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386.408 KB
  • 2025-01-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9)页,386.40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4e8405b2e8f46ff3e8bf08490d578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命题: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仙居县城峰中学审题:玉环市玉城中学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

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选择题部分(共50分,共25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选项)1.山东

又称齐鲁大地,关于该省简称“鲁”而非“齐”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鲁在周代各诸侯国中,是“宗邦”“望国”。该学者认为山东简称“鲁”是因为()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度D.声望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邦”“望

国”所学知识可知,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望国”,而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的“宗邦”“望国”的含义不符,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社会

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排除C项;声望高与材料中“宗邦”“望国”的含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秦朝的政治制度()A.中央集权B.皇帝独尊C.皇位世袭D.皇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秦朝政治制

度“皇权至上”的特点,表明权力的高度集中,大小事听命于皇帝,D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排除A项;皇帝独尊指的是“朕”、“玺”等只准皇帝使用而百姓不能用,排除B项;皇位世袭指的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

袭,排除C项。故选D项。3.浙江,简称“浙”,历史悠久。请将下列浙江行政区划图按历史发展先后排序()A.②③④①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①

江南东道,是唐代地方监察机构,其地辖为今江苏省苏南、上海、浙江全境及安徽省徽州,后天宝初年从岭南道划入今福建省辖区;②两浙路是北宋时期一个地方行政区;③会稽郡和闽中郡是秦朝设置;④丹阳郡、吴郡、会稽郡是汉朝时期设置。故浙江行政区划图按历史发展先

后排序是③④①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研究发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总统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这一转变表明()A.革命派的建国范式发生了变化B.法国的政体更适合中国C.孙中山的个人追求发生了变化

D.美国的政体仍有历史局限【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总统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了防止袁世凯任总统后权力过大,遂以法国议会制、责任内阁制限制其权力,这

说明革命派的建国范式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法国政体和美国政体都是民主共和制度,排除BD项;孙中山的个人追求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C项。故选A项。5.这种带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商量办事等浓郁特色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共产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融合的“天才创意

”,也是其长期执政的秘密所在,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材料所讲的政治文明的贡献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种带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商量办事等浓郁特色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共产的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融合的‘天才创意’”可知,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各民主

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

料不符,排除C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让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治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李氏皇族定为一等,外戚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到了武则天时

期,在新兴庶族地主主持下,重新编撰的《氏族志》中将武氏定为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A.受到科举制的影响B.门第观念的根深蒂固C.武则天的强势推动D.九品中正制的部分恢复【答案】A【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太宗时突出外戚和大士族的地位不同,武则天任用新兴庶族地主主持编撰《氏族志》,主要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等级,反映出科举制影响了社会关系,A项正确;门第观念的根深蒂固与“(《氏族志》的编写)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不符,排

除B项;武则天的强势推动并非《氏族志》基本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的原因,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部分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明代,官员考核制度中有一项规定“三年一考,九年三考,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以定黜陟。”

请问该项考核制度()A.考满B.考察C.上计D.稽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年一考,九年三考,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以定黜陟”描述的是明代的考满制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考察,排除B项

;上计制度与材料描述内容不符,排除C项;稽查并非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近代中国有一部法案这样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均有考试资格。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具有教育部承

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者,审查合格。下列关于该法案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是A.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B.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D.标志着孙中山

文官考试思想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中华民国国民,均有考试资格。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私立大学独立学

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者,审查合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中的规定,而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是《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所以C项符合题意,选择C

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考试法》对参加文官考试有具体的学历和能力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考试法》的颁布,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9.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

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人员中属于干部队伍的是()①政协委员②国企高管③文联主席④公办中小学教师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干部是指党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军

队中担任公职或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其中①政协委员、③文联主席属于公务员,是干部队伍;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高管、④公办中小学教师属于事业编都是干部队伍;故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春秋时期,郑

国子产“铸刑书”后,晋国叔向写信责备子产公布刑书会使得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礼仪道德。然而,仅23年后,叔向自己的祖国即晋国的赵鞅、荀寅也“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B.法治战胜了德治C.刊布刑书符合历史的

