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等级考)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2.520 MB
  • 2024-10-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等级考)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等级考)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等级考)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等级考)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2.520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556bada960eb0c3931cf353029bb2a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致远高中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在线教学评估练习高二历史等级一、选择题1.西周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了裘卫家族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这种规格违背了A.禅让制B.内外服制C.礼制D.内外朝制【答案】C【解析】【详解】“鼎”、“簋”的数量显示

的是所处的阶层和地位,是西周礼制的体现,享用“五鼎八簋”违背的是礼制,故选C项;禅让制是古代君主权力的传承制度,内外服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朝制是西汉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制度,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2.有学者认为,秦

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汇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成大变局。下列属于秦“大一统”体制表现的是A.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B.原始民主制约君主权力C.内外服制加强对地方管理D.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大一统”体制表现,D项正确;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周代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项;秦朝不推行原始民主,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代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秦汉时期,每一个适龄农村男子都

要完成地方劳役,其完役形式则根据需要,或者自行服役或者折成货币代役。以钱代役,其数量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具体收多少,则由基层决定。秦汉这一做法A.增加了基层吏治腐败风险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D.保障了农

民的生产时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农民承担着地方劳役,虽然可以以钱代役,但是以钱代役没有客观的标准且掌握在基层官吏的手中,这易加大基层吏治腐败风险,A项正确;以钱代役将弱化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排除的【B项;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这一时间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2世纪前期B.公元前2世纪后期C.公元前3世纪前期D.公元前3世

纪后期【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前202年这一时间可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D正确;A、B、C均表述错误。5.汉武帝时开始统一铸造“五铢”铜钱,西汉铸造五铢钱的钱范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出土(如图),

中央政府还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这一做法A.打击了匈奴势力B.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化C.加强了中央集权D.开启了古代货币的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能打击匈奴势力,排

除A项;统一铸币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不是推动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就已经统一了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6.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A.便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B.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C.解决了贵族间权力传承矛盾

D.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可得出司马迁强调,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郡县管理好了,天下便能治理好,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B项正确;A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

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矛盾不能解决,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7.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下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印文。该金印可用以说明A.中日交往历史悠久B.中日经济联系

密切C.日本全面学习中国D.朝贡体制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说明的是中日交往历史悠久,因此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联系,体现的政治赐封关系,排除B项;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是在唐朝,排除C项;朝贡体制遭到破坏是在

晚清,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据史书记载,以往州、郡、县之副佐及掌管文书等事务的僚官,皆由长官选任。隋唐则是“大小官员,悉由吏部”考核任用。这说明A.地方长官权力扩大B.中央集权加强C.三省六部制的形

成D.科举制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大小官员,悉由吏部”说明,隋唐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地方长官权力扩大,与事实相悖,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三省六部,排除C项;科举制与材料无关

,排除D项。故选B项。9.《唐律疏议》中提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它强调的治国理念是A.以礼治国B.以法为教C.博采众长D.礼法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

,唐朝把德礼、刑罚相结合,即礼法结合,D项正确;AB项只强调了一个方面,排除;材料体现了德礼、刑罚相结合,无法体现博采众长,排除C项。故D项正确。【点睛】10.为应对“山东、河北二十余州大旱,饥馑死者二千余人”的灾情,唐中宗命人起草诏令并交A.户部依诏赈灾B.唐中宗定夺C.门下省审议D.内阁裁定

处理【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三省六部制下,起草的政令要经门下省审议,故C项符合题意;户部赈灾和唐中宗定夺不符合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流程,排除AB项;唐代无内阁,内阁是在明朝出现的,排除D。故选C。11.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官治宫账、部族等,南面官治汉人州县。

西夏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金太祖定燕,学习辽南北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据此可知三者官制设置体现的共同特点是A.因俗而治B.汉蕃分治C.交流互鉴D.学习吸收【答案】D【解析】【分

析】【详解】根据“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官治宫账、部族等,……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可得出,三者在官制方面是相互吸收借鉴,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中的内容都不相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12.钱公辅《义田记》载:“范(仲淹)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好曰义田,以养济族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这反映出①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②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③政府为民众提供

一定的生活保障④民间慈善组织开始兴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好曰义田,以养济族”体现的是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①符合题意;材料“族之人日有食,岁有

衣,嫁娶凶葬,皆有赡”体现的是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②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态度,③错误;在此之前民间慈善组织就开始兴起,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3.以下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事是A.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B.设澎湖巡检司,

