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含解析【武汉专题】.docx,共(16)页,241.72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b10661cd3f9ee38e2300d9e70d454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
,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
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新夺取的土地没有分封给亲族子弟,而是自己管理,土地上所得归于自己,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提到县刚刚出现
,对分封制有冲击,但无法得出分封制必将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还未建立起专制制度,周天子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新攻占的土地归君主所有,排除C项。故选D项。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手段。1956年发掘的“滇王之
印”(图1)和2020年发掘的“滇国相印"(图2)对研究西汉王朝和古滇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帮助。它们的出土,既确证了“古滇国”的存在,也证明了《史记》文献记载的可靠,还可以证明西汉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西南区域色
彩。这说明()A.西汉采用分封制方法管理西南地区B.历史真实性必须通过文物和史料合一才能确认C.历史文物与史料记载可以互相印证D.贵州在西汉就已经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滇王之印和滇国相印证明了《史记》记载的可靠,说明历史文物与史料记载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
确;西汉对当地的管理别具一格具有地方特色,可知没有用分封制管理西南地区,排除A项;历史真实性必须通过文物和史料合一才能确认说法太过于绝对,排除B项;古滇国在今天的云南地区,不是贵州,排除D项。故选C项。3.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发生冲突,为争取各阶层的支持腓力四
世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为抵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而从16世纪开始到路易十六时期,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权力不断削弱以至停止召开,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重新召开。由此可见,三级会议()A.提供资产阶级和国王斗争的平台B.其存在一直起到强化王权的作用C.有利于法
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D.存在与否服务于国王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发生冲突,为争取各阶层的支持腓力四世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为抵
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而从16世纪开始到路易十六时期,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权力不断削弱以至停止召开,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重新召开。”可知,为与教皇争斗召开三级会议,为抵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为强化王权削弱停开三级会议,为
缓和社会矛盾重新召开,可以看出三级会议存在与否跟国王需要相关,D项正确;三级会议早期是为对付教皇和英国,排除A项;16世纪后,王权加强,三级会议权力削弱,说明两者是对抗关系,此时三级会议不会起到强化王权的作用,排除B项;早期三级会议是为王权服务的,不利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项。故
选D项。4.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在其70年的君主生涯中,共任命过15位首相。她几乎每年都会参加议会的开幕式,但直到她登基60周年时才出席过一次内阁会议。她很少发表政治言论,但在涉及英国统一的议题上公开表明自己的
立场。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A.国王任命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议会掌握立法权并且对国王负责C.国王统而不治,对现实政治没有影响D.内阁代替国王实际掌握着政府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行政权由内阁掌握,D项正确;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不是国王,排除A
项;议会不对国王负责,排除B项;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依然保留一些象征性的权力,同时他也是英国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的纽带,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与北方形成两
套不同政治系统。到袁世凯当政时,他凭借个人实力强化了对北方控制,但是对南方各省却缺少实际掌控。为重新强化中央权威,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据此可知()A.恢复帝制是当时的时代需要B.革命党人造成南北分裂局面
C.政治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D.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为了集权,决定恢复帝制,说明中国可能会倒退到君主专制政体,因此,政治近代化道路将漫长曲折,C项正确;恢复帝制跟袁世凯个人对当时的局势判断有
关,不能说是时代的需要,其后来称帝失败说明了这一点,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不利于国家统一,但不能认为这是革命党人造成的,跟当时存在不同政治力量有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人民对其即将称帝的看法,民主共和未深入
人心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6.1940年,山西某县抗日根据地加强村政建设前,共有33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村干部3人;加强村政建设后,该县行政村的规模开始缩小,行政村数量超过百个,各村建立的村政委员会平均人数近20人。这种变化()
A.实现了村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加强了治理基层社会的力度D.造成村政委员会办事效率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0年,山西某县抗日根据地加强村政建设前,共有33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村干部3人;加强村政
建设后,该县行政村的规模开始缩小,行政村数量超过百个,各村建立的村政委员会平均人数近20人。”可知,加强村政建设后,单个行政村规模缩小,但是数量却增多,且每村的干部数量大增,说明整个干部队伍扩大,这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
理,C项正确;加强村政建设前后,变化主要体现在行政村和村干部的数量增加上,不能说明之前村民没有当家做主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排除B项;加强村政建设后,虽然村干部增多,但这是当时加强对抗日根据地治理的需要,没有造成效率低下的结果,排除D项。