发展趋势D.叔向言行不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后,曾遭到晋国叔向的责备;但仅23年后,叔向自己的祖国即晋国也出现了“铸刑书”,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刊布刑书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

现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法治与德治之争,无法得出“法治战胜了德治”的结论,排除B项;“叔向言行不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晋国出现了铸刑书,而不是叔向铸刑书,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律疏议》里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

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种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定位“十恶”,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有的甚至还对犯罪行为的对象、方式、具体情形等进行了列举。这体现唐朝法律()A.是礼法结合的典范B.开始儒家化C.受

到理学广泛传播的影响D.开始引经入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法律中涉及到的“十恶”都是与伦理相违背的罪行,并对每一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说明唐朝的法律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化的功能,是

礼法结合的典范,A项正确;在唐朝之前已经开始儒家化,排除B项;理学产生于宋朝,排除C项;秦汉时期就已经引经入律,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列不属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和思想控制的是()A.《圣谕十六条》

B.《永乐大典》C.大兴文字狱D.《圣谕广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

界最大的百科全书,B不符合题意,选B项;《圣谕十六条》颁布于康熙时期,A项与设问不符,排除A项;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专制,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圣谕广训》颁布于雍正时期,D项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康熙)谕曰:“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

。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会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未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下列不属于康熙目的的是()A.开化民智B.加强思想控制C.重视基层教化D.国家治理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重视用教化治理国家

,强调“尚德缓刑,化民成俗”,并非为了开化民智,A项符合题意;加强思想控制是康熙等封建统治者重视教化百姓的目的之一,排除B项;重视基层教化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排除C项;国家治理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与“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

先”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4.马丁·路德曾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使是天使。凡不能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由此可知()A.改革后的基督教具有排他性B.宗教改革反对权威C.宗教改革具有阶级局限性D.马丁·路德向往独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的言论

表明他的宗教主张变得独断而失去了理性,强制他们信服自己的主张,D项正确;材料体现马丁.路德的言论具有独断性,不是基督教具有排他性,排除A项;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宗教改革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且材料不能体现阶级局限性,排除C项。故选D项。15.1978年

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A.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

程B.民主法制建设曲折中前进C.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D.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重要里程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革”之后,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改变了以往先规定义务再规定权利的做法,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反映了民主法治进步的一面;但同时也保留了“文革”中离开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四大”权利,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B项

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启,排除A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特别是1982年宪法颁布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排除C项;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有不足之处,无法体

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重要里程碑,排除D项。故选B项。16.雍正曾说:“中国(此指汉族地区)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下列哪些属于“塞外一统极盛于我朝”的原因()在①设置宣政院②联姻③平定叛乱④册封

达赖和班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是清朝皇帝,“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强调的是清朝对边疆治理的成就。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了对漠南蒙古的控制,所以②符合题意;清政府平定过准噶尔贵族叛乱、

大小和卓叛乱等,所以③符合题意;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所以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②③④均符合同意,B项正确;元朝设置宣政院,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所以①不符

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7.《明史》记载,洪武四年,朱元璋曾跟他的大臣们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将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列为不征国。材料主旨意在说明明代对外关系()A.由开放走向封

闭B.坚持以和平交往为主C.对外贸易转向以陆上贸易为主D.区别对待其他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海外蛮夷之国如果为患中国,必须讨伐;如果对中国不构成威胁,则不能动不动就兴兵征讨;且将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列为不征国。由此可知,材料

主旨意在说明明代对外关系坚持以和平交往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封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贸易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坚持以和平交往为主,不能说区别对待其他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18

.在拿破仑执政后期,当他成为欧洲的征服者和霸主以后,法国所进行的战争,已经不是给欧洲各国人民解除封建制度的桎梏,而是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战争负担和苦难。因此,曾经获得部分解放的人民不希望法国再来压迫他们。材料旨在说明()A.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B.拿破仑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沉重

的负担C.拿破仑战争没有真正打破欧洲人民的封建桎梏D.拿破仑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已经不是给欧洲各国人民解除封建制度的桎梏,而是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战争负担和苦难”“曾经获得部分解放的人民不希望法国