经略台湾C.设都指挥使司,管西藏D.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故选B;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排除A;明朝设都指挥使司,管西藏,排除C;明代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排除D。【点睛】14.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上谕

:“丁银既摊入地粮,滋生人丁,遵康熙五十二年圣祖恩旨,永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应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是户口之岁增繁盛,俱可按籍而稽,而无籍五年一次,另行查办。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由此可知A.人头税彻底废除B.征收极重

的口赋C.以职业定户籍D.农业税彻底废除【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丁银既摊入地粮,滋生人丁,遵康熙五十二年圣祖恩旨,永不加赋”“是户口之岁增繁盛,俱可按籍而稽,而无籍五年一次,另行查办。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可得

出清代实行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A项正确;口赋已经被废除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以职业定户籍的政策,排除C项;清代仍然有农业税,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廷寄交片依葫芦,万端政务效葫芦

”反映的是A.明朝内阁强化皇权B.清朝内阁形同虚设C.清军机处强化皇权D.明朝厂卫强化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军机处上传下达,只能秉承皇帝意见,体现了皇权的强化,选项C正确;内阁有票拟权,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选项

A排除;材料中并不是对清代内阁的描述,排除B;厂卫是特务机构,不参与中枢决策,排除D。16.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偏重教化和仪式,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山清代乡约A.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B.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C.开启了儒学世俗

化进程D.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各地乡约的宣讲内容变成了阜帝圣谕,偏重教化和仪式,这说明清代乡约主要是贯彻统治者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D项正确。乡约是否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在材料中没有说明,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

符,排除B项;儒学世俗化进程开始于宋朝,排除C项。故选D项。17.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刘秀设中朝削弱丞相权力B.唐朝尚书省负责封驳朝廷政令C.宋朝设枢密院掌握财政权D.明太祖终结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项正确;汉武帝设置中朝削弱丞相权力,排除A项;唐朝的尚书省负责政务执行,排除B项;宋朝的三司使掌握财政,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8.德治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下各项符合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是①“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②“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③“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

民财,善教得民心”④“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出自孔子,强调的是统治者重视礼义、注重修养

,百姓自然敬服;“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出自孟子,强调的是统治者实行好的政策和教化,自然赢得民心;二者的主张体现了德治思想,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强调的是以法治国,②不符合

题意,排除AC两项;“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强调的是君主专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下列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其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举孝廉,父别居”②“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是汉代出现的察举制,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③是隋唐时期出现的

科举制,④是先秦时期的世袭制,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④①②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0.观察如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周公在②地辅政,“制礼作乐

”B.北魏孝文帝从③地迁都到②地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的③地是当时的都城【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即今北京),元朝时期中枢省直接管理大都及其周边地区称作腹里,即图中③是北京,D项正确;②在河

南地区,周公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制礼作乐,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不是从北京迁到河南洛阳,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都城在开封,①代表的是陕西西安,排除C项。故选D项。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

东就某问题提出:“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毛泽东这一主张的作用是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建立了各阶级联合执政政府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D.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据“三分之一”可知,毛泽东提出在政权人员的构成上党外人士应该占据相当的比例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根

据地政权中实行的三三制,结合“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可知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是为了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这一主张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D项正确;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是在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并不是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不是

建立各阶级的联合执政政府,排除AB项;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所以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22.1950年,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美国撤退在华的一切官方人员,此事对我们极有利,惟民主人士中害

恐美病者可能对我们征用外国兵营等行动有所不满,请注意解释。”这体现了新中国A.“一边倒”的方针B.“另起炉灶”的方针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撤退在华的一切官方人员,此事对我们极有利,惟民主人士中害恐美病者可能对我

们征用外国兵营等行动有所不满,请注意解释”可知,这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即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

针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的方针,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23.从1965年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49个增加到111个。这一变化的背景包括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②两极格局瓦解,冷战随之结束③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

法权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从1965年到1976年,正是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大量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诞生,而且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C项正确;1991年冷战结束,排除A、

B、D项。故选C项。24.新中国成立以来,掀起了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图中第二次建交高峰(1972年)出现的原因①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②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掀起了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并结合所学新中国的外交可知,1972年出现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原因是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项正确;①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是新中国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错误;③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主题,与材料时间不符合,错误,排除含有①或者③的组合A、B、C三项。故选D项。25.2021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王进喜带领工人们在诞生不久的大庆

油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王进喜的铁人精神A.对社会主义“一化三改造”起了积极作用B.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C.激发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D.是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王进喜带领工人们在诞生不久

