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共(17)页,744.91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cf872a9e89fe26da2a0e77deb34e8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初语文模块测试卷出卷人: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材料一:自7月20日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营业开放。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电影界攻坚克难,制片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达80%以上,开放营业影院达9200多家。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具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来自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忱支持和由衷热爱。广大电影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继续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大国产新片的投放力度,提高有效供给,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材料二:近
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上映,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八佰》聚焦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在
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内,在数以百计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围观下,“八百壮士”开始了四天四夜的守卫战。市民们则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更是为助战而来。影片展现的并非飘渺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
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所鼓舞。这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八佰》作为国内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有更大画幅、
更高的画质清晰度,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临场体验。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从整体呈现来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最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以20万平米实景拍摄基地对战场进行了高度还原。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
执念。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光明网2020年8月21日)材料三:《八佰》从个体生命出发,从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出发。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着、
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在这些士兵中,我们看到将内在坚毅与外在严谨融为一体的黄志忠扮演老葫芦;饱经沧桑、胸有成竹的王千源扮演老兵羊拐……他们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吓破胆,有人是临时入伍的农民,从未扣动过扳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无所措手足,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影片真
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
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中国电影报》2020年9月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充分地说明中国电影具有坚实的基础,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热忱支持和
由衷热爱。B.《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八佰》等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C.电影《八佰》中的士兵有的是逃兵,有的未扣动过扳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这颠覆了爱国主义电影的严肃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
无感。D.操着各地方言的士兵们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嘶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八佰》是从个体生命出发,从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士兵出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
好中国故事,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B.近期上映的电影《八佰》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无论是在主题立意还是艺术、美学层面,都可圈可点,且有所突破。C.电影《八佰》不仅是高品质的国产战争类型片,也
是一部歌颂民族英雄的电影,在“讲好中国故事”层面为中国电影留下了很多可供解读的样本。D.材料一从电影市场迅速恢复活力出发思考中国电影如何保持长期向好态势,材料二介绍《八佰》的叙事艺术,材料三介绍《八佰》爱国主义精神。3.电影《八佰》热映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三条河流王小忠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
压的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白塔四周的经幡还在烈风中不停地念经?游人络绎不绝?想到这里,我兀自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
大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
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学位拿到之后,他没有去城里找工作。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
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了。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怒,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顺从了。当然不是说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
,他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固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踽踽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201
8年6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经幡。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墙壁上画了八宝。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了河。三条河--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
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虛,而且显得腼腆。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风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转角二层楼。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
挂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且都摆放着一盆从草原上挖来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无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很大的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
子。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扎西的父亲一生都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圈。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春梦一场。扎西家拆
旧房盖新楼也不过三两年时间,可这三两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
被世人皆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少年来,生存在洮河沿岸的农牧民,
一直沉醉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中,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求新求变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热乌河在则岔沟蜿蜒十八湾。十八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
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蓝天白云下,黛青色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富有各种传说的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露天阳台上,喝奶茶,吃糌粑,说着理想的
伟大和人生的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已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
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的回想内容为主体,叙述了我与扎西的交往、了解和成为挚友的过程,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让读者感到亲近和真实可信。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
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等,意在批评扎西父亲思想的保守,突出扎西思想的前卫。C.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D.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流畅简
净,多用散句,对扎西事迹的叙述渐次深入,客观地表达了对藏区可喜变化的感受,又蕴含着深挚的情感。5.文章后面引用苏轼的名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有何作用,请结
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6.本文以“三条河流”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小题。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父具相韩。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
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行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
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集为虐沛公乃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
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候。乃学道,欲轻举。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强听食。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节选自《汉书·张良传》)7、下列
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良因要项伯见沛公B、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C、曰归曰归,岁亦莫止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8、下列各句中与示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示例:沛公安在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不吾知其亦已兮C为仲卿母所遣D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B.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C.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D.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皇帝,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封国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C.薨,古代称国君、诸侯
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等。D.谥,古时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齐宣王的“宣”,岳飞谥“武穆”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良国破家亡,以身许国。张良先人在韩官至相位,韩
被秦国灭亡后,他不仅舍弃亲人家业,而且亲自带人刺杀秦王。B.张良思虑深远,敢于直谏。追随刘邦攻入咸阳后,面对刘邦、樊哙贪于安逸的做法,张良大胆劝谏,最终说服刘邦。C.张良义不独存,救急解困。在项羽要进攻刘邦的关键时候,张良不仅拒绝了逃跑的好意,
而且帮助刘邦解除危局。D.张良劳苦功高,谦让隐忍。在刘邦封功臣时,张良拒绝了三万户的爵位,求封留候。后来又学道家学说,想修炼成仙。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8分)(1)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13.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是()(3分)A.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理解为词人的孤傲清高。B.“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
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这一句在修辞上使用了设问的手法。C.“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指人的年华逝去。D.这首词篇幅很短又通俗易懂,但它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因此,我们说它言近旨远,辞浅意深。1
4.请鉴赏本词“夜夜人青溪,听读《离骚》去”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运用《诗经·郑风·子衿》的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切。(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4
)《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6)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劝学》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
流畅,上下球体___________,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___________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
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___________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____________,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
七首诗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16.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脉相承包含源远流长表明B.
