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黄金六套卷】2022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贵州贵阳专用)(五)(解析版).docx,共(19)页,377.168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409275e4c6bfacfac4bf6efcdc909f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21年贵阳市中考物理模拟试题(五)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1.(3分)实施“空中课堂”教学,它传输信息用到的是()A.超声波B.次声波C.红外线D.无线电波【答案】D【解析】我们现在进行的“空中课堂”教学,利用的是无线电波传递信息,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
D。2.(3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的是()A.湿手烘干B.深秋凝霜C.清晨结露D.冰雪消融【答案】A【解析】A、湿手烘干是手上的水汽化为水蒸气,故A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
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D、冰雪消融是冰的熔化现象,故D错误。2故选:A。3.(3分)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或停止噪声的是(
)A.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B.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D.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答案】A【解析】A、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B、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在摩托车的排气管加消声器可以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选:A。4.(3分)下列有关物理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B.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C.坐在行驶火车上的乘客以车厢为参照物看到窗
外的人往后退D.在客厅能闻到厨房里的饭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B【解析】A、微波炉是由磁控管发出的电磁波是物体发热的。故A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B、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看不见但又客观存在的磁场而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二假想出来的曲线,其并不客观存在。
故B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C、乘客已行驶的列车的车厢为参照物,窗外的人的位置相对于火车越来越靠后,故C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D、日常生活中,闻到各种物质气味,都是这种物质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的。是一种扩散现象。故D的说法正确,不合题
意。综上分析故选B。5.(3分)甲、乙两只灯泡,其I﹣U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现将甲、乙两灯串联在电路中,当甲灯两端电压为2V时()A.电路中的电流为0.3AB.甲乙两只灯的阻值之比为3:2C.乙灯消耗的功率是0.8WD.通电2min,整个电路消耗的电能是240J【
答案】D【解析】将甲、乙两灯串联在电路中时,由图象可知,甲灯两端电压U甲=2V时,通过的电流I甲=0.4A,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所以,电路中的电流I=I乙=I甲=0.4A,故A错误;由图象可知,电流为0.4A时,乙两端的电压U乙=3V,4由I=可得,甲乙两只灯的阻值之比:====,故B
错误;乙灯消耗的功率:P乙=U乙I乙=3V×0.4A=1.2W,故C错误;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电源的电压:U=U甲+U乙=2V+3V=5V,通电2min,整个电路消耗的电能:W=UIt=5V×0.4A×2×
60s=240J。故选:D。6.(3分)如图所示,将一小钢球从a点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经过b点到达最高点c时速度为零,图中hab=hbc,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小钢球在ac段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与动能的减小量相等B.小钢球运动
到最高点c时所受的合力为零C.小钢球在ab段克服重力做功小于在bc段克服重力做功D.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5【答案】A【解析】A、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速度不断变小,动能不断变小,高度不断增大,重力势能不断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不计空气阻力
,机械能守恒,所以,小钢球在ac段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与动能的减小量相等,小钢球在a、b、c三点机械能相等。故A正确,D错误;B、不计空气阻力,小钢球运动到最高点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故B错误;C、小钢球在ab段和bc段重力不变,hab=hbc,根据W=Gh可知克服重力做功相
等。故C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14分)7.(2分)近年来,阴霾天气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阴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细颗粒物,称为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________,它________(填“属于”、“不属于”)分子运动,可吸
入肺的颗粒物含量较高,对人体危害较大。【答案】微米;不属于。【解析】阴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细颗粒物,称为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它不属于分子运动,可吸入肺的颗粒物含量较高,对人体危害较大。8.(2分)201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
场举行的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中,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机翼做成上弯下平的形状,可以使飞机飞行时获得升力,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____(选填“
小”或“大”)。【答案】静止;小。【解析】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和加油机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称它是静止的。飞机的机翼上方突起,下方平直。这样的结果决定了当飞机启动后,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快,空气压强小,6空气压力方向向下;机翼下方空气流速
