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4 文言文简答题.docx,共(7)页,32.86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9ecd8e0bc2c8fd1b088b5f08b6587d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任务突破练14文言文简答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何以明之?梁州贼王国围陈仓。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嵩曰
:“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此,可胜在彼。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此之谓也。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
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遂不听。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弊,果自解去。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
。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吾前不击,避其锐也。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锐卒勿攻,兵之机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师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兵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
大破。国走而死。卓大惭恨。孙子曰:“怒而挠之....。”言待其衰也。又曰:“卑而骄之。”言敌怒而进兵,则当外示屈弱,以高其志,待其归,随而击之。又曰:“引而劳之。”言因其进退以观其变,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选自《反经
·先胜》,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B.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C.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D.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
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卓,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B.陈仓,位于陕西省西部,汉刘邦暗度陈仓、诸葛孔明两伐祁山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C.九天,意思是天的最高处,形容极
高,此处指帝王。D.“怒而挠之”,指的是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子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B.如果没有具备九天之势,那么进攻者就要受害;如果还不到九地之陷
的困境,那么就不会被攻破。C.梁州贼王国围困陈仓,董卓欲迅速奔赴陈仓救援,但皇甫嵩不听,认为陈仓具有九天之势,不用兴师动众。D.被激怒的敌人要进兵,那么就要在外表上显出屈从软弱的样子,麻痹敌人,等敌人放松了警惕,就要及时进攻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2)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锐卒勿攻,兵之机也。5.(对点题)梁州贼王国围困陈仓,皇甫嵩先是不同意董卓领兵速战的建议,后又带兵进攻,请分别概括皇甫嵩先不战后又战
的理由。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数十州兵讨之。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远难继,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
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不劳而
定,胜于十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
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人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
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太宗《帝范》曰:“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
忘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①,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选自《贞观政要》,有删节)注①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示对勇敢
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B.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C.且冯盎若反/即须及
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D.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岭表,即岭南。古人认为五岭以南处于中
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如苏轼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B.表疏,泛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言说事,如《陈情表》;疏重在分条说明情况,如《谏太宗十思疏》。C.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指皇帝外出时,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
人代理朝政。D.万乘,文中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辆,故称天子为“万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皇帝听从魏征建议,不废一兵一卒就平定岭南之地,因此他赞扬魏征的能力出众。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
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C.唐太宗不求虚名,他担心保护附属国会使本国的百姓疲敝,没有答应康国归附的请求。D.尉迟敬德反对唐太宗亲征高丽,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但最终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9.把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2)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10.(对点题)文末唐太宗用勾践和徐偃事例的用意分别是什么?任务突破练14文言文简答题1.A解析
原句中“迫归众”“追穷寇”结构相同,所以应该在“众”后面断开,排除C、D两项;“蜂虿”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2.C解析C项,“此处指帝王”分析错误,此处就是指天的最高处。3.C解析C项,“认为陈仓具有九天之势”分析错误,从原
文“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可知,不用兴师动众的原因分析有误。4.参考答案(
1)智者不会等待时机,勇者不会迟留不决。速战就能保全陈仓,不去援救,陈仓就会被攻占。(2)对方有实力要多防备,强盛要避开,精锐的士卒不要轻易进攻,这都是用兵打仗的要旨。解析(1)“待时”,等待时机;“留决”,迟留不决;“全”,保全。
