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3.26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2f3394af63c8ed0812ae5103e37e92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大附中2025届高三8月自主复习检测练习地理命题人:高三地理备课组审题人: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
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图为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南极科考站()A.中山站濒临太平洋B.秦岭站位于长城站西南方向C.大多数位于西半球D.昆仑站距南极点约500千米
2.秦岭站开站时()A.是当地观赏极光最佳期B.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正值我国立春节气附近D.当地日出东北方向【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中山站濒临印度洋,排除A;秦岭站位于长城站
西南方向,B正确;我国五个南极科考站中四个科考站位于东半球,只有长城站位于西半球,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昆仑站的纬度大约为80°S左右,距离南极点相差10度,每相隔一纬度的经线长为111千米,因此,两者相差1110千米,D错误。故选B。【2题详
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出现极昼现象,无法观测到极光,A错误;此时在近日点(1月初)之后,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错误;此时正值我国立春节气附近,C正确;
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日出东南,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视运动轨迹变化规律也与太阳直射点有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
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湖啸是由岩崩、滑坡、地震甚至风暴所引发的湖水产生类似海啸的“巨浪”,破坏力极强。研究人员以某大型水库区域作为模拟案例,进行了潜在湖啸灾害的预演和分析。图为大坝和滑坡体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水库所处位置河流流向
为()A.自西北流向东南B.自东南流向西北C.自东北流向西南D.自西南流向西北4.能对滑坡体微小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对灾害进行预测、分析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A.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5G数字系统C.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地理信息系统D.5G数字系统、遥感系统【答案】3.A4.C【解析】【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河流发育于山谷中,据图及指向标可知,山谷线的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且据等高线数值可知,图示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往低处流,故河流流向为自西北流向
东南,排除BCD,A正确。故选A。【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斗卫星系统可确定经纬度、速度、海拔高度,滑坡体微小移动属于位置上的移动,可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测,对灾害进行预测、分析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C正确;遥感属于“遥远的感知”,可以
进行是动态监测,遥感技术通常用于较大尺度的地表变化监测,对于微小移动的实时监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G数字系统为通信系统,不能对滑坡体微小移动进行实时监测以及预测,排除ABD。故选C。【点睛】遥感技术:实时监控、收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数据、决策信息、规划预测。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图为我国陆地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A.甲地地壳比周围地区厚度大B.乙地的莫霍面比周围地区浅C.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D.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6.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B.莫霍界面C.岩石圈顶部D.软流层【答案】5.C6.B【解析】【5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甲地为四川盆地,地壳厚度比周围地区厚度小,A错误;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乙地的莫霍面比周围地区深,B错误;全国地壳分布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C正确;地壳厚度南北差异较小,D错误。故选C。【6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应表示地壳底部,地壳底部应为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地壳厚度是由莫霍面向地表面方向度量的,B正确;海平面以下仍有
地壳,A错误;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以上仍有一部分地幔,不都是地壳,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
)、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下图为松嫩平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A.铁力处的花岗岩形成年代最早B.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侵入岩C.通肯河与呼兰河间有向斜构造D.林甸处可见大量三叶虫化石8.绥化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A.古生代岩浆侵入——
古生代沉积——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B.中生代沉积——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古生代岩浆侵入C.中生代沉积——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第四纪沉积D.古生代岩浆侵入——抬升侵蚀——第四纪沉积——挤压褶皱【答案】7.A8.C【解析】【7题详解】结合图例信息,铁力处花岗岩形成年代为古
生代,在图中年龄最老,A正确;剖面线西端的岩层为玄武岩岩层,是岩浆喷出形成的,B错误;通肯河与呼兰河间有背斜构造,C错误;林甸处第四纪沉积物厚度低于200米,D错误。故选A。【8题详解】从图例以及剖面图岩层接触关系可以看出,绥化处地层形成的主要地质
过程是中生代沉积形成沉积岩,内力作用下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后抬升并被外力作用侵蚀,最后地壳再次下沉并接受第四纪沉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
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
