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70.403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docx,共(7)页,70.40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d336380ba3cc13e3f51a45ce9248ef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文科)本试卷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当时乐舞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

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据此可知,商周时期的音乐()A.明确宗法等级秩序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是典型的贵族文化D.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2.殷墟考古发掘中,曾经在一个坑内集中出

土了一千多把石刀,另有坑内出土了440把石镰和78件蚌器。由此可推测商朝()A.尚未进入青铜时代B.生产力高度发达C.农业采取集体劳作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3.《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最后定型于东汉时期。从土地的测量与计算、

粟米折换、体积计算、赋税摊派等问题中,选出246个例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章,以此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知,古代数学()A.是对前代经验的总结B.注重实际应用C.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D.重视试验计算4.春秋战国之前,封国疆域不大,农

民为封君服役3日,连同往返最多半月。秦统一后,仍沿袭旧制。地处安徽、河南交界的陈胜、吴广等900农民北戍渔阳,连同往返,非数月不能济事,成为暴政!据此可知,秦朝灭亡重要因素是()A.沿袭宗法分封制B.忽视了交通建设C.国家治理的滞后D.穷兵黩武的政策5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使命是()A.开辟中西方交通要道B.加强与西域商贸往来C.积极开拓西方市场D.配合对匈奴的战争6.汉昭、宣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被提拔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据此可知,当时朝廷()A

.开创巡视监察制度B.重视调整地方行政制度C.注重澄清地方吏治D.掌握了地方属官任用权7.北魏拓跋理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玮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认同中原文化B.巩固政治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推动经济

发展8.唐代大运河漕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至唐中宗时期,每年漕运粮食一二十万石;第二阶段为唐玄宗年间,岁漕粮二三百万石;第三阶段为唐宪宗以后,漕运日益衰落,岁漕粮多则四十万石,少则十万石。经由大运河的漕粮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

主要是()A.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B.黄河流域农业的恢复C.社会动荡和地方割据D.赋税制度的应时而变9.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

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自有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社会价值取向的质变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10.据《宋史》记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

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这说明宋代()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权力制衡机制日益完善C.冗员现象日趋严重D.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11.熙宁二年九月,政府以各路常平仓、

广惠仓所积存的1500万贯石为本钱,向农民发放青苗贷款。每年分两期,即播种和夏秋未熟时贷出,收割后收回,每期取息2至3分。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B.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C.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困境D.达到了富

国强兵目的12.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西夏向北宋边境发起进攻。北宋朝野本打算“重拳出击”,一举摧毁西夏政权。然而,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这反映出()A.北宋的民族政

策过于软弱B.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C.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D.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13.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

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14.元代,云南设立行省后,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元史•食货》记载,云南行省纳粮曾经达到277719石,远超同期辽

阳。四川、陕西等行省。据此可知元代()A.南北经济的差距继续扩大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C.因地制宜的模式收效明显D.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消失15.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

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16.939年,辽朝在燕云十六州率先实行科举取士。政府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旨在()A.促进民族交融B.扩

大统治基础C.抑制士族势力D.完善选官制度17.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判断,南宋最初设置榷场的主要目的是()A.活跃边疆地区经济B.维持宋金边境友好局面C.稳定国内和平局势D.推动双方经济互通有无18.下列属于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的是(

)A.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B.粮仓的出现C.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D.曲辕犁的出现19.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是()A.官方推行的最早的

纸币B.官方铸钱困局下的民间货币C.宋印刷业发达的产物D.中央对地方控制放松的产物20.《梦梁录》记载,南宋临安城“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这一情景反映当时()A.政府不再监管商业B.江南市镇商业繁荣C.商业突

破时空限制D.商帮经营手段灵活21.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这表明()A.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大都的商

业职能较强C.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D.大都是全国经济中心22.为了强化社会道德伦理秩序,从北宋中期起,儒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如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等。这说明该时期()A.空谈义理的风气盛行B.科举教材呈现标准化

C.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D.儒士的社会责任感强23.宋朝有些画家讲求细致地观察事物,然后力图准确地将它们再现出来。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提出,画鸟类时必须清楚分辨其身体结构,细致到不同脚爪的指节数量都不能出错。这表明,宋朝绘画()A.以写实的风格为主B.

