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历史 参考答案.docx,共(9)页,51.953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7642abf2708fed2411092b621e81c6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佛山一中2020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题,每题1.5分,共57分。)1.【解析】选C。材料中“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
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了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故C项正确。2.【解析】选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表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男耕女织的生产
形式,B项错误;注重把握农时、注重使用肥料等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D两项错误。3.【解析】选A。材料大意是,周代将大半天下分封给同姓子弟,使各地逐渐出现了合一的局势;后世在郡县设一长官,也是源于西周分封制,使天
下逐渐统一,风气文教日渐统一。由此可知周代的分封制不仅在周代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认同,A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在秦朝确立,B错误。周代的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诸侯的割据混战,
C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错误。4.【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户籍类型和赋役种类繁多,必须有众多机关人员和强大管理制度及执行力来完成,故选D;材料未涉及商业经济发展,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汉朝户籍制度的世袭性,故排除B;严重地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5.【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之一,并非唯一,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故B错误;C表述与题目中“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故C错误;根据题目中“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
业……举孝廉为郎”得知,到东汉时期察举制在实践中出现了与制度设计背离的情况,故D正确。6.【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相对混乱时期;材料显示货币不一与政治混乱关系密切,故答案为A。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加强金银收藏,排除B;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在近代鸦片战争
后,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7.【解析】选C。由材料“(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可知,①描述的是元朝的监察体制。由材料“郡守掌……郡尉掌……监御史掌监郡”可知,②描述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权力的划分。由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可知,③描述的是汉朝的刺史制和郡国并行制。由材料“委纠察提
点刑狱官察”可知,④描述的是宋朝的监察体制。综上,故选C。A、B、D在排序上均有错误。8.【解析】选B。相权对皇权来说是有一定威胁的,而不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故A错误;宰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宰相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为皇权服
务的,皇帝的需求决定着相权的大2小,因此,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故B正确;C、D并不是相权的本质,故错误。9.【解析】选D。材料是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统计表,不能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故A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呈下降
趋势不能说明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故B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宋代客户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故D项正确。10.【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葡萄牙海盗商船侵占“屯门”以及
葡萄牙人在沿海地区骚扰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说明海禁政策有一定合理性,C正确;A颠倒因果联系,排除;B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并未阻止殖民扩张,排除;海禁政策并非禁止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排除D。11.【解析】
选A。明代赋税征银两,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取消人头税,有利于人口增殖和人口自由流动,自由劳动力增多,这些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故A正确;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以土地为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有效遏制”说法不正确,故B错误;C说法与史实不符;取消人头税,旨在减轻农民负担,但明
代一条鞭法体现不出减轻民众负担,故D错误。12.【解析】选B。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主旨不符,A错误;材料中强调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表明军机处对皇权有所约束,B正确;近代中国开始借
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C错误;材料认为军机处的设立延长了清朝的寿命,并没有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D错误。13.【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故①表述正确;唐太宗
在东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故②表述错误;元朝设置宣政院主管民族事务,故③表述错误;清朝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故④表述正确。因此A正确,B、C、D排除。14.【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列强纷纷参与中国币制改革活动,其意在通过币制改革,变中国货币为本国货币的附庸,以控制中国的经济,C正确;中国当时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因此列强干预中国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掠夺中国的黄金,A排除;列强转嫁危机在历史上表现为输出商品,发动战争掠夺他国资源,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方
式是在中国修铁路、开矿和办厂等,排除D。15.【解析】选B。据材料“革命时代当推军人”“军政府长官”“张以非军人坚辞”可知,在武昌起义以后,由于各省军事长官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成为各省都督的推选对象,故选B项;据材料“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可
知新政权还有一定的民主性,排除A项;立宪派内部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革命隐藏失败的危险,是因为旧势力混入了革命阵营,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排除D项。16.【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设置了从省级到基层的县、乡级政3权或者区署,这样
的行政区划类似于政权建设,是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故选B项。17.【解析】选B。材料中“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文字改革”中采取的方式保证了代表不同利益的阶层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能够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从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
主的民主本质,B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A、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问题,D错误。18.【解析】选D。1954
年宪法中对所有制形式的相关规定说明当时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如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因此宪法的规定恰恰体现了当时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特点,D正确;宪法内容规定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这并未体现出社会主义革命精神,排除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建立奠定
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B排除;1954年宪法内容继承发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排除C。19.【解析】选C。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
导下的外交成果,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选C。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B;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D。20.【解析】选B。根据“只有实行从计
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只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发展生产力,这表明当时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故选B项。21.【解析】选B。从图中可看出四个家庭农场的规模均在扩大,
这说明伴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我国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故B项正确。此时已没有农业生产合作社,故A项错误;家庭农场是当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新形式,故C项错误;图中没有涉及多元经营,故D项错误。22.【解析】选B。
表格中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说明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选B;表格中对宪法的修改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A错误;材料体现对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而不是完成,C错误;D不符合题意。23.【解析】选A。据材料“激情从来都会占据理性的上风……雅典的每次公
民大会仍然是暴民聚会”,这一言论意在抨击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故选A。材料未体现轮番而治的特点,排除B;雅典民主政治遵循法律至上原则,但材料内容与法律无关,排除C;材料内容意在否定雅典的直接民主,而非人民主权,排除D。24.【解析】选C。消除任何个人和机构的特权(除公民大会外),
禁止判决罗马公民死刑,这些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维护公民利益,故选C项;“其中之一是消除任何为个人利益而违反法律的行为,另一个则是禁止判决罗马公民以死刑,唯在公民大会的除外”,表明不4是代表贵族意志,代表的是公民意志,排除A
项;彰显个人利益至上与材料强调《十二铜表法》维护公民利益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十二铜表法》维护公民利益,没有体现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排除D项。25.【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逐渐降低,说明教会获得的财产
捐献下降了,反映出教会影响力下降,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重下降,并未说明农民其他的捐献方向,无法得出农民财产取向多元化的结论,排除A项;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下降,无法反映农民收入减少,排除B项;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比例下降与教徒数量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26.【解
析】选A。由材料“当佃户的权利受到领主侵犯而又不能得到法庭保护时,自由身份的佃户可以越过庄园法庭向王室法庭申述冤情”可知材料揭示了中世纪收取固定地租的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价格革命”,故B项错误;“商业革命”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
