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46.404 KB
  • 2024-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北省天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天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北省天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北省天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docx,共(16)页,46.404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e7ac4e06f48168758af35d285f6188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2345678910CCCDDDDDAB11121314151617181920BCCACBBDAC非选择题(4道题,共60分)21.(14分,

每空2分)(1)NaHCO3和NaH2PO4组织液(2)细胞可能发生渗透作用失水,甚至死亡(3)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4)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5)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22.(16分,除特殊说明,每空2分)(1)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防御(2

)中和性表面阻止病原体进入细胞(3)先用荧光染料对病毒进行染色,然后用染色后的病毒分别感染表达ACE2和不表达ACE2的HeLa细胞,一段时间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情况(3分)表达ACE2的HeLa细胞

中能观察到红色荧光,不表达ACE2的HeLa细胞中观察不到红色荧光(3分)23.(15分,除特殊说明,每空2分)(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各2分,共4分)(2)上移增加(3)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3分)24.(15分,除特殊说明,每空2分)(1)吲哚乙酸主动运输(2)小麦胚芽鞘在暗处和在光下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差不多(3)C(3分)B(3分)0<x<f((3分)填x<f得2分)参考答案

解析:1.C【分析】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

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A错误;B、抗生素只有选择作用,不会诱发基因突变,B错误;C、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

对细菌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存活下来的细菌大多为抗药性菌株,C正确;D、若停止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下降,D错误。故选C。2.C【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

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B、③组织液中的水可以来

自②血浆和④细胞内液,B错误;C、④细胞内液中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有二氧化碳,既可以使细胞外液pH值改变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D、②血浆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C。3.C【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当人受到刺激兴奋、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受到抑制,A错误;B、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不包括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B错误;C、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

脑皮层的神经中枢能控制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能够调节内脏活动,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D错误。故选C。4.D【分析】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

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详解】A、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导致C神经元的Na+内流—会引起兴奋,而5-羟色胺为抑

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Cl-内流—会抑制C神经元兴奋。若该同学咬紧牙关仍发生了缩手,说明C神经元兴奋,故说明Na+内流大于Cl-内流,A错误;B、若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没有缩手,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而非A神经元没有兴奋,B错误;C、突触前膜的Ca2+触发递质小泡移动

并与前膜融合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引起神经元C兴奋的过程体现了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故选D。5.D【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②小

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①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肢瘫痪

的病人脑干,脊髓的部分中枢仍能发挥调控作用,①错误;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②错误;③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听懂话语含义,③错误;④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思维、学习、记忆、情绪,④正确;⑤由于突触是由上一

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的,所以如果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上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⑤正确;⑥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成人大脑皮层发育

完全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而婴儿不能是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所致,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⑥正确。综上所述,④⑤⑥正确。故选D。6.D【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

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分析题图,图1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2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其中c点所在一侧是突触前膜,d点所在一侧是突触后膜。【详解】A、刺激a点时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两极,电流计不偏转;刺激b、c两点指针偏转2次;由于兴奋只能从

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单向传递,刺激d,指针只偏转一次,A错误;B、刺激c点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刺激d点电流计指针只偏转1次,可证明突触传递的单向性,B错误;C、图2的电流计两极接在突触两侧,无法证明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D、若仅刺激图1中某个刺激点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双向传导,需要改变刺激点或接点位置,观察到指针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才能证明,D正确。故选D。7.D【分析】激素调节:(1)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2)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

靶器官和靶细胞。【详解】A、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作用于自身,如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A正确;B、有的激素需进入靶细胞内部才能与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如性激素,B正确;C、激素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靶细胞,

C正确;D、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可以口服并进入人体内起作用,蛋白质类的激素不能口服,D错误。故选D。8.D【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

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详解】A、激素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但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A错误;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

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错误;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存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C错误;D、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D正确。故选D。

9.A【分析】对照试验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科学性原则。【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摘除甲状腺以及饲喂饲料的种类(或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因变量为蝌蚪生长发育的结

果,A错误;B、甲组与丙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甲状腺,甲组长成大蝌蚪,未发育成青蛙,丙组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说明甲状腺影响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C、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乙组摘除甲状腺,丁组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两组都饲喂含有甲

状腺粉末的饲料,因此两组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同,乙组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丁组发育加速,长成小型青蛙,故可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D、甲乙两组进行了手术摘除甲状腺,丙丁两组进行了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目的是排除手术外伤

