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共(11)页,10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fe773f85a404db02872ba14ac9d402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等级性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世界上多数的早期文明区域,不但天文历法、数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较早、较快的发展,而且大都发明了灌溉工
具,修建、疏浚、维护水利工程也往往被当作地区发展的大事。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A.天文历法的历史悠久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的不可或缺D.农耕文明的必然要求2.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
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B.“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C.开始实行重农抑商D.政府不再监管商
业活动3.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
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4.表1明清两朝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时间明洪武26年(1393年)明万历28年(1600年)清康熙39
年(1700年)清乾隆59年(1794年)清道光30年(1850年)人口数量0.7亿1.97亿1.50亿3.13亿4.30亿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引进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人口B.摊丁入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C.户籍改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
抑商政策促使人口向农业回流5.清朝,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或巡抚。总督一般统辖两个以上省的军政和民政,巡抚一般只统辖一省,二者无上下统属关系,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形成权力制衡C.加强中央集权D.消除地方割据6.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
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古代希腊;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时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从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A.
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B.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C.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D.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7.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
——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国家主权观念的淡薄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8.太平天国运动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
芜,“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江浙皖诸省往往“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田为人有,屋为人居,力不能夺,讼不能胜”。材料主要说明()A.清朝政府统治瓦解B.农耕经济衰退C.土地关系受到冲击D.阶级矛盾尖锐9.陈旭麓提出,“传统思
想,在其开始大都是合理的,一旦成为传统,它的惰性就越来越多。革命与改革在于对惰性的鞭打,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传统又会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起来”。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新文化运
动10.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A.反映十月革命推动经济发展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生机C.
真实呈现斯大林模式的成效D.说明广告不断推动经济发展11.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①黄金的货币地位始终没有变化②世界金融霸权发生了区域性转移③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④197
6年后美元仍居金融霸主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1972年11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关于同意中国意见的决议。决议规定,香港澳门不属于殖民地范畴,港澳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联合国和他国无
权干涉,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应由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交涉谈判解决。联合国的这一决议()A.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升B.成为了解决港澳问题的法理依据C.意味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说明民族独立事业得到广泛支持13.据统计,我国第一个五年
计划中694项建设项目的厂址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镇。其中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这样做旨在()A.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B.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C.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合作D.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14.冷战的逻辑重点在欧洲,美国的主要冷战对手是苏联,但在20世纪50年代和
60年代,美国实际军事配置的重点却在东亚——尤其是在越南的军事冲突。美国这一部署()A.促进了冷战战略重心东移B.推动了美苏争霸态势的调整C.反映出美苏关系趋向缓和D.加速了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1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
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A.国家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B.党内民主集中制被破坏C.“依法治国”方针已写入宪法D.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16.政府开支
体系包括国防、行政、投资、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1965—1983年间,法国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7.5%增至50%,英国从35.3%增至58.9%,意大利从32.9%增至56.6%。这一变化有利于()A.实现部分社会财富再分配B.提高国家垄断资本经济
效益C.降低国家对税收依赖程度D.发挥私人垄断企业社会价值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个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20分,18题17分。20题15分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73年,左宗棠上书于中央,明确提出了对新疆边事应该
“从内布置,从新筹度。”并且强调“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由内而外,环环相扣……而这个时候朝廷也让左宗棠着手新疆事务,有心让左宗棠在新疆大显身手。——《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辩论》材料二电影《八佰》取材于淞沪会战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持续了三个多月。它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
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称其为“民族典型”。——《资深外交官厉声教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材料三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
义壮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
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疆边事”的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淞沪会战的意义。(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对中国的意义。(10分)18.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据C.W.克劳利《新
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到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经从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负债累累的债务国……英国只能以小伙伴的身份追随美国身后,以保住其欧洲大国的形象。——据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材料三1945年春德国投降的时候,苏联和
美国之间的联盟正在瓦解。随着和平的来临,昔日的伙伴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逐渐放弃了合作。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成为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的目标。两个对手之间的敌意导致世界成为一个分裂的世界。——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下)》(1)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指
的是什么?(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英国能够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的主要原因。(2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英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争取世界霸权地位所采取的措施。(6分)(3)材料三中“两个超级大国”主导下
的世界格局是什么?(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4分)19.(12分)建设与发展。某博物馆以组图的形式呈现新中国的发展历史。(1)请从组图①②中任选一组,为它起一个标题,并配一段说明词。(12分)答案:选择题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天文
历法、数学,灌溉工具,水利工程都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世界早期文明区域中在天文历法、数学,灌溉工具,水利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主旨并非是天文历法的发展,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在有限土地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来获得更大的收
