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da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85.193 KB
  • 2024-09-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da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da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da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da.docx,共(9)页,85.19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760cd43b8067fc363b6bad8e232bc4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CCCBAA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ABADCBBC题号21222324答案BAAD二、材料阅读题25.(1

)①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②秦国已具备统一全国的优势。③百家争鸣,思想家们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强国主张。(4分,任写2点即可)(2)①希腊城邦政治盛极而衰,导致希腊混乱和内耗加剧,制约了希腊的发展。②马其顿的崛起。③独特的地理

环境使古希腊有对外殖民的传统。(4分,任写2点即可)(3)同:①都对分裂和混乱不满,希望实现统一。②都寄希望于军事强邦领导统一。③都认识到了凝聚人心对实现统一的重要性,但都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6分)26.背景:伴随红军和井冈山等革命

根据地的发展;为更好了解农村基本情况;毛泽东在深入调查农民家庭的基础上写成《兴国调查》。(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内容:地主和富农人口少但是占有土地比重大;农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等革命武装组织。(每点2分,任答两

点4分)意义:通过大量一手材料,进一步认识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完善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及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重视调研也成为党的优良作风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27.(1)特点:传教士是文化交流主

要媒介;双向交流;内容广泛;欧洲受益更大。(4分,任写2点即可)(2)理解:启蒙思想家借助或改造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某些理论,作为抨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看待: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日本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缺乏民族自信,自我贬低以

博取列强好感。(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8.(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任写3点即可给4分,2点3分,1点2分)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

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3点4分,2点3分,1点2分)(2)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

“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6分)1.【答案】D【解析】据“英雄大多都是神和人生下来的半神半人”可知其体

现神具有人性,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色彩,故选D项;材料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变化为依托强调人的重要性,未涉及民主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正是宗教中的人物,排除B项;材料尚未体现哲学的来源,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路德的新教学说一改中世纪愤怒的上帝形象,上帝成

了可亲可敬的人类保护神,使人类与上帝和解,同时也使人与自然和解”可知,宗教改革给上帝赋予了人性,体现了宗教改革中的理性,故选D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教改革中上帝形象的变化没有涉及教会,排除A项;材料主要叙述宗教改革对上帝形象

的变革,没有体现对自然科学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英国历史学家奥黛指出,16、17世纪的欧洲社会,现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平信徒提高了在宗

教生活中的自主地位,这说明16、17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群众基础上具备了向近代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故选C项;西欧国家逐渐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在17、18世纪,而非16、17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主要影响人们的宗教生活,而材料呈现了政治、经济及宗教生活出现的变化

,排除B项;启蒙思想起源于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达到高潮、随后扩展到欧洲,16、17世纪启蒙思想并未在欧洲广泛传播,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文”字从字形上增加了“纹”,从字义上,延伸至来“形

容王者的德性”,可知“文”字的使用功能得到了扩大,故选C项;据材料“文”不仅局限于“文身”的意思,排除A项;“文”用以表示庙号形容王者德性,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B项;“文”用于庙号是用法的延伸,本义并未消失,排除D项。5.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的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儒学危机出现

于魏晋时期,排除B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内部的分歧只是表象,但在本质上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排除D项。6.【答案】B【解析】由材料“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属于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属于大九州之一”可知古人对天下的认识逐步开阔,从以“自我”

为中心到“自我”为天下一部分,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各大洲的情况,排除A项;“逐步放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

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瓷器的绘画内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规定的,排除B项;题干内

容仅是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着重点在于瓷器绘画的内容,而不是瓷器本身的价值,排除D项。8.【答案】A【

解析】据材料“新教诸侯终于战胜旧教诸侯……各地诸侯和帝国城市有选择自已的宗教的权利”“谁的国家信仰谁的宗教”,可知此时德意志政治权力战胜了宗教势力,并且和约规定了由国家选择宗教,故选A项;材料展示的是德意志宗教

