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doc,共(17)页,274.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2d5307bb848d8fd2e11294dd2a5c7e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有“苛政猛于虎”的评论;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则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
百姓为刍狗”;韩非子则对“上下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反映了当时A.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B.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C.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D.礼法并施的思想涌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不仁无道行为都进行
了抨击,说明当时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允许尖锐针砭时政。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学派之间相互吸收融合的信息,排除A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礼法并施的信息,排除D项。2.西汉初期,
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
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
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3.在今
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
选项排除。4.朱熹的《家礼》一书,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他的《小说》一书,专从儿童教育方面宣扬儒家伦理纲常,要求儿童的行为遵守“礼”的规范。这说明A.血缘宗法
制依然发挥作用B.三纲五常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C.朱熹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D.儿童是理学思想宣扬的主要人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可知程朱理学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的世俗
化,没有涉及血缘宗法制和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排除AB;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C。5.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
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A.深受佛道思想影响B.文学修养极高C.具有社会批判精神D.对儒学的反叛【答案】C【解析】“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说明水浒传对于社会具有批判的功能,C正确;《水浒传》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并不是受到佛道思想影响,A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文学修养问题,B错误
;儒学反叛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6.有学者说,“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时代的流行语,其内涵常因时因人而异,那时一些爱谈时务者和早期维新派也看重以此为立论,在此外衣下塞进不同的内涵。由此可知,当时“中体西用”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B.颠覆了封建正统思想C.已成为社会的共识D.奠定了维新思
想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洋务派和维新派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阐释,这表明它不仅适用于洋务派,也适用于维新派,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故A正确;它强调中国固有的伦理纲常为立国之本,并没有颠覆封建正统思想,故B错
误;C项说法夸大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它是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故D错误。故选:A。7.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
、《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B.宣传维新变法思想C.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D.激发民族主义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A是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排除;维新派别主张改良
主张,但不主张暴力反清,排除C;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表明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多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的题材,它有利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故选D。8.1912年孙中山撰文指出,某些主义已“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当前“应实行经济革命”
,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其“实行经济革命”的设想主要是基于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D.对欧美社会问题与弊病的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
知,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是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推行经济革命的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全国人民不能共享发展成果正是欧美社会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突出的真实写照,孙中山正是由于亲身游历欧美,敏锐地观察到了这
一问题才适时地在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加入了这一内容。故D项正确;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并不是基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材料也没有涉及这一点,故A项错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是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并没有体现,且材
料的主旨也并没有强调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故B项错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之一,但这并不是其设想的基础,故C项错误。9.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移居上海,将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创办工人夜校、工人刊物《劳动界》和店员刊物《
伙友》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的工作上。这表明此时的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
】A【解析】【详解】根据“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的工作上”可知此时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题意没有涉及中共的内容,不能说明已经成为中共的
指导思想,排除B;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排除D。故选A。1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
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
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11.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
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外交政策制定和推进经济建设的依据,“有利时机”指的是和平与发展,A正确。B项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和,与当时史
实不符,排除;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是在2001年,排除C;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的观点错误,排除。所以选A点睛: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
