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7)页,124.08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b0919e5a5b843336aa4605758c91ea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明第一高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开学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长: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
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这表明殷周时期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现象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C.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D.世袭和选贤同时并存2.《公
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3.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官僚政治的弊端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集权的削弱D.割据势力的膨胀4.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
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5.下表为东南三
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D.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5.1296年,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
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该学者认为三省制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与门下省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7.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
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8.田澎在《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中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
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阁臣与皇帝保持接触、阁臣地位平等且彼此和谐相处等。作者这一主张从侧面反映了A.内阁是传统的秘书或参谋视角B.内阁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C皇权对内阁权力的实行有制约D.内
阁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9.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谥号的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西周至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谥号统计(注: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呼。)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君主权威得到加强D.道德政治渐趋
形成10.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这说明雅典城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认识的是A.城邦制度仅适
用于小国寡民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C.公民权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D.“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11.下面是关于古雅典官员任职资格审查的案例。由此可知,古代雅典A.强化民众责任意识B.重视官员政治立场C.
培育官员权利观念D.民主主体范围狭小12.“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
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13.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救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
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A.人性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B.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C.天主教会的经
济实权逐步丧失D.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14.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A.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B.确立了三权分
立的政治体制C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D.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15.年轻的美国在《邦联条例》生效后,仍面临政治体制的危机,外部为一些欧洲大国所不容,解决从邦联到联邦的制度困境,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
。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是在A.18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B.18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C.18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D.18世纪90年代末至19世纪初1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邱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
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①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②所困绕。我从不为所③困绕,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A.①国会②内阁③议会B.①最高法院②参议院③下议院C.①内阁②国会③下议院D.①国会②最高法院③内阁17.1912年底,云南都督蔡锷认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临时政府难有作为,如果正式宪法由国会制定,“难保不偏重党见,趋于极端,徒为防制行政首长之条规,致失国家之活力”。据此可知蔡锷A.主张修改宪法,强调权力制衡B.反对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C.主张推动宪政,维护民主共和D.质疑议会民
主,增强政府权威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A.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日本侵占东北三省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19.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
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单位:%)。这反映出当时边区A.各阶级联合政府得以建立B.政权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C.践行了分权制衡民主原则D.受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影响20.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
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21.王安石变法期
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A.托古改制的策略B.恢复周制的意志C.尊崇儒学的思想D.继承传统的决心.22.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出现了“亚洲主义”复兴的局
面,即以日本为盟主,与中、朝等亚洲国家合作共同抵抗西方列强入侵。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彻底否定了“亚洲主义”路线,而将中国视为怀柔与瓜分对象。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A.推动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B.促进了日俄同盟
关系的形成C.掀起了日欧瓜分中国的狂潮D.影响了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2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
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24.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
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②“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
案,以六条问事……”④“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二、材料题(25题13分,26题13分,27题13分,28题13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
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
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一一《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
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
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4分)(3)根据材料二
、三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4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权利法
案)前的暴力革命为近代英国宪政改革奠定基础。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的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在法国革命浪潮影响下,美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企业主和中产阶阶级取得更多议
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自由、平等的普选制才真正确立起来。——摘自周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
二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
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
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国宪政的发展历程,并说明英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
发展的主要因素。(7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
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材料二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与戊戌变法相比
,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
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
究》材料三1950年至1952年间,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土改》(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可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5分)(2)根据材
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4分)⑶依据材料三指出历次改革的共同点。(4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
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
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
可奏告朝廷。——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材料三第五章国务员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副署权与专制政治的关系为视角,结合所学,对以上三则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