再来压迫他们”可知,拿破仑前期战争是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拿破仑后期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拿破仑帝国的铁蹄踏遍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民族压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

拿破仑帝国的灭亡,D项正确;A项是拿破仑战争的积极影响,但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B项是拿破仑后期战争的影响,但不是本质,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9.维也

纳体系建立半个多世纪后,俾斯麦对来访的日本使团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皆属表面现象,实际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法,谓之保全列国权利之准则,然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更动;若于己不利

,则幡然诉诸武力,固无常首之事”。由此可知,当时的国际关系()A.深受国际法的影响B.基本局限于欧洲C.带有大国强权色彩D.实际上并不采用国际法【答案】C【解析】【详解】俾斯麦指出,在当时的维也纳体系中,各国表面上“礼仪交往”,实际上是“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国际法只是大国用来

争夺利益的工具,反映出19世纪的国际关系带有大国强权色彩,C项正确;深受国际法的影响与“于己不利,则幡然诉诸武力”不符,排除A项;19世纪的国际关系已不再局限于欧洲范围,排除B项;实际上并不采用国际法与“若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更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传统国际法

历来把“诉诸战争权”看作是主权国家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利,巴黎公约则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这里的“巴黎公约”指的是()A.《国际联盟盟约》B.《非战公约》C.《巴黎条约》D.《凡尔赛和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巴黎公约则第一次从法律

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约应该是《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

的意义,B项正确;《国际联盟盟约》为建立国际联盟而制定的规则,它对国际联盟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排除A项;《巴黎条约》指一系列在巴黎或凡尔赛签订的战争和约,排除C项;《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排除D项。故选B

项。21.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前提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材料并未强

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中国在1954年就已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22.1949年3月七届

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的活动余地。”毛泽东所描述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不结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留势

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的活动余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所描述的外交方针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C项正确;“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清初帝国主义在华

势力无关,排除A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与清初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无关,排除B项;不结盟外交的核心本质是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与清初帝国主义在华

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

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个理论的提出,表明()A.当时的国际势力三足鼎立B.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C.中国外交开始走向结盟D.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的【详解】由材料关键信

息“1974年”“三个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逐渐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中日、中美相继建交,B项正确;三足鼎立是指美国、日本、欧共体,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结盟,排除C项;

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24.5次出访、两大洲、8个国家、4场国际会议、百余场双多边活动,这一组数字串联起了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材料表明()A.中国积极开展周边外

交B.中国积极开展大国外交C中国国际地位仍然很低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到世界各地,参加各类外交活动,反映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D项正确;中国积极开展“周边外交”与习近平出访两大洲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国只积极开展

大国外交,排除B项;中国国际地位仍然很低与史实、材料均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5.在英国议会的授意下,来自北美八个殖民地的代表召开会议,商讨由英国议会在北美设立殖民地“中央政府”,全权处理殖民地事务,

以对抗法国的扩张。为促使各殖民地通过这项决议,1754年富兰克林创作了这幅漫画。但是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这幅漫画一再被报纸广泛登载,用以表达各种意图,例如反印花税、反英国殖民主义、呼吁北美独立战争等。“肢裂的蛇”这一形象俨然已成为殖民地时代美国社会状况的形象代言,反复被人引用。在今天,这幅漫画的

意图常被解释为富兰克林号召英属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反对英国。由此可以看出()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更多史料的佐证B.历史解释往往与历史事实相违背.C.相同的史料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的解释D.历史记录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美独立战争前,为呼吁北美各个殖民地联合抗法,并说服英国政府支持殖民政府,富兰克林创作了名为《JoinorDie》的漫画;但在随后的二十年中,这幅漫画一再被报纸广泛登载,用以表达各种意图,例如反印花税、反

英国殖民主义、呼吁北美独立战争等。“肢裂的蛇”这一形象俨然已成为殖民地时代美国社会状况的形象代言,反复被人引用。在今天,这幅漫画的意图常被解释为富兰克林号召英属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反对英国。由此可以看出相同的史料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的解释,C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同一幅漫画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与“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更多史料的佐证”的说法不符,排除A项;“历史解释往往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史记录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文献来记录过去的某一事情,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共4题,2

