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395.000 K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8)页,395.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95e4310f914ee0975014a697cd8f1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A.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田属于农业,织布属于手工业,所以反应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我国古代经济受生产力的制约

达不到生活自然祥和的程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是受抑制的,不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未涉及自耕农经济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耕田属于农业,织布属于手工业”。2.据史料记

载,宋代天禧年间耕地面积比唐代天宝年间增多5%,但租税中粮食收入却多了46%,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农业技术的进步C.稳定的政治局势D.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租税中粮食收入增长远远高于耕地面积的增长,反映了粮食产量特别是亩产量增多十分明显

,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国总量的增长,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政治局势基本较为稳定只是客观原因,C项错误。不抑兼并的政策带来的结果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与粮食产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3.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

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A项说

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4.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

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你认为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

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趋势,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其实质是类似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最能体现时代潮流,故选D。ABC虽然符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5.侯建新在《社会

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

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D.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封建性特征,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

见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选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逆转,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低下,故AC两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排除。6.1715至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

口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至8倍。英国的贸易也有同样惊人的增长——1698至1775年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此时两国贸易增长得益于A.三角贸易的发展B.商业革命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扩展D.经济的垄断模式【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7、18世纪英法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显著增长,这主要和当时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有关,B正确;三角贸易的主要商品是黑奴,A排除;1689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展开,C排除;经济垄断模式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D排除。故选B。

7.1760年,农业资金是600百万英镑,占整个国民资本的74%,1860年下降到36%;同时期,工业、商业和交通资金是60百万英镑,占整个国民资本的10%,1860年增加到36%。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B.圈地运动C.第二次工业革命D.交

通工具革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农业在国民资本中下降和工业在国民资本中上升,其根本上都是由于生产领域的工业革命导致的,A项正确;圈地运动不会对工农业投资产生革命性的影响,B项错误;19世纪后期出现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交通工具革新都与材料给出的时间不符合,CD两项错误。8.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A.①火车机车、蒸汽

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B.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C.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D.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火车机车、蒸汽引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7

8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故A正确;1886年德国人发明汽车,B项中②错误,故排除B;1886年德国人发明汽车,在1851年世博会上不可能展示,排除C;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在1851年世博会上

不可能展示,排除D。【点睛】9.“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材料所述积极影响的直接推动因素是A.新航路开辟B.早期殖民扩张C.第一

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故A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企业管理,与殖民扩张无关,故B项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没有出现垄断组织,故C项排除;据材料

中“管理的集中”“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垄断组织,其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正确。点睛:抓住材料信息的内在联系,不难发现:材料表明:“管理的集中”“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故选D。10.1882年,在德国的人口构成调查表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项。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却达到25000人;1906-190

7年,则达107000人。这种状况最能说明A.“电气”动力取代了“蒸汽”动力B.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D.电力在德国居各种动力之首【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电力工业工人”从无到高达107000人

,这说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电力工业成为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故C正确;材料信息还不能说明“电气”动力取代了“蒸汽”动力,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故B错误;没有其他动力的信息,不能得出电力在德国居各种动力之首,故D错误。11.鸦片战争是中

国历史的转折点,其在经济方面的长远影响,主要是A.使中国开始从强盛趋向衰落B.使中国被迫实行向世界开放的政策C.使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使西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答案】C【解析】【详解】依

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在经济方面的长远影响是使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正确;鸦片战争前,中国开始从强盛趋向衰落,故A错误;中国被迫实行向世界开放的政策、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的海关不是最深远影响,故BD错误。12.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

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年)达到接近55万两后,次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年)减少至20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年、1879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对此解

读正确的是A.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B.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潜藏着发展的危机,B正确

;实业救国思想是在甲午战后出现的,A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典型就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的衰败,C排除;材料与竞争意识无关,D排除。故选B。13.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

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D.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为抗战积累

物质基础,使国民经济主要为抗战服务。A正确;当时战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B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经济政策,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14.政府放弃

了关税自主权,致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如同在其本土上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直接从资金、原料、动力等方面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再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趋于混乱等因素,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极度的困境。上述现象最有

可能出现在A.一战期间B.国民政府前十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及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受到美国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压

迫,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此种现象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ABC三项时间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5.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

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1947年的上海”“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

致通货膨胀严重,人们争相购买实物,故C项正确,黄金无法购买实物说法不符合事实,A错误;当时的纸币不是缺乏,而是过多,B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16.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变化情况(部分)。以下是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A

.1950~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1958~1960年,“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C.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1985~2006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与1978~1984年城市化率增长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1950~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城市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1958~1960年,“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重工业得到发展,促进城市化,B不符合题意,排除;1985~2

006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商品经济繁荣,促进城市化,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17.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你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有()。①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②开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④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表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土地所有制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土地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排除①。当时,中国

