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2.34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f5a263665d367d83b0042687373b2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永州一中2023年下期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卷命题人:曾广伟审题人:赵颖悟考生注意:1、本科目试题卷共6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室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
题卡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试题卷请妥善保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越南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东部沿海为平原。2019年
越南人口超过了9600万人。下图为2019年越南分省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决定越南人口密度分布格局的自然基础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矿产2.可在短时期实现各省人口集疏变化有效措施是()A.
生态移民B.产业转移C.鼓励生育D.延迟退休【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越南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东部的沿海为平原。所以受地形因素影响,越南人口
空间分布在南北方向上呈现“两头多,中间少”,东西方向上呈现“东部沿海多,西部内陆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由此可知,A正确;而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气候、水源、矿产等特征影响该国人口密度,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通过向人口低密度区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可使人口稀疏区增加
人口迁入,减少人口迁出,实现人口密度增加,故B正确;进行生态移民需要考虑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等因素,且实行较为复杂,不是有效措施,A错误;鼓励生育只能增加人口总量,不能改变人口集疏变化,C错误;延迟退休是延缓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措施,不能改变人口集疏程度,D错误。故选B。【点睛】世界人口分布的总
体特征是不均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山地、高原地区人口较为稀疏;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寒冷、炎热、干旱、过于潮湿的地
区人口较为稀疏。随着线上线下商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企业采取在线销售服务、与外卖平台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数字化转型(O2O模式)。企业还采用了“仓店分离”的模式,即店铺不再储存大量货物,只是进行销售,由仓库统一采购、配送和管理商品,同
时还在一些社区附近设置了前置仓。下图示意数字化转型下商店供应链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企业采用“仓店分离”的模式主要是为了()A.降低仓储成本B.扩大销售范围C.方便员工上下班D.提高土地利用率4.前置仓分布在社区商圈主要是为了()A.降低运营成本B.快速响
应需求C.方便企业管理D.提升商品品质5.顾客可通过APP查询快递员即时位置,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数字地球和遥感技术B.数字地球和虚拟现实技术C.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
统【答案】3.A4.B5.D【解析】【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仓店分离”的模式即店铺不再储存大量货物,只是进行销售,故降低仓储成本,A正确;销售范围并无变化,B错误;对员工上下班无影响,C错误;与提高土地利用
率无关,D错误。故选A。【4题详解】前置仓分布在社区商圈是因为社区商圈消费人群多,可以快速响应需求,B正确;与降低运营成本、方便企业管理、提升商品品质无关,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
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遥感没有定位、查询功能,AC错误。数字地球和虚拟现实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B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分析、处理信息功能,具有
查询功能,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顾客可通过APP查询快递员即时位置的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D正确。故选D。【点睛】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
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GPS技术可以对地球表面上的任一点、任一物体进行全天候的精密三维定位和导航;GIS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古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和登基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的石像上。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拉美西斯二世登基日的日期和神庙的正门朝向分别是()A.9
月23日、东北B.3月21日、西南C.10月21日、东南D.12月22日、西北7.拉美西斯二世生日当天()A.开罗的日出比阿布·辛拜勒神庙早B.开罗的日落比阿布·辛拜勒神庙早C.开罗的白昼时间比阿布·辛拜勒神庙长D.开罗的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布·辛
拜勒神庙大【答案】6.C7.B【解析】【分析】【6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月21日)和登基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的石像上,2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且与3月21日,相差28天,根据时间对
称原因,一年中与2月21日太阳直射纬度相同的时间应为9月23日之后的28天,为10月21日,所以10月21日为登基日,2月21日与10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材料中指出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所以神庙的正门朝向东南,C正确,
