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3)页,666.6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a42cbdcb79144320b1ddf8713411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北京广渠门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就是细胞内液B.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血浆的渗透压只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D.胰岛素、纤维素、维生素都属于内环境的
组成成分【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组成,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详解】A、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A错误;B、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可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C、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离子和血浆蛋白的含
量有关,C错误;D、胰岛素、维生素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纤维素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B。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细胞内高Na+、细胞外高
K+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C.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
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
)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正常情况下糖原位于肝脏或者肌肉细胞内,而不会在内环境中,A错误;B、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所以细胞内高K+、细胞
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错误;C、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具体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
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C.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过组织液D.食物
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凡是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内环境由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葡萄糖、激素、尿素和CO2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人是恒温动物,故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B错误;C、血浆没有直接和肌细胞接触,血浆中的药物要先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然后通过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正确;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
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B4.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总趋势图解。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虚线框内的“A、B、C”依次代表血浆、组织液、淋巴B.将不能消化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D系统”是消化系统C.细胞代
谢产生的废物都是通过“E系统”——泌尿系统排出的D.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
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由B→C→A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此外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详解】A、根据分析,“A、B、C”依次代表血浆、组织液、淋巴,A正确;B、“D系统”是消化系统,B正确;C、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可
以通过“E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排出(例如CO2)和皮肤排出的,C错误;D、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考查内环境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
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5.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的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答案】D【解析】【详解】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
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D正确。故选D。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A.大脑、小脑、脑干B.小脑、大脑、脑干C.大脑、脊髓、脑干D.小脑、脊髓、下丘脑【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
皮层;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7.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②中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发生
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③中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导致了突触后膜兴奋,兴奋区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D.①→②→③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的【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
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
递。【详解】A、①→②的过程表示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错误;B、②中轴突末端膨大部分是突触小体,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C、神经纤维兴奋后,电位为外负内正,C错误;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①→②→③过
程中,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的考查点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于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8.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快速流出神经元MB.轴突1、2
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C.轴突2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D.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答案】B【解析】【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
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突触小体与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是树突接触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
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刺激轴突1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轴突1释放的递质可引起Na
+快速流入神经元M,A错误;B、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轴突1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都能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B正确;C、根据图2的结果刺激轴突2在刺激轴突1,动作电位降低,说明轴突2抑制了轴突1释放的递质,作用于轴突1,C错误;D、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轴突1释放的递质只能与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D错误。故选B。9.科学家用微电极记录运动神经元—肌肉间突触后膜膜电位。若直接在突触间隙人为施加乙酰胆碱,随着乙酰胆碱施加量的连续增加,突触后膜膜电
位变化值连续增大。若直接电刺激突触前膜,随着刺激强度增大,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则梯级增大(如图)。对图中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突触后膜上有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B.突触前膜内的乙酰胆碱以小泡为单位释放C.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关的酶灭活D.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单向传递
【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
体发生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根据题意,乙酰胆碱越多,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越大。图中显示刺激强度增大,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则梯级增大,说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乙酰胆碱是梯级增加,乙酰胆碱存在突触小泡中,故突触前膜内的乙酰胆碱以小泡为单位释放,使得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值呈梯级增大。故选B。10.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为A→B→C
