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7 页
  • 大小 1.049 MB
  • 2024-09-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4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doc,共(27)页,1.049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c168a329cee210e5a403c60a5b184a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以下四种微生物都参与的豆腐的发酵,从代谢类型上考虑哪一项与其他三项有明显区别()A.青霉B.酵母菌C.醋酸菌D.毛霉【答案】B【解析】【分析】四种生物,同化作用类型都为异养型,不同的是酵母菌的异

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而其它三项全为需氧型。【详解】青霉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酵母菌的同化作用属于异养型,异化作用是兼性厌氧型;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毛霉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新陈代谢的类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属于中档题。2.下列有关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果酒发酵瓶内留有一定空间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B.果酒发酵产生的酒精为醋酸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果醋制作时液面形成一层较厚的菌膜D.果醋发酵阶段酵母菌仍具有发酵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

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

15-18℃,一定湿度。【详解】果酒发酵时,瓶内要留有一定空间,以利于酵母菌的繁殖,A正确;醋酸的组成元素是C、H、O,不能为醋酸菌提供氮源,B错误;用果酒制作果醋的过程中,液面会出现一层较薄的白色菌膜,C错误;果醋发酵阶段酵母菌

已经失去了发酵能力,D错误。3.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B.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全过程中,都需要严格灭菌C.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密封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就越多D.

果酒发酵、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分别控制在30℃、20℃【答案】A【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

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

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详解】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需氧菌,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从而有利于醋酸菌的代谢,A正确;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时不需要严格灭菌处理,B错误;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在一定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量越多,但时间过长后,由于营养

物质的消耗等原因,酒精产量减少,C错误;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20℃,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D错误。故选A。【点睛】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发酵的温度18-25度;醋酸菌异养需氧型,发酵温度30-35度。4.下列关于传

统发酵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果酒变酸可能是乳酸菌将乙醇直接转化为醋酸B.泡菜中所含的亚硝酸盐只要温度适宜就可转化为化学致癌因子亚硝胺C.家庭酿果酒,一般不对果实进行严格的消毒,主要是保留水果的原味D.传统工艺制作腐乳时,豆腐块上的毛霉来自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答案】D【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

6H12O6⎯⎯→酶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

,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蛋白质⎯⎯⎯→蛋白酶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脂肪酶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乳酸菌不能将乙醇直接转化为醋酸,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

变为醋酸,A错误;B、只有在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下,亚硝酸盐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B错误;C、家庭酿果酒,一般不对果实进行严格的消毒,主要是保留水果的酵母菌原种,C错误;D、传统工艺制作腐乳时,豆腐块上的毛霉来自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D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5.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不正确的是()A.决定腐乳特殊口味的是卤汤B.腐乳制作过程,

应选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为宜C.将长满毛霉的腐乳坯放在瓶中加盐时,接近瓶口的盐要铺厚些D.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酒的含量过高,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含量过低,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答案】D【解析】【分析】腐乳的制作1、原理(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

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2、流程。3、注意的问题(1)腐乳

发酵中杂菌的控制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

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

也离不开水。(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详解】A、决定腐乳特殊口味的是卤汤

,A正确;B、腐乳制作过程,应选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为宜,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B正确;C、将长满毛霉的腐乳坯放在瓶中加盐时,为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接近瓶口的盐要铺厚些,C正确;D、卤汤中酒的含量应

控制在12%左右,酒的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6.腐乳是

我国民间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传统的腐乳制作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喜阴凉通风有一定湿度的环境B.制作腐乳的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过少会造成豆腐腐败变质C.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D.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它对人

体有害应去除【答案】D【解析】【分析】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是前期发酵时毛霉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它能形成腐乳的“体”,

使腐乳成形。【详解】A、传统的腐乳制作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孢子,毛霉喜阴凉通风有一定湿度的环境,A正确;B、酒能杀菌防腐,因此制作腐乳的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过少会造成豆腐腐败变质,B正确;C、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

