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共(8)页,25.7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192b83290a334f13c203e7a1985b14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语文三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2.D3.C4.①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②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①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②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④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轻视人道”于文无据
。原文“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可知原文并无与人道的关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只要……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表述过于绝对
;且“复兴”的说法也不合文意,材料二说“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说的是“适应”和“契合”。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礼乐
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A.表明古代某些礼仪不适合现代社会。B.表明现代礼仪颇受欢迎。C.表明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是“礼”。D.表明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国人礼治
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
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在理论层面提出礼……”“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
相区别的标志”“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由材料二“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
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
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
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原文“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
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原文“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可知
,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由原文“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
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可知,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6.A7.C8.副乡长在第一时间冒死冲到抢险一线,坚决不肯休息,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心系灾民,他
和仁钦作为干部代表,共同树立了政府干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副乡长初到灾区“六神无主”的表现,侧面写出云中村灾情的严重,同时他的“乱了方寸”和甘愿受仁钦指挥,与仁钦的冷静、果断、稳定大局的能力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9.
不能删。这部分内容叙述了地震发生前云中村人规划祭祖和忙于农事的情形,渲染了云中村的宁静祥和、富有生机和井然有序,与下文天崩地裂、死伤无数的毁灭性灾难形成强烈反差;这部分内容叙事节奏和缓,场面具体而细微,与下文叙事节奏的紧张、场面的宏大混乱形成对比,在张弛有度中体现艺术的感染力。【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是因为灾情严重,混乱惊慌的情形之下没人注意到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在那里处理了伤口,在那里被
清洗干净了脸上的血污与尘土。这时,云中村的人才认出他来:是我们的仁钦!”可知,是因为仁钦受伤严重,绷带和血污遮住了面容,人们才没认出他来。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意在表现云中村的偏僻落后”分析错
误。原文“云中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子热闹,从来没有让人这样子心潮澎湃,这样子极度悲伤又极度欣喜”,重在强调直升机运来了很多解放军和医生,帮助云中村一起度过灾厄,人们悲喜交加,感情复杂。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
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仁钦让他休息一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
能休息?!”可知,副乡长在震后第一天,余震不断的危急情况下,仍第一个冲上云中村,而且在救灾过程中一直坚决不肯休息。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心系灾民的好干部。所以,他和仁钦作为干部代表,共同树立了政府干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根
据原文“仁钦确实毫不客气地指挥了他。当时副乡长真是乱了方寸”“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可知,虽
同是一心救灾的好干部,副乡长有心却无力,面对严重的灾情乱了方寸,而仁钦资历虽浅,却临危不惧、指挥有方,能稳定大局。也正因如此,副乡长才甘愿受仁钦指挥。所以,副乡长的表现,也与仁钦的形象形成对比,并于此衬托出仁钦的冷静、果断、稳
定大局的能力,起到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第一段中,作者描述地震前人们为祭祖而忙碌和忙于农事的情景,“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
花的化肥。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展现了人们依据时令井井有条地安排农事的情景。此时的云中村是宁静祥和的,植物和人都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与地震后“没等日子到来,地
震爆发了。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知,在内容上,这部分内容叙述了地震发生前云中村人规划祭祖和忙于农事的情形,渲染了云中村的
宁静祥和、富有生机和井然有序,与下文天崩地裂、死伤无数的毁灭性灾难形成强烈反差。从场景描写的角度来说,第一段“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来”展现了樱桃泛红、男人们坐在石
碉前谈天说地的具体场面。这些场面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而细微的场景。能够看到樱桃泛红,人们闲谈聊天,也使得这部分内容叙事节奏和缓。而灾难发生后,“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大家的情绪稍稍稳定下来”“直升机降落了。云中村人脸容悲戚,衣衫破碎,向着直
升机奔跑而去”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叙事节奏的紧张、场面的宏大混乱。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形成对比,在张弛有度中体现艺术的感染力。10.C11.A12.D13.(1)臣愧知礼义,不敢效仿利用所为,而混乱朝廷位次。(2)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
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的样子。14.(1)彦博揭露李复圭的过错,认为他出兵仓促,而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了李信等人。(2)彦博认为庆州叛乱是因为变革的过失,王安石