慢,空气压强大,空气压力方向向上。两个压力形成一个向上的合力,当合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飞机就可以腾空而起。9.(4分)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受到生活现象的启发而萌生的创意,比如:蒸汽机和汽油机,图________中是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图,__
______图是蒸汽机工作原理图。【答案】乙;甲。【解析】蒸汽机和汽油机都属于热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由图甲可知,燃料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水和水蒸气的内能,从玻璃管口喷出的水蒸气驱动叶轮转动,水蒸气会对叶轮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叶轮的机械
能;此过程与蒸汽机的工作过程相似,反映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在图乙中,火焰使上方空气温度升高、上升,热空气带动叶轮转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与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相同。10.(4分)2011年7月28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
了5188m的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如图)。(1)此次试验到达最大下潜深度时,潜水器受到海水的压强为________Pa.(ρ海水=1.03×103kg/m3)(2)质量约为22t的“蛟龙号”潜水器匀速下潜时,受到的浮力约为_____
___N.到达最大下潜深度时,潜水器抛弃压载铁,潜水器的重力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潜水器开始上浮。7【答案】(1)5.24×107;(2)2.156×105;小于。【解析】(1)“蛟龙号”到达h=5188m深的海底
时,海水对“蛟龙号”外壳的压强:p=ρgh=1.03×103kg/m3×9.8N/kg×5188m≈5.24×107Pa;(3)∵“蛟龙号”匀速下潜时,∴F浮=G=mg=22×103kg×9.8N/kg=2.156×105N;当抛掉压载铁后,潜水器所受重力的减小大于浮力的减小,使潜水器所
受重力小于浮力,潜水器开始上浮。11.(2分)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由7V变为4V,电流变化了0.3A,该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减小了________W,阻值是________Ω。【答案】3.3;10。【解析】因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所以,由I=可得:△U=U1﹣U2=I1R﹣I2R=(I1
﹣I2)R=△IR,则有:R====10Ω,该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减小了:△P=P1﹣P2=﹣=﹣=3.3W。8三.解答题(共3小题)12.贵阳市正在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如:对饮用水源的治理与保护、提高空气质量开展的治污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与大自然的和谐统
一。请你以身边的小事为例,从物理的角度提出两条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举措。【答案】见解析【解析】植树造林并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可以节约化石燃料,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13.用吸管喝盒装牛奶时,用嘴一吸吸管牛奶就会从吸管进入到嘴里,这是为什么?
当喝完牛奶时,用力吸吸管,而牛奶盒变扁了,这又说明了什么?(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种现象)【答案】见解析【解析】因为用口一吸吸管,管子里面的气压就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把牛奶压入管中然后进入到嘴里;当喝完牛奶时,用
力吸吸管,而牛奶盒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牛奶盒压扁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4.英国Pavegen公司研究发明了一种可以用来发电的地砖,它能够从行人步行时的踩踏中收集能量并转化成电能,“发电地砖”可被设计安装在客流量高的路面上。当受到踩踏时,“发电地砖”会被压缩大约5mm
的距离,从而实现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近年推出的最新发电地砖从原来的四方形结构变成了三角形,在电能的转化率上提高了很多。(1)把踩踏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利用了________原理。(2)根据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分析,产生的电能
________人减少的机械能(填“大于”、“等于”或“小9于”)。【答案】(1)电磁感应;(2)小于。【解析】(1)“发电地砖”可被设计安装在客流量高的路面上。当受到踩踏时,“发电地砖”会被压缩大约5mm的距离,
即使得内部的线圈会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于是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2)据实际过程可知,在发电过程中,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机械能都会变成电能,即该过程中一部分机械能会损失到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过程的,所以产生的电能小于人减小的机械能。四
.解答题(共4小题)1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有两根导线尚未连接,请以笔画线代替导线补上,要求: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灯泡变暗。【答案】见解析【解析】将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使滑动变阻器的B接线柱与灯泡的右接线柱相连;如下图所示:1016.如图所示,是小磁
针的一端靠近条形磁体S极静止时的情景,请在图中的括号内标出小磁针的N、S极,并用箭头标出条形磁体外部磁感线的方向。【答案】见解析【解析】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则小磁针的左上端是N极,右下端
是S极。因为在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N极发出,回到S极,所以磁感线的方向是指向右的。故答案为:17.如图,木块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示意图。(以“O”为力的作用点)【答案】见解析【解析】因为木块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
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得,木块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与水平向右的拉力属于平衡力,因此从物体重心作水平向右和水平向左的拉力和摩擦力,注意两条线段长度要相等。如图所示:18.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
