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514.0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7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doc,共(30)页,51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548491de19417c2c8273bb192bca0b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生物第I卷选择题1.孟德尔成功地揭示遗传学分离定律原因之一是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①开花前人工去雄②开花后人工去雄③自花受粉前人工去雄④去雄后自然受粉⑤去雄后人工受粉⑥受粉后自然发育⑦受粉后套袋隔离

A.①④⑦B.③⑤⑦C.①⑤⑥D.②④⑥【答案】B【解析】【分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母本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据此答题。【详解】①豌豆杂交实验中,需在自花授粉前对母本人工去雄,①错误;

②对母本的去雄应该在开花前,②错误;③对母本的去雄应该在自花授粉前,③正确;④去雄后要套袋隔离,再进行人工授粉,④错误;⑤去雄后进行人工授粉,⑤正确;⑥授粉后要套袋隔离,⑥错误;⑦授粉后需要套袋隔离,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结果,⑦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孟德尔揭示的基因分离定律

发生在()A.除病毒外的所有生物细胞中B.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C.一对等位基因之间D.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的后期。【详解】A、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在真核细胞中,A错误;B、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C、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D、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故选C。【点睛】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孟德尔和摩尔根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在遗传学实验中选对了实验材料——豌豆和果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豌豆花是两性花,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B.豌豆的花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观察便于操作C.果蝇易饲养,繁殖快

,相对性状明显.D.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类比推理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

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2.果蝇易饲养、繁殖快、相对性状明显,可作为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

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豌豆花是两性花,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A正确;B、豌豆的花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观察并适合杂交操作,B正确;C、果蝇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且相对性状明显,C正确;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

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D。【点睛】4.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不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A.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B.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C.F1测交后

代的基因型比例D.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答案】A【解析】【分析】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杂种子一代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为1:1:1:1;自交后代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4:1:2:1:2:1。

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详解】A、两对相对性状的杂种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A错误;B、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1:1:1:1,B正确;C、F1测交后代中的基因型有YyRr、Yyrr、yyRr、yyrr,比例为1:1:1:1

,C正确;D、F1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为1:1:1:1,D正确。故选A。5.Y、y和R、r分别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F1的表现

型比例是()A.15:1B.9:3:3:1C.1:1:1:1D.3:1:3:1【答案】D【解析】【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

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xAabb可分解为:AaxAa,Bbx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详解】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可

拆分成Yyxyy杂交、RrxRr杂交,故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1)x(3:1)=3:1:3:1,D正确。故选D。6.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亲本甲与亲本乙(aabb)进行测交,子代基因型的比为Aabb:aab

b=1:1,则该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aBbB.AABbC.AabbD.aabb【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

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打,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A、a与B、b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为完全显性,AaBb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9:3:3:1,测交后代的

表现型及比例是1:1:1:1。【详解】根据题意,亲本甲与亲本乙(aabb)进行测交,子代基因型的比为Aabb:aabb=1:1,通过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可以推出亲代产生的配子为Ab和ab,因此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bb,C正确。故选C。7.一只黑色家鼠与一只白化家鼠杂交,F1

均为黑色家鼠,F1中雌雄个体彼此交配,F2中黑色家鼠:浅黄色家鼠:白化家鼠=9:3:4。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家鼠体色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B.黑色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C.F2中浅黄色家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F2白化家鼠

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2【答案】D【解析】【分析】由F2出现黑色家鼠∶浅黄色家鼠∶白化家鼠=9∶3∶4,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家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相应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色家鼠的基因

型为A_B_,浅黄色的基因型为A_bb(aaB_),白化家鼠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_(A_bb)。【详解】A、家鼠体色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A错误;B、由分析可知,黑色性状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B错误;C、F2中浅黄色家鼠是基因