认为自己的变革是正确的。(3)彦博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王安石的厌恶。【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行事,一定要合于人心,应该兼采各人议论,以安静持重为先。陛下励精图治,可是人心不安定,这是变革的过失。“务”是“务必”的意思,作“合人心”的状
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D;“众论”作“兼采”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用”意义不同。使用、采用;介词,“因为,由于”。句意:西方发动战争/因为心思专一。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彦博也
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理解有误,应该是御史张商英想要依附安石,利用枢密使其他事情来攻击彦博,因不符事实而被贬。而非彦博被贬。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忝”,愧对;“效”,
效仿;“紊”,混乱;“朝著”,朝廷的位次。(2)“或”,有的;“绛皓”,红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
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可知,彦博揭露李复圭的过错,认为他出兵仓促,而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了李信等人。根据“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可知,彦博认为庆州叛乱是因为变革的过失,王安石
认为自己的变革是正确的。根据“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可知,彦博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王安石的厌恶。参考译文: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部用兵,偏校中有临阵先退,望敌不前的,大将、郡守、当地县令都申请审核。彦博上言:
“这可以在平时无事时实行。现在兵几十万,而将权不专一,兵法不严,将怎样成事?”仁宗嘉奖采纳了他的意见。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敌虏,用金带收买刘平奴卒,让他附会自己的说法并作证。刘平家二百人都被拘押起来。诏命彦博到河中审理案件,经审讯调查察知实情。德和的徒党援助很多,图谋推翻此案,以致派遣
其他御史前来。彦博拒不接受,说:“朝廷担心此案没审完,所以派你来。现在案件已结,应该急速返回,事情如果不成,我来担负罪责。”德和和奴卒受到惩处。贝州王则反叛,明镐前去讨伐,长期没有能够取胜。彦博请求出行,任命为宣抚使,十
天后贼人溃逃,将王则装入槛车送往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熙宁二年,以陈升之为相,下诏:“彦博是朝廷受人宗仰的大臣,特命升之位居彦博之下,以此表示礼待贤才之意。”彦博说:“国朝枢密使,没有位居宰相之上的,只有曹利用曾在王曾、
张知白之上。臣愧知礼义,不敢效仿利用所为,而混乱朝廷位次。”坚决推辞才作罢了。夏人侵犯大顺,庆州帅李复圭把阵图方案交给钤辖李信等,促使他们出战。失败后,就胡乱上奏李信之罪。彦博揭露他的过错,宰相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李信等人,秦人
认为他们冤屈。庆州军队叛乱,彦博向皇帝上言说:“朝廷行事,一定要合于人心,应该兼采各人议论,以安静持重为先。陛下励精图治,可是人心不安定,这是变革的过失。祖宗的法度未必都不能实行,只有片面不全的弊病而已。”安石知道这是在针对自己,奋然排斥他说:“谋求消除百姓祸害,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万事苛
责过细,是西晋的风气,对治政有什么好处呢?”御史张商英想要依附安石,摘取枢密使别的事情以动摇彦博,因不符实际被贬。彦博在枢密院九年,又因竭力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安石厌恶,尽力引退离任。授予司空、河东节度使、河阳通判,调任大名府。人虽
在外,而皇帝爱有加。绍圣初,章惇掌权当政,言事者论说彦博依附司马光结为朋党,诋毁先帝事业,降为太子少保。去世,终年九十二岁,谥号为忠烈。15.七言律诗16.A17.①崔明府看到了一个虽清贫但自得其乐的杜甫。他来到草堂中,看到“蓬门”,品尝“旧醅”,一切都显示了主人贫穷,但主人在此
安居,生活恬淡。②崔明府看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诗人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直到定居草堂,才安定下来,但一定是风尘仆仆,饱经风霜。③崔明府看到了一个热情的杜甫。虽然酒菜简单但主人有竭诚尽意的热情,言语间充满了款曲相待的融洽气氛。【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本诗四
联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偶句的尾字押韵,符合律诗的特点,故本诗为七言律诗。1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欲抑先扬”表述错误,先写诗人的孤独,后写朋友到来的欢乐,应该是“欲扬先抑”。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待客。结合“蓬门”“只旧醅”可知,崔明府看到了一个虽清贫但恬然自安的杜甫。结合注释“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历
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安居草堂后不久,崔明府来访”可知,诗人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直到定居草堂,才安定下来,崔明府看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
通的融洽气氛。尾联通过“邀邻喝酒”这一细节描写,用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可见宴席上气氛相当热烈。崔明府看到了一个热情的杜甫。18.(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3)扪参历
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4).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9.D20.手法:谐音和文字相互结合的手法。寓意:“莲”谐“连”(“年”)音,“鱼”谐“余”音,用莲(花)和鲤鱼喻示连(年)年有余;直接用“年年有余”“福”这样的吉祥用语来表现人们的
美好祈愿。【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本句共有一处语病。“组合在一起把多种物象”语序不当,“把多种物象”是“组合在一起”这一行为的对象,运用了“把”字句,则对象放在行为之前,故应改为“把多种物象
组合在一起”。B.“产生出美好图像的理想”语序不当,“理想”修饰“美好图像”。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剪纸中央是朵盛开的莲花,上面是“福”字,周围有“鱼”,剪纸名称是“年年有余”,可知是
“莲”谐“连”(“年”)音,“鱼”谐“余”音,用莲(花)和鲤鱼喻示连(年)年有余。这是运用了谐音和文字相互结合的手法。寓意:直接用“年年有余”,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福”,有福气。这样
的吉祥用语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21.示例:①耳熟能详②潜移默化③持之以恒④一蹴而就22.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23.示例:①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
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③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④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
力。①语境强调人们因听的多所以对公益广告语很清楚,故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②语境强调公益广告影响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属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
故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③语境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故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④语境强调加强劳
动教育不是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的。故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动宾搭配不当,“把握”与