6、27题各10分,28、29题各1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

的统一政策,制定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材料二康有为在

《日本变政考》中说:“既知比较宇内大势,国体宜变,而旧法全除,宜用一刀两断之法。”维新派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这就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184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

都有所涉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他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但是康有为等人却以其名声太臭加以拒绝。——许跃宇:《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析戊戌变法》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1)

结合所学分析两则材料中的变法运动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概括总结中华民族延绵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变法的成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1)相似之处: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都出现了阶级关系的变化;都处于社会转型的潮流之中。重

要原因:农耕经济发达;政治统一;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等。(2)原因:(1)操之过急。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而“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184条之多。(2)缺乏强有

力的领导团体,未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商鞅变法有秦孝公做坚强的后盾,制定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且贯彻执行;而戊戌变法徒有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支持,且变法措施如一纸空文,无法执行。(3)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而戊戌变法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而失败。【解析】【小问1详解】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崛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处于中国向近代转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由此可得出,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都出现了阶级关系的变化;都处于社会转型的潮流之中。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耕经济发达;政治统一;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等方面概括总结中华民族延绵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小问2

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一二“……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184条之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光绪帝变法操之过急。由此可得出,操之过急。商鞅先

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而“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184条之多。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定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

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有184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

都有所涉猎……”,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且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未能贯彻执行。由此可得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团体,未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商鞅变法有秦孝公做坚强的后盾,制定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且贯彻执行;而戊

戌变法徒有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支持,且变法措施如一纸空文,无法执行。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商鞅变法中的“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相比,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27.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劳动者阶层的第三等级——市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的殿堂,成为与封建诸侯、教会贵族有同等发言权的政治势力之一。而国王则明显地凌驾于这三种政治势力之上,是政府的最后决策者。但封建诸侯、教会贵族和城市市民又各有独立性的地方权利,国王利用三者间的矛盾制约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而封建

诸侯,或教会贵族,或城市市民,也利用国王同其他方的矛盾,来约束国王。——陈文滨:《中世纪西欧多元政治的形成及发展》,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材料二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

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美]托克维尔著,董良果译:《论美国的民主》(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描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和名称,并概括形成这种制度的背景。(2)概括美国联邦宪法的主要内

容,结合所学,如何理解“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个观点。【答案】(1)国家和名称:法国、等级君主制。背景: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城市自治运动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王

权逐渐强大。(2)内容: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共和制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等。理解:1787年的美国联邦宪法以权力制衡为基本原则,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和民主制度,为美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只适合美国国情,

如果一味照搬,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由此可知,美国的政治制度并不是现代国家的唯一治理模式,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确定基于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解析】【小问1详解】国家和名称:根据材料“作为劳动者阶层的第三

等级——市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的殿堂,成为与封建诸侯、教会贵族有同等发言权的政治势力之一。而国王则明显地凌驾于这三种政治势力之上,是政府的最后决策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政治制度是法国的等级君主制。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

壮大;城市自治运动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王权逐渐强大等方面概括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小问2详解】内容:根据材料二“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权力制

衡原则;共和制原则;人民主权原则等方面概括美国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联邦宪法的内容、作用及适用性等方面理解“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个观点。28.合适的选官制度,是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材料一这批功臣在文帝之初尚存百分之四十六,但经过文帝统治的23年时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去世,延续到景帝时只剩下五人,仅占原封侯者143人的百分之三点五;逮乎武帝时期,便呈现出“元功宿将略尽”的局面。这些功臣的后代,虽说都承袭了

前辈的爵位,身居朱紫之列,但由于骄逸腐化,“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故当武帝后元之年,也已经“靡有孑遗,耗矣”!因此,武帝时改革选官制度,较文帝时更具有紧迫感,同时阻力也大大减少。——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述略》材料二如果说常任文官的出现,是为了克服政党分赃造成的政府频繁换班的弊病,这一改革产生于英国政府内部的实践;那么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竞争考试原则,则是借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取士的做法。同时也从英属印度殖民地——东印度公司的行政管理实践

中汲取了某些有益的经验。——周敏凯《比较公务员制度》(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影响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因素以及文官制度的特点。(3)关