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排除③。因此,选择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探索与失误18.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型图,其中促使a到b段的重要政策原因是A.《论十大关系》发表B.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C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D.“八字方针”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发生于1960年,到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而且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a到b段明显上升,主要是1960年实行“八字方针”的调整导致,D正确;《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都是19

56年,时间不符合,A和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是1958年,是导致a之前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

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9.1953-1956年和1979-1992年,在国内经济史学研究中都称为“过渡时期”。关于两个“过渡时期”的相同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B.多种所有制经济成

分的并存C.公有制经济都占据绝对优势D.外资企业从无到有大量引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个时期是多种经济成分向单一公有制经济过渡,后一个时期是单一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过渡,两个时期都存在多种

所有制经济,故B选项正确;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属于后一时期,因此A选项不属于其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有制经济都占据绝对优势是前一个时期过渡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外资企业从无到有大量引进是后一时期过渡的结果,不属于共同点,故D选项错误。20.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

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

轨【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故B错误;我国是在2008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考虑对广东部分地区实行特殊政策,最初称之为“贸易合作区”、“出口工业区”,1979年定名为“出口特区”,1980年3月中央采纳广东省的建议,又将其改名为“经济特区”。这说明当时经济特区

A.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B.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C.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为辅D.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体现了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前者对外开放的形式较为单一,而后者的内涵显然更为丰富,开放形式也更加多样,

这体现了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故选A;B项是城市改革的做法,但材料涉及的是对外开放,故排除;材料讲的是对外开放,而C项讲的是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排除;D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但材料涉及的是对外开放,排除。22.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A.新式女

子教育已经得到普及B.授课内容以培养谋生技能为主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D.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反映的是妇女接受教育的情况,这对于促进妇女的解放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接受教育的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故答案为D项。A项,不能通过上海、

北京等地的女子学校,推断新式女子教育已经得到普及,排除;B项,授课内容以培养谋生技能为主与材料中“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不符,排除;C项,部分学校部分女子逐渐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女

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该项为干扰项,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

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3.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A.铁路B.电报C.电话D.电影【答案】B【解析】“一线长

”、“音信飞传”说明是电报的功能,故B项正确;A项不是通讯工具,C项与1874年不符,当时电话还没传进中国;D项不是通讯工具,与“音信飞传倏忽详”不符。24.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

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了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现代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答案】C【解析】【详

解】根据材料中“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夫妻亲友的分别忧愁,可知这里要说明的是现代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人们因为有科技手段联系,感情没有因为距离而疏远,B项错误。材料没有讲“网瘾”等人

类受制于科技的状况,D项不符合题意。25.下表是张洪云根据《实业部月刊》中的工业统计资料制作的一个数据表近代中国化学工业设立情况表(截止到1935年)表格中,近代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A.体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特点B.与世界

经济的整体发展关系不大C.与中国近代经济的波动状况基本一致D.受欧美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近代中国的基础化工发轫于甲午战争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发展高潮,这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波动状况(甲午战后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快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迅速

)基本一致,故选C项;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材料只能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即已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说法错误,排除;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再次卷入重来,但中国的化学工业依然取得了较大

的发展,故材料不能简单得出化学工业发展受列强资本输出影响较大的结论,排除D。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材料二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

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3)帮

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材料三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时期流向人数(百万)1953——1961年农村至城市39.2419

61——1977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67.25———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

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

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3)状况:城市化进程

由发展到“停滞”。发展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停滞原因: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工业结构的变化和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与这种状况相

关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根据图示中数据的变化得出。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的现象,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是受“一五”计划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联系教材所学可知,表现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帮助农民减少自然

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分析归纳得出,有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等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来回答。(3

)材料三表格人口迁移反映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特别是从流向的变化反映的问题来回答。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发展的原因和停滞的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周时,“一

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新中国建立初期

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有了较快增长,如下表:(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

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建设的意义。【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田取代公田);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2)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

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3)原因:土地改革的进行;政府疏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民货币收入增加。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料。【解析】【分

析】【详解】(1)现象:根据“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得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结合所学,可从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水利工程的兴修等角度分析总结。(2)变动:根据“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得出自然经

济加速解体;根据“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得出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根据“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得出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3)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土地改革的进行、政府疏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民货币收入增加等方面分析

回答。意义: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巩固、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市场和原料等分析总结。【点睛】28.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

圆的”等进步光芒。——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

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

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

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

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答案】(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完成中央集权);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2)第一次工业革命:

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

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详解】(1)内在动力:从材料“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

可以看出伊比利亚半岛能够进行远洋航行,与他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对黄金的渴求,传播天主教的要求,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影响:伊比利亚半岛的远洋航行,实际上就是新航路开辟,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来看,它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世界

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从材料“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

们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学生要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理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

;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