ABD错误,所以选C。【7题详解】拉美西斯二世生日当天为2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开罗与阿布·辛拜勒神庙同处北半球,开罗纬度更高,所以昼更短,日出更晚,日落更早,B正确,AC错误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开罗的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布·辛拜勒神庙小,D错误。所以选B。【点睛】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1、春分指向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增加,至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春分北极开始出
现极昼,至夏至极昼范围扩大至整个北极圈。南半球:昼短夜长,春分昼夜长短相等,昼长持续缩短,至夏至昼最短夜最长。春分南极极开始出现极夜,至夏至极夜范围扩大至整个南极圈。2、夏至指向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持续缩短,至秋分昼夜长短相
等,夏至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持续增加,至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3、秋分指向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持续缩短,至冬至昼最短夜最长,秋分北极开始出现极夜,至冬至极夜范围扩
大至整个北极圈。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持续增加,至冬至昼最长夜最短,秋分南极开始出现极昼,至冬至极昼范围扩大至整个南极圈。4、冬至指向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持续增加,至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北极极夜范围开始
缩小,至春分完全消失。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持续减小,至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南极极昼范围开始缩小,至秋分完全消失。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震源较浅。中国救援队于北京时间2月7日23时从北京起飞,当地时间2月8日4时30分抵达土耳其阿达纳机场。下图示意
该次地震震中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描述,正确的是()A.属于热带地区B.位于大陆东岸C.位于西半球D.地形以高原为主9.推测此次北京到阿达纳飞行中()A.最佳飞行方向为一直向西B.飞行时间长度约为10小时20分钟C.最佳飞行方向
为先西北再西南D.救援队员始终看到地面万家灯火10.与此次地震震中附近板块边界类型相似的是()A.AB.BC.CD.D【答案】8.D9.C10.B【解析】【8题详解】由图可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地处温带,A错误;位于亚欧大陆西岸,B错误;经度位于30°E附近,
位于东半球,C错误;土耳其地形以高原为主,D正确。故选D。【9题详解】北京、阿达纳两地位于北半球,阿达纳位于北京西侧,则最近航向为先向西北再西南,C正确A错误;阿达纳位于东二区,当北京时间为2月7日23时,阿达纳时间为23-6=
17:00,当地时间2月8日4时30分抵达土耳其阿达纳机场,则飞机飞行了11h30min,B错误;当北京时间为2月7日23时,135°E地方时为0时,0时经线自东向西以15°/h的速度向西移动,该飞机自北京出发向西飞行11h30min,大
部分行驶在深夜,不会始终看到地面万家灯火,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地震是地球板块挤压碰撞的结果,土耳其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板块消亡边界。图A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图B为亚洲板块和
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图C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C错误。图D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错误。故选B。【点睛】最短航线: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
劣弧长度。(大圆指的是过地心的平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为松嫩平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A.铁力处花岗岩形成年代最新B.绥化与呼兰河间有不整合面C.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喷出岩D.嫩江处第四纪沉积物厚300米12.通肯河处地层形成主
要地质过程是()A.中生代沉积——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B.中生代沉积——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岩浆喷出C.古生代岩浆侵入——中生代沉积——抬升侵蚀——挤压褶皱D.古生代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中生代
沉积——下沉第四纪沉积【答案】11.C12.A【解析】的【11题详解】结合图例信息,铁力处花岗岩形成年代为古生代,在图中年龄最老,A错误;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玄武岩岩层,是岩浆喷出形成的,C正确;绥化与呼兰河间有向斜构造,没有不整合面,B错
误;嫩江处第四纪沉积物厚度不到200米,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从图例以及剖面图岩层接触关系可以看出,通肯河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中生代沉积形成沉积岩,内力作用下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后抬升并被外力作用侵蚀,最后地壳再次下沉并接受第四纪沉积,A正确,BCD错
误。故选A。【点睛】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喷出岩是岩浆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
,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②河流搬运能力
先增强后减弱③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4.图中河流()①分叉多②多为地下暗河③流量稳定④易改道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①15.图中扇三角洲()①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②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③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
不断缩小④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13.A14.B15.C【解析】【分析】【13题详解】读“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可知,甲处早期沉积物下细上粗,表现为进积,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后期沉积物下粗上细,表现为退积,河流搬运能力减弱,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由图可以看出,河流分汊多,易改道,主要以地表径流为主,看不出有地下暗河,①、④对,②错;从“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