开始下落到将弹簧11压缩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在变化,不计空气阻力,试画出小球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大致图象,并从能量转化或二力平衡的角度说明每一段的意义。(提示:t1表示小球刚接触弹簧的时刻,t3表示小球压缩弹簧至最低点)【答案】
见解析【解析】小球从开始下落到最后静止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小球从某高度从静止落下到接触弹簧的阶段,由于小球只受到重力,所以小球速度越来越快;(2)小球接触到弹簧后,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随着弹簧形变程度变大,弹力增大,直到弹力等于小球重力,此阶段小球仍加速下落,增大的速度减慢,速度达到
最大;(3)从小球受到弹力等于小球重力开始,小于受到弹力增大到大于其重力,此阶段小球开始减速下降,直到弹簧压缩最短小球速度变为0。由此画出小球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五.解答题(共5小题)19.如图是某兴趣小组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部分实验电
路,电源电压恒为3V,小灯泡额定电压是2.5V,其灯丝电阻为10Ω左右,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A”字样,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各有两个量程。12(1)在图中用笔画线
代替导线,使其成为完整的实验电路,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小灯泡变亮;(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________,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到________端(选填“A”或“B”);检查电路
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分析故障的原因是________。(3)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123456发光情况不亮不亮微光较亮明亮更明亮电压U/A0.4
0.51.52.02.53.0电流I/A0.140.160.220.240.260.28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W;在第1、2两次实验中,灯泡不亮的原因是________(答出一个原因即可)。(4)兴趣小组的
同学想接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于是将图中的小灯泡换成定值电阻,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多次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通过定值电阻对应的电流,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本实验用到的探究方法与下列哪
个实验的探究方法相同________。A.通过灯泡发光认识电流的存在B.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1)见上图;(2)断开;B;灯泡断路;(3)0.65;电路中电流太小,灯的实际功率太小;(4)寻找普遍规律;B。13【解析】(1)据上分析,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据滑动
变阻器必须遵守“一上一下”接法,将A端与灯泡右接线柱相连,故答案见下图。(2)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有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与电源两极相连,因此与电压表并联的电路断路,即灯泡断路。(3)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U额
I额=2.5V×0.26A=0.65W,第1、2次实验中,电路在有电流,说明电路是通路,但是小灯泡不发光,灯泡不发光的原因是电路中电流太小。灯的实际功率太小;(4)“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20.小明在实验
室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小明将透镜正对太阳光,当移动光屏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2)小明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固定好位置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
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3)小明用该透镜进行实验,他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A位置时,光屏应向M点的________(选填“左”14或“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该成
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4)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导致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更________(选填“强”或“弱”),所以近视眼用________透镜来矫正。(5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C,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代替原来焦距为f的凸透镜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D,观察实验现象,他发现像D比像
C变大了,则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断f′与f大小关系是f′________f(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之后,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蜡烛应向__
______移动;由实验可知:当用变焦照相机拍照时,如果想使被拍摄景物的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________些。【答案】(1)10;(2)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3)右;投影仪;(4)强;凹;(5)大
于;右;大。【解析】(1)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2)无论怎样
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这说明光通过凸透镜后为平行光,所以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3)由图可知,把蜡烛放在图乙所示A位置时,u=40cm﹣25cm=15cm,2f>u>f,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2f,所以光屏
应向M点的右侧移动,光屏上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4)近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人眼更凸,导致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更强,因此像成在视网膜之前,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近视者应该佩带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以