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古人认为夏至曰“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测量,验证了该说法有误,并通过该测量,推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图为僧一行选定的四个
测量地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完成上述实验,需测量四地的()①北极星仰角②直线距离③日出时刻和方位④正午标准杆影长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图中()①现今均属于黄河流域,暖温带②随地球自转,四地线
速度不同③随地球自转,河流北侧比南侧河岸受侵蚀更强④从春分到夏至,白马比上蔡的昼长变化幅度大⑤从夏至到秋分,浚仪比扶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A.①②B.③④C.①⑤D.②④【答案】9.B10.D【解析】【9题详解】结合
材料信息可知,夏至日“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意思是在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在地球表面垂直立起一标准杆,标准杆的影子长度相差一寸的两个地点实际距离相差千里。故需要测量四地正午标准杆的影长和直线距离,②
④正确;只测量四地正午的影长,与日出时刻和方位没有关系,③错误;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纬度,根据四地的纬度差和实际距离的差可以计算出子午线的长度,①正确。故选B。【10题详解】根据图示,涡河,颍河属于淮河流域,故上蔡、扶沟不属于黄河流域,①错误;四个测量地点纬度不同,因此线速度不同,②正确;随
着地球自转,北半球受到偏右的地转偏向力,因此河流南岸为侵蚀岸,③错误;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白马纬度高于上蔡,因此白马比上蔡的昼长变化幅度大,④正确;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从北回归线向南运动,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相等,⑤错误。故选D。【点睛
】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纬度,北极星高度相差1°,表明纬度就相差1°。每条子午线的纬度范围为180°,所以,北极星高度相差1°的南北距离的180倍就是子午线的长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气温日变化及地面热量收支
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该日所处月份最可能为()A.1月B.3月C.7月D.10月12.该日()A.A时刻地面辐射最强B.B时刻地面热量收入等于支出C.C时刻大气辐射最强D.D时刻大气热量收入等于支出【答案】11.C1
2.D【解析】【11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太阳辐射从4点前后出现,到20点前后消失,而太阳辐射从日出出现到日落消失,因此该地昼长时间大于12小时,昼长夜短,为我国夏季,7月份最合适,C正确,排除ABD。故选C。【12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时刻地面辐射最低,气温最低,辐射
最弱,排除A;B时刻太阳辐射达到一天中最大值,但地面辐射仍在增加,此时地面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排除B;C时刻地面辐射最强,大气辐射仍在增加,排除C;D时刻气温达到最高,在此以后气温降低,因此此时大气热量保持平衡,收入等于支出,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
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分布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有关,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反映了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在较大湖泊和湖岸之间常常形成以一天为周期的湖风(从湖面吹
向陆地的风)和岸风(从陆地吹向湖面的风),8月某日我国鄱阳湖地区湖风和岸风明显。下图示意该日湖口和进贤南北方向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正距平为南风,负距平为北风)。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导致该日湖口风速距平正负值转换的主要原因是()A.天气现象变
化B.湖陆热力性质差异C.下垫面的改变D.当地盛行风的转换14.该日14时鄱阳的主要风向应是()A.偏西风B.偏东风C.偏南风D.偏北风【答案】13B14.A【解析】【13题详解】湖陆风形成原理与海陆风形成原理一样,是由于水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根据材料,正距平为南风,
负距平为北风,当湖口吹南风,也就是吹湖风,当湖口吹北风也就是吹陆风,因此湖口风速距平正负值转换,也就是湖陆风的转换,因此导致该日湖口风速距平正负值转换的主要原因是湖陆热力性质差异,B正确;湖陆风转换与天气现象无关,A错误;下垫面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C错误;当地为季风区,季风风向是季节变化的,不是日变化的,D错误。所以选B。【1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鄱阳位于鄱阳湖的东侧,白天湖泊为冷源,陆地为热源,近地面风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鄱阳应该吹偏西风;晚上鄱阳吹陆风,为偏东风。14点为白天,为偏西风,
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气候现象。15.图为2023年7月不同时刻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
京时间)。读图,与20日14时相比,21日2时()A.河北省风向由东南转为西南B.山西省大部分出现扬沙天气C.渤海海域天气转晴,风平浪静D.气旋甲向东移动,势力减弱【答案】D【解析】【详解】读图,与20日14时相比,
21日2时锋面气旋向河北省靠近,控制河北省的气压场没有太大变化,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没有发生太大改变,风向仍为偏东风,A错;时间为2023年7月即夏季,山西省受冷锋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阴雨、大风天气,不会出现扬沙天气,B错;
渤海海域存在气压差,不会风平浪静,C错;甲气旋位置上向东移动,同时低压中心气压升高,气旋势力减弱,D对。故选D。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读
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图左为中国队登山线路示意图,判断登山队员在甲地时能否看到一号营地,绘制地形剖面图并说明理由。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由对流性积云形成,一般在11时至
15时出现较多。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可推测峰顶风力状况,因此又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图右是珠峰旗云景观(北坡)和成因示意图。(2)分析珠峰旗云的形成过程。2018年12月,相关部门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
布寺(5150米)以上的核心区域旅游。(3)简述相关部门发布以上公告措施的目的。【答案】(1)剖面图示例不能观察到。理由:视线范围内有山脊阻挡。(2)中午前后(11点-15点),太阳辐射较强;碎石比热容小,升温快,加热大气;空
气对流(上升)运动较强烈;冰雪带受热后成为水汽来源;水汽在山顶凝结成云,又受到西风吹拂,形成旗云。(3)保护珠峰生态环境;减少珠峰上的垃圾污染;减轻人为因素对冰川等高山地貌的破坏;保障游客安全。【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