误;封建制度完全解体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故D项错误。27.【解析】选B。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依据题干“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增强
,由此可知,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28.【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能自给自足,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而且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
明显,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29.【解析】选A。根据所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是欧洲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
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符合题意,故选A项;根据所学,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在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不符合题干中“开创了”,排除B项;根据所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达成的若干协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美、
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排除D项。30.【解析】选D。材料中所提的“政党分肥制”影响了文官的任用,在一些特殊的岗位,任用时特殊处理,其任免进退主要为政治势力所左右,受政党政治的支配,与滋生政治腐败现象无关,D正确,C错误
;5材料与公平竞争原则无关,A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文官任用的特殊情况,无法体现选拔范围的狭隘性,B错误。31.【解析】选A。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
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答案为A。32.【解析】选D。从材料“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可知与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压迫,维护信仰自由的目标不同,因而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表述不够准确,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贵族政治权力扩大,也体现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宗教改革要求,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不是对材料的
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对于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民族国家形成相关的王权加强,民族意识产生等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从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到王公贵族都支持了宗
教改革,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33.【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蔗和咖啡引入拉丁美洲,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的发展,也加剧了美洲对奴隶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是甘蔗和咖啡引入拉丁美洲,并未反映种植园经济走向衰退,排除A项;甘蔗和咖啡引入拉丁美洲,并未提高当地居
民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排除D项。34.【解析】选C。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英国粮食产
量提高的原因,但不是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从“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可知,材料反映出英国成
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经营方式,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是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35.【解析】选B。材料未反映农村的保障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为农民购买农田和农业机械提
供各种优惠贷款”和“鼓励年老农场主退出土地经营”,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新型农业人才的补充,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城乡关系,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6.【解析】选B。“避免竞争性贬值”
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是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投票权的规定,明显不符合民主化原则,而第三点实际上是教训,因为“规则”对美国货币发行的约束是有限的
,故答案为B;材料中的看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排除A、C;D中的“保障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637.【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1820—1985年部分年份英美进口关税率不断下降,特别是在二战后下降的更为明显,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由于
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的时间跨度,排除A;材料强调国际贸易税率的下降,而不是强调贸易发展,排除B;美国经济实力远高于英国,排除C。38
.【解析】选A。根据材料“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地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到“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方便面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食品的生产加工与储藏的工
艺也在不断进步,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饮食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与食品种类创新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改变食物结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9题16分,第40题15分,第41题12分,共4
3分。)39.(16分)答案:(1)区别:西方主张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契约建国;强调国家应保护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中国主张凝聚中华民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每点2分,4点8
分)(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的需要;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每点2分,2点4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批判地继承西方国家观念。(每点2分,2点4分)4
0.(15分)答案:(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因时而变;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每点2分,任3点得6分)(2)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传统基层治理
体系逐渐瓦解;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每点1分,3点3分)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中央政府力量薄弱;受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政党政治兴起。(每点2分,3点6分)41.(12分)参考答案总体评分规则:论题2分,论述8分,总结2分。具
体如下:(1)审题并拟定论题,要求论题中能够体现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可以加入地域、空间、专题等方面的修饰词,明确观点给2分,参考观点:①政治变革推动社会转型②政治变革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③政治变革促进西方社会向近代转型④社会转型推动政治变革7⑤政治变革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
⑥政治变革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2)运用材料中史实展开论述,关于政治变革的史实仅可用材料史实或与材料史实紧密相关的,表述要严谨、正确,可用史实:①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③光荣革命《权利
法案》④工业革命⑤独立战争⑥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1787年宪法⑦1832年议会改革⑧第二次工业革命⑨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⑩法国确立共和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对社会转型的表述可以适当拓展,要求表述方式
严谨、正确,参考表述:①整体表述:近代化/向近代社会转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中世纪向近代转型、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等。②分方面表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
业化/城市化、思想理性化/启蒙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等。③具体现象描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逐渐连为一体、封闭转向开放、社会结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民族国家产生、阶级关系变化、土地贵族
衰落、工业资产阶级崛起、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手中等。(4)论述过程中至少使用2组史实对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关系进行论述(作为分论点),要求运用准确史实并写清逻辑关系,每组分论点4分。(5)总结提升部分需体现综合性,2分,重复论题不给
分。(6)示例示例一:论题:政治变革推动西方社会向近代转型论述: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进而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得以
提升。1783年美国从英国殖民统治中赢得民族独立,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向近代社会转型。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同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
宪政体,德国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重要条件,德国迅速发展为工业国家。综上,近代西欧主要国家的崛起中可以看出,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8统一市场和政策条件,推动西欧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示例二:论题:政治变革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同时也是社
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论述:近代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分别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
,力量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更加能够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格局。如随着英国即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体制朝着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向变革成为西方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综上,政治变革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思想解放,
促进社会转型,同时也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完善和进步,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是相互作用的。9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