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11)页,791.921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73b91d65910007010d3457aeda765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一、单选题:本题20小题,共50分。1.元世祖后期,一方面在各行省设两名平章政事为行省长官,并取消行省长官“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为从一品;另一方面,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
省,实行“絮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阖外”的体制。这些做法A.削弱了行省权力B.降低了行政效率C.使地方权力膨胀D.完善了行省制度2.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C.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3.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武乡县进行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召开群众大
会,改造旧有基层政权。开展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B.巩固反封建斗争成果C.团结群众坚持抗战D.减轻根据地民众的负担4.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
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于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绝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B.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C.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5.有学者认为,古代游
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如图,在图中Ⅰ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A.山戎B.匈奴C.突厥D.回纥6.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许多经济学家批评了要求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左”倾观点,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的
作用。例如,孙冶方重提“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薛暮桥提出应当为长途贩运平反,要利用市场活跃流通等。这些观点意在A.重新估计市场的主导作用B.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C.推动改革向更深领域前进D.引入市场调节计划经济体制7.恩格斯说:“政
治权力违反经济发展而起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照例总是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而陷于崩溃。”下列史实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盛行B.均田之制颁行实施C.科举制度发展完善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8.春秋时期的秦、晋等诸侯国把新兼并的地方设置为县。县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常常是国君到边
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当时县的长官“县尹"作为一种重要官职,由贵族轮流担任,个别也有父子相袭的。这表明春秋时期的县制()A.提升了诸侯国的国家实力B.强化了分封宗法体系C.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D.保留了贵族政治特色9.下
表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出中国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资企
业法价格法……1997年至今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监督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的公平性C.开始重视本国的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D.普法知识对于建设法治中的
必要性10.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11.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
,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A.推动了基层自治B.促进了阶层流动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有益于社会教化12.下图为《欧洲中世纪庄园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在中世纪欧,庄园A.领
主服从于中央集权统治B.逐渐演变为工商业的城市C.主要致力于发展商品经济D.属于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13.19世纪末,中国的近代化出现新内容,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A.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14.雅典曾经规定:新的立法案仅可在每月的第一次会议中提出,并且提案人必须负责新法案通过施行的后果,假如结果非常恶劣,另一名代表可在一年之内对其提出弹劾,并可使其受到罚款、取消选举权或死刑等处
分。此规定主要是为了A.保护贵族特权B.保障公民权利C.完善雅典法制D.防止草率立法15.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异常活跃,有激进和保守二派之分。各种政党分化组合,党派林立,国民党力量强大,曾一度在国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受执政者打压,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
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由此可知A.共和制度丧失生命力B.民主政治不合时宜C.专制政体扩大影响力D.政治革新道路曲折16.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
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C.“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D.“反霸权”、“全方位”、“不结盟”17.明初只有两京乡
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加强18.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义民”。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实物见证。分析何尊的史料价值可得知当时①中央集权
的制度大体形成②可以印证武王伐纣史实③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④已经迈入早期国家形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④19.据《周礼正义》载:“宾客之礼主于敬,故谓之宾礼。”“宾礼”是天子敬诸侯以及诸侯相敬之礼。由“敬”则生“情”,生“情”则“亲”,是“宾礼”的礼义。这一制度A.孕育着原始民主色彩
B.旨在传播先进的文化C.助推家国体制的确立D.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20.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
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这反映出清代A.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B.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C.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D.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二、材料分析题:5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占领黄河以南,并移民屯垦。汉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
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汉皇帝允许“单于”称“兄弟”。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此后,南匈奴内迁并逐步汉化。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唐初赠帛与彩缎给突厥,以稳定边疆形势。唐代“娟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
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清代前期,通过平定西域噶尔
丹叛乱,中央政府巩固了其在西域的统治。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摘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对西域民族实行的主要政策,并简析唐代中央与西域民族关系的发展。(2)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在新疆设立行省的背景,并概述中央政府治理西域民族地区的意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晚清因应变局,引入西方文官制度配合新政。1905年,人才选拔处于过渡交替状态,途径各异、标准不一的选官方式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
齐,未能有效地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1906年,戴鸿慈等建议仿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1907年,以直隶设置官员考验处为契机,清廷颁布《切实考验外官章程》,局部试行官员考试,后因清亡而未推行。——摘编自关晓红《清季引
入近代文官考试的酝酿与旁试》材料二1977年,美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信任危机。1978年,卡特政府颁布《文官制度改革法》,设立人事管理总署和功绩制保护委员会两个文官管理机构,后者主要为那些对抗滥用职权和不公正待遇的文员提供保护;录用文官时,在择优的前提下,优先吸收黑人、少数种族和妇女;实行
“功绩工资制”,根据文官个人的能力、资历以及工作绩效等,决定文官的升降、奖惩。卡特之后,文官制度改革依然在继续。——摘编自温艳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文官制度改革比较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引入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的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2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
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
争政策。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第五十六条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
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
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摘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三进入1953年,朝鲜战争已近尾声,七月间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周边最严峻的战争威胁得到解除。中
共中央和毛泽东估计: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必须抓住这个得来不易而仍充满变数的历史机遇,把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大步向前推进。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
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选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个省一级自治区的名称,并指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总原则
及当时提出的外交方针。(2)阅读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依据,并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进入1953年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列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
行动”。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吏之道》(如上图)是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的一部分,阐述了从政任官的道理。其中说明了官吏的表现有“五善”“五失”,前者强调“忠信敬上”,后者则包括了“不安其朝”、“犯上弗知害”和“非上”等。官吏在处理政务时要“审悉无私”
“审当赏罚”,同时还要“兴之必疾,夜以接日”,不得“贱士而贵货贝”“兴事不当”,否则会受到严惩。官吏在司法诉讼、惠民取民、公文处理、维护治安等方面都达到了要求,才能被称为“能”,以及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吏。在个人操守与修养方面,既要坚
持“一断于法”的底线,又要遵循谨己亲民的原则,还要能够止欲去愿、处柔防反。——摘编自朱振辉《秦简<为吏之道>法律思想研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吏之道》体现的法律思想。(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简《为吏之道》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1.D2.C3.C4.B5.B6.D7.D8.D9.A10.C11.D12.D13.B14.D15.D16.B17.C18.D19.D20.C21.(1)政策:屯田垦荒;和平和亲;设置专门机构(官
职)进行管理。发展:“绢马贸易”繁荣;西域各族遵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出现某种民族平等意识;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2)背景外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西北边疆。内部:“同光中兴”,清政府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左宗
棠率军收复新疆。意义: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为中原地区不断输入新鲜文化观念,刺激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为今天中国在西北的行政疆域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2.(1)晚清的内忧外患;清末新政对人才的需求;科举制度的废除;西方文官制度的
影响。(2)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提高文官工作积极性和政府工作效率;官员的选用更加制度化;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为日后文官改革提供借鉴。23.(1)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
倒”“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另起炉灶”。(2)依据:历史上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3)朝鲜停战后,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得到解除(或国际紧张关系趋于缓和)新中国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行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
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4.(1)法律思想:忠君爱国,维护君主专制;执法严明,追求行政高效;尚贤任能,保持公正廉洁。(2)史料价值:是研究秦代历史的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秦代的吏治和法律制度;可用于研究秦代的书法艺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
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