浑然天成包含博大精深标明C.一脉相承蕴含博大精深标明D.浑然天成蕴含源远流长表明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在葫芦身上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C.葫芦代表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精髓D.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B.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
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C.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D.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的葫芦文化深有感情19、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给的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组句子,要求与示
例所用修辞一致,句式可有所不同。(3分)示例:(白荷)荷叶中零星的白荷,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话题:春雨冬雪青春朋友五、作文(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读书可以让人
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2、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3、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
熹读书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能够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特别是读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更能为成长助力。这个寒假,你读了那些书?开学初,学校将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假期读书的切身体会,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于读书的感悟和思考。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答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这颠覆了爱国主
义电影的严肃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表述意思与文意相反,与原文对照,是“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材料二介绍《八佰》的叙事艺术,材料三介绍《八佰》爱
国主义精神”曲解原文。材料二“影片展现的并非飘渺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材料三“《八佰》从个体生命出发,从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出发”,可见应该是材料二介绍《八佰》爱国主义精神,材料
三介绍《八佰》的叙事艺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概括电影《八佰》热映的原因。相关信息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主要是从影片展现的精神价值和影片制作特点角度分析,材料三主要从叙事方法角度展现个体生命价值升华。由材料二第三段“影片
展现的并非飘渺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所鼓舞。这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可概括出“是中国军
民抗战缩影,给观众精神洗礼”;由材料二第四段“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
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可概括出“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细节上精益求精”;由材料三“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
式的升华和转变”,可概括出“表现民族危亡前个体生命的升华和转变”。3.答案:①是中国军民抗战缩影,给观众精神洗礼。②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细节上精益求精。③表现民族危亡前个体生命的升华和转变。(二)文学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3小题,12分)【答案】4.B5.①引用苏轼的这一名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眼前大自然所馈赠的美景的喜爱;②引用苏轼的这--名句,是说明大自然的馈赠如此丰厚,“我”和扎西更应该将美景与他人分享。6.①点明文章重要
内容,“三条河流”是作者描写的重要内容;(1分)②“三条河流"充当文章线索,贯穿文章始终;(2分)③“三条河流”具有象征意义,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象征着藏民的不张扬埋头奋斗的形象。(2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意在批评扎西父亲思想
的保守”错误,言过其实。从文中“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怒,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及后文“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
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意在表现扎西“求新求变思维”的成功和“观念”的重要性,反映藏区的改变和进步。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要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结构上,位置决定作用;内容上,我们可以按照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的格式结合上下文进行解答。该题引用的是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在结构上没有特别的作用,因此,我们只需要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即可。文中写到“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
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由此可知,引用苏轼的这一名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眼前大自然所馈赠的美景的喜爱;其次“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已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便可知改句又是说明大自然的馈赠
如此丰厚,“我”和扎西更应该将美景与他人分享。【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答: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③象征意义,④语带双关,⑤全文文眼(提示文章),⑥吸引读者兴趣等,由此逐一分析即可
。首先,“三条河流”是作者文章中描写的重要内容,文中花费大量笔墨写“三条河流”,所以标题点明文章重要内容;其次,文章第一段“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文中第四段“三条河——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