灯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C正确;D、腐乳外部一层致密的皮是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对人体无害,D错误。故选D。7.下列有关泡菜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lB.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

含量C.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步骤为: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D.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还常用于生产酸奶【答案】D【解析】【分析】1.泡菜的制作(1)菌种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2)制作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反应式:C6H12O6→2C3H6O3。(

3)制作流程(4)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①检测原理a.NO+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物;反应物+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玫瑰红色染料。b.亚硝酸盐溶液的浓度高,颜色深些;溶液浓度低,颜色浅些。②检测步骤: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2.泡

菜制作的注意事项(1)材料的选择及用量①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蔬菜中的硝酸盐易被还原成亚硝酸盐。②清水和盐的质量比为4∶1,盐水要煮沸后冷却。煮沸有两大作用:一是除去水中的氧气,二是杀灭盐水中的其他细菌。(2)防止杂菌污染:每次取样用具要洗净

,要迅速封口。(3)氧气需求①泡菜坛要选择透气性差的容器,以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防止蔬菜腐烂。②泡菜坛坛盖边沿的水槽内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并注意在发酵过程中经常补水。(4)温度:发酵过程温度控制在室温即可,温度

过高则易滋生杂菌,温度过低则发酵时间延长。【详解】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1:4,A错误;B、腌制时间长短、腌制温度和食盐的用量都会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B错误;C、亚硝酸盐含量的

测定步骤为: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C错误;D、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还常用于生产酸奶,D正确;因此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泡菜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

关键。8.下列曲线中能表示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是()A.B.C.D.D【答案】C【解析】【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详解】泡菜腌制过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在开始腌制泡菜时,

亚硝酸盐含量很低,乳酸菌含量很少,坛内需氧环境有利于一些杂菌如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升高。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被分解,

亚硝酸盐含量下降。当乳酸积累量达到一定值后,乳酸菌受到抑制,硝酸盐还原菌完全受到抑制,亚硝酸盐下降至相对稳定。综上所述,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下降。故选C。9.下列有关培养基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基的配方中都应该包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及琼脂等成分B.在熔化琼脂

时,需要控制火力,不需要搅拌C.灭菌时,锥形瓶需先加棉塞,用牛皮纸包好,再放入高压灭菌锅D.倒平板时,需等培养基冷却到室温,再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答案】C【解析】【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特殊生长因子

;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操作顺序如下:称量、溶化、调节pH、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等。【详解】A、微生物培养基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有的还需要生长因子等特殊的营养,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需要琼脂,液体培养基不需要琼脂,A错误;B、在熔化琼脂时,需要控制火力并不断搅拌,以免发生

焦糊,B错误;C、灭菌时,锥形瓶需先加棉塞,用牛皮纸包好,再放入高压灭菌锅,C正确;D、倒平板时需待培养基冷却至50度左右而不是室温,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D错误。故选C。10.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

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①化学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④紫外线消毒⑤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A.⑤③②①④⑥B.⑤①②③④⑥C.⑥②③④①⑤D.③④②①⑥⑤【答案】A【解析】【分析】无菌操作技术有消毒和

灭菌,消毒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和化学药剂消毒法,灭菌有灼烧灭菌法,适用于接种工具。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详解】培养基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耐高温,可用干热

灭菌法灭菌;接种环常用灼烧灭菌法灭菌;实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化学消毒;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巴氏消毒法用于牛奶及其制品的消毒,不会破坏其营养成分。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三种细胞外液中,只有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的,而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

管形成淋巴,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到静脉,形成血浆,都是单向的,C正确。故选C。1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混入一部分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这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激素调节D.内分泌调节【答案】B【解析】

【分析】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详解】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运输方式进行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定义,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3.下图是测量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示意图,某一时刻观察到电表读数为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①此时兴奋朝左侧单向传导;②此时兴奋尚未传到a处;③此时兴奋传到a、b之间;④此时兴奋已经离开b处。A.①B.②④C