重组的结果,C错误;D、由分析可知,F2的白化家鼠的基因型为1aabb和3aaB_(3A_bb),其中纯合子[aabb和aaBB(AAbb)]占两份,因此纯合子的比例为1/2,D正确。故选D【点睛】8.下列对减数

分裂过程中一个四分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B.含有4个DNA分子C.含有4个着丝点D.有4条染色单体【答案】C【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

A分子。【详解】A、一个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B、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B正确;C、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因此含有2个着丝点,C错误;D、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D正确;故选C。【点睛】9.图所示的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处于分裂的中期B.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处于减I前期C.该细胞中A与B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与d′是姐妹染色体D.此时细胞中DNA数为8,分裂产生的精细胞中DNA为4【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

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题图分析,图示为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A和B、C和D),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形成四分体,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细

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A错误;B、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A和B、C和D),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形成四分体,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C、该细胞中A与B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与d'是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D、此时细胞中DNA数为8,一个精原细胞分裂产生

4个精细胞,故精细胞中DNA为2,D错误。故选B。【点睛】10.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伴随着着丝点分裂C.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D.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答案】B【解析】【分析】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

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

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详解】A、受精卵细胞核是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结果,故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A正确;B、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C

、有性生殖的过程中经过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因而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C正确;D、减数分裂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故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维持恒定,D正确。故选B。【点睛】1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假说”过程的是()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③由F2中出现

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④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答案】A【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

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是假说的内容,①正确;

②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②错误;③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是假说的内容,③正确;④据分析可知,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例,不是假说内容,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12.图为红绿色盲系谱图,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6号不可能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B.7号的致病基因最可能来源于2号C.3号与4号再生一个孩子,患色盲的机率是1/4D.5号与6号再生一个男孩,患色盲

的机率是1/2【答案】B【解析】【分析】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性患病,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色盲基因一定来自母方。【详解】A、6号可能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A错误;B、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3号、4号,4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所以7号的致病基因最

可能来源于2号,B正确;C、4号是携带者,3号与4号再生一个孩子,患色盲的机率是1/2,C错误;D、由于不能确定6号是否是携带者,所以5号与6号再生一个男孩,患色盲的机率无法确定,D错误。故选B。【点睛】13.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B.A和A、b和b不属于等位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C.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D.检测杂种子一代是否是纯合子,最常用测交的方法【答案】A【

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3.表现型由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错误

;B、A和A、b和b不属于等位基因,为相同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B正确;C、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但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D、检测杂种子一代是否是纯合子,最常用测交的方法,运用测交可以用于检测显性

个体的基因型,D正确。故选A。【点睛】14.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根本原因是()A.雌配子:雄配子=1:1B.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l:1C.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D.雌配子、雄配子随机结合【答案】C【解析】【

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

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详解】A、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B、含X的配子包括含X的雌配子和含X的雄配子,含Y的配子为雄配子,所以含X的配子多于含Y的配

子,B错误;C、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C正确;D、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不是XY

型性别决定生物群体性别比例为1:1的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点睛】对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区分清楚,雌配子,雄配子,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等。15.下列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中,可能表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的是A.B.

C.D.【答案】A【解析】【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如果不考虑基因突变,子代患病,亲代至少一方是患者。【详解】A、该家系中母亲患病,母亲的致病基因可以传递给儿子,儿子患病,因此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A正确;B、该系谱图中双亲正常,生有患病的孩子,属于隐性遗传病,

因此不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B错误;C、该家系中双亲正常、女儿患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D、该家系中,若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父亲是患者,女儿必患病,因此不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D错误。故选A。16.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相

邻的碱基A与C之间的连接结构是()A.磷酸—核糖—磷酸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C.核糖—磷酸—核糖D.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

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DNA分子双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而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相连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故选D。【点睛】17.关于DNA和基因的叙述,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A.DNA的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B.基因既存在于染色体上,也存在于非染色体的DNA分子上C.DNA聚合酶通过磷酸二酯键将核糖核苷酸连接D.DNA分子初步水解的产物有4种,彻底水解的产物为6种【答案】C【解