→D→EB.图中甲是低级神经中枢,乙是高级神经中枢C.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B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故B是传入神经,A是感受器,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
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详解】A、根据图示中突触结构和神经节可判断: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故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为A→B→C→D→E,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甲方框处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方框乙处为低级神经中枢(脊髓),B错误;C、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C错误;D、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故选
A。【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1.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其中②为抑制类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经胞
吐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需耗能C.②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回收D.②与④结合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神经递质,③为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后膜的
特异性受体。【详解】A、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B、②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属于胞吐作用,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C、②是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往往被快速清除或回收,C正确;D、据题干信息可知,②为抑制类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Na+通道打开而引起Na+内流,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突触的结构图,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明确突触的结构及特点是解题关键。12
.如图所示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与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b受损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属于传入神经【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
甲可知,①的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③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⑥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B、图甲表示的是一个放大的突触结构,图乙中结构c表示的也是一个突触结构,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B正确;C、
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D、根据图乙中c表示的突触结构可知,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故选C。13.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
有关。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
间隙C.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可以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接触形成突触结构,
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受体细胞内,只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详解】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5-羟色胺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而使其膜电位发生改变,A正确;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
突触间隙,B错误;C、根据题干: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则其可缓解5-羟色胺数量不足,可用于治疗抑郁症,C正确;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
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则5-羟色胺不能发挥作用,发生类似于5-羟色胺数量不足的效应,故会加重抑郁症,D正确。故选B。14.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如图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有关上述信号产生及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会产生电信号B
.信号传递过程中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C.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D.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包括了完整的反射弧【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
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兴奋在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B、兴奋从上一个神经元经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在突触部位,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然
后再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C、视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C正确;D、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不包括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D
。15.膝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反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肌梭后,引起伸肌和屈肌共同收缩完成膝反射B.膝反射涉及图中的4个神经元,其中包含3个突触C.图中各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动作电位D.膝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也受大
脑皮层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详解】A、刺激肌梭后,通过反射弧,引起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完成膝反射,A错误;B、据图所示,膝反射图中的神经元包括传入神经
、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2个传出神经元,共4个神经元,在神经中枢脊髓中共构成3个突触,效应器有伸肌和屈肌,所以在效应器还有2个突触,故膝反射涉及图中的4个神经元,其中包含5个突触,B错误;C、传出神经元末梢所支配的效应器有伸肌和屈肌,两者
的作用正好相反,因此神经递质的类型也应该有两种,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只有兴奋性递质才可以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动作电位,C错误;D、膝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影响,D正确。故选D。16.排尿是人和高等动物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在幼儿时期不能随意控制,而成年人可以有
意识地控制排尿。下列关于排尿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不同C.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的神经递质全部相同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答案】D【解析】【分析】1、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
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2、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使得下丘脑的某些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减少,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抗
利尿激素产生部位在下丘脑,释放部位在垂体。3、“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但是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详解】A、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由支配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系统)支配,A错误;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相同,
都是大脑皮层,只是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无法自主控制,B错误;C、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成年人控制排尿(兴奋性)和憋尿(抑制性)的神经递质种类不相同,C错误;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D正确。故选D。17.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
a+浓度如表,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细胞内浓度(mmol·L-1)细胞外浓度(mmol·L-1)K+140.03.0Na+18.0145.0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答案】D【解析】