斗争问题,而非地域政权之争,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德意志民族主义,排除C项;材料“各地诸侯和帝国城市有选择自已的宗教的权利”“谁的国家信仰谁的宗教”只是宗教内容和派别发生变化,并未削弱宗教的影响力,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卢梭把“人的自由分为两种:自然自由和社会

自由”,并强调“政治自由的政治状态为人类最完美的状态”,强调政治自由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主权,排除B项;君主立宪也是民主政治,表述有误,排除C项;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排除D项。1

0.【答案】B【解析】椐材料“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可知,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尊儒是当时历史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汉武帝时尊儒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不是道家的顺其自然,排除A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

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尊儒也是如此,并没有超越时代,排除C项;材料“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可知吕思勉认为尊儒并非为了强化君权,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培根倡导理性,伏尔泰反对权威,康德强调批

判意识等,反映出启蒙运动具有超越性与批判性的特征,故选A项;启蒙运动体现出对权威和传统的再审视,排除B项;启蒙运动对权威的批判,没有体现出保守性,排除C项;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弘扬,符合当时思想解放的需要,没有被夸大,排除D项。12.【

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可见,徐继畲把欧罗巴放到“罗经”上来看,这表明他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故选D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但没有体现出“最早”,排除A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但没有否定封建制度,排除B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没有反映

出对中国丧失主权的认识,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材料“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说明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转变,知识分子思想开始关注劳工阶层,故选A项;材料反映出知识分子思想关注

工人阶级,但没有体现出工人阶级自身意识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转变,没有体现出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1919年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可知杜亚泉通过比较中西文明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要维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要维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可知陈独秀在比较中西文明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对东西方文明比较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传统

文化,选项表述为最佳选择,故选B项;由题干可知,陈独秀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杜亚泉则主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对全盘西化,排除A项;杜亚泉认为西方文明有不足之处,但并未全盘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看到了西方文明的长处,主张全盘西化,说明二者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

了解,但并未完全反映题目主旨,不是最佳选项,排除C项;材料中杜亚泉和陈独秀的辩论中都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只不过一个主张中西文明结合,一个主张全盘西化,说明都认识到自身文明的缺陷,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

材料毛泽东认为罗素反对劳农专政的主张,“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说明他坚持暴力革命的主张,反对温和渐进式的变革,故选A项;毛泽东坚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不是其发展,排除

B项;材料反映出毛泽东从俄国寻求救国的真理,排除C项;1928年后毛泽东才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由材料“近代中国是在1900前后出现了与国家相关的国民概念,同一时间还出现了与国民相关的民、

新民等一些概念”可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历程中,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故选D项;“完全站在君主的角度”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概念的内涵而非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排除B项;“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

”不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史实,排除C项。17.【答案】C【解析】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避步减少文盲”是1950年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材料中是1958年左倾错误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一种正常的生机景象,是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结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5

8年”“各种‘大学’570多所”“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得出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冒进倾向,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8.【答案】B【解析】材料说的是立法工作的流程,不是一开始就要建立

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由于法律条文工作量大等问题,所以应该制定过程中要留有余地,随着各种情况的出现,以便能更有宽泛的去补充完善法律,并且有些地方可以先搞试点,不能像以前一样法律条文制定了,就完全照搬执行,所以说材料倡导在立

法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结合,而是要符合地方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是1978年的立法工作与以前“成套设备”相比来说应该怎么做,故D项错误。19.【答案】B【解析】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故A项错误;“‘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表明该计划是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变农村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走集约型发

展道路,故B项正确;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在90年代之后,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20.【答案】C【解析】自然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哲学的发展促使人们用科学

方式思考问题和认识世界,这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故选C项;自然哲学奠定了人们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基础,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A项逻辑关系错误,排除A项;启蒙运动全面解释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排除B项;“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

】根据材料“‘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科学成就揭示了自然的奥秘,教会的很多学说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自信,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所以说牛顿的科学成就为启蒙运动提供理性这一思想武器

,故选B项;牛顿的理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而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排除A项;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钥匙,相对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牛顿的理论对伏尔泰思想的影响,而D选项仅仅突出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自身的影响,不能体现