的大庆油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可得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宣传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排除A项;铁人精神与法治建设没有直接关系,也与教书育人没

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点睛】26.如图是距今约2700年前的古希腊陶壶,壶上图案展现了古希腊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古希腊城邦的【①公民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②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③实行的政治制度包含一定民主因素④均历经寡头政治到民主政治的演

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古希腊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城邦中,公民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实行的政治制度包含一定民主因素。①②③A项正确;④太绝对,排除BCD项

。故选A项。【点睛】27.公元前五世纪,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主要面对家庭问题,特别关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私人财产和死亡;……对抛弃或杀死畸形的婴儿、财富继承和葬礼上的得体举止做了规定,这反映了A.国家限制贵族对司法的滥用B.经济发展提高私有财产意识

C.罗马社会内部阶级矛盾尖锐D.罗马人用法律规范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主要面对家庭问题,有利于解决纠纷,体现罗马人用法律规范社会生活,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有限制贵族的作用,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也没

有体现经济发展提高私有财产意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内部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8.11世纪,德皇亨利四世曾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亨利四世一个赦罪的吻,可当亨利四世

认为时机成熟时,便直接用武力废黜了教皇。这反映了A.教皇的权威至高无上B.国王依靠教皇的支持C.教皇和国王相互利用D.教皇与国王的矛盾冲突【答案】D【解析】的【详解】亨利四世和教皇的矛盾体现了当时皇权和教权之间的矛盾

冲突,D项正确;亨利四世废黜了教皇,说明皇权强大,排除A、B项;国王废黜教皇,说明两者不是相互利用,排除C项。故选D项。29.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时间文件成果1215年《大宪章》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A.反映了议会内部冲突和斗争激烈B.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C.标志着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D.形成了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从表格内容“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看体现了英国有法律至上、限制王权的传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映议会内部冲突和斗争激烈,排除A项;BC项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相关,排除BC项。故选D项。30.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条约规定,“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这些规定的出台,对欧洲近代政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欧洲民

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以及条约本身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

与独立等原则,可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规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代欧洲30年宗教战争后签订的,只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派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但都属于基督教,

与动摇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无关,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仍然存在,并未被根除,排除D项。故选A项。31.下图为《法国民法典》书影,该法典A.是英美法系的重要代表B.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贡献C.奠定近代律师制度基础D.突出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详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

的代表,排除A项;1878年德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奠定近代律师制度基础,排除C项;材料与法律的社会教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2.1829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上台后宣扬“官职轮换说”,并在此后8年内把联邦一级官员几乎换掉了五分

之一,造成行政管理缺乏连续性和政局的不稳定。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美国逐渐建立了A.政党政治B.文官制度C.民主制度D.内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此后8年内把联邦一级官员几乎换掉了五分之一,造成行政管理缺乏连续性和政局的不稳定”可知1829年美国总统安

德鲁·杰克逊的做法不利于政局的稳定,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美国逐渐建立了文官制度,B项正确;政党政治早在18世纪就已经建立了,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就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排除C项;内阁制在华

盛顿时期就建立了,排除D项。故选B项。33.1929年,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A.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C.金本位货币制度重建D.英国经济影响力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1929年爆发

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A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建立的,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冲击,而非金本位货币制度的重建,排除C项;此时英国的经济影响力是在逐渐衰落的,排除D项。故选

A项。34.以下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读正确的是A.实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B.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C.20世纪80年代该体系走向瓦解D.该体系有利于欧美推行世界霸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是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该体系走向瓦解,排除C项;该体系主要是有利于美国,而非有利于欧美,排除D项。故选B项。35.二战

后,西方各国的社会治理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基层自治中,各国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是通过A.社区B.行会C.乡镇D.村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基层自治中,二战后各国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

题的主要渠道是通过社区的治理,A项正确;行会、乡镇、村社都是二战之前的渠道与方式,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二、非选择题36.外交文书中的翻译问题。语言文字的互通互译是不同文明交往的重要途径。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是中英官方直接交往的开端。

使团出发前夕,英方致书于清朝广州官员,以为事先沟通。该文书原由英文写成,经清朝官员翻译后,作为奏折附件上呈朝廷。译文如下: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进京叩

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沽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1928年,随着故宫档案的开放,研究者在整理故宫档案时,发现了深藏禁宫的外文原

件,认为上述译文“辞气事理未能吻合”,故加以重译: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良用歉疚。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