【分析】生物膜对无机盐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方式。主动运输是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的过程;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
要载体的协助。由表格信息可知,K+浓度细胞内>细胞外,Na+浓度细胞内<细胞外。【详解】A、由表格可知,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属于协助
扩散,B错误;C、当神经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Na+通过钠离子通道只能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而不是.排出细胞,方式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D
正确。故选D。18.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B.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
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C.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累加不能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D.t4-t5时间段,细胞K+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
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详解】A、t1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A正确;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
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会增加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B错误;C、由题图可知t1、t2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长无法累加,t2、t3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D、t4-t5时间段内是静息电位恢复
的过程,此时主要是K+外流,K+外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ATP,D错误。故选A。19.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B.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可知,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C、由题“食欲肽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
现嗜睡症状,C正确;D、由题“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故选B。20.下图是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模式图。下列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W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出现运动性失语症C.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D.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
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详解】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W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写字,B错误;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
能看懂文字,C正确;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人类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四个区的功能,以及损伤后会导致特有的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再根据题意作答。二、非选择
题(共50分)21.乙酰胆碱和NO都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图1为二者作用机理示意图。(1)如图1,乙酰胆碱以_____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NO进入突触后神经元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催化GTP生成
_____,后者是重要的胞内信号分子,发挥多种作用。(2)为研究NO是否在学习记忆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海马区注射微量L-NA(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Y型电迷宫(图2)检测学习记忆能力。一支臂不通电并有灯光信号表示安全区,另外两支臂通
电。两组均于注射后第4天进行测试。Ⅰ.学习测试:将大鼠放入迷宫箱,适应环境后训练其逃至安全区,记录学习达标所需次数。Ⅱ.记忆测试:学习测试24小时后,测试大鼠记忆达标所需次数。测试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海马区NO含量。组别
学习达标所需次数(次)记忆达标所需次数(次)NO含量(pmol/mg蛋白)A组55.7828.1164.33B组29.5012.7090.20①实验开始时,电迷宫中的灯光是_____刺激,当动物移动至迷宫通电臂时,足底受到电击,引起神经元Na+_____,形成动作电位,
兴奋传导到_____产生痛觉。多次重复后动物学会分辨信号逃避电击,即形成了_____反射。②实验结果表明,_____。(3)有研究表明,NO也可由突触后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作为一种“逆行信使”发挥特定作用。
NO可以“逆行”的原因是_____。【答案】(1)①.胞吐②.cGMP(2)①.无关②.内流③.大脑皮层④.条件⑤.海马区NO含量较高则有助于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提高(3)NO能够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解析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据图分析,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NO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后神经元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催化GTP生成cGMP,发挥多种作用。【小问1
详解】据图可知,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NO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后神经元,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催化GTP生成cGMP。【小问2详解】①在实验中,两组小鼠在通电的臂中受到电击,逃到没有电的有灯光的臂中,经过多次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实验开始时,电迷宫中的灯光是无关刺激,当动物移动至迷宫通电臂时,足底受到电击,引起神经元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多次重复后动物学会分辨信号逃避电击,即形成了条件反射。②A组小
鼠在海马区注射微量L-NA(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A组学习达标所需次数和记忆达标所需次数均多于B组,说明A组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测试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海马区NO含量,A组小鼠NO含量低于B组小
鼠,实验结果表明海马区NO含量较高则有助于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提高。【小问3详解】有研究表明,NO也可由突触后神经元释放,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是因为NO是气体,能够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22.研究发现,当用水流喷射海兔的虹吸管时会引起鳃收
缩,称为缩鳃反射。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图1,请回答:(1)图1中该反射弧有_____个神经元。当兴奋传至①处时,引起神经元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在②处,突触前膜会释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从而引起缩鳃反射。在该反射中,谷氨酸是一种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
递质。(2)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向海兔的尾部施加一个强电击,再轻触它的虹吸管,将诱发一个更强烈的缩鳃反射,且在刺激后几分钟之内,只要轻触它的虹吸管,都会引发更强的缩鳃反射,即产生了“短时记忆”;如果向海兔的尾部多次重复施加
强电击,引发强缩鳃反射的反应可以持续一周,即产生了“长时记忆”。如图2为两种记忆的形成机制,请分析回答:两种记忆的形成都是由于电击海兔尾部会激活中间神经元释放5-TH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环腺苷酸,继而激活了_____,从
而促进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大量释放,使缩鳃反射增强。与短时记忆形成不同的是,在重复刺激下,蛋白激酶A促进CREB-1基因的表达,导致_____,从而形成了长时记忆。(3)如果将已形成长时记忆的海兔相关细胞中的RN
A提取出来,注入到从未经过相似训练的海兔神经细胞内,接受RNA的海兔是否会产生类似于RNA供体海兔的长时记忆反射?(即长时记忆是否可以移植),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4)连续给海兔40个刺激会诱发习惯化,但只能持续
一天。如果每天10个刺激,连续4天,习惯化效应就能持续一周。训练中间穿插一些休息能促进长时记忆的建立。人类的记忆形成与上述机理相似,若要产生长时记忆,可以采取的做法是_____。(5)请根据本题信息,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性课题_____。【答案】(1)①.2②.
由负变正③.兴奋性(2)①.蛋白激酶A②.新突触的形成(3)可以,移植的RNA翻译出相关蛋白导致新突触的形成,形成长时记忆。(或不可以,将特定的RNA转移到数目众多的神经细胞中的相应细胞几乎无法实现)(4)多次重复,中间穿插休息(5)高等动物长时记忆的形成机制是否与海兔完全相同;增强
人类长时记忆的方法;能否用记忆移植的方法治疗记忆力丧失的疾病【解析】【分析】1.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小问1详解】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图1中共有2个神经元,当兴奋传