便看清远处的物体。(5)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由图可知,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A,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焦距为f的凸透镜:物体离凸透镜30cm处,30cm>2f,所以,15cm>f,即f<15cm。15当用另一个焦
距为f′的凸透镜代替原来焦距为f的凸透镜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但这个像B比像A变大,那么像距比原来的像距也大了;由此可知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距比原来凸透镜的焦距要大;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2f>U>f,物体离凸透镜30cm处,
2f′>30cm>f′,所以焦距为f′的凸透镜:30cm>f′>15cm。所以,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焦距为f的凸透镜。即可以判断f′与f大小关系是f′>f。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
,则增大了像距,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就要减小物距,则蜡烛应向右(或透镜)移动。照相机和被拍照的物体保持不变时,照相机的焦距增大时(或变长),物距相对减小,像距要增大,像会变大;照相机的焦距减小时,物距相对增大,像距要减小,像会变小。所以如果想使被拍摄景
物的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大些。21.如图甲,光滑的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如图乙在AB上的C点平滑拼接另一光滑斜面乙,已知AB=4AC,若不计空气阻力(1)图乙中,如果小球从斜
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说明小球在乙斜面到达的最大高度h与H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上到达的最大度变为2h,小球应在甲斜面上相当于H________倍高处静止释放。(3)若将轨道换成如图丙AOB的完全光滑轨道,A点的高度H大于B点的高度h,让小
球从A点在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沿轨道AOB到达B点后离开,则小球离开B点后的运动轨道最符合实际是虚线________。【答案】(1)h=H;16(2)H;(3)c。【解析】(1)光滑的斜面甲与水平面AB平滑连接,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小球,小球运动到B点静止
,机械能变为0,则说明AB面不光滑;若没有摩擦,则机械能守恒,如果小球从斜面甲高H处静止释放,在乙斜面上小球升高的高度为H;从释放点到B点静止,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在AB水平面上由于摩擦而损失的机械能,因为AB=4AC,AC=AB,同样的
小球在同样的水平面上运动,所以在AC上损耗的机械能是AB上的,所以,小球在乙斜面上时机械能比甲斜面上时的机械能少,故上升的高度h=H;(2)要使小球在乙斜面上到达的最大度变为2h,即2×H=H,因为A
C段上消耗的机械能与第一次相同,即消耗H高度的机械能,所以原来小球在甲斜面上的释放高度是:H+H=H;(3)根据题意,若将轨道换成如图丙AOB的完全光滑轨道,则机械能守恒;小球从A点由静止滑下,所以小球的机械能
等于A点时的重力势能,整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a虚线的最高点超过了A点的高度,这是不可能的;b虚线的最高点与A点的高度相同,而在最高点时,小球仍具有向右运动的速度,所以b虚线所示的机械能大于A点的机械能,也是不可能的;c虚线的最高点低于A
点,由于在最高点时小球仍运动,其总机械能可能与开始时的机械能相等,符合实际;d虚线小球离开轨道时,由于惯性,应具有沿轨道方向向上运动的速度,d虚线不可能。故选c。22.如图所示,小灯泡标有“4V2W”的字
样。R1=4欧。当开关S1闭合而S2断开时,小灯泡恰能正常发光。17求:(1)电源电压;(2)当S1断开而S2闭合时,移动滑片P使得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为1瓦,则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是多大?【答案】见解析【解析】(1)当开关S1闭合而S2断开时,
R1与L串联,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且灯泡正常发光,所以,由P=UI可得,电路中的电流:I===0.5A,由I=可得,灯泡的电阻:RL===8Ω,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电源的电压:U=I(RL
+R1)=0.5A×(8Ω+4Ω)=6V;(2)当S1断开而S2闭合时,L与R2串联,则电路中的电流:I′==,18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2=(I′)2R2=()2R2=1W,整理可得:R22﹣20R2+64Ω2=0,解得:R2=16Ω,R2=4Ω,则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是4Ω或16
Ω。答:(1)电源电压为6V;(2)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是4Ω或16Ω。23.杠杆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如捣米的舂、汲水的桔槔等,现今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更多的机械来帮助我们工作。如图
所示,移动式“塔吊”是现今建筑工地上普遍使用的起重设备,它的机架底安装有类似火车轮形状的轮子,可在水平地面的轨道上短距离移动(图中A,B两点为轮子与轨道的接触点),从而增大“塔吊”的工作范围。而装配在竖立高塔架上的水平起重架可看成绕固
定轴转动的杠杆,轴的两边为起重臂和装有配重的平衡臂(O点为固定轴所在的位置)。请作答下列问题:(1)若吊钩将重物吊升20m的高度,用了50s的时间,求重物上升的平均速度;(2)若要将质量为103kg的重物匀速吊升,求吊钩对重物的拉力(不计拴货物的钢绳
重);(3)起重臂匀速吊升重物时,如要使起重架平衡,重物G、起重架自身的重力G0与各自力臂的乘积之和(即Gl+G0l0),须和配重Gb与其力臂的乘积(即Gblb)相等。若起重架自身的重力G0=1.2×104N,l0=3m,lb
=6m,l=12m,当吊钩悬挂G=2×104N的重物时,起重架平衡,请计算配重的重力Gb是多大;(4)我们发现“塔吊”安装好后,配重是保持不变的,吊升的重物增加时,整个机架不会向重物一侧倾倒;而没有吊升重物时,整个机架也不会向有配重的一侧倾倒。若用G总表示“塔吊”的
机架总重(包含起重架的重G0),重心P的位置如图所示,请你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塔吊”没有吊升重物时,整个机架不19向配重一侧倾倒的原因。【答案】见解析【解析】(1)重物上升的平均速度:v===0.4m/s;(2)重物被匀速提升,所
以F=G=mg=103kg×10N/kg=104N;(3)根据题意:Gl+G0l0=Gblb代入数据:2×104N×12m+1.2×104N×3m=Gb×6m解得:Gb=4.6×104N;(4)由题意知,G总的总重力很大,若没有吊重物时,此时以A为支点,Gb使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G总使其向
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整个机架不向配重一侧倾倒。答:(1)重物上升的平均速度为0.4m/s;(2)吊钩对重物的拉力为104N;(3)配重的重力Gb是4.6×104N;(4)“塔吊”没有吊升重物时,此时杠杆以A为支点,在配重、G总及B点作用力的情况下,杠杆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