对实验结果干扰,D正确。故选A。10.B【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

激素分泌减少。【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B、机体TH的浓度偏低,则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会增多,B错误;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

RH不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产热减少,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正确。故选B。11.B【分析】性激素(化学本质是脂质)是指由动物体的性腺,以及胎盘、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等组织合成的甾体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雌性动物

卵巢主要分泌两种性激素——雌激素与孕激素,雄性动物睾丸主要分泌以睾酮为主的雄激素。【详解】A、在繁殖季节,适宜的日照时间通过神经调节不断引发激素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鸟类的繁殖行为,A错误;B、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在非繁殖季节,激素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的分泌減少,故激素B的分泌量会明显减少,B正确;C、激素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化学本质是多肽。激素C为性激素,化学本质是固醇,它们都可以作用于垂体,C错误;D、激素C性激素分泌增加将导致激素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存在负反馈调节,两者不是拮抗关系,D错误。故选B。

12.C【分析】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后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详解】A、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是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形成的细胞的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A正确;B、④过程

是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⑤过程是抗体分泌,⑥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B正确;C、X是抗原,Y是抗体,则d细胞是浆细胞,b是抗原呈递细胞,②③过程是抗原刺激免疫细胞的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C错误;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其中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故选A。13.C【分析】细胞免疫的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

消灭。【详解】A、细胞免疫过程中涉及的记忆细胞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体液免疫过程中的记忆细胞也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B、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对机体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属于靶细胞凋亡的过程,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可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将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而后被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吞噬细胞的作用将抗原(病原体)彻底消灭,C错误;D、细胞免疫阶段不存在抗体的合成与释放,抗体的合成与释放属于体

液免疫过程,D正确。故选C。14.A【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4、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①溶菌酶第一道和在第二道防线

起作用,①错误;②抗原不一定都是外来异物,人体内部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②错误;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时,机体可能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③正确;④吞噬细胞通过吞噬病原体发挥免疫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发挥免疫反应,则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④正确;⑤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⑤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③④,共两

项正确,A正确。故选A。15.C【分析】根据题意分析,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说明“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致病性较低,鸡发生免疫反应,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且存活的鸡接受过第一次注射,说明第

一次注射时产生了记忆细胞,第二次产生了更强的免疫反应,可以对付较强的致病菌,而没有注射过的鸡不能对付较强的致病菌。【详解】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B错误;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

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二次免疫反应,C正确;D、第二次注射后,鸡体内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了抗体,发生了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C。16.B【分析】由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在ab段,对芽的生长效应促进作用越来

越强,在bc段促进效应开始减弱,但均表现出促进效应。【详解】A、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在ab段,对芽的生长效应促进作用越来越强,A正确;B、bc段随着浓度的增大,生长素对芽的促进效应开始减弱,但依然表现

出促进效应,B错误;C、由图可知,在b点时其对芽的促进效果最好,而根较芽而言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促进该植物根的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低于b点所对应的,C正确;D、由图可知,在b点两侧,各有一个浓度促进生长的效应是相同的,D正确。故选B。17.B【分析】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的作用具

有两重性,生长素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运输方向包括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生长,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保持休眠,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能促进植物叶片扩大,促进果实生长,打破

休眠。【详解】A、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生长,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保持休眠,提高植物的抗逆性,A正确;B、在太空中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由于不受重力影响,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B错误;C、赤霉素能促进植物叶片扩大,促进果实生长,打破休

眠,抑制衰老,C正确;D、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其中萌发的种子,凋谢的花朵,成熟的果实中释放的乙烯较多,能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故选B。18.D【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脱落酸(ABA)在植物抗旱中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的有无,可通

过补加蒸馏水及ABA抑制剂的添加来控制,因变量是植物的抗旱特性,可通过玉米根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故本实验的空白对照是蒸馏水。【详解】A、ABA是脱落酸,ABA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A

BA的合成,据图可知,第2组不加入ABA合成抑制剂,则两组的自变量为蒸馏水的有无(是否干旱),第2组玉米主根的长度大于第1组,但侧根数量少于第1组,说明在干旱处理可以促进主根长度增加,但抑制侧根生长,A错误;B、第2组不加ABA合成抑制剂,第3组加入ABA合成抑制剂(ABA不能正常合

