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本部)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精准解析】.docx,共(20)页,692.0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61fe30543d4057a84f2409cae78c2f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本部高二期中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题,每题2分,共70分)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与C的界线大致是()A.800毫米等降水量线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C.200毫米等
降水量线D.50毫米等降水量线2.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A.地貌与气候B.水文与土壤C.植被与水文D.社会经济条件3.下列有关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
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C.剑麻——棉花——桑蚕——亚麻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答案】1.B2.A3.A【解析】【分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A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为东部季风
区,两者的界线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B正确,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地貌与气候,地貌与气候是划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A正确。BCD错误。故选A。【3题详解】热量从北向南递减,故形
成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春小麦应分布于冬小麦的北面,B错误。亚麻应分布于中温带地区,C错误。两年三熟应分布于一年两熟地区的北面,D错误。故选A。【点睛】掌握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
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4.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积温的多少B.蒸发量的多少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5.有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界线是明确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答案】4.C5.A【解
析】【4题详解】图中四大区域是指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明显这是根据干湿状况来划分,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由当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决定,因此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选项C符合题
意,排除A、B、D。【5题详解】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这四个区域属自然区域,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明显渐变性,因此区域界线不是明确的,A符合题意。四大区域各自内部干湿状况相似,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B不符合题意。四大区域干湿状况不同,因
此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C不符合题意。四大区域中,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因此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D不符合题意。如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6.根据材
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D.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7.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
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B.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D.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答案】6.D7.A【解析】试题分析:【6题详解】从图中看,东部地区人口
密度大,但看不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A错。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其中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受木桶原理的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资源最少的一种,而不是最多的,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但水资源短缺,因此环境承载力不是最高的,B错。经济发展条件的因素除了
受人口、面积影响外,还受交通、政策、位置、经济基础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从人口和面积就说其经济发展条件最优,C错。东部地区人均GDP最高,因此经济水平最高,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因此可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D正确。【
7题详解】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方部地区,如果转移的产业中有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对中西部造成污染,不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A不正确,选A。如果转移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
增加,B正确。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C、D正确。考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8.人类文明的演进顺序是()A.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
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B.采集和狩猎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C.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前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采集和狩猎阶段9.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因为
这里具有()①平坦的地形②肥沃的土壤③便利的河水灌溉④适宜的气温⑤充足的日照⑥较多的农业人⑦较大的城市市场需求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⑦【答案】8.A9.A【解析】该题考查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农业文明
发源地的自然条件。【8题详解】人类文明的演进顺序依次为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所以选A。【9题详解】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等往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因此适宜
农业的发展,成为农业文明的发源地。所以选A。下图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纵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取水地位于()A.长江上游B.长江中游C.长江下游D.淮河下游11.与图中输水线路的bc段相比,ab段具有的特征是()A.可自流引水B.水
位落差小C.两岸多山地D.需要逐级提水【答案】10.C11.D【解析】【分析】【10题详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该地位于长江下游,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从图中看,ab段中,江都地势低,因
此水不能自流,A错误。从图中看,江都地势低于北京,因此ab段落差较大,B错误。东线工程沿京杭大运河输水,经过地势平坦的地方,C错误。从图中看,ab段中地势从南向北逐渐升高,因此,调水需要逐级提水,D正确。故选D。【点睛】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
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地区,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
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2.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A.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B.太阳能资源丰富C.煤炭资源丰富D.水能资源丰富13.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
节径流量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答案】12.D13.A【解析】【分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调运能力。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电力资源(水能资源)要从河流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2)明确若“调水变为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黄河上游水电站
发电量就减少了,这样就更有利于黄河中下游径流量的调节,黄河下游断流天数也会减少。【12题详解】川、渝地区河流水量大,地处河流的上游,且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川渝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D对。当地的煤碳等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且川渝地区阴雨天气多,太阳能资源也并不丰富,四