峰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地形剖面图、生态保护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首先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与原图一致,垂直比例尺数值差值以等高距400m为准;从甲向一号营地描点,(尤其注意起点
甲、终点一号营地和图中等高线出现的两次转折,分别经过山脊和山谷);把各点用圆滑的曲线相连,即画成地形剖面图,如下图:距绘制的剖面图可知,登山队员在甲地时不能看到一号营地,因为两地中间有地势较高的山脊阻挡。【小问2详解】中午前后(11点-15点),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碎
石比热容较小,坡面升温较快,使大气升温,空气受热变轻,沿坡面上升;冰雪受热蒸发使空气湿度增大,提供了水汽来源;空气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大约上升到峰顶的高度附近气温下降到一定温度,开始凝结成云,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云高出峰顶时,受到强烈的西风影响
,云飘向一侧,形成飘扬在峰顶“旗云”。【小问3详解】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5150米)以上的核心区域旅游可以减少人类活动的对该区域的危害,减少珠峰上的垃圾污染,减轻人为因素对冰川等高山地貌的破坏,从而保护珠峰生态环境;该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禁止游客
进入有利于保障游客安全。17.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嫦娥六号”于2024年5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地区开展采样工作,6月25日北京时间14时7分返回并精准着陆,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嫦娥六号”发射与返
回着陆之间时段我国昼长的时空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时已知下图中曲线f为北回归线上的人们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请推测:此时南回归线上的人们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图中a、b、c、d中的哪一条?并说出判断理由。【答案】(1)时间:5月3日至6月22
日前后,我国各地昼渐长;6月22日前后,我国各地昼最长;6月22日前后至6月25日,我国各地昼渐短。空间:纬度越高,昼越长;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变化幅度越大。(2)d。理由:由f线判断出图的右侧为北,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回归线上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太阳在观察者
正北;昼短夜长,视运动轨迹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45°。【解析】【分析】本题以“嫦娥六号”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太阳视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
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嫦娥六号”发射与返回着陆之间时段,我国昼长的时间变化:5月3日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
,北半球昼渐长,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我国各地昼渐长。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我国各地昼也最长。6月22日前后至6月25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昼渐短,我国各地昼渐短。空间变化:期
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故我国各地愈往北昼越长。纬度越高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小问2详解】确定图的方向:由曲线f为北回归线上的人们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可以判断出图的右侧为北。因为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的人们看到太阳从
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所以图的右侧为北。分析南回归线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南回归线上的人们也会看到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南回归线上的人们在北半球夏至日时,正
午太阳在观察者正北。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南回归线上的人们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较短。南回归线上的人们在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3°,小于45°。综上所述,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回归线上的人们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图中的d线。18.日
本东京和法国巴黎分别是第32届和33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下图为法国和日本简图,下表为巴黎与东京的降水统计资料。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指标月份123456789101112巴黎降水量/mm38304043535860
6051584643东京降水量/mm45611001251381851261481801648946(1)描述法国的位置。(2)与巴黎相比,描述东京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第33届夏季奥运会于7月26日-8月11日在巴黎举行,据报道,巴黎奥运村不安装空调。据统计,巴黎绝大多数的居民家
庭同样不安装空调。(3)从气候角度分析巴黎奥运村不安装空调的原因。马赛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帆船比赛的赛场。帆船运动对气象和水文的基本要求是微风、水流不太急、能见度在1500米以上。(4)说明在马赛举办夏季奥运会帆船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答案】(1)大部分位于44°N
-50°N,北温带,中纬度;位于欧洲的西部(西南部);南临地中海,西北临英吉利海峡,西南临比斯开湾。(2)特征:相比巴黎,东京年降水量更大;夏季降水更多,季节差异更大。原因:东京位于太平洋沿岸,受海洋影响大,水汽更充
足,降水量更大;夏季,东京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带来充足水汽;东京位于山脉东侧,东南季风受到山地抬升,降水多。东京易受台风影响,降水多。(4选3)(3)巴黎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地表获得热量少;距离海洋较近,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强;阴雨天气多,夏季凉爽,不需
要安装空调。(4)马赛位于地中海沿岸,海域宽阔;马赛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海上风浪较小;多晴天,能见度高。【解析】【分析】本题以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相关地理事物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位置描述、降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区域发展差异与
因地制宜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从纬度位置看,法国大部分位于44°N-50°N,说明法国处于北