“技能”不搭配,“把握”应改为“掌握”;二、“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意就变成了“要事事包办”,可删除“切忌”或“不要”。故改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
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之拟写意见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二段“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可提出“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的意见。
根据材料第二段“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可提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的意见。根据材料第二段“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可提出“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意见。根据材料第三段“就社会
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可提出“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的意见。24.例文:致广大,尽精微著名画家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的绘画要求,在社会的其他领
域都是适用的。“致广大,尽精微”这一理念也被许多名人提到过。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秉持这一理念,既要有大局观,也要精到对细节的处理。毛泽东同志曾在井冈山上说过:“在井冈山上不仅要看到湖南、江西,更要看到全世界。”这体现
了他“致广大”的思想。“致广大”被徐悲鸿解释得很好:从整体入手。这个整体就类似人的骨骼,有骨骼的支撑,人才能站起来,才能做一切活动。不论是什么事情,人们看的第一眼往往是整体,而非细节,这就是致广大的重要性。光有骨骼还不行,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穿衣服的,这就谈到另一个点了--致精微。曾
经有人计算过,若要使飞船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那么每个零件的精度必须达到99.99%。所谓的这些精微细节,对着整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使整体锦上添花,对细节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在考试中,完善每一处细节都能拿一分,如果处理好每一处细节,那整体分数就起来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不
难从中领悟尽精微的重要性。“致广大而尽精微”原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又必然蕴涵着中
庸的理性精神,所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尽精微”的目的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广大”与“精微”并非是相反相克的,而是相辅相
成的。所以,在任何领域,“致广大,尽精微”都可以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则。对于政府,首先要整体出发,认识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再尽精微,深入到每一个贫困县、贫困乡,这就是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原因;对于工作和学习,首先要致广大,制定计划,然后尽精微,完善每一项
任务中的细节;对于个人,不仅要致广大注意形象,也要尽精微改掉每一个陋习……要致广大,尽精微,人才会进步,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有目标理想,则一切小事都会赋予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尽精微”就有了奔头和动力;人若脚踏实地,则每一个脚印都是缩
短抵达目标的进步,“致广大”就有了基础和支点。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身的岗位上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细落实、积微成著,伟
大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梦想成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作文题。材料一中“致广大而尽精微”典出《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指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细微
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又遵行中庸之道。它体现了儒家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既从广大处着眼,又从精微处入手,从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强调了干事创业,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材料
二是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的一段蕴含哲理的对话,“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句话表明了眼光要放长远。立足当下,不能只看到近处的事物,要有远大的目标与理想,要能有近及远,由小而大。材料三以火箭的安全系数与其零部件安全系数的关系为例说明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的内涵及意义。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意为能做好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三则材料都围绕“大”与“小”的关系展开。第一则材料中“致广大”与“尽精微”是并列关系。第二则材料的重
点在于“大”的意义。第三则材料重在强调“小”“微”的作用。成就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不能忽视细节。作文设定了写作者的身份是“当代新青年”,在写作时要有时代特点,有作为新青年的思考与感悟。在论证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挖掘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既要写出“致广大”与“尽精微”
的重要性,也要写出“致广大”与“尽精微”之间的辩证关系。立意:1.尽精微,方能致广大。2.致广大而尽精微,走好新时代“赶考”路。3.“致广大”与“尽精微”缺一不可。24.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讲
述了有关蚂蚁的故事:在蚁群中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忙忙碌碌;少部分蚂蚁看似整日无所事事,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悠闲度日。但“懒蚂蚁”们不是真的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大脑从没有停止过思考。材料第二段阐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终日忙忙碌
碌,但不思考方向在哪里,并指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光有勤奋是不够的。材料引导我们将勤奋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终日忙忙碌碌,低头赶路,而不抬头看路,不辨方向;而是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把握前进道路的正确方向,勤奋才更有成效。材料中的“懒”不
是不劳而获,不是少劳多得,“勤”不是知识短浅,不是死板,不是缺陷,而是需要完善。“懒”和“勤”的关系不是主角与配角,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它们是取得成功的两个要素。行文构思上,首先概述材料,明确态度,如“
懒蚂蚁真的懒吗?我看未必”;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入手,分析“小懒”的内涵,如“在工蚁勤勤恳恳、费尽周折搬食运粮时,坐享其成,是‘小懒’——不拘小节、疏于杂务。而在其它成员倾心于工作时敏锐观察,悉心探索,是‘大智’——未雨绸缪、高屋建瓴”;然后分别从“为什么”的角度阐述“小懒
”的好处,从“怎样做”的角度破立结合,论证“勤、懒”结合成大事的观点;最后引用作结,辩证思考,总结全文。立意:1.思考方向,勤奋赶路。2.不能只低头赶路,还要抬头看路。3.思考,让勤奋更有成效。4.踏实勤奋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