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共(5)页,226.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8a5dd16a1a165b60dd566e625973bb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材料“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大体含义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以占卜结果为准,由此不难看出古代宗法有一套比较完整
周密的系统规则,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答案】C上计制度是中央对地方考核的一种手段,是中央集权的表现,其一般由地方行政长官承担。东汉后期承担上计的是郡丞、长史的下属一一“上计掾史”,说明上计制
度在东汉后期并未得到重视,意味着当时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能力较弱,即专制集权的相对削弱,C正确;上计制度不仅仅涉及王国,还涉及郡县,因此王国问题解决不能解释东汉后期上计制度变化,排除A;B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与地方上的上计制度不存在主要因果关系,排除;东汉后期地方长官权力变
大,形成了割据局面,排除D。3、【答案】A“向者登科明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举会促进阶层的流动,故A正确;材料未强调重文轻武,故B错误;材料和重农抑商政策
无关,故C错误;“底层民众地位快速提高”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4、【答案】B王安石的募役法颁行之后,民户“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样使得部分农
户的负担加重,B正确;方田均税法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保甲法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排除C;募役法的实行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5、【答案】C乡约制度中,“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说明乡
约制度是一种自治方式,而“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体现了契约精神,C正确;乡约制度是民间自行实行的,与政府无关,排除A;宋代是专制社会,乡约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排除B;宽松的文化政策与乡约制度无关,排除D。6、【答案】C根据材料描述
,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长期的革命造成社会动荡,长时段来看,最终使得法国落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英国,因此总体来看,法国大革命弊大于利,C正确;题干并未凸显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弊端,排除A;法国有通过革命推翻帝制的必要性,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国
大革命的弊端而非益处,排除D。7、【答案】D据材料“秦始皇时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表明秦朝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加强皇权,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故A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B错误;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人
感应,因此天命观念并未消失,C说法错误。8、【答案】B据材料“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但到春秋后期,……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可知,法律由不成文到成文,说明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的需要,扩大依法治国的作用,B
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A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法律由不成文到成文,没有涉及“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C错误;早在古代就有刑法,只是未成文,D错误。9、【答案】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初的三省制分工明确,并且与皇帝之间也形成了权力划分,甚至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政事堂
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故选A;唐朝的三省制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由“‘圣君贤相’互相制衡”可知C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三省制并不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10、【答案】A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有多个机构和部门参与司法审判过程,这有利
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对司法权的分散,除了皇帝之外还有多个机构和部分参与司法审判,直接受理诉讼,不是强化君主对司法权的控制;C选项错误,这一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强化
皇权,并非彰显法律的权威;D选项错误,这一诉讼制度近乎繁琐,容易导致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问题,不能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1、【答案】D根据“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可以看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国王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故D项正确
;英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排除A;《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排除B;君主立宪制已经初步建立了,排除C。12、【答案】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
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13、D14、D15、A16、D17
、【答案】C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而党派林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说明民国初年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C正确;党派林立不等于阶层对立,排除A;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刚刚兴起不久,尚未达到成熟,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18、【答
案】D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
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20世纪初的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19、【答案】B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
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一规定将行政权力人为的切割,导致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B正确;《临时约法》的这一规定并不能有效的限制袁世凯,即不能维护民主共和政体,A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政治民主化,排除C;D中的“高度发展”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0
、【答案】C英国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能参选参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一规定有利于减少政党政治对政府行政事务的影响,从而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故选C;光荣革命后已经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排除A;B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政党政治
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21、【答案】C结合“它的基本原则和制度遍及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内容浩繁,体系庞大,条文众多”可得出这部法典是《法国民法典》,它体系完整,涉及领域广泛,符合材料主旨,故C
项正确;ABD项的内容没有达到“遍及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程度,故排除。22、【答案】A据材料“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可知,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民主原则,A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协商推举”,C错误;据所
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D错误。23、【答案】B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二十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B正确;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则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A说法错误;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未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错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中国的主要矛盾未发生大的变化,D
错误。24、【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故D项正确;AC项都是其客观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AC;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排除B。25、【答案】B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而1978-2001年,农村家庭收入逐渐提高,是因为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A项错误。由“1978”年可知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而表格
中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长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故B项正确。表格谈及的是农村经济问题,与基层民主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26、【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特朗普绕过国会,
用签署行政文件的方式,延长财政救助,被认为是对国会立法和监督权的挑战,是因为国会有权对政府的财政预算和支出行使立法和监督程序,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特点,D项正确;美国宪法至上而非总统权力至高无上,A项错误;特朗普签署行政文件并未违背宪法规定,B项
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国会处于权力中心,C项错误。27、B28、C29、【答案】C据材料可知,明朝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政府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
料强调的是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与提升市镇经济水平无关,排除A;地方基层官员的增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排除B;派往这些地区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故选C。30、【答案】C据表格信息“霸王道杂之”的意
思是“王、霸”并用,“礼法”并重;“五教五刑”意为刑罚和道德教化并用;“一部礼经,出礼入刑”可知,材料强调“礼法”并用,故C正确;A、B材料未涉及“法”,A、B片面;D未涉及“礼”,排除。二、非选择题31、【答案】(1)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
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
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启示:人才选拔考试过程中要坚守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人才的选拔不仅要注重专业科目,而且要多方面考查;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性和创新性,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和机制。(3)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生来源广泛。(3分)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32、【答案】变化:秦汉到魏晋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隋唐到两宋从州县二级
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从元到民国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道县三级级制的简化。原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会设立监察区或军管
区,最终演变为行政区,使行政区变多。特征:下稳上动,县作为地方行政基政区,相对稳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