.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由图可知,电流表的两端均

接在细胞膜外,若某一时刻观察到电表读数为零,说明电流表的两端电荷分布相同。在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会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向右传导时会先到达a处,再到达b处,故电流表两端不可能同时为负电荷。即此时电流表两端可能均为正电荷,可能是此时兴奋尚未

传到a处,也可能是此时兴奋传到a、b之间,此时a已经恢复静息电位,或者是此时兴奋已经离开b处,电流表两端早已恢复静息电位,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人体内多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所作的归纳,其中错

误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不能促进生长发育,①错误;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②正确;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增加产热的作用,③正确;胰高血糖素上有升

高血糖的作用,④正确。故选A。【考点定位】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名师点睛】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15.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

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b、c、d分别是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B.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自身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C.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c或dD.细胞a、b、c、d都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答案

】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T细胞、b是B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浆细胞,A错误;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进行增殖,B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C正确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16.如图所示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切去尖端的幼苗基部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下列对甲、乙、丙的生长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向左侧弯曲生长B.乙直立生长C.丙

向右侧弯曲生长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答案】B【解析】【详解】A.甲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左侧,所以左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右弯曲生长,A项错误;B.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正中央,所以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B项正确;C.丙由于含有

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右侧,所以右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左侧弯曲生长,C项错误;D.由于单侧光在左侧,而甲、乙、丙中只有丙弯向左侧生长,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幼苗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由于题图中幼苗的尖

端被切除,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17.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若顶芽所处浓度为b,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为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顶端优势指顶端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

的现象。【详解】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的运输到侧芽部位,距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越高,受抑制越严重,故出现顶端优势,故顶芽生长素浓度若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为d。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图中a、b、c三点均促进生长,d点抑制生长。18.某种野生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呈“J”型曲线B.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

种群数量控制在D点C.种群在B点时增长速率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D.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条件下,D点后种群密度一般不会出现衰退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考查,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在D点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B点最大)后减小,最后为0(D点),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A错误;B、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

时的水平,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比较快,B错误;C、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D、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条件下,D点后,种群处于稳定状态,因而种群密度一般不会出现衰退现象,D正确。故选

D。19.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掌政镇黄河旅游度假村为打造黄河流域第一村,将其景观空间格局以成片的农田为基底,以村落、池塘等为斑块,以道路、林带、河流等为廊道,建造桑基鱼塘,市民对其交口称赞:将度假村打造成了全国美丽乡村的样板。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A.农田群落物种高度相近,且组成比较简单,因此不具有群落的水平结构B.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实施美丽乡村项目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乡村绿地能调节当地气候、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

值【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

生物种群。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农田群落也具有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C、实施美丽乡村项目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D、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A。20.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

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D.“银

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豆苗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导致“草盛豆苗稀”的现象发生。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的蛙声,仿佛在说着丰收年,因此“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隐含了“青蛙捕食水稻害虫”的食物关系。“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绘的是: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绿草连接着荒凉、破损的城镇,蕴含了群落的次生演替的过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

流萤”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可以在同种的雌雄个体间传递信息。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B正确;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的“流萤”是指

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而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所以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故选C。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②植物都是生产者③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A

.①③④B.①⑤C.②D.③【答案】D【解析】【详解】①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①错误;②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因为它们是自养生物,不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②错误;③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

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正确;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④错误;⑤只有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才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

物质的循环,属于分解者.而自养型细菌如硫细菌属于生产者,⑤错误。故D正确。【点睛】关键点点拨:生态系统的组成有的同学误认为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忽略了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异养型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

为分解者,但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的固定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

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根据各个功能的特点解题【详

解】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A正确;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C、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但是也有些

能量人不可以直接利用,只有通过食物链来利用,这样可能导致营养级变多,很多时候营养级多,人可利用的能量反而会变多.比如人不能吃草,所以不能利用其能量,但可以养牛,牛可以为人提供能量,C错误;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可通过内部

