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共(6)页,29.93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4000ebf25ab306cff9109abbf3f2b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机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相应类型填涂在答题卡
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
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证,商代国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其下有辅佐商王的尹或相;尹或相之
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王室事务的“多宰”“小臣”,负责管理神衹事务的巫、祝、卜等,负责管理耕作的小籍臣和负责管理军事的多马、多亚、多射、师、旅等。这集中反映了商代()A.国家机器比较完备B.官僚政治相对成熟C.集权
体制有所发展D.社会分工更加完善2.战国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差别的观念取代,人们更加重视后天的努力。这反映出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已被完全抛弃B.性善论得到人们普遍接受C.强化君主专制成为人们共识D.社会转型促进
思想的转变3.秦朝推行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守、尉秩二千石,监即监御史,由御史大夫下派,三长吏的治所分离,所主机构均称“府”,由此形成三府并立格局。县形成曹、官两分架构。这一模式()A.是古代治国理政主要
形式B.实现了基层社会有效治理C.导致地方缺乏独立自主性D.注重地方权力的监督制约4.《汉书》载:“是时(汉文帝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景帝即位后,以“
盗出徼(边境)外铸钱”罪抄没邓通全部家产,又平定吴王刘濞的叛乱。”这反映出,西汉前期()A.抑商政策形同虚设B.治国思想发生变化C.币制管理一度失序D.郡国并行制度瓦解5.关于某一时期,史书中诸如“百官
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颇多。这一时期,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外迁。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隋唐D.五代十国6.《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镇相望于
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盛而兵将愈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A.皇权遭到严重削弱B.方镇
不断扩大地盘C.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威胁D.边疆出现了少数民族叛乱7.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令停止州郡中正的选举品第职权,改称其为乡官。开皇十五年,裁撤乡官。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文帝对选官制度的调整()A.
有利于新兴阶层崛起B.阻断了士族入仕之途C.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D.消除了察举制的弊端8.唐代形成了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的“十部乐”。“十部乐”常用于宴请外国使者、朝会大
典、宫廷大宴等重要场合。这反映出当时()A.音乐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B.礼乐制度得到恢复C.传统雅乐适应了统治需求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9.南宋时期,包括提举常平司、提举市舶司、县丞等在内的大量地方官员和机构被省并。除了转运使常设外,提点刑狱司及其他一些路级机构均在不同时期遭到废罢。这
种现象有助于()A.提高朝廷政令推行效率B.防范地方武装力量崛起C.削弱民间经济发展阻力D.稳定基层社会治理秩序10.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之后,确立了“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
汉人”,并依此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在中央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这反映出()A.辽代治理政策灵活多元B.契丹文化被汉文化同化C.南北官员相互制约平衡D.契丹制度被汉制所取代11.学者李治安认为“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
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该学者重点强调,行省()A.标志着省制的开端B.具有较强的独立性C.内部权力彼此制衡D.是中央的派出机构12.两宋时期,伴
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本质上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B.社会秩序总体较为稳定C.经济发展助推社
会进步D.官员的执政水平比较高13.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
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14.乾隆帝推行奏折制度后进一步规定:“嗣后凡密奏事件,未经发出之先,即上司属员,概不得互相计议参酌。如有漏泄通同,一经发觉,按其情事
轻重,分别治罪。”这一规定()A.削弱了内阁中枢机构的地位B.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的控制C.使皇帝可直接了解民间舆情D.杜绝了官员泄漏上奏内容15.明代,四民中的农、工、商都可以通过个人或家族的努力取得“士”的地位。到了明朝后期,“四民”一词只用
为概指各类人等,社会分层只能清晰分辨缙绅和庶民。这一变化是因为()A.等级观念淡薄B.理学思想强化C.商品经济发展D.阶层界限模糊16.魏源视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为华夷秩序,将英国的扩张比作传统战事,认为除“兵”之外,中国一切皆胜英夷,只需学好兵
工便仍能扬武功于海国,这种观念贯穿于《海国图志》的撰述宗旨。这可用来说明()A.统治阶层已破除天朝上国的迷信B.西方冲击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转型的艰巨性D.魏源深刻认识到西方崛起缘由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书·西域传》称:“是岁,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也。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其大意为骑都尉郑吉被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在“护鄯善以西南道”基础上“并护车师以西北道”,即总护西域三十六国,具有双重职责。——摘编自王瑟《九十年
探寻,勾勒西域都护府两千年真貌》等材料二自西汉开始,中央政府保留西域各地原有的政权建制,由西域都护代表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对西域诸国国王和官吏的册封、任命、升迁、降免、处罚等权利,并为其颁发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四十八国,西域诸国“自译长、
