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501.863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4.0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501.86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f9a938b30520e56459c4215e1e5951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正是在这一背

景下,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的本质是()A.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度【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中国必须再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

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统一后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国的政治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C项正确;分封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有序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

治和法治,排除B项;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度是商到西周的制度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2.秦律中丈夫打伤妻子需要处以耐刑;而汉律规定丈夫只要不使用“兵刃”,哪怕“伤之”,也不算有罪,但如果是妻子殴打丈夫,无论何种情形,都要被“耐为隶妾”。这一变化体现出汉代()A.传统律法渐趋严苛B.政府强化

家庭治理C.儒家伦理影响法律D.法律与教化相冲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材料提及汉代女性的地位相较于秦朝而言更为低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儒生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内容,强调

夫为妻纲。所以这一变化与当时儒家伦理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丈夫和妻子在秦汉法律中地位的变化,无法说明传统律法整体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秦律和汉律只是对家庭冲突的罚判上有不同的规定,体现不出家庭治理的强化,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汉

律受到儒家伦理中父权、夫权的影响,呈现出了男女在法律上的不对等,女性地位较低,这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而非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3.公元前87年,武帝临终遗诏霍光等一干辅政大臣辅佐昭帝,霍光拜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

事,时任丞相的田千秋“居丞相位,……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霍光曾直言对田千秋说“今光制内,君侯治外”。这体现了()A.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B.国家机构职责的明确C.尚书台确立为行政中枢D.中央权力重心的转移【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霍光拜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居丞相位,……终不肯有所言”“今光制内,君侯治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

书作为辅佐皇帝的秘书机构,此时权力已经在丞相之上,而丞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却只能“治外”,排除在决策核心之外,这体现了权力重心的转移,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枢权力的转移,与皇权、相权矛盾无关,排除A项;“职责的明确”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

立为新的行政中枢,排除C项。故选D项。4.西晋时期,有官员曾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该官员提到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A.官吏选拔缺乏标准B.地方

割据威胁中央C.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庶族地主势力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

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演变为只看门第,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C项正确;当时的选拔标准为门第,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

垄断仕途,并非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无法看出庶族地主势力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南迁千余里。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实行俸禄制,推行均

田制、三长制,按士族划分门第,鼓励一等高门的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措施()A.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B.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D.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

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将鲜卑姓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与汉族士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北魏在北方,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孝文帝迁都之前,北方已经一统,说法错误,排

除D项。故选A项。6.如图为贞观十道图。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A.尝试调整地方行政区划B.注重地方监察制度建设C.意图开发边疆扩大领土D.重视南北政治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在全国设置十道作为监察区,这表明当时统治者注重地方监察制度建设,B项正确;当时道还是监察区,排除A项;通过设置道不会扩大领土,排除C项;设置道不会影响政治均衡,排除D项。故选B项。7.如表呈现了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选拔任用程序。据此可知()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A.儒学成社会主流意

识形态B.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C.选官程序得到优化与完善D.官员选拔趋向公开和公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由察举制下的推荐,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评定,再到科举制下的考试,说明官员选

拔趋向公开和公平,D项正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术,设五经博士,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方针,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

料强调选官方式的变化,不涉及选官程序的优化,排除C项。故选D项。8.明朝大臣顾鼎臣曾言:“臣某童稚时,每日五更,闻持铎(古代响器)老人抗声诵此数语(六谕),辄惕然自警。”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治理方式落后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基层教化受到重视D

.思想控制走向极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闻持铎(古代响器)老人抗声诵此数语(六谕)”及所学可知,明代地方注重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这说明当时政府重视基层社会教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治理方式落后的

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代思想控制走向极端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为民国三十五年的某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右半部内容为“李财生,年三

(十)一岁,男性。江西省东乡县公民,应乙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转呈考试院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暨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施行细则第二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据此可知当时()A.女性参政任重

道远B.文官选拔较为规范C.统治基础有所扩大D.近代教育硕果累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图中“公职候选人考试”“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等

信息及所学可知,这份考试资格证书呈示了公职候选人考试具有一定的考核程序和标准,并由法律保障,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选拔较为规范,B项正确;1929年《考试法》已经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排除A项;没有对比看不出统治基础的扩大

,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结构中八大阶层在农民总数中的占比情况。这一结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有私营者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

理者占比55%—57%24%5%4%1.5%—2%3%6%A.国家户籍制度持续放松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十世

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就业结构调整,B项正确;“国家户籍制度持续放松”属于原因之一,但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

材料为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关,排除C项;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这一情况的根源应是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11.自2006年1月1日施行公务员法以来,我国公务员考录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据统计,与2006

年相比,2017年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由43%提高到71.9%;35岁以下的比例由25.6%提高到27.8%;女性的比例由22.8%提高到26.5%。这表明,公务员法()A.扩大了公务员考试录用规模B.从法律上保证男女就业的平等C.促进了公务