故选C项。7.有人认为:在慈禧太后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中国多次错失走向近代化的机会,最终没能够跟上西方先进国家的步伐,国家衰弱,人民贫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个不同于道光咸丰以来拒绝改革、墨守成规的时代,同时
也是一个不同于以往自我封闭而力图面向世界的新时代。其理由是,这个时代()A.中国在对外战争中遭遇了多次失败B.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C.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以寻救
国良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观点认为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失去较多近代化机会,但是依然和之前的闭关锁国墨守成规不同,该观点强调清朝进步的一面,C项正确;对外战争多次失败和清朝进步一面
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不利于近代化,但这跟清政府行为无关,也不符材料主旨,排除B项;开眼看世界发生在慈禧太后统治之前,跟题目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官员的任职及学术研究方向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姓名官职学术方向公孙弘丞相学《春秋》杂说主父偃丞相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张欧御史大夫治刑名韩安国御史大夫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汲黯主爵都尉学黄老言……然好游侠郑当时大农令以任侠自喜……好黄老言A.官员任用灵活务实B.阶层流动明显加快C.无为而治
继续推行D.学术研究自由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高级官员学术研究方向多样,说明汉武帝选人更重视其才能,并不特别在意其学术研究方向,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知官员的阶级出身,排除B项;官员们的学术研究多样,并不局限于道家思想,排除C项;学术方向多样不等于
学术研究自由开放,同时该表述只反映了表格中一部分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9.历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监察官的选任--般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监察官多由帝王亲自选拔,明代先由督察院拟定人
员然后由皇帝钦点,民国时监察委员由监察院长提请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正式施行,监察官遵循“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原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
和近现代的监察制度一脉相承B.监察制度可有效杜绝政治腐败发生C.监察官选拔演变反映政治制度演进D.监察官选任权都由最高权力所掌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监察官选拔权在古代表现为不断向皇权集中,
在近现代表现为不断民主化,所以监察官选拔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制度的演进,C项正确;古代监察制度反映专制强化,近现代监察制度反映民主政治发展,它们遵循的是不同发展道路,排除A项;监察制度可减少限制腐败发生,但不能杜绝腐败发生,排除B项;古代监察官选任权
曾由宰相掌握,排除D项。故选C项。10.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不受党派选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这一现象()A.有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B
.反映文官政治地位高于内阁政务官C.表明文官工作内容与内阁毫无关联D.可提高文官制定政府政策的准确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官不与内阁共进退,不受选举影响,长期任职,这有利于政府工作连
续性和稳定性,A项正确;政务官是政策的决策者,文官是政策的执行者,文官接受内阁政务官领导,排除BC项;材料现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未体现可提高文官制定政府政策的准确性,排除D项。故选A项。11.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国
会组织法》,下表为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咨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规定,据此可知民国初年()居住年限不动产教育程度选民年龄南京临时参议院居住选区两年以上500元小学毕业21岁清朝咨议局居住选区十年5000元中学毕业25岁A.政府积极践行民主政治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法制
建设逐渐走向完善D.选民素质整体水平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咨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规定”可知,民国初年选举议员的资格要低于清朝晚期选举咨议员的选举资格,这说明民国初年的民主范围比
清朝晚期更大,体现了政府在努力践行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不涉及人民对民主的态度,不能反映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描述选举资格,属于民主范畴,跟法律制度无关,排除C项;选民素质下降是对材料曲解,选民资格放宽不等于选民素质下降,排除D项。故
选A项。12.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以刑代法”的特点,即不事先制定法律,而是在犯罪发生之后根据情况予以处罚。至春秋晚期,一些诸侯国打破原有的法律传统,开始制订成文法,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原有秩序完全崩溃B.体现郑国晋国的法治先进C.和阶级关系变动相适应D.为变法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以刑代法’的特点......至春秋晚期,一些诸侯国打破原有的法律
传统,开始制订成文法”可知,夏商西周没有成文法,从春秋晚期开始有成文法,成文法可以更好地调解各种纠纷,保护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顺应了当时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过程,C项正确;原有社会秩序完全崩溃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郑国晋国
法治先进不是材料主旨,也未体现成文法出现的历史意义,排除B项;为变法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某部法律文献,排除D项。故选C项。13.《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朱元璋制《大诰》,“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
",明代学者颜钧也提到,“《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以上言论反映了()A.礼相较于法更得统治者青睐B.儒家治国主张不断受到冲击C.统治者治理国家手段多样化D.治国思想随着时代不断进步【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霸王道杂之”,到“五教五刑”“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可知,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手段多样,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治国手段哪一种更重要,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治国