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1992年南方谈话”、“有利时机”,运用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12.斯多亚学派认为:自然法就是把一切人联结为一个巨大的共同体的纽带。’一切人,不管奴隶
也好,野蛮人也好,同样是神的儿子,互相都是兄弟。神赋予每个人以相同的理性,所以人彼此是平等的。这一主张A.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B.促使代议制民主基本建立C.是罗马公民法律形成的标志D.蕴含了人民主权论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同样是神的儿子,互相都是兄弟。神赋予每个人以
相同的理性”可知斯多亚学派第一次提出了“人生而平等”的主张,推动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故选A;代议制民主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与斯多亚学派无关,排除B;斯多亚学派是古希腊的思想学派,他们提出的主张不是罗马公民法律形成的标志,排除C;题意中斯多亚学派的主张没有涉及国家主
权的归属问题,没有体现人民主权论的精神,排除D。故选A。13.马丁·路德否认了包括教皇在内的教士阶层的权威,提出“信徒皆为牧师”,要求改革教会,简化圣礼,认为教会难以自我革新,呼吁世俗的权力来推行改革。这表明马丁·路德A.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践行了权威制衡的理念C.注重发动下层民众
推进教会的改革D.促使教会与封建主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呼吁世俗的权力来推行改革”可知马丁·路德主张由世俗权力管制教会权力,该主张打击了教会权力和交汇思想对人的束缚,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选A;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没有体现权威制衡理念,排除B;题意
没有标明马丁·路德对下层民众的发动,排除C;马丁·路德否认教会权威,主张限制教会权力,并非促进教会与封建主合作,排除D。故选A。14.伏尔泰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这主要表明伏尔泰A.抨击天主教
会B.主张自由平等C.反对宗教信仰D.推崇言论自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可知伏尔泰是号召人们反对天主教会,即对天主教会进行抨击,故选A;材料反映了伏尔泰主张抨击天主教会,而非提倡自由平等和言论自由,排除BD;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
C。故选A。15.《诗经》有一类诗歌被人们称为“讽喻诗”,主要集中在《大雅》和《小雅》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表明《诗经》A.借古讽今B.客观真实C.辞藻华丽D.关注现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表明《诗经》中的《雅》以国事民生为题材,以讽刺的手法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是关注现实的表现,故D正确;“讽喻诗”不一定就是借古喻今,故A错误;讽喻的手法并不属于客观真实的表达方式,故B错误;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辞藻华丽的特点,故C错误。16.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问
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A.宋词B.元曲C.明清小说D.京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
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推动了京剧的形成,符合材料中所说“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
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京剧没有出现关汉卿这样的大家,但仍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故D符合;A选项和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依据材料“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推知主旨是戏曲而非宋词和小说,故排除;
关汉卿是元曲的大家,但根据材料“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故推断是戏曲但并非元曲,为此B选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
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17.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
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
时的中国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得出其举办的三次大型讲习班和鼓励留学,均旨在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人才,从侧面也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故A正确;B“实现
了”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活水平提高的信息,故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故D不正确。18.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
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A.《哈姆雷特》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西风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写实,C选项符合题意。《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的代表作,A选项排除。《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B选项排除。《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选项排除。19.由如图所示作品可知,拉斐尔的绘画重在A.宣扬人间舐犊之情B.凸显人文主义精神C.以圣母为绘画对象D.展示高超绘画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
从图中可知,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形象,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C属于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排除。故选B。20.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
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反映出A.传统文化被国人抛弃B.近代社会危机日益加深C.洋务运动开启了民智D.辛亥革命传播商业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从重视耕读立业到注重培养工商业意识反映的是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经济结
构的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和近代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有关,故选B;“被国人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洋务运动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排除C;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扬的是民主共和观念,而非传播商业意识,排除D
。故选B。21.有学者在研究洋务思潮时,展示了其后期思潮中两个派别的部分主张(见下图)。这一研究成果说明部分洋务人士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A.已成为资产阶级维
新派代表B.总结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C.认识到早期洋务探索的不足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说明作者对于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缺陷的抨击,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是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总结,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法国接受《巴黎日报》的记者采访时说,革命之后
,“倘以一中国君主而易去满洲君主,与近世文明进化相背”。这一言论体现出孙中山A.民族主义目标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要求D.共产主义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孙中山认为即便是用汉族君主取代满族君主也是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即他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民主共和,体现了民权主义思想,故选B;民族主义目标是推翻满清政府,排除A;民生主义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和富裕,排除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者,不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排除D。故选B。2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下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入明确的A.目标引领着理论的创
