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pdf,共(7)页,632.2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503f6cb47e14b5e2c319040fe59203d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
,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A.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B.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C.生产技术发达领先世界D.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
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国家和家
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A.华夏观念日益增强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C.
百家争鸣影响深远D.家国情怀根植久远4.《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
会主流思想B.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C.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D.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5.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皇帝制、郡县
制、三公九卿制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6.下图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这种变化反映出()A.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D.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7.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
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
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8.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表中信息相关的历史现象是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寿命272313039363414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诸侯发动“七国之乱”C.外重内轻藩镇割据D.陈胜、吴广农民起义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
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C.①东晋②前秦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10.《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
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11.唐代在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的
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经济重心南移C.民族交融的加深D.大运河的开通12.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
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1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
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4.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行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
行联席会议,来商议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1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
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16.下图是《女史箴图》(摹本局部),画中人物衣着依旧飘逸,眼睛传
神入化,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风采。其绘画特点是()A.以形写神B.气势雄浑C.骨力遒劲D.不拘成法1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
及也”。这反映了()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18.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
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19.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
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20.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
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2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
、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22.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
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秦二世违背秦始皇统治之道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郡县制不足以巩固统一局面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23.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
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24.唐太宗
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
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25.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北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
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二、非选择题(共3题,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
,下令改正月为端月。———节选自《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
,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三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再呈送皇帝画敕,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并不高
,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亦称“封驳”……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
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作用。(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
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刘渊在明知自己属于匈奴民族中人的情况下,却仍然以汉高祖刘邦后裔自居,并以汉为国号,这些举措不仅在主观上适应
当时政治局势和地理环境,为其顺利地创建政权服务,在客观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材料三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
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
(2分)(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刘渊以“汉”为国号的作用。(6分)(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的表现。(6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意义。(6分)28.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图1图2图3——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从三幅图中任选两幅,分别提取图中信息(每图至少提取两则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0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