析】【分析】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2.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的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A正确;B、基因既存在于染色体上,也存在于非染色体的DNA分子上,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分子上,B正确;C、DNA聚合酶通过磷

酸二酯键将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C错误;D、DNA分子初步水解的产物有4种,即4种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为6种,即磷酸、脱氧核糖、四种含氮碱基(A、C、G、T),D正确。故选C。【点睛】18.用15N标记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并在14N的培养液中培养,复制3次

得到子代DNA分子,下列有关正确的是()A.子代DNA分子中带有15N标记的链占1/4B.子代DNA分子的每条链同时含有14N和15NC.子代DNA分子中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占1/8D.子代DNA分子中只含有14N标记的DNA分子占3/4【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方

式是半保留复制;亲代DNA的两条母链分别做模板,新的DNA中有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一个DNA复制3次总共得到23=8个DNA。【详解】A、最开始含15N的DNA有两条链,复制3次后共有8个DNA16条链,子代DNA分子中带有15N标记的链有2条,占2/16

=1/8,A错误;B、DNA是半保留复制的,不会每条链都含14N和15N,B错误;C、最开始含15N的DNA两条链只能进入两个子代DNA,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只有2个,占2/8=1/4,C错误;D、复制三次后子代8个DNA,有2个DNA同时含有14N

和15N,其余6个DNA只含有14N标记,6/8=3/4,D正确。故选D。【点睛】理解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个DNA复制n次后,得到2n个DNA,2n+1条链。19.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染色

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B.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表达C.控制白眼与红宝石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D.控制黄身和截翅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A【解析】【分析】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

表达有选择性,隐性基因不一定能够表达。【详解】A、据图示可知,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A正确;B、该染色体上的基因若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在后代中不一定能表达出来,B错误;C、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白眼与红宝石眼的基因位于一条染

色体上,故不是等位基因,C错误;D、控制黄身和截翅的基因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A。20.下图表示遗传信息流动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③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B.图中⑤只发生在宿主细胞内C.图中所有过程都

涉及碱基互补配对D.图中①可发生于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详解】A、③表示翻译,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A正确;B、⑤表示RNA病毒的逆转录过程,病

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B正确;C、图中所有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D、①表示DNA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错误。故选D。【点睛】中心法则表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虚线的箭头只能发生于RNA病毒,并且也是在宿主细胞中发生的。21.研究表明

: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与核糖体50S亚基的A位置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在该位置的联结。该药物阻断了下列哪种过程()A.转录过程B.翻译过程C.逆转录过程D.DNA复制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1.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

料合成具有一定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2.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tRNA上一端携带氨基酸,另一端有反密码子,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从而将氨基酸运输到相应的位置。【详解】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与核糖体50S亚基的A位置结

合,阻止氨基酰-tRNA在该位置的联结,而翻译过程离不开核糖体及tRNA和mRNA结合,因此氯霉素阻断了翻译过程。故选B。【点睛】22.下图中①为一个正常染色体上基因序列的示意图,②、③、④、⑤是染色体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异的几种情况。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图示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B.③图示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④图示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D.⑤图示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有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

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详解】A、图示②中多了bc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A错误;B、图示③中dcb基因与原染色体上基因顺序不同,属于染色体结构

变异中的倒位,B错误;C、图示④中少了d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正确;D、图示⑤中多了wx基因,且都不是原染色体上的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错误。故选C。【点睛】23.我国研究人员用普

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的新品种一小黑麦,既有小麦的丰产性,又保持了黑麦抗逆性强和赖氨酸含量高的特点,能较好地适应高寒环境条件,创造了自然界的新生物类型,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培育出的小黑麦是八倍体

且不可育B.杂种F1是四倍体,有4个染色体组C.普通小麦的配子中有3个染色体组,有21条染色体D.秋水仙素可抑制杂种F1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结合了育种和染色体组进行考查。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

