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47.865 KB
  • 2024-09-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7)页,47.86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5275b693ff3a78ef047890ee1ad4b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教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古至今,各民族都为祖国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和“一体”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内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辩证和谐的共同体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

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不过,这些民族从来不是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状态出现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共同体,此即“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56个民族这个“多元”在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得到充分体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的历史。在外来侵

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各民族总是能够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

出的统一性。(摘编自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材料二: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会从多元走向一体。统一性不是单一性的无穷复制,而是差异性的多样和谐。约6000-8000年前,中国就呈现出六大文化区

系,“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彼此影响。夏商周时期,周边林立的万千邦国,进一步向中原聚拢,形成华夏居中、四夷居边的天下格局。秦汉建立大一统国家制度,却并未打断多元文化的融入。周边族群不断进入中原,不但带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还深刻影响了华夏的制度与文化样态。许

多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重要制度,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统一度量衡与税收,建设全国性的交通路网,将经济互补的各区域各族群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跨区域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持续不断,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族群界限逐渐消泯。中华大地从不缺乏多样性,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但无论如何

多元,总追求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这一切不是基于族群文化可以解释的,而是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来决定的。多元保证“可大”,一体保证“可久”。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共同信念。“国土不

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是中国人牢不可破的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古代中国,大一统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天下被当作最高政治理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却无一例外地拥有“定于一”的政治共识。从秦汉至明清,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

原,都主动认同大一统,以此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汉朝人说“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隋朝人说“协同内外,混一戎华”,元朝人说“天下一家,一视同仁”。即使分裂时期的政权,也没有放弃对统一的追求,如前秦苻坚志在“混六合为一家”

,金朝声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等。与此同时,凡是削弱了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往往会被改造。如辽、金不断废除部落联盟制,推行中央集权的科层制,明清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正因为这种共同信念,尽管中华文明历经朝代更迭、屡遭战乱磨难、几经家国分裂,但国家统

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国家一旦混乱,就会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为什么中国

人追求统一?因为中国是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族群多元、宗教多元、区域差异极大的大国,只有国家统一、集中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人口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稳定秩序和统一市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聚合成统一的中

华民族,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担纲实现。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大一统政

治转化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一盘散沙的近代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依然是全国一盘棋,这之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质。(摘编自邵磊《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且都基于相同的历史背景进行论述,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B.材料一认为,中华民族各民族从来不相互隔绝、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始终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

。C.材料二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点明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命运所系的观点。D.材料二指出,我国制度优势是全国一盘棋,这与《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中

的观点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鸦片战争使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但各民族同仇敌忾,最终共同保卫了国家。B.“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混六合为一家”之说,证明大一统自古即是政治共识。C.无论是辽金时的部落联盟制度,还是明清时的土司制度,

都削弱了国家统一性。D.作为一个组成复杂的大国,中国只要国家统一、集中领导,就能有效应对各类风险。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增强了文章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B.材料一第二段承接第

一段,具体论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C.材料二第一段举夏商周、秦汉的例子,以证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一统制度。D.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4.请简要分析材料

二画线句“多元保证‘可大’,一体保证‘可久’”的内涵和作用。(4分)5.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对于当下青年学生实现肩负的使命与担当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春

蚕记苏沧桑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

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电。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地

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蹚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采桑图前,画中的年轻男子趴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

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在黄昏的桑田里,没有戴鵀鸟,也没有踩着桑梯爬上桑树如鸟儿般歌唱的采桑女们。空中一匹骏马形状

的晚霞飞驰在桑林之上,雨后粘成一团的湿气,被一声声锐利的“咔咔”声啄破。骏马,沈桂章看不见,如果有戴鵀鸟飞过,沈桂章也看不见。他抬着头,“咔咔”地剪着桑枝,眼睛看向虚无。花甲之年的脸藏在一顶灰布帽下,很瘦,身上是一件印着一行小字的蓝布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军绿色的旧解放鞋,

①整个人显得有点旧。他的头循着声音转向我们,白亮的目光无着无落。几年前,他的白内障手术失败,几近失明。干杂活农活,采桑养蚕,倒是一点都不妨碍,如他所说,手感在的。这一片桑林,喂养着家里三张半蚕种、十万条蚕,桑叶一采完,就要赶在天黑前将桑枝剪完,否则,枝条就老了,不好剪

了。邵云凤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顺势一铰,一枝枝桑枝,②瞬间臣服在她两条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一棵桑树有七八根桑枝,她五六秒就能完成,而我用了两分钟,虎口已被压出一道道深红的印。这些印她也有过,十三岁就有过,岁岁年年,如