川天然气资源丰富,但与其电力丰富没有关系,故其余选项可排除。【13题详解】该方案实施后,减少了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更有利于黄河中下游径流量的调节,A对。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主要是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故B可排除;不会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也不会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C排除;由于是输电,不会大大
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D排除。【点睛】要解决黄河断流问题,重点在于解决枯水季节来水少用水多的矛盾,其原则有四:一是增加来水量;二是减少用水量;三是调整用水时间;四是强化水体质量保护。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
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问题。1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15.保持水土的生物
措施是()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植树种草16.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水旱灾害频繁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C.各种自然要素相互影响,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D.植
被稀疏,土壤矿物质十分贫乏17.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A.地势低平B.地势坦荡C.沟谷发育D.波状起伏18.甘肃西峰南小河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A.保水、保土、保肥B.防洪治涝、降低地下水位C.保塬、护坡、固沟D.开沟引水、扩大灌溉【
答案】14.A15.D16.C17.C18.C【解析】【14题详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的人为原因是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破坏植被,A正确。BCD选项均不属于人为原因。故选A。【15题详解】保持水土的生物措施是植树种草,D正确。平整土地、修水平梯田属于工程措施;深
耕改土属于农业耕作技术措施,AB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黄土高原地表破碎,夏季多强降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各种自然要素相互影响,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C正确。黄土高原位于第二阶梯,不位于阶梯交界处,A错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强降
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夏季多强降雨,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地不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地震概率小,B错误。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D错误。故选C。【17题详解】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严重,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或千沟万壑、崎岖不平、沟谷发育等说法都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甘肃西峰南小河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保塬是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减少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
网,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护坡是在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固沟是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造防护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
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2)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3)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4)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田纳西河源自阿巴拉契亚山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
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
水位季节变化较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A.夏秋B.秋冬C.冬春D.春夏【答案】19.A20.C【解析】【19题详解】分析河流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从水量大小和落差大小分析。从题
中田纳西河源自阿巴拉契亚山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得出结论: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从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可以确定:②流域内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较大。所以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①②,选A。③下游河谷较开阔说明下游落差较小;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说明水能资源季节分布不均,与水力资源丰富无关联,故③④错误。【20题详解】因为田纳西河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侧,流向中部平原,地处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夏季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为西北风的迎风坡,西北风在此爬升,形成降水。所以冬春
季节,田纳西河域降水量较大,河流流量大,为汛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1.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A.发电B.防洪C.养殖D.梯级开发22.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①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圈点荒漠化②
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③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酸雨污染④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3.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田纳西河流域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
内的综合开发方案B.田纳西河流域只开发了水电C.田纳西河流域利用丰富廉价的电力吸引了耗电量大的纺织、服装工业D.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过程中由于未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答案】21.D22.D23.A【解析】【21题详解】田纳西河流域
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显示,梯级开发与当地交通、农业、工业、旅游和自然灾害防治密切相关,因此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梯级开发,选项D符合题意。水电、防洪和养殖只是梯级开发的影响结果,因此不是核心环节,排除A、B、C。【22题详解】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由
于当地气候湿润,不会出现圈点荒漠化,①符合题意。当地过去大量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②不符合题意。当地过去利用当地铜矿布局大量炼铜企业,这些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加上当地降水较多,形成酸雨污染,③不符合题意。臭氧层
空洞一般出现在极地地区,田纳西流域位于中纬度地区,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23题详解】为了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田纳西河流域制定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内的综合开发方案,A对。图中显示,田纳西河流域通过梯级开
发,不只是开发了水电,发展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多个产业,B错。田纳西河流域丰富的水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20世纪30年代就吸引了大量的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冶金等,纺织、服装不是高耗能工业,C错。在田纳
西河流域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D错。读图东北地区区域图(单位:mm),完成下面小题。24.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25.三江平原成为水稻种植优
势区的原因是()A.地势平坦开阔,多冻土和沼泽B.夏季高温多雨,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长C.北部有山地阻挡,不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D.河流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水源26.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输出量大的主要原因是()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B.耕地后备资源充足C.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D.人少地多,商品