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解】A、如图培育出的杂种是异源四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小黑麦是八倍体,由于细胞内的有来自普通小麦的六个染色体组,来自黑麦的2个染色体组,所以可育,A错误;B、普通小麦的配子有3染色体组,黑麦

的配子有1个染色体组,所以杂种F1是四倍体,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C、普通小麦的配子是普通小麦减数分裂而来,配子中有3个染色体组,有21条染色体,C正确;D、秋水仙素可抑制杂种F1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D正确。故选A。【点睛】理解染色体组的意义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是偶数的个体可育。24.自然界的蜜蜂王国中,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n=32),而雄蜂则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雄蜂是单倍体B.工蜂体细胞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6条染

色体C.受精卵发育成蜂王或工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雄蜂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具有本物种遗传信息的一半【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

体组。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

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详解】A、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属于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

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A正确;B、工蜂是二倍体,其体细胞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6条染色体,B正确;C、受精卵发育成蜂王或工蜂,个体发育过程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D、雄蜂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具有本物种全部的遗传信息,D错误。故选D。

【点睛】25.荧火虫体内荧光素酶催化的系列反应产生萤火虫发光的现象。研究人员从荧火虫腹部提取出控制荧光素酶的荧光酶基因,把它转到植物体内,也可使植物体发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荧光酶基因有A、U、C、G四种碱基B.植物

体发光的原因是荧光酶基因催化植物体细胞发生反应C.荧光植物的育种方法为基因工程,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聚合酶D.荧光酶基因能在植物细胞内表达,证明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

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

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

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基因中不存在碱基U,A错误;B

、植物体发光的原因是荧光酶基因表达产物催化植物体细胞发生反应,B错误;C、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等特殊工具,不需要DNA聚合酶,C错误;D、荧火虫体内的荧光酶基因能在植物细胞内表达,证明生物共用同一套密码子,D正确。故选D。【点睛】26.自从

人类开始种植作物以来,就未停止过对品种的改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育种方法也得到较大改进。下列育种方法能使原有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是()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多倍体育种D.单倍体育种【答案】B【解析】【分析】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

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原理:基因突变方法:辐射诱变,激光、化学物质诱变,太空(辐射、失重)诱发变异→选择育成新品种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

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杂交→自交→选优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

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优点是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原理:染色体变异,组织培养方法

:选择亲本→有性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缺点:技术较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多限于植物。【详解】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也就是基因的增添、缺失、替换,使得基

因上碱基对的变化,能够改变原有基因的分子结构,产生新的基因。而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分别啊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只能改变生物的基因型,不能改变原有基因的分子结构。即B正确。故选B。

【点睛】27.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选取长出约1cm不定根的大蒜放入4℃的冰箱内,诱导培养36h后进行固定处理、制作装片并观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原理是低温处理能抑制细胞分裂并使染色体不向细胞两极移动B.诱导

处理的根尖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进行固定染色体形态C.进行观察时选取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是因为其中的染色体形态清晰D.制好的装片在显微镜下有许多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的细胞,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即可【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操作流程。【详解】A、该

实验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B、诱导处理的根尖需要用卡诺氏液进行固定染色体形态,B错误;C、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清晰,数目稳定,是观察细胞的最好时期,C正确;D、制好的装片在显微

镜下有少数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的细胞,大多数细胞还是二倍体,需要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再换高倍显微镜,D错误。故选C。【点睛】熟知“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8.下图所示

某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研究人员要通过适当的技术将它转变为图中①-④所示基因型的生物,正确的组合应为()A.①细胞融合、②杂交育种、③诱变育种、④多倍体育种B.①诱变育种、②转基因技术、③花药离体培养、④细胞融合C.①杂交育种、②花药离体