的信息流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C。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某些昆虫分泌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B.蜜蜂跳舞告诉同伴釆蜜方向属于行为信息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D.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

,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

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某些昆虫分泌的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蜜蜂跳舞告诉同伴釆蜜方向,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

物,C错误;D、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正确。故选C。24.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数值),若传递效率是0%,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20%BB.C=20%DC.C=20%(A+B+C+E)D.B

=A+D+E【答案】A【解析】【分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A是呼吸散失的能量,B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详解】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C占该营养级同化量B的百

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的总同化量B=A+C+D+E,C÷B=20%,即C=20%B。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25.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

定性都很低B.雄鸟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有利于繁殖,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C.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1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和破坏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是指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详解】A、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恶劣,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A正确;B、雄鸟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有利于繁殖,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错误;C、在农田

中适当增加食物链,可增大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森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B。26.下面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火灾过后的草原B.冰川泥上进行的演

替C.过量砍伐的森林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答案】B【解析】【分析】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

段。【详解】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正确;C、过量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27.2018年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美

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就是希望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种野生生物都有独特的基因库,必须维持野生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C.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D.把受灾地区的珍稀动物迁入其他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

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4、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详解】A、毎种野生生物都

有独特的基因库,必须维持野生生物的多样性,以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一定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B错误;C、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C正确;D、把

受灾地区的珍稀动物迁入其他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D正确。故选B。2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的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

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基本实验方

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实验过程及实验原理。【详解】A、葡萄糖可以为酵母菌提供能量,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保证酵母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后,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一侧,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D正确。故选C。【点睛】(1)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要保证获取样本的随机性,减

少误差;(2)尤其要注意取样时的操作步骤。29.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利用天敌控制虫害、鼠害等将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降低C.池塘养鱼时引进外地鱼种一定能提高池塘群落的丰富度D.草本植物群落演替为森林群

落的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增大【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即为群落的丰富度。【详解】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利用天敌控制虫害、鼠害等可有效

降低虫、鼠的数量,但不会使其灭绝,符合自然规律,不会降低群落的丰富度,B错误。当池塘中引进外地鱼种时,可能因为环境适宜、资源充足、天敌很少,使外地鱼种大量繁殖,影响本地鱼种的生存,不一定提高池塘群落的丰富度,C错误。草本植物群落演替为森林群落的过程

中,动植物种类及微生物种类增多,丰富度不断增大,营养结构变复杂,D正确。30.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村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组别1组2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A.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土壤微生物

分解落叶时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果是1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组的落叶被分解【答

案】B【解析】【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灭菌,因为1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可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详解】A、实验自变量为是否灭菌,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落叶时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

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组,1组为实验组,B错误;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叶上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D、1组没有微生物,2组有微生物,所以预期结果是1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组的落叶被分解,D正确。故选B。二、填空题

31.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请将图l中的实验流程补充完整为________。(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反复

冲洗以防止菌种的流失。(3)图2中的充气口在酒精发酵时应________,此时发酵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4)酵母菌大量繁殖时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_,醋酸菌将酒精转换为醋酸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5)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______,重铬酸钾与酒精的颜色反应为________色。【答案】(1).醋酸发酵(2).洗去浮尘(3).关闭(4).(5).有氧呼吸(6).(7).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8).

灰绿【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酒精发酵后还可以进行果醋发酵。分析图2:图2是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其中排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排气孔是排气,其弯

弯曲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详解】(1)根据产物是果醋可知,图1方框中的内容是醋酸发酵。(2)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3)果酒发酵是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果酒发酵时应关闭。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为:。

(4)酵母菌大量繁殖时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可为酵母菌的繁殖提供大量能量,醋酸菌将酒精转换为醋酸的化学方程式是:。(5)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重铬酸钾与酒精的颜色反应为灰绿色。【点睛】本题结合果酒和果醋制作流程及实验装置图,考查果酒

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的特点、发酵装置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32.腐乳是我国民间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请回答有关问题:(1)腐乳制作中,起主要作