,文末“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可见“三条河流”是文章线索,贯穿文章始终;再次,“三条河流”不仅指河流,还具有象征意义,文中“三条河——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
,却又不张扬”,三条河流具有“谦虚、腼腆”的特点,象征着藏民的不张扬埋头奋斗的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答案】:7、D;8、B;9、A;10、C;11、B12、
(1)关键词:“寿”“结婚”“具言”(2)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关键词:“鄙”“陪”(3)那么这样将军的仇报了,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除去了。关键词:“见”(4)这就是治学的人
不能不深入地思考谨慎选取的原因了。关键词:“所以”“学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3.B14.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月每晚都回来到这清溪边,静听我朗诵《离骚》;②这两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每晚来听我诵读,仿佛理解我的苦楚
;③这两句使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借用屈原《离骚》的典故,表达了内心的怀才不遇的利苦闷激愤;④这两句还使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清溪之上的明月,衬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高洁。(答对三点即可)【解析】【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B.“设问”错,“谁怜汝?”不是自问自答,而是说没有人怜惜,属于答案蕴含在问话当中,因此应当是“反问”。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含义手法,以及鉴赏诗人
思想感情的能力。“夜夜人青溪,听读《离骚》去”,意思是“明月每晚都回来到这清溪边,静听我朗诵《离骚》”。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只有明月陪伴和理解自己苦楚
的孤独之情。同时“《离骚》”运用屈原的典故,屈原不被楚王容纳,被流放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而此刻的作者境遇与屈原何其相似,都是被诬陷罢官,有志不得伸,因而作者借以表达自己也同屈原一样有着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激愤之情。而“明月”的意象自古就代表着孤高,因此诗句中用
这一意象则烘托了诗人内心的高洁与孤傲。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羁鸟恋旧林,池
鱼思故渊。(5).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6)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答案】16.D17.D18.B【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
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浑然天成”形容自然形成的整体,无需人工加工。“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第一处语境强调的是葫芦外形自然形成,柔和圆润、线条流畅。故选
“浑然天成”更合适;“包含”指里面含有,一般用在比较具体的事物上。“蕴含”强调内在具有某种特性,一般用在比较抽象的概念上。第二处语境强调葫芦有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寓意,属于抽象的概念,故选“蕴含”更合适;“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
的广博高深,第三处语境强调历史悠久,故选“源远流长”更合适;“表明”是表示清楚的意思。“标明”是做记号使人知道,最后一处语境强调根据历史文献可以清楚知道,再联系后文,应选“表明”更合适。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中,首先这段文字的陈述对象是“葫芦”,故排除A、B,从上文看,应为“凝结”,而不是
“代表”,故排除C。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
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的这句话有两处语病,一是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故“我国人民”应放在“不仅”后面,排除A: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葫芦对…”,排除C:D选项虽没有语病,但改变了句子的原意。故选B。19、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给的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组句子,要求与示例所用修辞一致,句式可有所不同
。(3分)示例:(白荷)荷叶中零星的白荷,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话题:春雨冬雪青春朋友五、作文(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2、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3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开学初,学校将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假期读书的切身体会,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于读书的感悟和
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分析】这是一道常规的任务驱动型的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其具体任务是:谈自己对读书的的理解与看法、感悟与思考。然而,谈读书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限制性的,既要紧紧围绕所给五个句子
(名家经验)来思考来确定中心,因此,首先要理解五个句子的含义和蕴含的观点。第(1)句重点强调读书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第(2)句强调读书对于青年人成长的意义。第(3)句重点强调读书的广博特点,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大开眼界,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第(4)句是从读与
写的关系角度强调读书的作用,即读书越多,认知、思考与表达能力越强。第(5)句强调读书的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如此看来,大约可以得出关于读书的“境界”“意义”“方法”等的思考与看法。写作时,可以分析评论他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诗句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理解
;也可以总合计个名人的经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进而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要注意的是,要结合自己读过的书,不能泛泛谈读书的方法、意义或价值,那样容易流于形式,也容易偏题跑题。【命意参考】立意与命题参考示例:1.读书,
要有广度、厚度2.活学广用,方为上“读”3.既要字斟句酌,又要遍览群书4.用一生的时光,与书为伴/5.书香伴我成长6.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