获,天文历法、数学、灌溉等有利于精耕细作,但不能反映早期文明区域的农业生产已经是精耕细作了,排除B项;水利灌溉是早期文明区域取得的成就之一,但材料主旨并非反映水利灌溉,排除C项。2.【答案】B【解析】先秦时期,从没有合法地位,只能在野外经商的“贱丈夫”,到向政府纳税,
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民间商人地位和经营区域的变化反映了“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开始”实行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说法绝对,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
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化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是汉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发展,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汉化改革这一项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非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者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明清两朝人口急剧增加,明洪武26年人口数量为0.7亿,清道光30年达到4.3亿,
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赋税政府不再按人丁而是按田亩,即摊丁入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故选B项;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引进是人口增加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导致人口大量增加的不是户籍改革而是税收政策的改
革,排除C项;人口数量的增加与人口的产业分布无关,排除D项。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清朝,总督和巡抚是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一般统辖两个以上省的军政和民政,巡抚一般只统辖一省”,总督与巡抚之间没有“上下统属关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就行政了总督与巡抚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故选C项;由于总督与巡抚都统辖相应的军政和民政,且无“上下统属关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由于总督统辖两个以上省的军政和民政,而巡
抚只统辖一省,两者权力之间有制约但并非制衡,排除B项;总督和巡抚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消除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借助古典艺术来促进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在此过程中,意大利呈现出繁荣的文化和艺术,据此可排除A,选出正确
答案D;文艺复兴时期是近代西方艺术发展的开始阶段,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文艺复兴打破了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没有推翻天主教的统治,故可排除C。7.【答案】A【解析】清政府认为让洋人自己管理自
己可以减轻司法负担,并且显示宽容,这说明清政府没有意识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是对司法主权的破坏,国家主权观念十分淡薄,故选A项;清政府主权观念淡薄,只是一种认知层面的欠缺,无法反映外交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
说明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排除C项;材料显示清政府主权观念的落后,没有涉及朝贡贸易体制,排除D项。8.【答案】C【解析】“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表明战争毁掉了土地所有权的官方证明材料,外来的“客民”占有了土地,原来的土地关系受到冲击与材料中
“土著之流亡者……田为人有……力不能夺,讼不能胜”相符,故选C项;辛亥革命使清朝政府统治瓦解,与材料中“太平天国运动”不符,排除A项;在“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的情况下,“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有利于农耕经济恢复
,排除B项;“客民”“土著”都是农民,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但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与材料中“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相符,故选D项;洋务
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中“鞭打的过了头”不符,排除A项;百日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戊戌变法很快就失败了。
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与材料中“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不符,排除B项;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新政”的幌子,进
行一些改革,与材料中“鞭打的过了头”不符,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说明当时允许商品的自由贸易,这与1921年后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发
展的史实相符合,故选B项;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不允许商品的自由贸易,排除C项;报纸上出现广告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自由贸易,无法说明广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D项。11.【
答案】D【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黄金已丧失世界货币地位,故①错误;美元与黄金不再之间不再存在固定比例关系,这说明美国不再独享世界金融霸权,故②正确;一个国家货币的地位受其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故③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虽已解体,但美元
仍居世界金融霸主地位,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2.【答案】B【解析】据材料“香港澳门不属于殖民地范畴,港澳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联合国和他国无权干涉,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应由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交涉谈判解决”,可知中国通过这一决议,掌握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
选B项;“空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港澳问题,并不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说明民族独立事业已经完成,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一五计划”中“694项建设项目的厂址分布在91
个城市、116个镇,有56%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而近代中国工业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所以“一五计划”建设项目的地区分布是为了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选A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区域间的均衡,也需要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而材料仅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均衡,排除B项;材料
反映“一五计划”建设项目的地区分布,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并非加强东西部之间合作,排除C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战略,是为了调整产业中轻多重少的局面,而材料要调整的企业的地域分布,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美国调整了战略部署,推动了美苏争霸态势的调整,故选B项;据所学
冷战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A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苏关系比较紧张,排除C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邓小平强调国家法律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故选A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材料讨论的是法律的完善问题,与党的民主集中制无关,排除B项;1999年“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材料谈论的是法律不够完善,与基层
民主无关,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198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支比重大幅度提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这是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A项;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不断上升,不利
于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国家财政支出增加,意味着需要增加税收,这必然导致政府对税收的依赖程度上升,排除C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体现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排除D项。17.【答案】(1)原因: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
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6分)(2)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时间,有利于坚持长期抗战。(4分)(3)主要原因: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共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任答2点给4分)。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新征程。(6分)18.【答
案】(1)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2分)主要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2分)(2)变化:英国丧失了欧洲霸主和世界霸权地位。(3分)措施:出台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6分,每点2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3)世界格局:美苏两极格局。(3分)原因:美苏国力增强,西欧、日本衰落;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4分,每点2分)19.(1)组图①标题:社会主义改造(3分)说明词:195
3年,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党和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9分)组图②:标题:模范人物(3分)说明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和著名科学家邓稼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经济、科技等事业中作出重大
贡献。其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