至①处时,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所以神经元细胞膜内的电位由负变正,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相对于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由于引起了缩鳃反射,所以谷氨酸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小问2详解】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据图可知,产生的环腺苷酸激
活了蛋白激酶A,从而促进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大量释放,使缩鳃反射增强,在重复刺激下,蛋白激酶A促进CREB-1基因的表达,新突触的形成,从而形成了长时记忆。【小问3详解】已形成长时记忆的海兔相关细胞中的RNA提取出来,可以在未经过相似训练的海兔神经细胞内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相
应的蛋白质导致新突触的形成,形成长时记忆。【小问4详解】要产生长时记忆,必须形成新突触,而多次重复,中间穿插休息有利于新突触的建立。【小问5详解】请根据本题信息,可以从以下课题进行研究:高等动物长时记忆的形成机制是否与海兔完全相同;增强人
类长时记忆的方法;能否用记忆移植的方法治疗记忆力丧失的疾病。23.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
(如图1)。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
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TTX后突触前膜处的Ca2+内流逐渐减弱,由此推测
“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实验材料:BAPTA(是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
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足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
果:_________。第三组: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合上述研究,完善正常条件下的递质释放流程图。________【答案】①.神经递质②.受体③.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
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④.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⑤.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⑥.【解析】【分析】
1、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详解】(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到达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2)依据图2显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主要取决于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明显减弱,突触后神
经元兴奋也减弱甚至不兴奋,主要原因是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3)本实验验证的是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通过实验设计如下:首先是施
加适宜电刺激来检测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变化,然后向突触注射足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检测到的电位变化为突触前有动作电位的发生,突触后无电位的变化,再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检测的结果则为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
位的变化。(5)结合上述分析,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兴奋传递机理的研究,该内容是高考中必考常考的内容之一,通过实验验证考查了学生的实验分析与探究的能力,本题题干材料与实际密切联系,可以
考查考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24.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恶心、呕吐防御反应的神经机制我国研究者初步揭示了摄入受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机体恶心、呕吐等防御反应的神经机制。研究者先给小鼠品尝樱桃味糖精溶液后,随即在肠道
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小鼠出现呕吐现象。多次重复后,小鼠出现味觉回避反应,即饮用樱桃味糖精溶液的次数和用量显著减少,表现出“恶心”样行为。小鼠肠道上皮中存在着一类肠道内分泌细胞——肠嗜铬细胞,这种细胞合成了占机体90%的
5-羟色胺(5-HT)。研究者推测,肠嗜铬细胞可能是在恶心、呕吐反应中帮助大脑感知病原入侵的“情报员”。研究者敲除小鼠肠嗜铬细胞中合成5-HT的关键酶基因后,发现小鼠对含毒素饮料的恶心、呕吐反应大大下降,对相应味道饮料的回避反应也会消失。如下
图所示,在肠嗜铬细胞周围分布着具有5-HT受体的迷走神经元末梢,5-HT诱发了迷走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而切断相关迷走神经,可以显著缓解注射肠毒素小鼠的恶心、呕吐反应。接收迷走神经传入的是脑干DVC区,抑制DVC神经元活动也可以缓解注射肠毒素小鼠的恶心、呕吐反应。DVC
区的有关神经元传递信息到邻近的LPB区和VRG区,研究者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VRG环路,将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呕吐现象,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LPB环路,则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恶心”样行为。化疗药物会使癌症患者产生强烈的恶心、呕吐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研究者发现化疗药物也会激活相同
的神经通路。这项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恶心和呕吐的神经机制,有助于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发止吐药物。(1)小鼠摄入樱桃味糖精溶液时,糖精溶液引I起小鼠唾液分泌(a),多次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产生味觉回避反应(b)。请填表分析a和b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反射,比较这两种反射的异同点(各写出一条即可)
。类型相同点不同点a_______________b_____(2)含肠毒素的饮料诱发小鼠出现呕吐反应过程中,rVRG区细胞的兴奋经_____(选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传导至消化道平滑肌,导致呕吐现象。(3)依据本文,小鼠出现“恶心”样行
为的机制是:肠毒素进入消化道→_____(选填下列事件前的字母并排序)→“恶心”样行为。a、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DVC区b、控制肠道平滑肌收缩的神经被激活c、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d、激活DVC-rVRG环路e、抑制DV
C-rVRG环路f、激活DVC-LPB环路g、抑制DVC-LPB环路(4)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味觉回避反应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5)基于文中的神经机制,请提出一种止吐药物的作用机理。_____【答案】(1)①
.非条件反射②.条件反射③.反射的结构基础都是反射弧④.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不会消退,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可能会减弱甚至消退
;非条件反射可以由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由高级中枢完成;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无限(2)副交感(3)c→a→f(4)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使机体能识别有害物质并预先作出反应,扩展了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有利于个体生存(5)特异性抑制DVC-rVRG环路
;抑制肠嗜铬细胞合成或释放5-HT;特异性阻断5-HT的作用【解析】【分析】1、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速度快、作用范围更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有的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
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小问1详解】a是小鼠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b是经多次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形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需要经过反射弧来完成,不同点是非条件反射是
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不会消退,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可能会减弱甚至消退;非条件反射可以由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由高级中枢完成;非条件反射数量是有限的,
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无限。【小问2详解】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系统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系统活动增强,则rVRG区细胞的兴奋经副交感神经传导至消化道平滑肌,导致小鼠的呕吐反应。【小问3详解】依据文中信息可知,小
鼠出现“恶心”样行为的机制是:肠毒素进入消化道→c、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a、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DVC区→f、激活DVC-LPB环→“恶心”样行为。【小问4详解】动物通过建立条件反射,使机体能识别有害物质并预
先作出反应,扩展了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有利于个体生存,所以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味觉回避反应。【小问5详解】只要阻断了反射弧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就可以防止呕吐,所以特异性抑制DVC-rVRG环路;抑制肠嗜铬细胞合
成或释放5-HT;特异性阻断5-HT的作用均可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