本书封面的寓意,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大明律》提倡演出‘劝人为善’的戏剧”可知,戏剧具有社会价值导向功能,根据材料“富含世俗情趣的市民戏剧演出日盛”可知,戏剧的发展又符合了市民文化的需要,故选A项;材

料反映的是戏剧具有的功能,不能反映戏剧创作是否摆脱理学束缚,排除B项;“劝人为善”属于社会教化,不是政治导向,且根据材料“富含世俗情趣的市民戏剧演出日盛”可知,戏剧的发展又符合了市民文化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明朝戏剧发展,不能反映传统

戏剧形式日臻成熟,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世纪”、“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得出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转变,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想、推动启蒙运动(自由

、平等思想)的发展,故主要原因从经济角度,故A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男女平等,并非女权主义,故D项错误。2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苏走向对抗,苏联作家协会这一做法

旨在揭露和展示美国的负面信息,适应了国家对抗美国的战略需要,故选D项;材料只是表明苏联为适应国家对外战略需要所采取的措施,没有体现这一做法带来的结果,选项过度解读并夸大这一行为的后果,排除A项;苏联着重描绘的是美国的贫穷状况不利于人民全面真实的认识美国社会,排除

B项;根据材料“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美国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可知这一行为是直接针对美国的,没有体现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排除C项。二、材料阅读25.【答案】(1)①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②秦国已具备统一

全国的优势。③百家争鸣,思想家们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强国主张。(6分)(2)①希腊城邦政治盛极而衰,导致希腊混乱和内耗加剧,制约了希腊的发展。②马其顿的崛起。③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古希腊有对外殖民的传统。(6分)(3)同:①都对分裂和

混乱不满,希望实现统一。②都寄希望于军事强邦领导统一。③都认识到了凝聚人心对实现统一的重要性,但都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6分)异:①荀子主张王霸兼用(礼法并用)实现统一;伊索克拉底主张通过对外殖民促进统一。②荀子偏重于文化整合以巩固统一;伊索克拉底主张王权专制,通过领

土扩张促和谐相处,具有殖民主义色彩。(7分)【解析】(1)据材料“公元前269至前262年之间,荀子游历了秦国。他对秦国的政治、社会状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厚望”,可知,战国末期,秦国行法治,实力已然强大,这为统一趋

势的加强奠定了基础;据材料“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却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是因为缺‘儒’”,反映百家争鸣下,思想家们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宣传自己的强国主张。(2)首先定位伊索克拉底为希腊著名的思想家,生活于城邦时代末期。据材料,伊索克拉底通过对希腊地理特征和历史

传统的分析,提出了建立殖民帝国的战略,说明希腊的殖民主义具有现实基础和历史传统。另外,从材料中得知公元前346年,伊索克拉底将这种期望从希腊和斯巴达转移到马其顿人身上,反映了希腊本土内部矛盾未能解决并恶化,无力担此大任,边缘地区马其顿的崛起为此提供了契机

。(3)对荀子与伊索克拉底的政治主张异同概括,需要结合材料及二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异同分析时一般从共性入手,再找个性特征。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二者均生活在社会变革期,从统一途径来看,荀子认为“得之则凝,兼并无强”与伊索克拉底的“公开呼吁

由马其顿国王腓力来统一希腊”相同,可知二者均希望实现统一,并且支持通过强国的武力征服来进行;从据材料一“兼并易能也,唯坚凝(坚固和凝聚)之难焉”、材料二“唯有腓力王是能出征波斯而使大希腊团结的政治强人”,说明荀子和伊索克拉底均认为

团结对于实现统一尤为重要。两者政治观点的不同则体现在,统一方式和实质的不同,材料一“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却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是因为缺‘儒’”“节威反文(节抑威强,复用文理),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反映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尤其强调文化的作用;而材

料二中伊索克拉底显然希望通过殖民扩张发展自我,并且注重军事首领个人的作用,具有殖民和专制色彩。26.【答案】背景:伴随红军和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更好了解农村基本情况;毛泽东在深入调查农民家庭的基础上写成《兴国调查》。(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内容:

