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4.101 MB
  • 2024-10-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docx,共(17)页,4.101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6db9d1b76a4071d52cd481226df26f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遂宁卓同教育高中部2022年下期校考高2022级地理试题(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

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

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第Ⅰ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磨西镇(29.59°N,102.08°E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地震发生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B.首先到达地表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C.距震中越远,建筑物受损程度越大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由震源到地表逐渐加快2.此次泸定地震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

.下地幔D.地壳3.符合此次震源所在圈层特点的是()A.该圈层厚薄不均匀B.只有纵波穿过该圈层C.下界古登堡界面D.软流层位于该圈层中【答案】1.A2.D3.A【解析】【1题详解】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A正确;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要比横波快

,所以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B错误;距震中越远,建筑物受损程度越小,C错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由震源为到地表逐渐减慢,D错误。故选A。【2题详解】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干米,陆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高山

、高原地区地壳更厚。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应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故选D。【3题详解】由上题可知,此次震源所在圈层为地壳。地壳厚薄不均,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A正确。横波纵波都能通过地壳,B错误。地壳下界为莫霍界面,C错误。软流层位于地幔,不在地壳,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些温度偏低的区域。下

表记录的是太阳黑子在2007—2019年缺席天数(截止到2019年12月28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表12007-2019年太阳黑子缺席记录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

0182019天数1502682605120010321042212884.黑子现象发生在太阳的()A.日冕层B.色球层C.光球层D.最外层5.预测2019年之后第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最可能是()A.2020年B

.2025年C.2030年D.2035年6.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2008年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平稳B.2013年全球农业歉收的概率更高C.2008-2013年全球降水量逐年减少D.2014-2019年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增多【答案】4.C5.B6.A【解析

】【4题详解】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这些现象分别出现在太阳外部的不同圈层。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

志。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由表格可知,2011-2015年太阳黑子活动多,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所以对应四个选项,2019年之后第一个太阳活动峰年最可能是2025年。所以B正确,

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2008年,太阳黑子活动少,所以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平稳,A正确;2013年,太阳黑子活动多,农业歉收概率更低,B错误;2008-2013年,太阳黑子活动增多,降水量逐年增加,C错误;2014-2019年,太阳黑子活动减少,高纬地区极光现象减少,D错误。综上

所述,故选A。【点睛】黑子现象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某年冬小麦播种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干旱灾害。据气象部门有关统计显示,山东、河南、河北等9省市降水持续偏少,其中山东西部和南部、河南大部等地干旱达中到重旱,河南中东部、

山东局部达特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7.在本次旱灾中,华北地区损失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区()①是全国的重旱区②受灾面积大③人口与城市密集④正值春小麦生长的关键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造成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低B.降水

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高C.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高D.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低9.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①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②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③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7.A8.C9.B【解析】【7题详解】材料显示华北是全国重旱区,①正确;华北地区的干旱面积广,有面积较大的重度干旱区域,②正确;且华北平原为人口和城市密集,故干旱造成的损失严重,③正确;而干旱时为华北冬小麦生长的

关键时期,而不是“春小麦”,④错误。故选A。【8题详解】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由材料可知,我国各地连发的高级别旱灾,主要原因是降水量比同期少,BD错误;同时气温比同期高、蒸

发旺盛,加剧了旱情,A错误,C正确。故选C。【9题详解】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强度越大,危害程度越大,①正确;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就不是同一种自然灾害,②错误;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不是个人,应该是整个社会应急对危害

程度有影响,③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越发达,危害程度越大,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久晴无雨或少雨,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

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2019年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在秀山川河盖地区发现了重庆志留纪鱼化石(距今4.36亿年),并先后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图为地质年代简图,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10.图中志留纪鱼的标注位置()A.位置错误,应该出现在①——隐生宙B.位置错误,应该出现在③——中生代C.位置正确,应该出现在②——古生代D.位置错误,应该出现在④——新生代11.裸子植物在地球上极度兴盛的地质年代是()A.④时期B.③时期C.②时期D.①时期

12.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的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红色岩层指示还原环境B.黑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C.破碎的贝壳指示清澈温暖的深海环境D.含煤地层指示湿热的森林环境【答案】10.C11.B12.