可以看出,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明显,说明流量不稳定,③错。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即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①对;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②错;水体水面下降则扇三角洲面积不
断扩大,③错;流水沉积作用,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④对。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
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结构示意图,C~O3,代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完成下面小题。16.甲地构造地貌为()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17图中断层形成于()A.C地层之后B.S1地层之前C.S3地
层之后D.O3地层之前【答案】16.C17.C【解析】【16题详解】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处是山顶.根据岩层新老关系看,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所以地貌类型是向斜山,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选择C。【17题详解】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
的岩层,断层切断了S1地层和S3地层、O3地层,因此可以判断断层形成于这些地层形成之后,故C正确,排除B、D;断层没有切断C地层,因此断层形成于C之前,因此排除A。因此选择C。【点睛】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向斜山是指在断块陷落的构造
带上形成的一种地貌特征,它的形成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是指大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会改变地表地貌,使地表出现断块陷落,从而形成断块陷落构造带,当断块陷落构造带受到侵蚀作用的影响时,会形成向斜山。黄河入海口西北侧某海域(下左图)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
件的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淤变化显著,但海岸线稳定。某科研团队对该海域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右图为1976-2014年研究区内5m和10m等深线包络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示意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研究区域内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化最小的时
段是()A.①B.②C.③D.④19.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A.持续淤积B.持续侵蚀C.先淤积后侵蚀D.先侵蚀后淤积20.据图推测2002-2014年黄河流域()①降水量减少②水库泄洪量增加③森林
覆盖率增加④耕地面积增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8.B19.C20.A【解析】【18题详解】图中5m等深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5m等深线包络面积与海岸线间距离呈正相关,图示4个时段包络面积的变化可直接反映与海岸距离的变化。1976年的包络面积为60km2,1986年的
包络面积为110km2,1996年的包络面积为115km2,2002年的包络面积为110km2,2014年的包络面积为70km2,结合①②③④时段所跨的年份数,即可求出②时段,区域内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化最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据图可知
,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呈现由小到大再变小的变化趋势,说明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经历了由近到远再到近的过程,5m等深线距海岸的距离由近到远,说明海岸附近淤积加重,海水变浅,据此可推测研究区近岸海域先淤积变
浅、后侵蚀变深,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02-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m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特点,说明该海域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减小,泥
沙淤积减少,侵蚀加剧,进而可推测黄河口入海泥沙量减少,最可能是流域森林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少,流域降水减少,流量减少,到达入海口的泥沙来源减少,而耕地面积增加,不合理地开垦耕地会导致水土流失量增加,黄河口入海泥沙量应增多,水库水库泄洪量增加,黄
河口入海泥沙量也会增多,研究区近岸海域应该变浅,5m等深线包络面积应增大,综上可知,①③对,②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右图中4个阶段的时间存在差异,计算时注意时间上存在陷阱。5m等深线包络面积越小,其距海岸的平均
距离越近,研究区近岸海域变深,泥沙被大量侵蚀;5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大,其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大,研究区近岸海域变浅,泥沙淤积量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结合图文资料,完成小题。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某同学去北京(40"N)故宫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观察了安放在太和殿前的日晷,并绘制了赤道式日晷示意图(右图)。(赤道式日晷依照使用地的纬度,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盘上的刻度等分,晷针指向北极星,晷针平行于地轴。)左图为某极点俯视图。(1)左图所示日期是____,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②点的昼长为____。(2)读左
图,①、②、③、④四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为____。(3)根据右图可以判断,该同学观测日晷的时刻约为____。该晷面与地面的夹角为____,左图所示节气过后,请推测故宫日晷正午时晷针影长开始____。(4)描述
该节气过后1个月,北京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答案】(1)①12月22日②.23°26′S,150°E③.10小时40分钟##10h40min(2)④①②③(3)①.11点##11:00②.50°③.