员素质能力提升D.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务员法使公务员队伍逐渐年轻化,学历,性别、年龄等结构也更加优化

,D项正确;“扩大了”不合逻辑,题干提及的是公务员的结构问题,面非增加录取人数,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从法律上保证男女就业的平等,排除B项;材料中公务员学历上的优化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摄升,但选项不能概括材料全部内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12.某学者将罗

马不断走向强盛和扩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于“罗马共和国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形式……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特点集中在一起,使各种政治要素调整为和谐、平衡状态的一种政体。作者意在说明罗马共和国政体()A.遵循民众利益至上原则B.来源于政治的妥协C.具有浓厚贵族寡头色彩D.采用权力制衡机制【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执政官的职责是统领军队,在军事上享有“绝

对大权”,但必须基于人民和元老院支持的基础之上;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

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正是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三种权力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才维持了政体的平衡,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共和国政体遵循民众利益至上原则,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说明罗马共和国政体的来源

过程,无法体现“妥协”,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色彩,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有人认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中央权威被一层一层地截留和分散下去了”“封邦裂土,封侯裂国,经济、政

治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多元的结构,社会留下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缝隙。在这些缝隙中由于相对脱离了结构性的强制,它理应生长出一些新因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封君封臣制加剧分裂割据局面B.新因素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C.二元并立的政治

局面割裂社会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中央权威被一层一层地截留和分散下去了”“封邦裂土,封侯裂国,经济、政治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多元的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西欧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采取层层分封,由于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所以容易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央权威被分散,A项正确;此时是中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尚未出现,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二元并

立是指教会权力与世俗王权相互制衡的局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央权威被一层一层地截留和分散下去了”可知此时西欧封建制度下不存在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4.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

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这些措施()A.促进英国选官制度的变革B.照搬了科举制度的程序C.缘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书面考试方式为19世纪中期出现的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A项正确;“照搬科举程序”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B项;“1702年”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材料强调书面考试方式的发展,体现不出近代教育的兴盛,排除D项

。故选A项。15.如图反映了13—19世纪欧洲()A.人文思想的发展B.王权权势的变化C.工人运动的兴衰D.教会力量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9世纪欧洲。13世纪到17、18

世纪,欧洲的王权逐渐加强,17,18世纪从英国开始,各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增强,与封建君主展开斗争,王权在新兴资产阶级打击下,逐步减弱,19世纪更多的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统治取代了国王的封建专制统治,符合图中曲线的变化过程,B项正确;文艺

复兴以来,人文思想不断发展,排除A项;19世纪在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工人运动呈蓬勃发展之势,排除C项;14世纪以来,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及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教会力量呈现下降趋势,排除D项。

故选B项。16.如表是美国宪法或修正案中的部分条款。这表明()宪法或修正案内容1787年宪法第1条第2款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税额,在本联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

确定。1865年宪法修正案第13条第1款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1870年宪法修正案第15条第1款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A.选民资格限制取消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联邦政府权力加强D.种族歧视问题得以消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

国)。据本题材料及表格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是各方力量斗争与妥协的结果,宪法中自由人并不包括黑人奴隶,没有给予黑人奴隶同等的公民权利,而1865年和1870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废除了奴隶制,对黑人的公民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与当

时工业革命开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有密切关系,B项正确;材料是宪法中黑人民权内容的变化,并没有涉及选民的其他资格限制,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小,排除C项;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至今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论语·子路》中记载,楚国有“直躬者”(坦白直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了自己的父亲。孔子不赞同“直躬者”的做法,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韩非子·五蠹》也记载了楚国“

直躬”告自己的父亲偷羊的事,处理此案的楚国令尹(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认为“直躬”此举不孝,便定了他死罪。韩非子则认为“直躬”虽然是“父之暴子”,但却是“君之直臣”,令尹这样处理此事,楚国就没有人敢告发坏人坏事了,对君主而言,这不是“社稷之福”。材料二早在周初,

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

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令尹和韩非子对于儿子告发自己父亲这件事的看法。(2)根据

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答案】(1)孔子:不赞同儿子告发自己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对父亲进行包庇;令尹:认为儿子属于不孝,判定了他死罪;韩非子:鼓励儿子对父亲进行告发以维护国家法度

,认为令尹的做法不妥。(2)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积极作用:德主刑辅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增加了法律的可行性;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形成了中华法系的特色,对中国后世法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

空是战国时期。孔子的看法:据残酷“孔子不赞同‘直躬者’的做法,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可知是不赞同儿子告发自己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对父亲进行包庇;令尹的看法:据材料“认为‘直躬’此举不孝,便定了他死罪”可知是认为儿子属于不孝,判定了他死罪;韩非子的看法:据材料“韩非子则认为‘直

