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摸底暨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共(24)页,486.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a04c64ea1a90481a6ab6eab8ba1c0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唾液淀粉酶C.糖元D.葡萄糖【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血红蛋白分布在红细胞
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唾液淀粉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糖原分布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后主要通过血浆运输到全身各处,血浆中的葡萄糖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点睛】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凡是能够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调节的B.稳
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D.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
节。【详解】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
衡的过程,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故选C。3.下列有关植物向光性产生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有光时产生的生长素比黑暗时产生的多B.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单侧光照下向光侧的
抑制物比背光侧的少D.单侧光照下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的多【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这称为生长素的两重性,而且生长素的作用往往与发生
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有不一样的反应,如禾本科植物的向光生长,即为单侧光引起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详解】A、生长素产生不需要光,有光时产生的生长素不比黑暗时产生的多,A错误
;B、向光性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B错误;C、单侧光照下向光侧和背光侧都没有抑制物,C错误;D、单侧光照下生长素横向运输,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的多,导致背光侧的生长比向光侧的快,D正确。故选D。4.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下列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志重捕法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跳蝻B.
一块农田中的玉米C.一个池塘中的鲫鱼D.一片森林中的银杏【答案】C【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而对于活动
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详解】A、跳蝻活动能力差,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B、调查农田中玉米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B错误;C、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D、调查一片森林中的银杏
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D错误。故选C。5.央视《新闻周刊》2019年8月24日报道了孙某无证醉酒驾车造成四死一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A.大脑脑
干小脑B.大脑大脑脑干C.大脑下丘脑小脑D.大脑小脑脑干【答案】A【解析】【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详解】语无伦次
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受损时的症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成人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对以上现象说明()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
的尿液较白天多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D.脊髓的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控【答案】D【解析】【分析】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
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起调控作用,可控制排尿反射活动。【详解】婴幼儿由于高级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因此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由于惊恐时,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异常,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也会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事例说明
脊髓的低级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控制。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7.下列免疫反应中,哪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唾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细菌B.靶细胞裂解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D.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答案】A【解
析】【分析】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故唾液中的溶菌酶消
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B、靶细胞裂解死亡是细胞免疫的结果,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C、抗原与抗体结合是体液免疫的结果,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A。8.植物体对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其体内产生的激素来完成的。下列植物激素中,
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是()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答案】B【解析】【分析】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
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详解】A、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种子萌发,
A错误;B、赤霉素的作用之一是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正确;C、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不能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故选B。9.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
抗力稳定性。下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荒漠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
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而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会越弱。【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B
、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森林生态系统少,因此营养结构不太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太高,B错误;C、荒漠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错误;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类的作用非常关键,动植物种类单一,主要是农作物,因此抵
抗力稳定性较低,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一场大火将某地的森
林彻底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形成了杂草地、灌木丛,最后形成了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群落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
演变现象,称为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详解】大火使森林大面积被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很多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
地→灌木丛→阔叶林),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该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的特征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
体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群落是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
和食物网。【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A正确;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正确;C、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C正确;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尤其是生态系统的结构。12.下面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
也有捕食关系B.图中未表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只有分解者。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其中大麦和狗尾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中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含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详解】A、青蛙捕食蜘蛛,两者又都捕食蝗虫,因此青蛙和蜘蛛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所有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C正确;D、蛇在不同食物链中可属于不同营养级,由图可知,蛇处于第
四和第五两个不同营养级,D正确。故选B。13.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A.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D.丁主要是微生物【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甲和乙应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再根据甲→乙确定
乙为消费者,剩下丙为分解者.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动植物的细胞呼吸。【详解】A、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A正确;B、乙
表示消费者,包括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所有的消费者,B错误;C、丙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组成部分,C错误;D、丁为大气中的CO2,不包括微生物,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
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
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A正确;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但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
正内负,不是零电位,B错误;C、突触小体的膜为突触前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A。15.下右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A.直接刺激肌肉可
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答案】B【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g和f为突触结构,e为传入神经上的神经节。【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是单向的,所以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