变短(4)昼短夜长;昼变长夜变短【解析】【分析】本题以赤道式日晷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运动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左图中地球呈逆时针运转,由此可判
断该图为北极点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因此该日为冬至日(12月22日),当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被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图中150°E经线。被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因此图中150°E的地方时为12:00。由图可知②位于30°
N,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一纬度的昼长相同。图中30°N上正位于日出时刻的经线是70°E,根据地方时计算可知,此时70°E为6:40,即为图示日期(12月22日)30°N上6:40日出。因此②地昼长=(正午-日出)×2=(12:00-6:40)×2=10小时40分钟。【小问2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日为冬至日(12月22日),当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90°-两地纬度差(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点),所求地点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大。由图可知,①位于北回归线上,②位于30°N,③位于北极圈上,④位于赤道,因
此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为④①②③。【小问3详解】根据右图可知,图中晷针投影位于11点,因此该同学观测日晷时刻约为11点。结合材料可知该同学地处北京(40°N)绘制了赤道式日晷示意图,结合材料“赤道式日晷依照使用地的纬度,使晷面
平行于赤道面”,由此可知晷面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纬度互余,因此为50°。左图所示节气为冬至日,冬至日后,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长与正午太阳高度负相关,因此晷针的影长慢慢变短。【小问4详解】左图所示该日为冬至日(12月2
2日),冬至日过后一个月约为1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因此北京昼短夜长,白昼变长黑夜变短。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谷肩地貌是冰川地貌的一种,由于地壳隆升,在原“U”形槽谷底部又形成“V“形河谷,形成“谷中谷”的形态,将“U”形断面到“V”形断面之间的条状平坦台地称
为谷肩。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巴、中尼等铁路有大段线路穿越冰川密集分布区,在冰川区致灾与有利因素兼备的背景下,趋利避害成为铁路选线的重要方针。下图示意念青唐古拉山脉分布和谷肩地貌。(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推测“谷中谷”形态的形成过程。
(2)谷肩地貌是铁路建设中可利用的一种冰川地貌,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案】(1)早期地壳稳定,冰川侵蚀,形成“U”形槽谷;冰川消融,形成河流;之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2)谷肩地貌是地形平坦的台地,有利于铁路建设;谷肩地貌呈沿河条状分布,
利于展线(延伸);谷肩地貌形成时间更漫长,地质条件稳定;谷肩地貌是高悬于河谷之上的台地,地势较高,免受洪水威胁。【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念青唐古拉山脉分布图和谷肩地貌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的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谷肩是“V”形河谷形成在原“U”形槽谷底部的地貌,说明要先形成“U”形槽谷,再形成“V”形河谷,“U”形槽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
成,“V”形河谷由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早期的地壳较为稳定,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U”形槽谷;后期冰川消融,地壳抬升,落差增大,冰川消融后形成的径流汇集成河流后,流速快,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小问2详解】
交通运输线布局和建设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由材料可知,“U”形断面到“V”形断面之间的条状平坦台地称为谷肩,即谷肩地貌是由河流在冰川槽谷底部继续下切形成的台地,地形平坦,有利于铁路线建设;谷肩地貌有类似河流阶地沿河呈
条状分布的地形,有利于铁路展线和延伸;谷肩地貌比冰川槽谷形成时间更加漫长,地质条件稳定,有利于铁路建设;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谷肩地貌高悬于河谷之上,地势较高,可免受洪水威胁。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
(下左图)海岸地貌类型齐全。2020年7月,在海岸地貌学专家的指导下,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来到大鹏半岛南部的西冲湾开展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这里沙滩的沙粒大小不一,于是分别在沙滩A、B、C处取样,对沙粒进行观察。右图为同学们根据取样位置绘制的剖面图。(1)推测西冲
湾沙滩沙粒的可能来源。(2)研学小组观察发现A处沙粒较B处细,请说明其形成过程。【答案】(1)河流入海搬运的泥沙;波浪搬运海底的沉积物(碎屑物质);沿岸山体风化产生的松散物质;沿岸洋流将东冲湾河口沙粒携带至此。(2)涨潮时,海水流速快搬运能力较强,携带大小不一的沙粒
向海岸移动,在B处堆积;退潮时,海水流速减慢搬运能力较弱,将颗粒较小的沙粒搬运至A处堆积;颗粒较大的沙粒保留在B处。【解析】【分析】本题以深圳市东南部的大鹏半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河流、风的搬运、堆积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半岛示意图可知,西冲湾沙滩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可能受到流水的沉积作用,以及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故该地的沙滩沙粒可能来源于沿岸山体的石头风化后形成的碎屑,随着河流入海携带而来,以及河流入海时
自身携带搬运而来的泥沙;海水在运动过程中搬运的海底碎屑物质;受盛行风影响形成的沿岸流从东冲湾携带沙粒到此。【小问2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