躬’虽然是‘父之暴子’,但却是‘君之直臣’,令尹这样处理此事,楚国就没有人敢告发坏人坏事了,对君主而言,这不是‘社稷之福’”可知是鼓励儿子对父亲进行告发以维护国家法度,认为令尹的做法不妥。【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法律传统:据材料“明德”“敬德”“成德””以及“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得出中国古代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进法律实施

的角度得出德主刑辅,有利于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律也有教化百姓的角度分析得出德礼入律增加了法律的可行性;结合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分析得出德主刑辅法律传统有利于调控封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可从法律对

后世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得出德主刑辅法律传统形成了中华法系的特色,对中国后世法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新政大事记(部分)时间内容1901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至清亡编成新军约16万人)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

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1902裁河东河道总督,裁詹事府及通司1903设立练兵处,领导全国练兵事务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后颁布《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至1907年,留日学生总数达15

000人)1905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1906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1908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条款由“君上大权”“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1911以“皇族内阁”收场——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

化进程》材料二清末最后十年所遭遇的转型困境致使其改制带有自毁的意味,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被认为更迅捷有效的革命,其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背道而驰。——摘编自罗志围《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

案】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督办政务处、推行新政、改革教育、编练新军、振兴商务、预备立宪等。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真正解决清政府面临的问题。首先,清末新政的实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这些改革却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例如,编

练新军和废除科举制度等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但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新军的反叛和知识分子的激进思想,都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选派留学生。推动了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加速清王朝灭亡。其次,清政府虽然宣布预备立宪,并

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未能真正实现宪政。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迎合民意,试图假借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皇权。但第一届责任内阁却被讥为“皇族内阁”,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失望和不满。综上所述,清末新政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

和专制统治,这些改革并未能真正解决社会的问题。相反,这些改革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满,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灭亡。【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

的时代背景,即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再点出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真正解决清政府面临的问题。其次,用史实论证清末改革“自毁的意味”及“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背道而驰”如编练新军和废除科举制度等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

军事实力和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但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清政府试图假借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皇权,但第一届责任内阁却被讥为“皇族内阁”,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失望和不满等。最后得出结论,清末新政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但改革并未能真正

解决社会的问题。相反,这些改革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满。因此,材料二的观点是正确的,清末的转型困境确实导致了清政府的改制带有自毁的意味。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8月正式实施的《苏维埃暂行选举法》是苏维埃政权的第一

部选举法。其规定只有无产阶级和其它革命阶级间接选举代表参与政权管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阶级和阶层被剥夺了参与政权管理的机会。1937年和1942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和《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则强调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只要是爱国抗日的,都可以参加选举。——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二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的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

共为214798个,进行选举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09684人,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参加投票的有278093100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摘编自刘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普选》(1)根据

材料一、指出苏维埃政权和陕甘宁边区选举制度主要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的特点及其意义。【答案】(1)苏维埃政权的选举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强调无产阶级和革命阶级;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带有开放性不再局限于特

定阶级,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2)特点:法制保障(法制化);群众参与度高(群众基础好)。意义:调动了人民参政积极性,彰显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推动选举制度的发展;推动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政权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奠定条件等。【解析】【小

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只有无产阶级和其它革命阶级间接选举代表参与政权管理”“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只要是爱国抗日”等可知,苏维埃政权的选举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强调无产阶级和革命阶级;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带有开放性

,不再局限于特定阶级,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材料二中“……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并结合所学

可知,法制保障(法制化);“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为214798个,进行选举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群众参与度高(群众基础好)等。意义:材料二提及第一次普选涉及地区广泛,参与群众众多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其意义在于调动了人民参政积极性,彰显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推动选举制度的发展;推动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政权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奠定条件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材料一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

方面的权力。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的的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

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

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5年和1870年,议会分别通过两项枢密院令,强令所有部门举行任职考试,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

,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摘

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18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

主要特征。【答案】(1)含义:国王权力受限,议会拥有重要政治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前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2)背景:

传统选官存在弊端;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增强了人们参与国家管理的愿望;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重视知识与才能;政治中立;职务常任(或实行文官终身制);论

功晋升;服务于资产阶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及18世纪以后的英国。含义:根据材料一“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是:国王权力受限,

议会拥有重要政治权力;根据材料一“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是:上院、下院分工不同

,相互制衡。主要历程:根据材料一“'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

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是逐渐发展完善的,其历程为: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前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背景: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17-18世纪个人恩惠制选官导致政治乱象频发可得出传统选官存在弊端:据材料“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资本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教育的普及增强了人们参与国家管理的愿望;据材料

“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可得出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特点:根据材料“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可得出择优录用;据材料“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可得出重视知识与才能;据材料“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

有不与内阁共进退”可得出政治中立;据材料“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可得出职务常任(或实行文官终身制);结合所学得出论功晋升;结合所学得出服务于资产阶级。的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