新B.经济发展夯实了理论创新的基石C.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漫画内容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实行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思想理念,说明在目标引领下进行了理论创新,故选A;漫画无法体现经济发展对理论创新的作用,排除B;C项过于绝对,排除;“形成”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D。故选A。24.浪漫主义文学家认为启蒙主义者的科学理性无法达到人类认识自我的目的,只有把人类所有关注的焦点集中在
宗教领域和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够使人类更为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可见,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是A.弘扬科学,诉诸理性B.凸显情感,张扬个性C.反对神权,颠覆传统D.以神化人,神形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
】材料“只有把人类所有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宗教领域和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够使人类更为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的是注重人的主观感情的抒发,B正确;A是启蒙文学的特征,排除;C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学作品的特征,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马时代的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研究生活、善和恶”。他的哲学变革集中表现在他阐发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铭言“认识你自己”。这就是建立一种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确立合乎理性的道
德价值体系。他的学说深化并融合了希腊古典文明中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美德即知识,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他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在当时是要拨乱反正,重建有客观确定性与普遍规范性
的道德价值。他确实引进了“新神”,主张神就是理性,表现在以人为中心的宇宙万物的合目的的设计与合理秩序中,因此人应发挥理智本性自决世俗事务,自行规范伦理生活。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以伦理道德为重点,更有深化、推进希腊古典文明中理性传统的开阔意义。——
摘编自姚介厚《希腊古典哲学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材料二意大利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经过15世纪的发展,在16世纪达到繁盛。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众星云集。14世纪,佛罗伦萨产生了但丁、彼德拉克、薄伽丘三位著名的开拓者。文艺复兴盛期出现了“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从15世纪后期开始,文艺复兴扩展到德意志、法国、西班牙、尼德兰等地,北方的文艺复兴一直持续到17世纪早期。文艺复兴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史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
出的贡献,它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思想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主要
原因。【答案】(1)思想主张:将西方人文精神与理性主义结合;建立有客观确定性与普遍规范性的道德价值体系。历史意义: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推进了理性传统的发展;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2)相同:都重视人的价值。不同:苏格拉底更注重道德的约
束,而文艺复兴则强调世俗生活与个人发展。主要原因:在古代希腊,由于智者运动片面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造成个人私欲膨胀危害社会,苏格拉底因此强调道德和理性的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体现自我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
世界观。【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他的学说深化并融合了希腊古典文明中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可归纳出将西方人文精神与理性主义结合;根据材料“他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在当时是要拨乱反正,重建有客观确定性与普遍规范性的道德价值”可
归纳出建立有客观确定性与普遍规范性的道德价值体系。意义:根据材料“苏格拉底的哲学变革以伦理道德为重点,更有深化、推进希腊古典文明中理性传统的开阔意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丰富人文精神、促进理性传统的发展及为西方哲学奠基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
)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主张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因此二者的相同点是都重视人的价值。不同点:根据材料“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美德即知识,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植完整的道德人格,以善为人生的
最高目的”可知苏格拉底更注重道德的约束,根据材料“它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可知文艺复兴则强调世俗生活与个人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原因可从智者学派的局限性、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中国是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一次社会动荡、思想变革的历史时期。相对于春秋战国那个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轴心时代”来说,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之酝酿则较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至少晚了一二百年
。这个时间差导致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呈现“前慢后快”的变化节奏。当中国知识精英觉悟到西方在科技、军事、经济、政治诸方面领先于中国时,遂急剧酝酿了变革图存的思想,这一思想变革始终充满着巨大阻力,然而也正因为这些封建遗老遗少、独裁专制者不遗余力的对新思想的攻击和污蔑,才让新思想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和战斗力。
从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何启等早期维新派,从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章太炎、陈天华、邹
容为代表的革命派,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到五四运动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年青一代共产主义者,一代接一代思想者前赴后继、竭精殚虑、艰苦探索,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他们对历史的进步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成果对今天我们的理论建设和现代化事业仍
有重要启迪作用。——摘编自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思想遗产的整理》材料二自欧洲启蒙运动发生之日起,就有了反启蒙运动。反启蒙运动的情况是复杂的,不过归纳起来真正对启蒙持反对态度的思想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带有较浓厚的前现代色彩的保守主义思潮,它反感于
启蒙对宗教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破坏,并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敌意而仇视启蒙,代表人物为埃德蒙·伯克、德迈斯特、巴吕埃尔以及后期的尼采;二是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自由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应该对20世纪的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以及现
代社会的种种弊端负责,代表人物为以赛亚·柏林、雅科布·塔尔蒙,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及法国解构主义者福柯和德里达。——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要特征并分析