地主和富农人口少但是占有土地比重大;农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等革命武装组织。(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意义:通过大量一手材料,进一步认识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完善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及苏维埃政权建设提供决

策依据;重视调研也成为党的优良作风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解析】“说明包括《调查》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题目的要求明确,根据“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新余县罗坊镇找了来自兴国县刚入伍的农民开了一星期的座谈会,写成《兴国调查》”可得这份

调查出现的历史时空,从而根据所学可得这一背景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形成时期,是在广大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回答清楚即可。27.【答案】(1)特点:多元开放。(2分)途径: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4分

)(2)特点:传教士是文化交流主要媒介;双向交流;内容广泛;欧洲受益更大。(6分,任意三点)(3)理解:启蒙思想家借助或改造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某些理论,作为抨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

看待: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日本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缺乏民族自信,自我贬低以博取列强好感。(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5)启示: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身;借鉴外来文明成果,要立足本国国情,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人类文

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进步。(4分,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它是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放型文化”可知多元开放。第二小问途径,据材料一“远在爱琴文明时期,克里特就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

置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希腊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殖民。它直接加强了希腊人与东方古国的联系”“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可知途径有商贸、海外殖民、战争、游历。(2)据材

料二“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传入西方近代知识和理念的同时,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可知传教士是文化交流主要媒介;双向交流;据材料二“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造纸、印刷、农艺、饲养、医学、药物、数学

、天文、造船、建筑乃至诸工百艺”可知内容广泛;据材料二“儒家典籍和随后传至欧洲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和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欧洲受益更大。(3)据材料二“将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无神论或自然神论的有力武器。直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著名的《人权和

公民权宣言》,还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可知启蒙思想家借助或改造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某些理论,作为抨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4)据材料三“政府经常在此举办一些欧式娱乐活动以取悦列强,从而掀起了席卷全国的欧化风潮”可知当时日本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

;据材料三“为达到修约目的,急于取媚于外,以鹿鸣馆为主要舞台的欧化表演达到了夸张的地步”可知缺乏民族自信,自我贬低以博取列强好感。(5)结合古希腊文化东方话、中欧文化交流与启蒙学者学习儒家文化相关史实可知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身;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

展进步;结合日本西化中存在的问题可知借鉴外来文明成果,要立足本国国情,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28.【答案】(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任写3点即可给5分,2点3分,1点2分)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

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3点5分,2点3分,1点2分)(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写3点给6分)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

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9分)【解析】(1)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

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提出的治国方略,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因此概括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可以紧密联系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以解决传统政治秩序瓦解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动荡问题;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生产力出现极大飞跃,新的经济形式、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因此代表这些新因素的部分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新的治国方略以适应新变化;根据材料一“荀子……认为可以利用……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提出……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

在诸子百家中,法制思想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强调法治的作用,通过这些变法逐渐树立起了法律的权威。西方,根据材料二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因此概括其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可以联系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二

“柏拉图……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处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时期,他们提出治国方略的目的就是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古希腊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而民主政

治之下,古希腊思想文化发展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使古希腊的政治和思想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且政治和思想环境相对宽松,为各种治国方略的提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宽松的社会环境。(2)第一小问相同点

,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以及根据材料二“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可知,都是

从人性出发的;根据材料一“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以及根据材料二“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

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可知,都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根据材料一“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

荀子……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以及根据材料二“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可知,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以及根据材料二“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可知,目的都是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小

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提倡德治……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突出强调道德的作用,并以使百姓富足和维护社会秩序和登记制度为目的,根据材料

二“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可知,古代西方治国方略突出强调的是公平正义;根据材料一“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可知,古代中国治国方略中,突出对“圣人”的道德要

求,根据材料二“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可知,古代西方治国方略中突出了对“哲学王”的理性要求;根据材料一“认为可以利用……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古

代中国治国方略中,注重的是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统治上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可知,古代西方治国方略中,强调的是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上的作用,以保障公民的权利。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674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