培养、③转基因技术、④多倍体育种D.①花药离体培养、②诱变育种、③多倍体育种、④转基因技术【答案】C【解析】【分析】育种方法里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等。【详解】从题中看出,AABB与AaBB只相差一个基因,①可以是杂交育种或诱变育种;aB与

AaBB相比基因减半,②可以确定是花药离体培养;AaBBC与AaBB比多了一个C基因,可以确定③是转基因技术;AAaaBBBB与AaBB相比,基因数量增加了一倍,④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或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熟悉各种育种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审题时注意

观察目的植株与原植株之间的区别,从而选择合适的育种方式。29.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生物进化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B.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

变异和进化的方向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各地区的种群基因库存在的差异越来越多,A正确;B、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可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D错误。故选A。【点睛】30.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遗传病发病情况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B.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仍有可能患遗传病C.调

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D.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既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也要在人群中调查【答案】C【解析】【分析】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叫遗传病。人类遗传病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详解】A、人类遗传病发病情况与基因

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A正确;B、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仍有可能患遗传病,例如21三体综合征,B正确;C、多基因遗传病发病率容易受环境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D、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既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也要

在人群中调查,D正确。故选C。【点睛】熟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征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1.我国科学家完成4条酿酒酵母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在此项国际研究中已经由“跟跑”转为“并跑”,合成的染色体删除了研究者认为无用的DNA,加入了人工接头,总体

长度比天然染色体缩减8%,为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工合成染色体需要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B.通过荧光标记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C.染色体上的DNA某处发生了个别碱基对增添属于基因突变D.人工合成的

染色体,在酿酒酵母细胞中不会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意义能产生新的基因,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

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染色体的主

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合成DNA和蛋白质的原料分别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因此合成人工染色体需要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错误;B、通过荧光标记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荧光显示,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B正确;C、染色体上的DNA某处发生了个别碱基对增添

,如果发生的位置在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区域,而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酿酒酵母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B。【点睛】32.研究人员对某大型社区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488名女性中有患者42人,携带者

722人;8024名男生中有患者762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是()A.4.4%B.5.1%C.6.8%D.7.2%【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2.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Y染色体上无相关的等位基因。该病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详解】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色盲的基因频率=XbXB+Xb×100%=(42×2+722+762)/(7488×2+8024×100%)≈6.8%。即C正确。故选C。【点睛】33.下列有关生物

进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D.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

致的【答案】D【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种群的基因库是

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详解】A、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是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的因素,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正确;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如多

倍体的形成,C正确;D、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故选D。【点睛】3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自然选择是生物不利变异的淘汰和有利变异的

保留过程D.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捕食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绝对优势种,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开拓了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B、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C、自然选择是

生物不利变异的淘汰和有利变异的保留过程,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因此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故选D。35.并非所有的鸟蛋都呈同种形

状或颜色:鸵鸟蛋几乎呈正圆形,崖栖鸟类如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削。以洞穴为巢的鸟,如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以上事实不能说明的是A.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以及需要伪

装的程度而有差异B.蛋壳上的保护色可用来防敌,而鸟蛋尖削可以阻止它们滚落峭壁C.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是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D.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存在着长期的自然选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蛋的形状

和颜色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而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A、B、D三项均正确,C项错误;故选C【点睛】第II卷非选择题36.某个动物体细胞(如图中A)内染色体

数目为4条,图中BCDEF各细胞代表相应的分裂时期。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D、E、F均是细胞分裂的后期,其中D图处于____________分裂,E图处于____________分裂,F图处于_____________分裂。(2)等位基因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图___________。(3)根据图___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理由是____________。(4)B-F图的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___;细胞内染色体数:核DNA数=1:2的细胞是___。(5)若图E中的染色体

①上有基因A,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从染色体形态上分析,染色体⑤上可能有基因___________。【答案】(1).减数第一次(2).有丝分裂(3).减数第二次(4).D(5).D(6).D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7).BCDE(8).BCDF(9).