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有376人。——摘编自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新疆历史我知道——两汉时期的西域》材料三唐代西域治理虽然较汉代明
显加强,但是在长时段内(7世纪初至8世纪末叶)呈现兴废交替的不稳定状态,唐初所经历的安西都护府的三置三弃即突出表现。至清代,汉魏晋乃至唐五代那种西北陆疆周边部族政权林立或频繁代兴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无论是族群还是族群文化都处于一个近代意义民族形成
前的大整合阶段,西域治理长期处于一种以相对和平稳定的族群关系与施治环境为主的状态。——摘编自白京兰《常与变: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1)分析材料一所述汉代西域都护的“双重职责”。(2)指出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汉唐至清代前中期西域治理状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3)综
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西域治理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唐朝初年以后,由于边事和边兵越来越多,边将牢固地握有强大的武装力。中宗、睿宗统治时期,边境上的一些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奚、契丹、吐蕃等,经常乘机入侵,骚扰内地。到天宝元年,边
兵数量达到四十九万人。由于边事和边兵越来越多,唐政府便加大边将的权力,使其“带使持节”。与此同时,随着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唐初以来继续实行的均田制和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戍边的任务已经不是由府兵轮流承担,而是由招募的职业兵承担,边将久任不换。——节选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
度使制度》材料二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掌握地方大小官员的任命权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管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在宋代大为加强。——节选自王曾瑜《宋代地方与中央之关系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带使持节”与唐朝哪一制度有关?并简析该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3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盛世,指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统治集团文治武功到达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通常表现为对
内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摘自百度百科请列举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9世纪期间的三个盛世名称,并选择其中之一进行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
料一尔国浙省定海、舟山等处,原我国故地,先朝恃强占窃,夺我土地,孕怀至今……(至于鸦片一事),委责独让我国兴贩鸦片引诱,是何言也……尔国不肖文武官员每日闯墅海泊,乘机逞掠,形同倭窃,不禁发指。——《英国为声明入侵中国理由事檄文》(1841年)材料
二而虽有羽毛、大呢(一般认为是由羊毛、羊绒织物的泛称),非我湖丝(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外国银元的别称),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
性命何在?……若言水战,候我百日后,造就船只,果能胜我,方为利害。——《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1841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英国“檄文”的谬误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广州义民
表达的观点。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答案ADDCBCAA题号9101112131415
16答案AADCDBCC17.(1)“双重职责”:保持从长安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代表汉朝中央政府镇抚西域诸国并保护西域诸国的安全和稳定。(4分)(2)变化:汉唐时期西域治理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清代前中期西域治理相对和平稳定;清代前中
期中央政府对西域控制明显加强。(4分)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民族认同感加强。(3)特点:治理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中央政府主导;注重维护统一和稳定;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2分)18.(1)制度:节度使制
度(2分)影响:削弱中央集权,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加强唐朝的边疆防御力量,维持唐朝的统治。(4分)(2)措施:在地方实行“四监司”,将地方财权,兵权与政权收归中央;以文官为地方上的知州,同时设置通判加以牵制;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地方的大部分军队纳入中央禁军管辖。(4分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权得到进一步巩固。(2分)消极:地方自主性受到限制,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地方建设和发展;政治机构职能重叠,行政效率低下;造成“冗官冗兵”的
问题,财政压力增大。(2分)(3)认识:中央要给予地方适度的权力,地方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权来处理本地事务;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措施要因地制宜,同时保持中央与地方的平衡。(2分)19.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任选其三)阐释示例:汉武盛世——汉
武帝即位后;(2分)基于无为而治造成的弊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积极有为的治国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实行中外朝、设州刺史、任用酷吏;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征收算缗告缗;思想上尊崇儒术;对外开拓疆域,反击匈奴,通使西域、加强对东南
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边疆的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0分)20.(1)谬误:定海、舟山等处是中国领土,仍大量向
中国走私鸦片,本身就有“引诱吸食”的意图,是执行中国法律;英国对中国的入侵始于1840年,此举欲盖弥彰。(4分)(2)主要观点:认为英国的物产、制度都源于中国。(2分)评析:这些心态源于长期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政策;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在工业革
命之后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