思想,没有体现其受到冲击,排除B项;治国思想上一直都是儒法并用,并没有明显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14.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写道:“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
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法律应该由大多数人来制定B.法律内容包
含政治经济事件C.法律是由作者抽象思考而成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
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可知,法律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
意志的体现,D项正确;法律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不是由大多数人建立起来的,排除A项;法律包含政治经济倾向,是指法律制订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不是法律包含具体的政治经济事件,排除B项;法律的制订有作者抽象思考的一面,但也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经
济因素,离不开特定阶级的参与,并不是完全靠个人的抽象思考,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为《法国民法典》书影,该法典()A.法律渊源以判例法为主B.蕴含了启蒙思想的内容C.否定了法国的君主制度D.根本上维护了人民利益【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国民法典》的书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蕴含了启蒙思想的内容,B项正确;民法典后来构成了大陆法系,其特点是以成文法为主,不是以判例法为主,排除A项;民法典由拿破仑颁布,后
来其建立拿破仑帝国,排除C项;民法典是资产阶级斗争的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16.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
设。这表明,《纲要》()A.在新时代环境下对公民道德提出要求B.对建国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总结C.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D.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和主人翁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
想道德建设,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道德的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可知,《纲要》提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要参与道德建设,A项正确;《纲要》颁布于2001年,并没有介绍之前精神文明相关方面的
工作,排除B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017年提出,排除C项;《纲要》对公民道德提出了要求,但材料中不涉及到其效果如何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共52分。)17.政治制度材料一:西方政治制度的起源地古希腊,大大小小的岛屿和纵橫交错的山川被海洋所分割,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的是一种海洋文明,为多元化的政治体制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为这种地理环境形成的城邦国家都是比较小的政治共同体,希腊半岛被纵横交错的山川分割成很多小的相对
独立的城邦,很难有一个城邦能够完全征服其他城邦,专制王权很难出现。与古希腊相反,中国是广阔的平原,很容易产生彼此的兼并和征服现象,因此在中国,王权从一开始就很强...中国这种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的是一种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趋向于一种安定,这样一个因地
理环境引起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很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二:儒家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孟子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相信道德教化的力量,轻刑罚,“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因此在中国整个制度设计里面,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成为最主要的,而法制沦
为一种辅助的东西。..中国古代过分地强调德治的力量而忽视了法治,由于没有法治,因此人治就成为必然。而在古希腊文化里面理想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一样,他也有七情和六欲,所以他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对人性存在着一种怀疑,因为人性本恶,人追求各种利
益的最大化,所以,需要借助一种东西来约束人的这种自私自利危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东西就是法律制度。在制定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中西方的考虑也是不一样的……西方人首先考虑的是随着他们这种权利关系的变化,他需要做政治和制度上的一种变动来去
维护自身的权利……基于这种考虑,所以在进行政治制度设计和改变的时候,就会更多考虑怎样才能确保每个人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以及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自身的财产权。在中国……直以来就离不开一种血缘宗主关系,在这种血缘宗主关系里必然会形成一
种家长制,这种家长制会从家里延伸到整个国家的制度,因此,在国家制度的形成里政治权力就成为一种首要的权力,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是一种类似于谁的权力大谁说话的力量就大。体现的是政治权利囊括整体政治制度的一种架构。——摘编自李嘉伟《中西方古代形成不同政治制
度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政治制度形成中各自的特点。【答案】(1)影响:古希腊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城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中国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和大一
统中央集权制度。(四种制度任答3点)(2)特点:中国:重德治轻法治,人治色彩浓厚;家长制延伸到政治制度中,等级观念强大。西方:强调法律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重视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西方政治制度的
起源地古希腊,大大小小的岛屿和纵橫交错的山川被海洋所分割,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的是一种海洋文明,为多元化的政治体制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可知,古希腊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城邦制度和民主制度;根据材料“中国是广阔的平原,很容易产生彼此的兼并和征服现象,因此