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启蒙运动的理由。(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外思想变革的认识。【答案】(1)特征:时间晚于西方;前慢后快;具有救亡图存色彩;向西方学习逐步深人;派别众
多,参与者广泛,前仆后继;影响深远。原因:社会动荡,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先进人物的努力探索。(2)启蒙运动引发革命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启蒙运动是帝国主义扩张和极权主义的根源;启蒙运动导致现代社会的弊端。(3)社会转型必然引发思想变革;
思想变革必然遇到一定阻力;思想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出现的弊端归咎于思想变革。【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代中国的思想变革之酝酿则较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至少晚了一二百年。这个时间差导致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呈现‘前慢后快’的变化节奏”得
出时间晚于西方,前慢后快;根据“当中国知识精英觉悟到西方在科技、军事、经济、政治诸方面领先于中国时,遂急剧酝酿了变革图存的思想”得出具有救亡图存色彩;根据“从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他们的思想成果对今天我们的理论建设和现代化事业仍有重要启迪作用”得出向
西方学习逐步深人;派别众多,参与者广泛,前仆后继;影响深远。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社会动荡,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先进人物的努力探索等方面进行作答。(2)根据“带有较浓厚的前现代色彩的保守主义思潮,它反感于启蒙对宗教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破坏,并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敌意而仇视启蒙”、“具有现
代文明精神的自由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应该对20世纪的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以及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负责”等信息可知反启蒙运动的理由主要是启蒙运动引发革命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启蒙运动是帝国主义扩张和极权
主义的根源;启蒙运动导致现代社会的弊端。(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社会转型必然引发思想变革;思想变革必然遇到一定阻力;思想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出现的弊端归咎于思想变革。言之有理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吴善群《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从材料中提
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影响力。阐述:宋代指南针与造船、航海相结合,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
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造蒸汽为动力的汽轮,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则打造了“大国崛起”的基础。(注: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造船的技术及朝代可提炼
出观点是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影响力。关于阐释可从宋代时期的指南针对航海的作用、民族危机推动洋务运动对西方技术的学习及近代国力增强对造船技术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8.阅读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并大胆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
还设法探求限制君权的措施,提出了关于“学校”的主张。他认为学校不仅要“养士”,而且应当成为独立的舆论机关,成为“公其是非”的论坛,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些。他还主张推荐贤者担任有实际权力的宰相,以补世袭君主权力的不足。这些“民主”思想,是我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最高峰。——摘编自李均宏《中国古代
民主思想探索》材料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要点是:第一,立论基础“人生而平等”;第二,所谓国家,只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第三,主权在民。——摘编自史仲文《世界全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反专制思想产生的背景条
件。(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黄宗羲与卢梭主张上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思想的政治影响。【答案】(1)背景条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统治日趋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日益脱离实际,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2)共同点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基本民权。影响:成为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石;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各地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详解】(1)背景条件: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其背景条件。其中,政治方面的背景
条件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统治日趋强化;经济方面的背景条件是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文化方面的背景条件是理学日益脱离实际,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2)共同点:根据材料“并大胆提出‘为天下之
大害者,君而已矣’。他还设法探求限制君权的措施,”和“第三,主权在民。”可知,其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这些‘民主’思想,是我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最高峰。”和“第一,立论基础‘人生而平等’;”可知,
其共同点是倡导基本民权。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近代西方、近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等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其中,近代西方方面的影响是成为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石;近代世界方面的影响是深刻影响了近代世界各地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当代中国方面的影响是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提供
有益的借鉴。2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
,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
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
的制度局的特点。【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
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
“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
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3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
,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
,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答案
】(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解析】【详解】(1)根据“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得出其是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根据“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得出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根据“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得
出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从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等角度去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