于科举制度的评价,一直都有两种观点:①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也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②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请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述。【答案】(1)原因:官员队伍严重不足;旧的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改革阻力减少。影响:察举制的实行,使汉武帝时期大量人才为政府所用,推动了西汉的繁盛;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2)因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维护政治稳定英国政府的改革;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借鉴东印度公司的管理经验;工业革命的发展。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突出通才;文官常任;全面考察。(3)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观点。论证: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

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由此可见,科举

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

慢,遏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来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弊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

料一中“(汉初的功臣)绝大多数已经去世”“武帝时期,便呈现出‘元功宿将略尽’的局面”“(功臣的后代)骄逸腐化,‘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可知,官员队伍严重不足;根据“武帝时改革选官制度,较文帝时更

具有紧迫感”可改革选官制度存在弊端,迫切需要改革;根据“阻力也大大减少”可知,改革阻力减少。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察举制的实行,使汉武帝时期,大量人才为政府所用,推动了西汉的繁盛,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2)因素:根据材料二中

“为了克服政党分赃造成的政府频繁换班的弊病”可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维护政治稳定;根据“英国政府内部的实践”可知,英国政府的改革;根据“借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取士的做法”可知,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根据“从英属印度殖民地——东印度公司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汲取了某些有益的经验”可知,借鉴东印度公

司的管理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基本原则之一公开竞争考试原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治中立,突出通才,文官常任,全面考察。(3)论

述:首先,阅读材料,分析两种说法,明确个人观点,如通过综合“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也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等,可得出肯定、赞赏科举制的观点;明确个人观点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展开分析,论证观点

的合理性,如结合科举制对于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阶层流动等,得出科举制值得肯定的结论;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表述准确。29.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统治的工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法学家耶林《罗马法的精神》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目录序言第一章总纲(20条)第二章国家机构(64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3条)序言第一章总纲(32条)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4条)第三章国家机构(79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3条)19

54年1982年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因此,宪法在体例设计上要体现这一原则。从逻辑上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

务”一章与“总纲”有密切联系,连着写也比较合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宪法也把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列在对国家机构的规定之前。——《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材料三在理论上,法律总是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不取决于这个或那个人的思想,而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

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所有法律都是某个阶级以普遍性的名义确立的,法律是掌权者的财产。他们的法律就是所有人的法律。——[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的具体所指,并用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来简要解释“唯有法

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2)据材料二,指出1982年宪法做了哪些调整;并结合所学解释如此调整的原因。(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西方国家的法律如何体现“创造者的世界观”。【答案】(1)三次征服:武力征服是指武力建立罗马帝国;宗教征服是指基督教成为欧洲等地主要

的宗教;法律征服是指建立庞大的罗马法体系。罗马法的征服最为持久的理解是:影响缓和罗马社会矛盾,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法律武器;对当今欧洲乃至世界的法制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2

)调整:宪法结构调整,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放在国家机构相关介绍之前;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原因:“文革”结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改革开放,社会发

展面临新问题;社会发展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世界联系加强,各国法治相互借鉴交流。(3)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统治者的阶级属性。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一系列立法,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但英国议会的选举权在长时期内仍有财产资格的限制

,议会和法律本质上体现了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维护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但宪法中明显保留了黑人奴隶制等,体现了明显的阶级性;法德等国的近代宪法也都打上了明显的阶级烙印。由此可见,法律是统治阶级维

护其统治的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解析】【小问1详解】三次征服: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可知,武力征服是指武力建立罗马帝国,宗教征服是指基督教成为欧洲等地主要的宗教,法律征服是指建立庞大的罗马法体系。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罗马法缓

和社会矛盾、维系帝国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法律武器,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小问2详解】调整: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

权产生国家机构”可知,宪法结构调整,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放在国家机构相关介绍之前;根据材料二“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得出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材料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可知,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与义务”。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从“文革”结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改革开放,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社会发展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世界联系加强,各国法治相互借鉴交流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

所有法律都是某个阶级以普遍性的名义确立的,法律是掌权者的财产。他们的法律就是所有人的法律”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出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统治者的阶级属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法律的发展及中国古代的立法等

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375082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