用的生物是_____,它与乳酸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2)在腐乳制作中,加盐的目的是(写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卤汤中酒的含量为什么要控制在________左右。如

果含量过高,会___。【答案】(1).毛霉(2).毛霉有成形的细胞核(3).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4).加盐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5).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有调味作用(6).12%(7).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

【解析】【分析】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2、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目的是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

变质,还有调味作用。3、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详解】(1)腐乳制作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

、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属于真核细胞,而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2)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加盐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有调味作用。(3

)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点睛】本题考查了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

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3.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有关问题。(1)泡菜的制作离不开________菌,其代谢类型是_____

___,因此制作过程中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对泡菜坛进行密封处理。(2)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时,对氨基苯磺酸溶解于盐酸中,与亚硝酸盐发生________反应后,与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色染料

。(3)如图是制备的亚硝酸钠标准显色液,其中①号________管中不含亚硝酸盐,作为________对照。(4)将制备的无色透明的泡菜样品处理液显色反应后,与上述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找出与标准液最________的颜色,记录对应的亚硝酸钠含量,可以大体估算出泡菜中亚

硝酸盐的含量。【答案】(1).乳酸(2).(异养)厌氧型(3).需要(4).重氮化(5).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6).玫瑰红(7).比色(8).空白(9).相近【解析】【分析】制作泡菜的实验原理: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为了抑制其它杂菌的繁殖,可以利用多种措施如:加盐、加白酒、加

水密封等;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盐水要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泡菜变质原因很多,如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盐的比例过低等。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

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泡菜开始腌制时,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等杂菌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了硝酸盐还原菌,亚硝酸盐含量又降低。【详

解】(1)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因此制作过程中需要对泡菜坛进行密封处理。(2)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时,对氨基苯磺酸溶解于盐酸溶液中,与亚硝酸盐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3)如图是制备的亚硝酸钠标准显色液,其中

①号比色管中不含亚硝酸盐,作为空白对照。(4)将制备的无色透明的泡菜样品处理液显色反应后,与上述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找出与标准液最相近的颜色,记录对应的亚硝酸钠含量,可以大致估算(计算)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点睛】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

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34.如图是大肠杆菌纯化培养过程中划线接种的培养结果。(1)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制备的过程有:计算→称量→溶化→________→________。(2)操作时

需在________附近操作,其原因是________。(3)纯化大肠杆菌的原理是: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________,使其生长成单个的菌落,其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要求无菌操作.(4)图中在__

______(填图中编号)区域出现了单个菌落。【答案】(1).灭菌(2).倒平板(3).酒精灯火焰(4).酒精灯火焰旁为无菌区域(5).单个细胞(6).平板划线法(7).稀释涂布平板法(8).②【解析】【分析】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

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即菌落。【详解】(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方法:计算→称量→溶化→调整pH→灭菌→倒平板。(2)酒精灯火焰旁为无菌区域,所以倒平板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3)纯化大肠杆菌的原理是: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

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生长成单个的菌落,纯化接种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4)分析图中的平板可知,在②区出现了由1个细菌繁殖而来的单菌落。【点睛】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过程中培养基配制的过程、平

板划线操作的过程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35.观察下列概念图,完成图片下方的填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

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答案】(1).体液调节(2).免疫调节(3).死亡率(4).性别比例(5).生产者(6).分解者(7).摄入量(8).同化量【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的机体通过调节,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化学

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出生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大小,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碳元素通过生产者

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除了最高营养级之外,某营养级同化量有四个去向,包括自身

消耗呼吸、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未利用。【详解】(1)据分析可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①②为体液调节、免疫调节;(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

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故③是死亡率,④是性别比例。(3)据图可知,碳循环中⑤箭头为三出一进,故⑤表示生产者,⑥箭头为四进一出,故⑥为消费者。(4)营养级中能量流动过程中,⑦表示某营养级摄入量,⑧为该营养级同化量。【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碳循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内容的掌握,通过概念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模型构建和分析能力。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