今早已变成了老茧。夕阳挂在一棵桑树上,她“咔咔”剪下去,夕阳没有掉,掉落的是一颗颗发紫的熟桑葚。桑葚很甜,他们没空吃,白白掉在地上,每一棵桑树下的泥地都被洇染成了紫色。从蚕种孵化到收蚕茧,时长约一个月,每天三点起床,四点半喂好蚕,天一亮去地里采桑

叶,采好桑叶再回家吃八十岁老母亲烧的早饭。二十四小时要喂三四次,其余时间采桑,剪枝,整理桑叶,晚上九点多喂好蚕,十点多睡觉,一天睡四五个小时。最辛苦的,是三天之后,蚕快要做茧了,像一垄垄正在灌浆的水稻丰收在望,桑叶要

喂厚一点,照料得要更勤一点。这是“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的一个月,也是担惊受怕的一个月。第一怕,是断粮。几年前,秋蚕将熟,整个杭嘉湖地区所有桑叶都被虫吃了,好不容易养大的蚕,到了最后一周活活饿死,几乎绝收。怕蚕宝宝生病,僵掉。怕蚕茧卖不掉,十五天后就会变蛾,

咬破蚕茧,茧子就废了。怕蚕茧卖不出好价钱。沈桂章是名闻方圆百里的养蚕能手。他当过兵,当过村支部委员,办过水泥厂、福利厂,养蚕养了几十年,以前每年要养十几张蚕种,楼上楼下七间蚕房。人们只道他蚕养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窍门是有的,主要还是用心,平时桑叶铺得薄一点,

蚕间隔得稀疏一点,这就意味着要勤喂,多花工夫。③和江南大地上无数养蚕人家一样,勤快,是本分。“我们这一代人养好了,就不养了,儿子他们不会养了,太辛苦了。”他声调平淡的话语将被暮色吞没时,我用力抓住它,心中黯然。是啊,五年后十年后多年以后,还会有集体合作社和蚕桑基地继续养

蚕,有桑基鱼塘长久的保护传承,但散落民间的养蚕人家恐怕真没有了。“你们也不希望儿子养吧?换作我是你,也不想儿女那么辛苦。”我说。“对啦!你说得太对了!”他的声调骤然高起来,显得很兴奋,仿佛遇到了知己,说出了他最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如他所说,现在条件好

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挣钱,养蚕实在太辛苦了。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水域倒映着最后一缕霞光,也倒映着一板车桑叶和两个人: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

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④通往家门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满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开满了迎他们回家的鲜花。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部分,“我”进入桑林,激发丰富想象,桑蚕与自我、中国文化、

人类文明融合,视野渐次扩大。B.第2段提到“采桑图”,作者想象康熙站在此图前的感受,传达出欢快气氛,表达农业文明对太平图景的祈愿。C.沈桂章和作者都认为,民间养蚕人家终将消失,因养蚕太辛苦,下代不愿继承家业,它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D.文章结

尾部分,将人物放置在环境中加以描写,画面感极强,有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浑厚、深远意境。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用“旧”字,既写沈桂章的年老消瘦,又写穿着的简朴时,还蕴含言外深意。B.句子②运用比拟,把人和劳

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融为一体,形象性和抒情性兼具。C.句子③中,养蚕人的品质也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用判断性短句,突出庄重的语气。D.句子④中“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呼应前文重复强调,表意相同。8.进入桑林和晚归路上,作者为何都选择“船”这一意象来设喻?(4分)9.作者认为

散文创作应该是“有中生有”(前一个“有”指生活的真实,后一个“有”指文学的真实)。如果你是L中学文学社的社长,你将如何向社员阐释作者的这一创作主张。结合文本,请列出发言稿的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故

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慕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

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途,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

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

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

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公薨,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选自苏轼《醉白堂记》)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

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③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④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王周公旦。③陂(bēi):池塘,水边。④傃(Sù):向,沿着。10.材料

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的字母依次写在横线上,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处己也A厚B其取名也C廉D是以实E浮于名F而世诵G其美不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仅仅,与《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

舟”中的“独”意思不相同。B.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终苟免而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C.贤,贤德,与《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中的“贤”意思相同。D.适,恰好,与《与妻书》中的“适冬之望日前后”中“适”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A.天下读书人感到疑惑,他们不明就里,认为韩公与尹伊、周公相比,也可以毫无愧色,但他却还羡慕白乐天。B.苏轼认为上天降任于韩公这样的人,让他们因此终身生活在忧患和利害相交中,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C.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