率高【答案】24.B25.D26.D【解析】【分析】【24题详解】三江平原地处我国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低温冻害多,影响农作物生长,B正确。三江平原是三条大河的汇合处,河流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水源,A错误。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C错误。三江平原主要为肥沃的黑土,D错误。故选B。【25题详
解】三江平原纬度高,气温低,多冻土和沼泽对水稻种植不利,A错误。三江平原纬度高,气温低,寒冷期长,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短,B错误。三江平原纬度高,气温低,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C错误。三江平原是三条大河的汇合处,河流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水源,D正确。故选D。【26题详解】
黑龙江、吉林地处我国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一年只能一熟,A错误。黑龙江、吉林虽然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充足,但不是粮食输出量大的最主要原因,B错误。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有利于农业发展,但不是粮食输出量大的最主要的原因,C错误。黑龙江、吉林的
人均粮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人少地多,商品率高,所以粮食输出量大,D正确。故选D。【点睛】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经验等。三江平原
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已变成“北大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③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
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8.目前,三江平原还有大片沼泽荒地,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其主要原因是()A.我国已加入WTO,可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廉价粮食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D.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今后应转向矿产资
源的开发利用【答案】27.D28.B【解析】【27题详解】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故①正确;②湿地能够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但不能消除固体废弃物污染,故②错误;③
能吸收紫外线的是臭氧,湿地不能,故③错误;④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了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
等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故④正确。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28题详解】本题考查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地,其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调节河流径流量、调节局部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
等,故保护湿地,主要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B正确。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不能仅仅依靠国际市场大量进口,故A错误;停止围垦不是为了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故C错误;停止围垦不是为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故D错误,故选B。【点睛】湿地,被称
为“地球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它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
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据此回答下面小题。29.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发展形势影响的是()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30.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建到了荷兰海边,
主要原因是()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B.荷兰填海造陆提供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C.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D.莱茵河淡水充足,便于产品出口【答案】29.D30.C【解析】【分析】【29题详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天然气
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同时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囗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还有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些均属于世界发展形势造成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ABC不符合题意。鲁
尔区的工业生产长期局限于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结构较为单一,这是鲁尔区自身的局限,不属于世界发展形势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30题详解】该地盛行风向不变,而且盛行西南风,不会将烟尘吹向海洋,A错误。荷兰填海造陆成本高,土地资源并不廉价,B错误
。该地铁矿石主要是通过莱茵河水运进口,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是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C正确。该地河网稠密,水源丰富,不只是西部,D错误。【点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
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鲁尔区的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拓展交通,发展科技;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3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B.城镇数量多,密度
大C.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D.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标志,A不符合题意。珠江三角洲城镇间平均距离小于10千米,城镇数量多,密度大,B不符合题意。广州和深圳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珠海、东莞
等城市经济也相当发达,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C不符合题意。珠江三角洲经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来自就业,因此外来劳动力所占比重高,D符合题意。下图为区域产业结构图,图中①②③表示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2.①阶
段的基本特征是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C.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D.三大产业比重相等33.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
【答案】32.B33.C【解析】试题分析:【3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三角坐标的判读与分析能力。三角形坐标图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某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结构比例。三条边分别表示三个不同的地理要素,三个顶点可
以看作是三个原点。对于这种图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去分析。三者之和一般为100%。在数学中,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坐标系是直角坐标系——由一个原点和两个坐标轴组成。在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个点都是由两个元素对应的。图中①阶段第一产业横坐标不难辨析,而纵坐标
在第三产业一侧,结合直角坐标系的读法,不难读出①阶段第一产业约占22%,第二产业约占56%,第三产业约占22%,由此可见该区域第一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故答案选B项。【33题详解】图中②阶段第一产业约占5%,第二产业约占39%,第
三产业约占55%,故②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较大。③阶段第一产业约占84%,第二产业约占3%,第三产业约占13%,可见③阶段以第一产业为主。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顺序为③→①→②。故选C。【考点定位】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的
发展阶段。【方法技巧】三角坐标图的判读:三角形坐标统计图表示的是某一事物(由三个要素组成)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判读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第一,因为是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第二,这种统计图表示的事物只能由三个要素所构成
,因而读出两个要素后,第三个要素只需用100%减去前二者之和。第三,三项要素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方向一致。第四,判读时遵循“右增左平,左增右平”的原则。即若坐标轴上的数值向右增大,则过图中的点作三角形左边的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相交,交点处的数值即为该要