两国人民之商业,特定派遣枢密大臣皇弟佐治马戛尔尼充特派大使,其人贵胄显秩,历更国家要职,德行、才能兼赅俱备,兹以全权代表敝国君主聘于中国皇帝御前,并代致其恳切之词。若本敝国君主之意向以立基础,则可以证示敝国君主之诚心挚意,发扬两

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敝国君主实深愉足。——两篇译文均出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问题(1)比较两种译本,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从译本的差异可以推测出乾隆时期上奏官员怎样的心态?这一现象导致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辞气事理未能吻合”外文原件的译本,却在乾隆时期作为官方文书

真实发挥了作用。综合上述材料,从译者意图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英国文书的翻译问题?【答案】(1)差异:中方官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意进行翻译,而是进行了夸大,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素沐皇恩”、“惶恐不安”等;英方的原意

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等级差异,如将英方称“夷”、以及“表慕顺之心”等;英方原意体现出平等观念,目的是为了增进商业关系,而中方翻译的“夷商”、“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则带有等级差异和朝贡关系。(2)心态:虚

骄自大、固步自封。影响:中国官员虚骄自大的落后心理和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严重影响了中国发展进程,为后世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隐患。(3)从译者意图看待:①中方官员的译文刻意提高中国地位,将英国称为夷,迎合统治者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忽视了英国正处

于工业文明开始时期,而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②中方官员的译文虽保留英方信件的通商意愿,将英商称为“夷商”、“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符合当时实行的宗藩体制、等级观念,容易被统治者接受。该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

发展,积极向外拓展,借助工业革命向外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而中国自康乾盛世以来,闭塞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心态,而且中国长期以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加上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方不了解世界形势。③中方官

员的译文刻意贬低英国的地位、语气谦卑,目的是为了让统治者更好接受英国提出的交往通商愿望。中国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宣扬八方来朝,思想禁锢、封闭无知。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崇尚自由,平等的

思想。从史料价值看待:①中西方的文本在措词上产生很大的不同,中方官员的译文是文献史料,保留英方信件的通商意愿,其中所选用的词汇语言则体现了中国官员虚骄自大的落后心理,对于研究近代前夜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②由于中方官员的译文字

里行间都透露了对英国的轻视,经过了译者的加工,存在着夸大、美化甚至捏造事实的可能,属于有意史料。③研究近代前夜中英两国的交往历史,既要参考英国原文,同时参考中国官方译文,更能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解析】【详解

】(1)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差异,差异:根据材料“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爱尔兰国王佐治第三声名远播及于寰宇,前闻中国皇帝八秩正寿,原冀其侨居广州之臣民应派委员赴京祝嘏(祝寿),乃嗣闻祝嘏委员未克及时遣派,

良用歉疚。”“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根据材料“敬启者,敝国君主大不列颠国王兼法兰西国王……”“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

帝施恩远夷”;根据材料“兹欲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先归类再提炼信息作答。(2)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对比,心态:根据第一问分析从中国官员的词汇语言上提炼信息作答。影响:结合所学

鸦片战争的知识分析作答。(3)关于从译者意图看待:重点在分析译文的意思,将译文和原文进行比较,结合中西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①中方官员的译文刻意提高中国地位,将英国称为夷,迎合统治者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忽视了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开始时期,而中国

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②中方官员的译文虽保留英方信件的通商意愿,将英商称为“夷商”、“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符合当时实行的宗藩体制、等级观念,容易被统治者接受。该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积极向外拓展,借助工业革命向外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而中国自康乾盛世以来,闭塞的封建

小农经济造就了天朝上国的虚骄自大心态,而且中国长期以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加上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方不了解世界形势。③中方官员的译文刻意贬低英国的地位、语气谦卑,目的是为了让统治者更好接受英国提出的交往通商愿望。中国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宣

扬八方来朝,思想禁锢、封闭无知。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崇尚自由,平等的思想。从史料价值看待:重点要研究译文的史料价值,史料的辨别和史料运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西方的文本在措词上产生很大的不同,中方官员的译文是文献史料,保留英方信件的通商意愿,其中所选用的词汇语言

则体现了中国官员虚骄自大的落后心理,对于研究近代前夜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②由于中方官员的译文字里行间都透露了对英国的轻视,经过了译者的加工,存在着夸大、美化甚至捏造事实的可能,属于有意史料。③研究近代前夜中英两国的交往历史,既要参考英国原

文,同时参考中国官方译文,更能还原当时的历史面貌。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532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