安定天下,晚年辞官而不得,世人又不感恩于他,此时,韩公羡慕白乐天不足为怪。D.材料将韩公与白乐天、古代君子与后世君子作对比,意在表明韩公不仅才华、功勋出众,而且道德高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8分)(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2)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14.古人喜欢借堂、亭等建筑寄寓心意,请写出材料中“醉白堂”“放鹤亭”各自寄寓的含意。(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

成15~16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

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B.“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

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恬静清新的意境。C.“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留下了无限的情思和遐想。D.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的境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

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16.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拟行

路难·其四》以“水”喻人,比喻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两句是:“,”。(2)《红楼梦》中的护身符歌谣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在《阿房宫赋》里表明阿房宫规模庞大的句子是“,”。(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仍然灭亡

的原因的是“”。赵国多次击退秦国却自毁长城,作者感叹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

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①,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

气。他讲得很天真,甚至很诚恳;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也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②。沈先生教创作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③,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

,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④,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

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18.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就事论事,不过度发挥。B.他住了三天就走了,我来不及见

他。C.新的国家领导人就职典礼开始了!D.就算他亲自来了,我也是这个意见。19.“举一隅而三隅反”这句古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标点符号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处错误,请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3分)(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以下来自《红楼梦》的文字,完成21~22题。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

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乙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

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21.甲文画横线句子中“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很不和谐;在语序上,“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说说作者这样调遣词语的好处。(5分)22.请结

合材料简要分析乙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事物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2)《礼记》云“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上两则古典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答案1.B项,“始终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2段“各民族在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可知,各民族是发展各自的文化传统而非始终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2.D项,“中国只要国家统一、集中领导,就能有效应对各类风险”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3段“只有国家统一集中领,才能….”可知,选项变必要条件为充分条件。3.C项,“以

证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一统制度”说法错误。材料二第1段举夏商周、秦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了一体;且“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一统制度”也不准确,原文是说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许多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重要制度”。4.(1)“多元保证‘可大’”指中华大地

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这些多样元素使得中华民族包罗万象,不断壮大(1分);“一体保证‘可久’”指中华民族内部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既多样又和谐,这促使中华民族得以长久发展(1分)。(2)这句话用

整句..(1分)的形式,总结了中华民族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的原因(1分),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增强了语势。5.(1)有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存的共同体,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

求和文化认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起源和发展也体现出多样与统一的辩证关系。(2分)(2)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统一。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历经坎坷,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且国家混乱会导致人民遭受深重灾难,青年

学生需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统一,将其作为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2分)(3)有利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一个国家只有强大,才能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青年学生无法置身事外,唯有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才能

帮助我们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每点2分,概括分析各1分)6.C项,“沈桂章……认为”说法错误。民间养蚕人家可能会消失,而这种消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这是作者的看法,不是沈桂章的看法。沈桂章只是不愿自己的儿子再养蚕,也知道自己的

儿子不会养蚕。7.D项,“表意相同”说法错误。两处描写的内容相同,但表意不同,第一处是烘托沈桂章夫妇忙碌紧张的劳作;第二处是以此为喻体,对沈桂章式的劳动人民和劳动本身的诗化赞美。8.(1)桑田之间是大片水域,“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

。(2)入桑林的比喻,表现作者贴近大地,虽行走艰难,但掩不住兴奋和诗意。(3)晚归路上的比喻有象征意味:人生的“船”经历风浪,满载收获归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每点2分)【解题思路】由“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

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可知,因为“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作者自然联想到了与水有关的船,所以“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由“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瞠过一浪一浪的碧波”可知,这里把“我”和沈

桂章夫妇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桑树林比喻成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既写出了行走的艰难,“碧波”也表现了作者掩不住的兴奋,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由“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用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

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可知,这里把沈桂章夫妇拉板车回家的场景比喻成晚归的船,形象生动;同时还具有象征意味,拉满劳动成采的板车要经过一大片水域才能到家,象征着人生的“船“要经历风浪,才能满

载收获归来。9.①文中对江南风物和养蚕人生活劳动场景的描绘都是实录。②在现实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塑造以沈桂章夫妇为代表的坚守土地的传统劳动者形象,以此表达对劳动及传统美德的赞美。③两个“有”存在因果关系,正是对生活的真正融入才能生发真实的感

悟。文中“我”是劳动的参与者、记录者.从而也是最真切的感受者。④这一主张集中体现散文创作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重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学理念。10.BDF“也”并不是句末语气词,而是在句中表停顿,“其处已也厚”“其取名也廉”结构一

致,分别于“厚”和“廉”后断开,即B、D两处断开。“而”字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且“浮于名”是“实”的谓语,不能断开,即应在#处断开。11.AA项,正确。仅仅;特意、特地。B项,错误。如果;苟且、暂且。C项错误。贤德;形容

