、云量、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辐射强;③海拔高,海洋水汽到达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3)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四川盆地,其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为:盆地地形,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点睛】本题解题

关键在于抓住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一个是四川盆地地区,两者纬度接近,但是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因此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除纬度因素外,天气气候,海拔高度等因素对太阳辐射也有较大影响。32.读下面局部地区岩层形成的时间顺序及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1)甲处岩石的发源地为___

__________,其属于地球内部各圈层中的_________。(2)图中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请写出一种该洞穴中常见的地貌。(3)某中学生收集的四幅景观图中,与图中地下洞穴形成属于同一类型的是()(4)图示岩石及地质事件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岩浆岩1——石灰岩—

—砂岩——断层一岩浆岩2B.石灰岩——砂岩——岩浆岩1——岩浆岩2——断层C.岩浆岩1——石灰岩——岩浆岩2——砂岩断层D.石灰岩——岩浆岩1——断层——岩浆岩2——砂岩【答案】(1)软流层地幔(2)流水(溶蚀/侵蚀)作用石笋、钟乳石(3)B(4)B【解析

】【分析】本题以局部地区岩层形成的时间顺序及地质构造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偏大,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读图可知,甲处岩石为岩浆岩,其发源地为软流层,其属于地球内部各圈层中

的地幔。(2)读图可知,图中地下洞穴形成于石灰岩,因此其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溶蚀作用,该洞穴中常见的地貌有:石笋,钟乳石等。(3)图中地下洞穴形成属于喀斯特地貌,某中学生收集的四幅景观图中,A为火山景观,B为石林景观,是流

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C为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D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故B对。(4)结合图可以看出岩浆岩是侵入到其他岩石中,因此应该是在石灰岩和砂岩形成后形成的;砂岩在石灰岩的上面,因此

石灰岩先形成。岩浆岩2把岩浆岩1分割成两半,因此岩浆岩1先形成,岩浆岩2后形成,而断层则出现在岩浆岩2之后。故选B。33.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和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移动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数字①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__

______,B风带的风向是_________;气压带和风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填“北”或南”)移。(2)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表内容。比较项目名称M(赤道低气压带)N(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运动上升_____对降水的影响____

_少雨(3)D地此季节主要受_____________控制(填大气活动中心),盛行______风,与D地相比,E地该季节的降水较_______(填“多”或“少)【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西南风北(2)下沉(或下降)多雨(或

阴雨、降水多)(3)亚洲高压西北多【解析】【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移动为背景,考查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对世界气候的影响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数字①位于赤道附近,故表

示的气压带名称是赤道低气压带,B风带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故其风向是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大致是夏季北移。(2)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表内容是:比较项目名称M(赤道低气压带)N(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运动上升,

气温下降下沉增温对降水的影响水汽易凝结,多雨水汽难以凝结,少雨(3)读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为冬季,D地位于东亚,此季节主要受亚洲高压控制,盛行西北季风;而E地位于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与D地相比,E地该季节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