在中国,王权从一开始就很强......中国这种传统的农业大国孕育的是一种农耕文明,农耕文明趋向于一种安定,这样一个因地理环境引起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很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制度。”可知,中国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和大一
统中央集权制度。(2)根据材料“儒家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占主导......相信道德教化的力量,轻刑罚,......用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因此在中国整个制度设计里面,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成为最主要的,而法制沦为一种辅助的东西。”可知,在中国,重德治轻法治,人治色彩浓厚;根据材料“在中国……直以来就
离不开一种血缘宗主关系,在这种血缘宗主关系里必然会形成一种家长制,这种家长制会从家里延伸到整个国家的制度”可知,家长制延伸到政治制度中,等级观念强大。根据材料“古希腊文化里面理想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一样......需要借助一种东西来约束人的这种自私自利危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东西就是法律
制度。”可知,在西方,强调法律制度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根据材料“西方人首先考虑的是随着他们这种权利关系的变化,他需要做政治和制度上的一种变动来去维护自身的权利……基于这种考虑,所以在进行政治制度设计和改变的时候,就会更多考虑怎样才能确保每个人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以及在进
行经济活动的时候自身的财产权。”可知,重视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18.官员选拔与管理材料一:从大禹开始,部落首领就不再禅让,而是世袭了,大禹用心良苦地将首领的职位婉转地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之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追根溯
源,大禹无疑是改变原始部落最高领导人选拔制度的创始者。从那以后,公平性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因此,到了夏商周时期,“贤”与“能”的选拔标准普遍被血缘关系标准所取代,古代中国进入世卿世禄制时代,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官二代”时代。在缺乏公平
性的情景下,“世袭”制所衍生出来的官员普遍缺乏进取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和平稳定年代尚能应付局面,一旦外部环境遭遇险情,势必会招致政权危机。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日趋尖锐复杂,多数诸侯国纷纷废除了以血缘亲疏决定官职高下的标准,坚持以贤能为标准选拔人才。材料二:为
了改进以往各朝的官员选拔方式,隋唐以至明清时期,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是把官员选拔和学校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以
说,科举制度对官员选拔的方向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要想做官,就只能好好读书。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但是由于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而且随着科举制的实施,“学而
优则仕”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官员的职位相对增长缓慢,有一些中试的人员无法得以安排,成了“候补”。从候补到正式拥有职位,则需要时间和进行一定的运作,于是潜规则开始流行,买官卖官现象依然难以遏制。加之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的严重背离等原因,终于导致它在1905
年被晚清政府所废止。——摘编自周新军《我国古代官员选拔标准的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袭选官制存在哪些缺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其它选官制度存在哪些优点和缺点。【答案】(1)缺陷:任人唯亲,选拔官员失去了公平性;造成官员缺乏进
取心和办事能力有限。(2)优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选官变得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三点,回答其他内容言之有理)缺点:不注重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核,难以做到优选领导人才;
官员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潜规则和腐败现象增多;与现代教育制度严重背离(或无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三点)【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公平性遭到了彻底的破坏......‘贤’与‘能’的选拔标准普遍被血缘关系标准所取代”可知,任
人唯亲,选拔官员失去了公平性;根据材料“在缺乏公平性的情景下,‘世袭’制所衍生出来的官员普遍缺乏进取心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和平稳定年代尚能应付局面,一旦外部环境遭遇险情,势必会招致政权危机。”可知,造成官员缺乏进取心和办事能力有限。(2)优点:根据材
料“通过科举考试成绩来体现德才的标准,具有某种量化的成分,因而在一定的范围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可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选官变得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根据材料“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可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根
据材料“在科举制度下,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可知,推动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缺点:根据材料“由于科举考试并不注重对人的实际执政能力的考核,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真正做到优选领导人才”可知,不注重对官员执
政能力的考核,难以做到优选领导人才;根据材料“随着科举制的实施,‘学而优则仕’的人数不断增多,而官员的职位相对增长缓慢,有一些中试的人员无法得以安排,成了‘候补’。从候补到正式拥有职位,则需要时间和进行一定的运作,于是潜规则开始流行,买官卖官现象依然难以遏制。”可知,官员数量不断
增加导致潜规则和腐败现象增多;根据材料“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的严重背离等原因,终于导致它在1905年被晚清政府所废止。”可知,与现代教育制度严重背离,无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19.法律与教化材料一:教化一词意
指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道德教育,其作为法律中重要的一部分,源生于道德,升华于法律,在通过法律控制社会秩序的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之中,从社会法学派的角度,有什么
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法律的本质代表着所在社会的本质。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却成就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反观这一现象,可看出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