BCD(10).A或a【解析】【分析】从图上分析,C、E分别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B、D、F分别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1)D图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图同源染色

体,并且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属于有丝分裂后期;F图没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而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D。(3)根据图D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理由是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为

次级精母细胞。(4)同源染色体一般形态大小相似,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B-F图的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BCDE;染色体组是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

是BCDF;细胞内染色体数:核DNA数=1:2的细胞是BCD。(5)染色体①和染色体⑤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染色体①上有基因A,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染色体⑤上可能有基因A或a。【点睛】熟知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同源

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关键。37.下图中,图甲为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图乙为人体中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⑥沿着②向______移动(填“左”或“右”)。此过程除图甲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________等。假若图乙中的基因1

指导图甲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图甲中④由3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则基因1中至少含有___个碱基对。(2)图甲中,一个②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为____________。(3)图甲所示过程相当图乙中的过程____(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图乙中的①表示____过程,主要在___中进行。(4)图乙中基因1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生物性状,基因2通过_______________控制生物性状;M1、M2体现了基因的_____,M1和M2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同

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答案】(1).右(2).ATP、酶(3).90(4).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5).②(6).转录(7).细胞核(8).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9).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10).选择性表达(11).不可能【解析】【分析】分

析甲图:图示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②是mRNA,④是多肽链,⑤是tRNA,⑥是核糖体。分析乙图: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M1、M2是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直接模板;②是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详解】(1)图甲中

⑥为核糖体,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其沿着②mRNA向右移动;甲图为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的条件有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tRNA、酶和能量,因此除图甲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ATP、酶等。DNA(或基因

)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假若图乙中的基因1指导图甲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图甲④由3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则基因1中至少含有30×6÷2=90个碱基对。(2)图甲中,一个②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可以迅速合成

出大量的蛋白质。(3)图甲所示为翻译过程,相当图乙中的过程②;图乙中的①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4)图乙中基因1控制了血红蛋白的合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直接影响红细胞的形状,故该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

的结构控制生物性状,基因2控制相应的酶催化黑色素的形成,故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控制生物性状;M1、M2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掌握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基因控制性状

的途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8.下图为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这两种遗传病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Ⅱ-7为纯合体,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_____。(2)Ⅱ-5的基因型为_____。(3)Ⅲ-10是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若Ⅲ-9与Ⅲ-10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aaBB或aaBb(4).2/3(5).5/12【解析】【分析】由“Ⅰ-1、Ⅰ-2和Ⅱ-5的表现型”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Ⅰ-1、Ⅰ-2和Ⅱ-4的表现型”可推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这两种遗传病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

传”可确定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系谱图显示:Ⅰ-1和Ⅰ-2均患甲病,其女儿Ⅱ-5正常,据此可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Ⅰ-1和Ⅰ-2均不患乙病,其女儿Ⅱ-4患乙病,据此可推知: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

Ⅱ-5表现型正常,不含A基因,其双亲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Ⅱ-5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3)Ⅱ-7不患病。若Ⅱ-7为纯合体,则Ⅱ-7的基因型为aaBB。Ⅱ-6表现型正常,其双亲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因此Ⅱ-6的基因型为1/

3aaBB或2/3aaBb,所以Ⅲ-10的基因型及其所占比例为1/3aaBB+2/3×1/2aaBB=2/3aaBB、2/3×1/2aaBb=1/3aaBb,即Ⅲ-10是纯合体(aaBB)的概率是2/3。(4)Ⅲ-9为乙病男性,其基因型为aabb;Ⅲ-10的基因型为2/3aaBB、1/3aaBb

。若Ⅲ-9与Ⅲ-10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1/3×1/2aabb)×1/2XY=5/12。【点睛】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单独观察每一种遗传病,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

庭,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准确定位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39.某种自花传粉的豆科植物,同一植株能开很多花,不同品种植株所结种子的子