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C.受格物致知思想影响D.绘画风格比较单一24.有学者认为:“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该学者重在强调明朝()A.推行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注重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D.秉持以和

为贵的外交理念25.经过嘉靖、隆庆两代的发展,到了万历早期,内阁权力达到了顶峰,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不仅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且通过内阁推动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据此推断明朝内阁()A.首辅专权

腐败严重B.一定程度参与国事决策C.六部成其下属机构D.成为法定中央决策机构2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

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27.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

将官。这些做法()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28.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③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

仓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9.北宋学者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该历史信息的是()A.海外贸易非常的

繁荣B.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瓷器C.实力雄厚的商帮出现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30.宋以前的奴婢,不独立编户,是依附于主家的贱户,“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但宋朝出现了“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

出良家”的现象。这一变化缘于()A.雇佣与契约关系产生B.理学发展推动思想解放C.良贱制度已彻底瓦解D.经济发展影响身份认同二、材料分析题(共三个小题,31题9分,32题13分,33题18分,共40分)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

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

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3分)32.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

…等省。——《隋书·百官志》材料二:有田则有租(田租),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有户则有调(纳绢布等)。——《资治通鉴》卷226材料三: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三则材料有关隋唐哪些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3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则材料中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10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

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

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其次是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

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针对地方采取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9分)(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

形成的积极影响。(9分)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参考答案文科1.B根据“乐礼教和,则民不乱”可得出西周的音乐即是礼乐制度工,是维护等级的工具和手段,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B项正确;西周通过宗法制明确宗法等级秩序,排除A项;C项不能体现,排

除C项;西周音乐维护的是等级,而不是平等,排除D选B2.C依据材料可知,在殷墟遗址中的坑内出土了较大量的耕作工具,这体现出商朝生产力水平较低,为了提高效率,农业采用集体劳作方式,因此才会出现如此大量的耕作工

具,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排除A项;商朝时生产力水平较低,而非发达,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贫富分化,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3.B根据材料“以此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遇

到的问题”可知,古代数学注重实际应用,B项正确;《九章算术》不仅总结了春秋战国的数学成绩,更是对前代知识的突破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试验”,排除D项。故选B项。4.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统一王朝后,仍沿袭旧制,激化了社会

矛盾,因此,秦朝灭亡重要因素是国家治理的滞后,C项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宗法制,排除A项;秦朝建立便捷的驰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的穷兵黩武政策,排除D故选C5.D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

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D项正确;AB两项是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排除AB项;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为了开拓西方市场,排除C选D6.C根据材料“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斐然”,由此可知君

主十分重视刺史在地方的政绩,而西汉刺史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督,君主对刺史的重视,代表了朝廷对澄清地方吏治的注重,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创了刺史制度,排除A项;材料

体现了君主对刺史的提拔与特殊的待遇,没有体现调整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7.B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皇帝以黄帝后裔自居并且对其进行祭祀,主要是为了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B项正

确;A、C、D这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8.C根据材料及所学,大运河漕运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为唐玄宗天宝之后,唐宪宗则为唐中后期,随着安史之乱以及后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后又爆发农民起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运

河漕运的发展,C项正确;漕运发展,南粮北运的基础是江南经济的发展,不是重心南移导致漕运衰落,排除A项;北方黄河流域在唐朝初期得到恢复发展,唐中期同样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排除B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要指两税法,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不是漕运变化的主因,排除D项。故

选C9.A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及宋真宗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都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社会价值取向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门第观念,排除C项;宋真宗的言论并未体现出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10.D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

立了二府三司分散相权,这使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分散,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项正确;材料与行政效率高低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分权加强皇权,不是权力制衡机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冗员现象日趋严重,排除C项。故选D项。11.A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为使农民避免大地主、大

商人的高利贷剥削,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青苗法,体现北宋政府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管理,A项正确;“每期取息2至3分”可知政府收入增加,排除B项;政府所收利息比大地主、大商人低,只是一定程度减轻农民利息负担,而不是

解决了农民困境,表达过于绝对,排除C项;青苗法与实现强兵目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C根据材料“辽朝却趁机向北宋‘索取关南十县之地’,不仅讹了北宋‘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更断送了其攻略西夏的最后希望”可知,北宋在与西夏交战过程中,辽趁机讹诈北宋,使之无