(2)“备”,防备;“强”,强盛;“锐卒”,精锐的士卒;“兵”,名词用作动词,用兵。5.不战的理由:避开敌军的锐气;陈仓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不会被攻破。战的理由:敌军已衰颓,以严整之师攻击混乱逃军,容易成功。参考译文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打
败,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为什么这样说呢?梁州贼寇王国围困陈仓。皇帝于是任命皇甫嵩、董卓为将,各率领两万人去讨伐。董卓想迅速领军奔赴陈仓,皇甫嵩不听从。董卓说:“智者不会等待时机,勇者不会迟留不决。速战就能保全陈仓,不去援救,陈仓就会被攻占。陈仓被保全或被攻占,就在此一举了。”皇甫嵩说:
“不是这样的。百战百胜,也不如不战就使敌人屈服。所以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主动权在于自己;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可乘之机。范蠡说:‘
节令不到,不可以勉强植物生长;事情不探究清楚,不能强迫成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我们进攻,是因为取胜条件有余。取胜条件有余的,像动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取胜条件不足的,就像陷在深深的地下一样,难有大的进展。现在,陈仓虽
然小,防守牢固,并没有到‘九地之陷’的困境;王国虽然强盛,进攻我军不准备去援救的地方,也没有具备‘九天之势’。如果没有具备‘九天之势’,那么进攻者就要受害;如果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那么陈仓就不会被攻破。现在王国被困,陈
仓又不会被攻破。我军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大获全胜,又有什么必要迅速挽救呢?”皇甫嵩因此不听董卓的建议。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到春有八十余天,但陈仓防守牢固,最终没被攻破。王国的军队疲惫不堪,最终还是撤退了。皇甫嵩要进兵攻击王国,董卓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追,归众勿迫。’现在我们追击
王国,是逼迫归众,追击穷寇。困境中的野兽还要搏斗,马蜂、蝎子是有毒的,更何况是众多的人呢?”皇甫嵩说:“不是这样。以前我不攻击王国,是回避他的锐气。对方有实力要多防备,强盛要避开,精锐的士卒不要轻易进攻,这都是用兵打仗的要旨。现在进攻他,是等他衰颓
。我们现在进攻的是疲乏之师,而不是‘归众’;王国的人虽多但都想逃走,没有斗志。我们以严整之师攻击混乱之师,并非追击穷寇。”皇甫嵩于是单独领兵攻击王国,让董卓在后防御。皇甫嵩连战告捷,大败敌军。王国在逃跑中被杀。董卓因此惭愧,心中嫉恨皇甫嵩。孙子
说:“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是说要等待其颓败之时。又说:“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让他更加骄傲。”是说被激怒的敌人要进兵,那么就要在外表上显出屈从软弱的样子,助长敌军的骄气,等敌人收兵回去,就要及时进攻他。又说:“
要引诱敌人,使其劳顿。”是说要通过敌军进退来观察敌人的应变,然后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以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6.A解析“交结远人”为动宾结构,应在一起;“告来数年”意为“告发他们反叛好几年”。7.D解析D项
,“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错,《过秦论》中是“兵车万乘”的意思。8.D解析D项,“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错,原文无此信息。9.(1)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需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2)疆域虽
然辽阔,但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国家虽然安定,但忘记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10.①用勾践的事例告诫臣下要彰显朝廷威仪,鼓舞百姓士气,不让他们在精神上有所懈怠。②用徐偃的事例告诫臣下,只有时刻不忘记战备,才能保国家安全。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岭
南各州上奏告发高州统帅冯盎起兵反叛。唐太宗下诏令让将军蔺谟调动几十个州的兵马讨伐。魏征进谏说:“中原刚刚太平,人民遭受战乱未曾平复,岭南地区又多瘴疠,兵马远行非常困难,如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后悔就来不及了。并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可以趁中原地区没有平定之时,勾结远方的人,分兵
据守险要之地,攻城略地,设置州府。为何告发他们反叛好几年了,却不见他的军队攻出岭南呢?这就是反叛的形势还没有形成,不必兴师动众。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需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唐太宗接受了这个建
议,于是岭南地区全都安定了。唐太宗说:“当初,岭南各州盛传冯盎要叛乱,我决心讨伐他们,魏征多次进谏,认为只要用仁德来安抚他们,不用发动战争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后,不用一兵一卒平定岭南,其效果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贞观四年,主管大臣报告说:“南方的林邑国,
上疏的言辞不恭顺,请陛下发兵讨伐他们。”唐太宗说:“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得已时才用。自古以来,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自取灭亡的。苻坚自恃兵力强大,一定要吞并晋朝,发动百万军队,结果一举而亡。隋炀帝也一定要攻破高丽,多年征战劳役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他最终死于小人之手。我想到这些
,怎能轻易出兵呢?”最终没有讨伐林邑。贞观五年,康国请求归顺。唐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很多都追求疆域辽阔,来博得身后的虚名,这样做既对自己无益,也使百姓劳顿不堪。康国如果归顺了我朝,他们有难我们就不得不援救;到那里要行军万里之遥,怎么可能不使百姓疲敝呢?如果为求虚名而使百姓劳顿,
这不是我想要的。他们归顺的要求,我不接受。”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出征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现在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虽然有兵士把守,但终归很空虚。并且高丽乃边远的小国,不劳陛下亲自征讨。我请求陛下
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很快打败他们。”虽然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当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唐太宗在《帝范》里写道:“疆域虽然辽阔,但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国家虽然安定,但忘记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
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懈怠更不是御敌的策略,武装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经常使用。因此百姓农闲时,应讲习武艺,以熟悉威仪;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所以越王勾践礼敬怒蛙,终于成其霸业;徐偃放弃武功,最终使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王练习威势,而徐偃忘记了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