温带、中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法国位于欧洲的西部(西南部),南临地中海,西北临英吉利海峡,西南临比斯开湾。【小问2详解】降水特征:相比巴黎,东京年降水量更大。从表格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东京各月降水量普遍高于巴黎,全年总降水量也更
多。东京夏季几个月降水量较多,而冬季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原因:东京位于太平洋沿岸,受海洋影响大,水汽更充足,降水量更大。海洋能够提供大量的水汽,使得沿海地区降水相对较多。夏季,东京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携带
大量水汽,增加了东京的降水。东京位于山脉东侧,东南季风受到山地抬升,导致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东京易受台风影响,台风带来大量的水汽和强降水,进一步增加了东京的降水量。【小问3详解】巴黎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气温相对较低。距离海
洋较近,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强,能够吸收和释放热量,使得沿海地区气温变化较为缓和,夏季不会过于炎热。巴黎受海洋影响,气候湿润,阴雨天气较多,云层能够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气温。【小问4详解】马赛位于地中海沿岸,海
域宽阔,为帆船比赛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利于运动员发挥。马赛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海上风浪较小,这种气象条件非常适合帆船比赛,不会因为风浪过大而影响比赛的进行。晴天多,能见度在1500米以上,有利于运动员观察周围环境和其他
船只,提高比赛的安全性和观赏性。19.北京市气象台2023年11月23日6:00发布大风和寒潮预警。表为2023年11月21日至24日北京的天气状况。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1日22日23日24日最高温(℃)151532最低温(℃)0-2
-8-6天气雾晴晴晴风力南风1级西北风3级北风4-5级,阵风7-8级空气质量中度污染228优40优26良(1)说出北京11月21日-23日天气变化的特点,解释其原因。中国气象局将寒潮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
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划分标准如图。(2)说出此次寒潮的预警级别和其给北京带来的影响。(3)为了减轻寒潮灾害对北京带来的危害,列举可采取的应对措施。【答案】(1)天气变化特点:气温下降,22日-23日气温大幅降低;风力增大;空气质量变好。原因:11月22日到11月23日期间,北
京受西北部高压中心影响,吹西北风,水平气压差大,风力增大;西北风气温低,降温幅度大;大风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变好。(2)预警级别:蓝色预警。影响:有利:空气质量变好;不利:阵风风力较大,破坏地面设施或建筑物,易造成树木折断等;气温下的降幅度较大,最低气温较低,易产生冻
害,危害人体健康等(3)政府:完善灾害应急保障机制、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储备充足的抗灾救灾物资等;社会:为越冬植物或农作物提供防风保温的覆盖物、加固广告牌等室外搭建物等;个人:避免长时间外出,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注意防寒保暖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
北京某时段天气预报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天气变化及原因、寒潮危害及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据表格可知,北京11月21日-23日气温下
降,其中22日-23日气温大幅降低;风力明显增大;空气质量变好。据材料可知,该天气应为冷锋过境,11月22日到11月23日期间,北京受西北部高压中心影响,吹西北风,水平气压差大,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增大;受来自较高纬度的西北风影响,降温幅度大;大风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变好。【
小问2详解】据表格可知,北京最低气温下降8°,符合蓝色预警级别。此次寒潮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为大风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变好;不利影响包括阵风风力达到8级,风力较大,破坏地面设施或建筑物,易造成树木折断等;气温下降幅度达到8°C,降
温幅度较大,最低气温较低,易产生冻害,危害人体健康等。小问3详解】从政府层面考虑:完善灾害应急保障机制、做好天气预报并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储备充足的抗灾救灾物资以备受灾时需要等;从社会层面考虑:农民应为越冬植物或农作物提供防风保温的覆盖物,减少低温冻害,在寒潮来之前加固广告牌等室外搭建物,
以免掉落砸伤路人等;从个人角度考虑:避免长时间外出、非必要不外出,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注意防寒保暖等。20.由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和喜爱,使泰山石受到热捧。挖石卖石产业链随之形成,同时引发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019年,山东省出台史上最严“封石令”,明确规定禁采、禁售、禁存、禁运泰山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结合泰山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过程,论述泰山石保护的必要性。【答案】泰山石是经过上亿年形成的,是一笔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这一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地质、文化意义;泰山
乃五岳之首,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泰山石是泰山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石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是泰山通泰、平安文化的使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泰山石形成、演变过程为材料,涉及泰山地理环
境的形成、演变过程、泰山石的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详解】读图可知,泰山杂岩是中国最古老的岩层之一,有25亿年的历史,属变质岩系,是岩浆侵入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生成的变质岩,然后历经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它
的基础,喜马拉雅山运动造就了它的雄伟;泰山石对研究中国东部早元古宙时期以来的岩浆活动、海陆变迁、构造演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地质文化价值。泰山石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是泰山通泰、平安文化的使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和艺术价值。泰山乃五岳之首,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一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地标,因此,保护泰山石、保护泰山的地理环境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