法全力攻略西夏,这反映出辽与西夏都对北宋构成威胁,北宋的外部环境较为险恶,C项正确;北宋的民族政策过于软弱,说法较为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辽夏联合威胁北宋的边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3.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B项正确;“全面照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4.B根据

“改变了其分裂割据的状态,汉族移民随着交通线深入云南,使得精耕细作的方式得到大规模推广。”可得出边疆与内地间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其生产生活状态都趋于统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的经济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因地制宜的表现,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5.D材料“各省重要事

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材料“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说明的是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D项正确;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C项;B项避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故选D项。16.B辽朝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对于一般的汉族、渤海族士人来说,是进入辽朝官僚机构的便捷途径,扩大了辽朝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辽朝实行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17.B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榷场主要设置

在宋金双方的边境线上,由材料“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可知,南宋政权因担心宋金边境的民间贸易纠纷会破坏双方友好局面而设置榷场,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边境贸易的管理以维持与金政权友好的政治局面,B项正确;南宋侧重的是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表明南宋设置榷场最初的目的

是处理与金政权的关系,并非稳定国内和平局势,排除C项;南宋侧重的是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8.A结合题意可知,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A项正确;隋朝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粮

仓,排除B项;明清时期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排除C项;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9.B根据“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可得出交子的出现,反映出在官方铸钱受到政局的影响,民间钱减少,于是出现了交子,故B项正确;交子

是民间出现的,排除A;材料与印刷业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排除D。20.C材料中“夜市”的出现说明商业突破时间的限制,“大街有车担设浮铺”说明商业突破了空间的限制,C正确;材料没有直接说明政府不再监管商业,A错误;材料

说明的不是市镇商业的繁荣,B错误;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D错误。21.B根据材料“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多数行省一省的商税额”可知大都商税额较高,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多、商业繁荣,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均未改变,排除A项;“南北经济差距逐

步缩小”材料未能体现,排除C项;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全国的经济中心应该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22.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

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材料信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等”体现的是儒士的社会责任感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这些大儒的社会责任感,非空疏无具的风气盛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

教材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23.C24.D根据材料“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郑和下西洋,学者的这一评价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和平外交、友好交往的特

点,进而反映出学者重在强调明朝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推行薄来厚往的贸易政策,排除A项;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指的是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自己所代表的文明是最优越的,由此来判定华夏与夷狄,这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郑和下西洋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并非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排除C项。故选D25.B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张居正“不仅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且通过内阁推动了史上有名的张居正改革”,可见明朝

内阁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国事决策,选项B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内阁首辅腐败,排除A;内阁不是法定一级中央行政机构,无法统属六部,排除C、26.B宋朝在中央设置二府三司制度,在地方设立通判等机构,从而使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故B正确。设立节度使是唐朝的策略,故不选A;题干中转运使只是

负责经济方面,不能体现出核心精神,故不选C;设通判负责地方监督是具体的措施,不是其根本特点,故不选D。故选:B。27.AA.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北宋王朝通过轮换的方式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极力削弱将领对士兵的控制权,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故A正确。B.“

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CD.北宋王朝的这种做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削弱了官兵的凝聚力,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故CD错误。故选A。28.D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宋时期出现我国历史最早的纸币“交子”;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

苏湖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地;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是推广到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兴起;故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9.CA.宋朝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

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佐证了宋朝经济发达,民众生活和消费水平较高,故A说法正确。B.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佐证了宋朝经济发达,民众生活和消费水平较高,故B

说法正确。C.根据材料,北宋学者沈括认为,唐人富贵诗里记述的他们看来很珍贵的器物及衣服,在宋人看来却没什么稀奇,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结合所学,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

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出现”不属于宋朝经济发达的体现,不能佐证宋朝民众生活和消费水平较高,故C说法错误。D.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

现”佐证了宋朝经济发达,民众生活和消费水平较高,故D说法正确。故选C。30.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以前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贱民阶层人数较多,但是

到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所以材料现象发生的根源是经济发展影响身份认同,D项正确;雇佣与契约关系产生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

项;“理学盛行”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31.【小题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积极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小题2

】措施:尊崇儒术。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钳制了思想。32.(1)制度: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2)创新之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共执宰相之职;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设立政事堂,三

省出现一体化趋势。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较前代有了保障。两税法: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征税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3.(1)主要措施:军事上,把主

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掌控地方赋税;等。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原因:元

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41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