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若坐标轴上的数值向左增大,则过图中的点作三角形右边的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相交,交点处的数值即为该要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注意当为斜边时,可先将该边旋转为水平边,然后再判读。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
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读精准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4.精准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B.GISC.RSD.数字地球35.根据肥力电子图对农田进行精准施肥,需要借
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B.GISC.RSD.数字地球【答案】34.B35.A【解析】【34题详解】图中显示,精准农业决策支持系统要对农业体系进行采集信息(如土壤、降水、热量、光照、农作物产量等)、管理、分析
评估,然后显示并决策,具有这此功能的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即GIS,而GPS、RS、数字地球不完全具有这些功能,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35题详解】根据肥力电子图对农田进行精准施肥,就是根据不同地块土壤的肥力、农作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定点地投放肥料,故需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
术是全球定位系统,即GPS,而GIS、RS、数字地球很难在野外精确定点,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点睛】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二综合题(本题共3道题,共30分)36.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山脉名称:E:_____.F:____
__.(2)B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3)②______高原.(4)②③两地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是______.(5)B和C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______.(6)D地区的自然特征为______.(7)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以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的地理区域是______(填字母).
(8)北京市位于图中的______(填字母)区域,该区域主要的气候类型是______.【答案】(1).昆仑山(2).秦岭(3).小麦(4).黄土(5).②(6).气候(7).高寒(8).A(9).B(10).温带季风气候【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为材料,设置八道小题,涉及我国的
山脉、粮食作物、高原、生态问题、分界线、自然特征、气候类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第(1)题,图中山脉E大致位于新疆与西藏之间、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之间,应为昆仑山,山脉F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之间,应为秦岭。第(2)题,图中显示,B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
北部,应为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第(3)题,图中显示,②位于北方地区西南部,黄河中游穿过其中,应为黄土高原。第(4)题,②为黄土高原,③为横断山区,两地水土流失都较严重,但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
更严重。第(5)题,B和C分界线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800mm等年降水量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均与秦岭—淮河一线大体一致,因此该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第(6)题,图中显示,D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处我
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平均气温低,因此该地区的自然特征为高寒。第(7)题,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以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图中字母代号为A。第(8)题,北京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图中B表示我国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位于温带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37.我国在建设新世纪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填出四大工程的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____工程,属于能
源调配的是____工程和____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____工程。(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____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____工程。(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水资源的南
北差异:____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____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___(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____和____【答案】(1).南水北调(2).西气东输(3).西电东送(4).青藏铁路(5).西气东输(6).青藏铁路(7).水资源南多北少(
8).西部能源供过于求,东部能源供不应求(9).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落后(10).西气东输(11).西电东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及其意义和青藏铁路工程等相关知识。【详解】(1)我国跨世纪
的四大工程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西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青藏铁路工程。(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是东西延伸的,随着
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干旱。自然景观呈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青藏铁路工程,均位于青藏高原上。(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大,我国南方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多,北方雨季时间短,降水量少,所以水资
源南多北少。我国能源需求的东西差异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能源资源丰富,而东部地区常规能源短缺,但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需求量大,所以西部能源供过于求,东部能源供不应求。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经
济相对落后。(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西气东输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可以缓解上海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38.读“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图1)和“
珠三角”工业结构变化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1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为________。(2)图2说明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3)轻
纺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廉价劳动力B.原料C.技术D.动力(4)在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粤东、粤西和粤北转移。这对移入地区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加快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B.增加就业机会C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D.缓解迁入地的环境污染(5)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这说明一个区域的________化会对________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答案】(1).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相对稳定,第三
产业上升(2).工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3).A(4).D(5).工业(6).城市【解析】【详解】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情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
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轻纺工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3)题,轻纺工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第(4)
题,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区的影响。产业转移会加重迁入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快转入区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故只有D不包括。第(5)题,据材料分析可知,珠江三角洲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表
明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