D【解析】【1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志留纪鱼化石距今4.36亿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古生代动物由软体动物发展到以鱼类和主的脊椎动物,再到两栖动物,故志留纪位于古生代时期,在图中出现在②段,位置标注正确,C

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前寒武纪,②为古生代,③为中生代,④为新生代。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岩石氧化后可能呈现红色,所

以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A错误;黑色岩石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故黑色岩石指示还原环境,B错误;破碎的贝壳一般出现在滨海地区,指示浅海环境,C错误;煤的形成主要是由树木的遗体经生物化学分解、埋藏后在经过地质作用转变而成,故含煤地层指示湿热的森林环境,D正确。故选D。【点睛】化

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死去的有机体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没有分解。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坏,而由矿物逐渐取代该生物体的有机物质。最后,化石若要保存几百万年不变,必须在石化后,不再经历任何地质变动。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活动强弱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的月份是()A.2月B.5月C.7月D.12月14.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对流层顶高度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势力增强B.太阳辐射增强C.植被覆盖率提高D.大气降水增多月份【答案】13.C14.B【解析】【13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说明对流层顶的气压越低,对流层层顶高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7月气压

值越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层顶高度越高,C正确;2月、5月、12月的气压较高,对流层顶高度较低,ABD错误。所以选C。【14题详解】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春季气压下降,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层顶高度上升,原因是春

季太阳辐射增加,青藏高原气温回升,对流加剧,导致对流层层顶高度上升,B正确;春季冷空气实力减弱,A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和大气降水增多月份不是导致对流层层顶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CD错误。所以选B。【点睛】地球的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对流层

由于受到地面森林、湖泊、草原、海滩、山岭等不同地形的影响,受日光照射而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因而造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风,即空气发生大量的对流现象,故称为对流层。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

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柑橘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水果,低温冻害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障碍。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2010年土地利

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该地冬季夜晚山坡上吹()A.山风B.谷风C.海风D.陆风16.冬季夜晚,河谷②地柑橘树比山坡①地更易受低温冻害原因是()A.冬季夜晚,河谷②地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B.坡顶冷重空气沿山坡下沉到河谷②地堆积而降温C.河谷②地的暖

空气因热上升导致近地面气温下降D.冬季白天,河谷②地获得太阳辐射少而气温较低17.冬季低温进而致害,其对柑橘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减少虫害,利于生长B.减少光照,不利生长C.促进柑橘微生态更新D.冻死冻伤,减少产量【答案】15.A16.B17.D

【解析】【15题详解】的冬季夜晚,坡顶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河谷而形成山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冬季夜晚,坡顶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河谷②地,使②地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②地冷,山坡①地暖,因此②地比①地更易受

低温冻害的影响,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题详解】低温致害导致柑橘冻死冻伤,影响柑橘生长和产出,D正确;减少虫害和促进柑橘微生态更新为有利的影响,AC错误;低温冻害不会使光照减少,B错误;故选D。【点睛】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

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

,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下图示意我国长江入海口冬季、夏季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该海域在122°E附近夏季盐度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温度B.降水C

.蒸发D.径流19.图示甲海域冬夏季盐度变化较小的原因是()A.远离大陆B.暖流经过C.寒流经过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答案】18.D19.A【解析】【18题详解】夏季温度高,蒸发旺盛,盐度应较高,A、C错误;7、8月份长江中下

游地区受伏旱影响,降水较少,盐度应较高,且附近海域内同一季节降水量差异不大,B错误;长江大部分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长江径流量大,对入海口附近的海水起到稀释作用,D正确。故选D。【19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大,稀释作用强,导致入海口附近盐度低

,冬季因长江入海径流量小导致盐度高。由图可知,距离入海口越远,冬夏季盐度差值越小,可知离大陆越远,受入海径流稀释作用越弱,A正确;、受冬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形成冬夏季沿海流,流向与性质存季节差异,B、C错误;冬季因气压带风带南移,该海域(约31°N)冬季不受副热带高

压控制,D错误。故选A。【点睛】海水盐度受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图示时刻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天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受大雾天气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②地面对太阳

辐射的吸收增加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④大气逆辐射增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A.甲B.乙C.丙D.丁22.图中所示时刻,A地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

案】20.B21.D22.C【解析】【20题详解】在出现大雾天气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①正确;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减少,②错误;出现大雾天气时,云层变厚,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大

气逆辐射增强,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21题详解】据图可知,甲、丁两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丙两地等压面密集,风力较大。与甲地相比,丁地位于陆地,摩擦力较大,风力更小,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22题详解】图中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偏东方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以及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该地风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斜交,吹西北风,故选C。【点睛】在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定地转偏向力:北半球风向

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在高空还是近地面,若是近地面,受到3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树高3~10米。其顶部的叶子白天张

开,夜间闭合。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图为乞峰千里木景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3.推测乞峰千里木生长地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B.干、湿季分明C.炎热干燥D.昼夜温差大24.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的最主要原因是()A.保湿B.保温C.防风D.防晒【答案】23.D24.B【解

析】【2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乞峰千里木生长在乞力马扎罗山主峰下3600-4300米的地带,这里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太阳辐射较强,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比较弱,昼夜温差较大。乞峰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也是为了白天散

热、夜晚保温,以应对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条件,D正确。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炎热干燥不会使千里木顶部的叶子白天张开,夜间闭合,ABC错误。故答案选D。【24题详解】乞峰千里木枯萎的叶子凋而不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夜晚降温比较快,易产生低温冻害,乞峰千里木枯萎而不掉落