词用作名词,贤德的人。D项,错误。都是“恰好”的意思。12.C“世人又不感恩于他”说法错误。由材料一第2段中的“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羨于乐天,无

足怪者”可知,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辞官不得,非常羡慕白乐天。没有“世人不感恩于他”这一前提条件。13.(1)思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我夸耀,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我轻视。注:多:夸耀,赞美。少:轻视。既……亦……:既

……也…。(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2)任由它们自由飞翔,有时在池塘边的田地站立,有时在万里云海之外飞翔。注:纵:放任,任由。如:到,往,去。或:有时。(每字1分,句意通畅1分)14.醉白堂:①表达主人对白乐天的羡慕以及想做一个寻常普通人的心愿。②寄寓自己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

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的人生情怀。放鹤亭:寄托作者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每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的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他)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把它作为醉白堂之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

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什么道理呢?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笑着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忠献公)是想做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够啊。

上天降生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全部满足这些需求,那么人们的要求将没完没了。因此他终身处于忧患的环境之中,行走在利害相交的道路上,这难道

是他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已经辅佐三个皇帝安定天下,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让他继续任职,不放他走。在这个时候,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一生和忠献公比较,看他们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谁拥有

什么谁欠缺什么,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韩公)以文韬使天下太平,以武略平定叛乱,出谋划策安定社稷,却不居功自傲。急于招贤才,不吝啬爵位利禄(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士子们并不知道是出于他的恩情。勇敢征

战英明采断,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他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的。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居家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的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粮仓里有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

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在当世见到成效,而文章风采流传后世。不管穷达得志与否,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是忠献公和白乐天共同拥有的。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我夸耀,也不因为自已所缺少的而自我轻视,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当他在酒醉

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责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的君子们,他们把谦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追求的是廉直的名声。因此他们的仁爱忠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名声,世上的人将他们的美德代代传流,从不厌倦。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

他仰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说自己要赶上老子彭祖,却把自已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为圣人,白圭自比为禹,司马长卿自认为是蔺相如,扬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

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请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忠献公死后,已经埋葬了,忠彦把这件事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材料二:熙宁十年的秋天,

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被水淹到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异的地方,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造了一所亭子。彭城的山,山冈与丘岭从四面合拢

,隐约像一个大环,唯独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几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交加天色或明或暗时刻,俯瞰仰望,山间景象变化万千。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由它们自由飞翔,有时在池塘边的田地站立,有时在万里云海之外飞翔,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15.C,“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错误,应为揣测语气,表达作者猜

想朋友是否在想念自己。选项赏析不正确。16.情和景的关系:见景生情....。(2分)感情纽带的意象:“风荷..”。(2分)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过渡到家乡的荷花,很自然地过渡到怀乡..之情,不着痕迹。(2分)17.(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8.A【解题思路】文中“就”是介词,A项,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B项,副词,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C项,动词,到,开始从事。D项,连词,与“算”组成词语

,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相当于“假如”“即使”。19.B“举一隅而三隅反”强调善于学习的人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根据“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终生受用的”可以推知,②处强调听沈从文先生上课,要活学

活用,融会贯通,而孔子的学生听孔子上课,正是如此。20.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解题思路】分号表示并列关系,“他讲得很天真,甚至很诚恳”写出沈先生讲课的特点,

后文的句子是另一个意思,所以“诚恳”后应该用句号。“诚恳”意思是真诚恳切,“天真”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天真”比“诚恳”层次更高,“甚至”表递进,所以“天真”与“诚恳”语序不当,应调整顺序。“终生受用”和“受益匪浅”是递进关系,“也”表并列,所以应将“也”改成

“而且”。21.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2.分.).,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2.分.)“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符合从形到神、从外到内的逻...........辑顺序...。(1分)22.①比喻.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使读者更真切的感受人物形象。(加点字1分,分析及效果1分)②衬托..: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

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玲珑、.....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弱美丽、惹人怜爱。突出了外在的姿态和内在的性格特点,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点字1分,分析及效果1分)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体部分由两句名合组成。孟子的话着眼于个体事物

,强调保持事物个性特征的重要性。每种事物,小到一花一草、一个人、一个团队,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礼记》中的话则进一步揭示了宇宙、自然存在的基本精神,即万物包容共存,共同发展。这既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

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共处之道。孟子重视事物的多样性,《礼记》强调的则是万物共存、协同发展。写作时,应注意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写个人与个人的相处之道,也可以写国与国(不同文化、民族等)的相处之道。写作任务

方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学生结合两则名言的内涵行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言稿”规定了写作的文体。【立意】①尊重差异,共同发展;②兼容并包,和谐进步;③文化多元,和而不同;等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