叶有紫色也有白色。现用该豆科植物的甲、乙、丙三个品种的植株进行遗传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一:将甲植株进行自花传粉,所结409粒种子均为紫色。实验二:将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所结405粒种子均为白色。实验三

:♀甲×♂乙,所结396粒种子均为紫色。实验四:将丙植株进行自花传粉,所结种子为297粒紫色、101粒白色。分析回答:(1)实验四所结种子既有紫色,又有白色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2)如果用A代表显性基因,a代表隐性基因,则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

__________。(3)实验三所结的紫色种子中,能稳定遗传的种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实验四所结的紫色种子中将来能发育为杂合子植株的约有________粒。(4)若将丙植株的花除去________________,然后套上纸袋,待

雌蕊成熟时,接受乙植株的花粉,则预期的实验结果为紫色种子∶白色种子=______________。【答案】(1).性状分离(2).AA(3).0(4).198(5).未成熟的(全部)雄蕊(6).1:1【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分析,实验一和二的自交后代都只有一种表现型,说明甲、乙分别是紫色和白色的纯合子;实验三甲与乙杂交,后代都是紫色,说明紫色对白色为显性性状,若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是A、a,则甲的基因型为AA、乙的基因型为aa;实验四丙自交,后代紫色:白色=3:1,说明丙是紫色,基因型为A

a。【详解】(1)实验四的亲本是紫色,后代同时出现紫色和白色的现象为性状分离。(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3)实验三亲本基因型为AA、aa,子代基因型为Aa,为紫色的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实验四是杂合子Aa自交,后代AA:Aa:aa=1:2:1,因此所结

的紫色种子中将来能发育为杂合子植株的约有297×2/3=198粒。(4)根据题意分析,将丙植株(Aa)的花出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接受乙植株(aa)的花粉,产生的后代Aa:aa=1:1,即紫色种子:白色种子=1:1。【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四组实验的交配类

型和后代的表现型逐步分析三个品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40.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图甲实验。雄果蝇性染色

体放大图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甲中F1可知,果蝇眼形的________是显性性状。(2)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

染色体上。(3)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从野生型、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方案,对

上述(3)中的问题做出进一步判断。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棒眼雌果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子代的表现型。预期结果与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圆、棒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答案】(1).圆眼(2).

常(3).X染色体的Ⅱ-1区段(4).X和Y染色体的Ⅰ区段(5).用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6).用棒眼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交配(7).若子代有棒眼果蝇,且全为雄蝇(8).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果蝇的圆眼与棒眼杂交,子一代全部是圆眼,说

明果蝇的圆眼是显性性状,棒眼是隐性性状;再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出控制眼形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设控制眼形的基因为B、b,据此答题。【详解】(1)由图分析,圆眼母本和棒眼父本杂交,F1全部是圆眼,说明控制果蝇眼形的圆眼是显性性状。(2)若F

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3)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则控制圆眼、棒眼

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区段,但是不可能位于III区段,因为III区段是Y染色体所特有的,在X染色体上是没有等位基因的。(4)(3)的结论是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

的Ⅱ-1区段,也有可能位于X和Y染色体的I区段,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可用F2中棒眼雄果蝇(XbY或XbYb)与F1中雌果蝇(圆眼XBXb)交配,获得棒眼雌果蝇(XbXb)个体。取子代中的棒眼雌果蝇(XbXb

)与野生型圆眼雄果蝇(XBY或XBYB)交配,观察子代的表现型。①若圆、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Ⅱ-1区段,则XbXb和XBY杂交的后代中雄蝇全为棒眼,雌蝇全为圆眼,所以若子代有棒眼果蝇,且全为雄蝇,可说明圆、棒眼基因位于X染

色体的Ⅱ-1区段。②若圆、棒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上,则XbXb和XBYB杂交的后代中雌雄蝇全为圆眼,所以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说明圆、棒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上。【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分离定律以及实验分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

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