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2222.docx,共(10)页,28.9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b877c720fd893ae04b565b1f872ab7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石家庄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
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
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
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
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
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
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
。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检验真
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段)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正确思想不能凭空产生,只能来自人们从事的生产斗争等社会实践中。B.人的思想是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理性认识。C.社会斗争中先进阶级的势力可能会因力量比较弱小而暂时失
败,但最终会胜利。D.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所以比第一个阶段更伟大。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紧紧围绕“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B.文章按照“引论——本论
——结论”的结构展开议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C.文章论述重心是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多经过“两次飞跃”形成正确认识。D.文章最后指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认识论教育,照应文章开头,具有针对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两次飞跃”观点的一项是()A.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B.居里夫人和丈夫经实验提出了放射性理论,并成功用以指导医生的癌症治疗。C.西汉的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D.伽利略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无关。4.材料一的论证语
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篇文章的开头都很有特点,你喜欢哪种?请说明理由。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党费(节选)王愿坚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
,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一到黄新同志家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
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
要,咱不要!”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儿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看了这情景,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
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儿咸菜,想
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儿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呢!”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择青菜,就是这咸菜啊!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
,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择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
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儿走?快想法儿隐蔽起来!”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因为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
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
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
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
记着带走!”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
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儿来的!”“自己的!”“自己的!干吗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
说:“给我翻!”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我原来想事情可以平安过去的,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
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
党啊!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
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的,一筐咸菜是可
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讲述了“我”与黄新会面,黄
新为保护“我”而牺牲的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形象非常成功,比如女儿忍不住抓了一根腌豆角,但被黄新硬拿了回来,令人印象深刻。C.“听妈妈的话”,这是“我”听到的黄新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主要体现了黄新被
抓走时仓促中对女儿的教诲和不舍。D.魏政委之所以没有写出黄新缴党费的数目,是因为黄新所体现的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和奉献的精神,无法用数字计算。7.关于文中白匪到来前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按她说的,顺着
墙缝朝里瞅了瞅”,这一细微情节,符合当时情况下的人物的身份。B.起初我对黄新不允许孩子吃腌豆角有误解,认为她不该为了赚钱而欺骗幼小的孩子。C.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这一肖像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群众生活的艰辛。D.小说通过“我”的回忆补充了首次接
头时黄新她们做咸菜的过程,前后情节照应自然。8.请概括文中黄新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生活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艺术真实”要求文学作品对生活重新进行选择、组合、补充和移
植。有作家认为,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只有给英雄人物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你认为这一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的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
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
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
固知王之不忍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C.凡有四端/于
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与孔子并称“孔孟”。B.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这里的“忍”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是“狠心”的意思。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一般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党”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以五百家为一党。D.“泉之始达”的“达”是“流通”,文中指泉水涌出。这里的“达”与“达则兼济天下”的“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为下文阐释“推行仁政则天下大治”的观点做了铺垫。.B.文本一以人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会产生恐惧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C.文本一从天赋的“四心”论推导出天赋“四端”说,把“四端”再扩充,就推导出“保四海”的仁政。D.两则文本都提到了“不忍”,也就是人性本善的观点;前者以逻辑推理为主,后者以形象刻画为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4.《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文本一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注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注】十年间,词人历经政治上受压制、政务繁忙、生活拮据的困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第一句,概括性强,写光阴倏忽、生死相隔,抒发对妻子诚笃的感情,感人至深。B.“千里”指亡妻葬地在四川眉山与作者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空间相隔,益增悲痛。C.“纵使相逢应
不识”,作者历经十年时光后,实写今天夫妻二人再次见面也不能辨识对方。D.词作结尾以“断肠”直抒胸臆,“明月夜,短松冈”则营造了断肠处孤寂悲凉的环境氛围。16.词人运用细节描写记述梦境,抒发身世之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的要求。(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
”。(3)“月”这一意象,在诗词中常用于写自然的永恒。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的,今天在
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甲】_________、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乙】_________地
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丙】_________的斗争中,【丁】_________,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你们——党的领导人”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一位小姐,或者一位姑娘,却骑
自行车,——这太可怕了!D.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在听完毛主席的演讲后,刚刚胜利完成长征的红军战士都非常激动,他们请你给毛主席写几句话,表达内容和杨成武一样。除了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外,再增加另一种修辞方法
,不超过100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罗蒙德医生的一块祖传怀表丢失了。他吩咐..【甲】司机路里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里登了一则寻找怀表的启示..【乙】。它登在报纸的中缝,标题是“找到怀表者
有赏”【丙】。全文如下:“怀表属祖传遗物,悬赏250美元,有消息请联系信箱LMD361。”第二天,路里正在花园里干活时,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位陌生的绅士。绅士恭敬地说道:“我叫亨利,我是看了报纸的广告来的。怀表是你的吗?”罗蒙德想不到这还真管用。他激动地抓住亨利的手说:“是的
,就是这块表。真是太感谢你了。你是在哪儿捡到的?能把具体详情告诉我吗?【丁】”亨利说:“这表不是捡到的,是我在车站看见一个小孩兜售这块表,就用5美元买了下来。今天,我从报纸上看了广告,马上就赶来了……”罗蒙德还没等亨利说完,便和路里将他扭送到
了警察局。21.下列对语段中的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处的“吩咐”在这里的读音是fēnfù。B.【乙】处的“启示”在这里应写成“启事”。C.【丙】处的引号应改成书名号。D.【丁】处的句子有重复赘余的语病。22.文中的语段隐藏了一个推理过程,请根据文中信息补
充完整推理过程。前提一:__________________推论一:仅看广告是不能马上赶到罗蒙德家门前的。前提二:亨利马上找到罗蒙德家了。推论二:__________________前提三:______
____________推论三:亨利手里的这块手表是他从罗蒙德家里偷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中,小说中的人们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境,或为贫穷所困,或为
腐朽所困,或为强敌所困,或为疾病所困……他们面对困境的选择也各有不同,有人乐观以对,有人忏悔弥补,有人守护尊严,有人变害为利……他们不屈服于命运和环境,或主动作为,或奋起反抗。在现实生活中,屈原、陶渊明、苏轼、袁隆平、史铁生等人也都遇
到各自的困境,他们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当我们深陷困境时候”为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