成),两组的自变量为ABA的有无,实验结果是第3组的主根长度小于第二组,说明缺少ABA时主根生长变慢,B错误;C、结合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脱落酸(ABA)在植物抗旱中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的有无,C错误

;D、第4组是同时添加ABA合成抑制剂和ABA,可以与第2组和第3组形成对照,实验结果是该组的主根长度小于第2组,但大于第3组,说明ABA对主根生长有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D。19.A【分析】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中有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

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42-3=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X=15/34,解得X=88.4,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88只/公顷,

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C【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在B点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在C点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C点以后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详解】A、某成员测

活菌数量时,若取样时未振荡,则结果可能比真实数据偏大或偏小,A错误;B、由于曲线表示增长速率,因此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最大,C点后酵母菌数量降低,主要因为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B错误;C、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

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C正确;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只有死细胞才能被台盼蓝染色,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1.(1)NaHCO3和NaH2PO4组织液(2)细胞可能发生渗透作用失水,甚

至死亡(3)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4)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5)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分析】任氏液是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和组织液成分差不多,可以为肌肉提供等渗环境以维持肌肉活性。【详解】(1)分析表格中的成分

可知,NaHCO3和NaH2PO4是弱酸强碱盐,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显碱性,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显酸性,进而维持pH的相对平衡;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任氏液模拟的是神经细胞生活的组织液,因此Na+/K+的值与体液中组织液的Na+/K+的值接

近。(2)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如果过高,则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活力下降,甚至失去活性。(3)刺激坐骨神经,产生兴奋,并传至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4)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

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

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而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5)图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在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

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但是这种收缩反应不能叫作反射。【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

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22.(1)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防御(2)中和性表面阻止病原体进入细胞(3)先用荧光染料对病毒进行染色,之后用染色后的病毒分别感染表达ACE2和不表达ACE2的HeLa细胞,一段时间后通过荧光显微镜

观察细胞内荧光情况表达ACE2的HeLa细胞中能观察到红色荧光,不表达ACE2的HeLa细胞中观察不到红色荧光【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2)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

巴循环而组成。2、分析题图信息可知,中和性表面抗体与病毒结合来阻止病毒进入细胞;非中和性表面抗体与病毒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吞噬、清除病毒。图中抗体1可与新型冠状病毒颗粒表面的S蛋白结合,而阻断病毒进入细胞,这种抗体属于中和性表面抗体。【详解】(1)皮肤和黏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新冠病毒入侵

人体时,首先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第一道防线起抵抗作用,由于第一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新冠病毒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2)由图可知,抗体1可与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结合,从

而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据题干信息“中和性表面抗体与病毒结合以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故可知这种抗体属于中和性表面抗体。(3)要验证新型冠状病毒需要通过与ACE2结合来感染细胞,根据实验目的可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ACE2的有无,因变量为细胞中是否出现新冠病毒,可通过

用表达ACE2的HeLa细胞和不表达ACE2的HeLa细胞来控制自变量,通过显微镜检查细胞中是否出现红色荧光表示新冠病毒是否进入细胞,实验设计时注意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实验思路为先用荧光染料对病毒进行染色,

之后用染色后的病毒分别感染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的表达ACE2和不表达ACE2的HeLa细胞,一段时间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情况。新冠病毒通过与ACE2结合感染细胞,故预期结果为:能表达ACE2的HeLa细胞中能观察到红色荧光,不表达AC

E2的HeLa细胞中观察不到红色荧光。23.(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2)上移增加(3)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分析】1、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

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相

等。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3、“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要探究两个问题:①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②探究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

,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

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3)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

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

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

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24.(1)吲哚乙酸主动运输(2)小麦胚芽鞘在暗处和在光下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差不多(3)CB0<x<f【分

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等;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详解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比较小麦胚芽鞘尖端在光下和暗处产生生长素的量,根据实验结束时收集到的生长素量(图中数字),小麦胚芽鞘

在暗处收集到的生长素量为100单位和在光下收集到的生长素量为99单位,由此可以看出小麦胚芽鞘在暗处和在光下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差不多。(3)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根的远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茎的近地一侧生长

素浓度高促进生长作用强,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2中,生长所需时间越短,促进作用越强,故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点依次是:C、B;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比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x促进作用强,且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地侧,所以x的促

进作用不能在f~2f之间,浓度小于f,用数学式表示x的范围:0<x<f。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2728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