——摘编自乔冠文《孔子教化的法思想价值探析》材料二: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自身的腐朽堕落,罗马帝国后期国力极其衰落,帝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开始违背其制定的法律。这时,教会经常起到维护法律的作用。在教会里,
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体现了基督教对法律的极度重视。为了保持教会的独立,就必须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律理成章地成为规约王权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杀手铜”。随着日耳曼族的大举入侵,当他们用野蛮的
手段毁灭古罗马文明的时候,基督教会则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把残留的古罗马法治思想的火种保留了下来。罗素说:“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
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摘编自靳浩辉《儒家的礼治传统
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会维护法律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义。【答案】(1)背景:礼崩乐坏,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旧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动;统治者寻找新的治国思想;不同学派思想的相互融合;人性
本善和以民为本的观念。(任答3点)(2)意义:维护了法律的权威,确保教权高于王权;保留了古代罗马的法治思想,促成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为后世文艺复兴运动创造可能。【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
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崩乐坏,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旧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动;统治者寻找新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性本善和以民为本的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学派思想的相互融
合。(2)意义:根据材料“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了法律的权威,确保教权高于王权;根据材料“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
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留了古代罗马的法治思想,促成了中世
纪罗马法的复兴;为后世文艺复兴运动创造可能。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可分成“非大一统王朝的变法”和“大一统王朝的改革”两种类型。“非大一统王朝的变法”包括先秦各国和北魏的变法、改革。这种类型改革的特征在于……统治集团中的改革派十分
重视联合、团结知识阶层,以扩大和加强社会改革运动的主导力量;改革者得到决策者的全力支持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从而可以将自己的全部改革设想和意图付诸实施。这种类型的改革大多取得了成功,达到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等既
定目标,使社会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大一统王朝的改革”包括除上述以外的历代王朝的各种改革。这种类型改革的特征在于……改革派往往忽略或轻视对知识阶层的联合、团结,不能积极地调动这一重要的社会力量;改革者时时处处受到决策者的掣肘,无法将全部改革设
想和意图贯彻到底,也很难及时、迅速地纠正决策者在指导改革过程中的失误。因此,这种类型的改革都遭到了失败。——摘录自丁云《关于中国历代改革类型分析问题观点综述》根据以上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变法与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答案】示例:非大一统王朝的变法往往易取得成功——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状态,北魏统一北方后,内部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同时与南朝处于对峙之中。为巩固政权,孝文帝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
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主要有推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推动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他又采取大规模汉化措施,赢得汉族士大夫和百姓的认同,他的改革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快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的隋唐国家统一打下坚实基础。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最大限度争取变法支持者,其本人变法决心坚定,
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富国强兵和社会稳定,是一场成功的变法。【解析】【详解】本题是观点论述题。首先,根据材料问题,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关于变化与改革的观点,如:非大一统王朝的变法往往易取得成功——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其次,围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背景、内容、影响的格式进行论述,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状态,北魏统一北方后,内部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同时与南朝处于对峙之中。为巩固政权,孝文帝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主要有推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推动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他又采取大规模
汉化措施,赢得汉族士大夫和百姓的认同,他的改革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快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的隋唐国家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再次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说明观点的正确性,如: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最大限度争取变法支持者,其本人变
法决心坚定,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富国强兵和社会稳定,是一场成功的变法。论述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成文,开发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
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