的叶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株茎干不被冻伤,B正确。保湿、防风、防晒不是最主要原因,AC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

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

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26.图示演变过程反映了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成土母质B.地貌C.人类活动D.时间27.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①决定土壤厚度②富集养分元素③影响

土壤质地④提供了有机质.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25.B26.D27.D【解析】【2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为: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

,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据此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题详解】图示演变过程反映了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层分化越明显,土壤越成熟,因此可知,图示演变过程反映了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D正确。成土母质很大程度上

决定这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图示演变过程没有反映这一点,A错误。地貌和人类活动在图示中没有涉及,BC错误。故选D。【27题详解】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因此决定土壤厚度的主要是时间,不是生物,①错误;植物可以把分

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②正确;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③错误;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

质,④正确。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土壤的影响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

跃的因素,土地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联。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能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喀斯特地貌发育受石灰岩分布、地壳运动、气温和降水影响。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

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29.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岩石、水文B.地形、植被C.土壤、地形D.气候、

植被30.根据石灰岩的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A.峰丛、峰林、孤峰B.孤峰、峰丛、峰林C.峰丛、孤峰、峰林D.孤峰、峰林、峰丛【答案】28.B29.A30.D【解析】【28题详解】青赢高原

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较少,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A错误;我国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B正确;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区,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故

选B。【29题详解】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水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因此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A正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对喀斯特地貌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30题详解】石灰

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形成时间越早。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形成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形成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形成时间最早。所以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孤峰、峰林、

峰丛,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或者重力崩塌、坍塌和堆积等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各种奇特的溶洞。地表的有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等,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第Ⅱ卷本卷包括第31题—第33题,共40分。31.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分析其多发的自然原因。(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3)自然灾害往往“祸不单行”,在山区,洪涝往往可能引发____和____【

答案】(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3)①.山体滑坡②.泥石流【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泥石流分布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的分布以及发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考

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位于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势险峻,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大;受东南季风和西

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因此地质灾害多发。【小问2详解】B地位于我国新疆地区,深居内陆,虽然山地险峻,但是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缺乏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小问3详解】在山区,因为地势起伏大,地表物质较多,洪涝往往会引起山体松动,并且裹挟地

表物质流动,从而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被列为“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湿地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境内,嫩江支流乌裕尔河到此失去河道,漫延成大片沼泽(闭流洼地)。图为扎龙湿地水循环示意图。(1)说出①②③④四个箭头分别代表的水循环环节。(2)至少列举两条有

利于增加水循环环节③的自然条件。(3)说出图示区域地区参与的水循环类型____,并判断修建中部引嫩(江)干渠所干扰的水循环环节____。【答案】(1)蒸发;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2)地形平坦/洼地(坡度小);地表植被覆盖率高;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小;地表土质疏松透气等。(3)①.内陆

循环②.地表径流【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扎龙湿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下渗,④为地下径流。小

问2详解】地形平坦,地表径流流速慢,下渗时间长;植被覆盖率高,促进下渗;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小,下渗持续时间长;地表土质疏松透气利于下渗。【小问3详解】扎龙湿地为闭流洼地,嫩江支流乌裕尔河到此失去河道,无径流汇入海洋,故为内陆

水循环;修建中部引嫩(江)干渠将嫩江水引流,改变了地表径流。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海水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涨潮时,海水会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致使海水倒灌入河,江河水变咸。当河水中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就成为咸潮。【(1)A

、B两处海区盐度较低的为____,主要原因是____。(2)珠江口咸潮多发的季节为____,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3)除海盐资源外,海洋也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请列举三例人类已开发利用的海洋能源资源____、____、____。(4)请分析苞西盐场有利于晒

盐的自然条件。【答案】(1)①.B②.B处位于珠江的入海口,陆地径流的汇入稀释海水盐分。(2)①.冬季②.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3)①.石油②.天然气③.潮汐能(4)海水的盐度较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位于沿海地区,滩涂面

积广,地形平坦。【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某区域海水盐度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的盐度、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农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A

、B两地的海水盐度都低于31‰,但是B地位于珠江入海口,受淡水稀释作用,B海区的盐度更低。而A地位于海湾处,没明显淡水注入。【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海水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致使海水倒灌入河,江河水变咸。所以咸潮多发的季节是

河流的枯水期,此时海水倒灌最明显。珠江冬季为枯水期,流域内降水少,河流径流小,河水倒灌严重,咸潮多发。【小问3详解】除海盐资源外,目前人类已经开发利用的海洋能源资源有天然气、石油、潮汐能以及海上风能等。【小问4详解】由图中可知,苞西盐场位于雷州半岛西侧沿岸,该地

海水的盐度较大;位于20°附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受海南岛影响,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位于沿海地区,滩涂面积广,地形平坦,晒盐空间大。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