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正确;B、f处受损不能传到效应器,肌肉处不能检测到膜电位,B错误。C、g处以下受损,不影响皮肤到f的传导,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是单向的,所以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B。16
.如图为测定神经元电位变化的示意图,刺激图中a、b两点,指针偏转的次数分别是A.1、1B.1、2C.2、2D.2、1【答案】C【解析】【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刺激a点可以检测到指针偏转2次,刺激b点因为兴奋是逐步传递的,兴奋后的马上恢复为静息电位也可以
检测到指针偏转2次,故C正确,A、B、D错误。17.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
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答案】A【解析】考查神经元间兴奋传导知识。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不能传导,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
酶的活性,神经递质不能及时分解,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僵直。18.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
循环【答案】C【解析】【详解】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
入血液,D正确。【点睛】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19.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mol·L-1)胰岛素1.75.0~20.0(mIU·L-1)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答案】C【解析】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故选C.20.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B.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C.调节因子都
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与神经调节相比,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
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详解】A、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调节因子,A正确;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B正确;C、体液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二氧化碳等其他
化学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C错误;D、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能够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21.下列属于细胞免疫的是A.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相应抗原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记忆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
答案】C【解析】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裂解死亡;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
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相应抗原,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细胞会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据此可知,A、B、D属于体液免疫,C属于细胞免疫,所以选C。22.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A.病原
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答案】C【解析】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
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23.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正式实验前做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B.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时,可以浸泡或沾蘸C.不同组的实验材料处理的时间可以不同D.此探究活动
中不存在对照实验【答案】B【解析】【分析】“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预实验,其目的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遮阴是为了减少植物因光照而引
起强烈的蒸腾作用,导致植物失水不易存活。【详解】A、在正式实验前做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没有减少实验误差的作用,A错误;B、处理插条的方
法为浸泡法或沾蘸法,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小,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B正确;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不同组的实验材料处理的时间应该相同,C错误;D、本实验设置了清水组即为对照组,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易错选项A,容易误认为预实验的作用是减小实验误差
。24.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下列各项应用合理的是A.使用萘乙酸促进果实成熟B.使用乙烯利对果实进行催熟C.使用赤霉素防止植物茎秆生长过快D.使用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作除草剂【答案】B【解析】【详解】AB、使用乙烯利促进果实
成熟,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没有催熟的作用,A错误、B正确;C、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所以使用赤霉素会使植物疯长,C错误;D、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高浓度2,4-D才能作为除草剂,D错误。故选B25.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
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答案】A【解析】【分析】年龄组成包括:(1)增长型:幼年个体占得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小,即出
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2)稳定型: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相当,即出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稳定;(3)衰退型: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而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小,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详解】据图分析,起初出
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此时该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性;以后出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逐渐减少,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持续增加,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因此该人群的年龄组成是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综上所述,
A正确,B、C、D错误。故选A。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几个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
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3、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
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群落演替的主要
类型有始于从未被植被覆盖过的地表结构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和发生在曾经被植被覆盖过的土壤环境上的次生演替,A正确;B、群落的演替中,不同阶段的优势种不同,且会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改变,如灌木替代草本植物成为新的优势种,乔木替代灌木成为新的优势种等,B正确;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由于裸岩属于从未被植被覆盖过的地表结构,所以应属于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阶段有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D、人类活动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巨大影响,会对群落演替的方向
、速度起决定性作用,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不同,D错误。故选D。27.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
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
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详解】A、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
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B、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B错误;C、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D、题中没有涉及发展方向和结构基础,D错误。故选A。28.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分泌腺本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D.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答案】
D【解析】【分析】多细胞生物稳态的维持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像胰岛、肾上腺可以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也可以间接的受神经系统的调节,A正确;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C、正常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
液调节的作用,使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D、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由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经由反射弧作用到效应器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过程只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D。29.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装置的花盆壁C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图中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C错误;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防止腐烂,D正确。30.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A、植物可以通过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来传递信息,A错误;B、信息可以双向传递,B错误;C、性外激素是化学信息,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31.下图表示某种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2和细胞3均起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1、2、3、4、5这五种细胞里,其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数字)。(2)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参与免疫应答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抗体、_____和___________等。(3)除入侵的病原体外,人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各种癌细胞,但是人通常并不容易患癌症,这是由于免疫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和__
____________功能,才保证了机体的健康。【答案】(1).骨髓造血干细胞(2).2、3、5(3).淋巴因子(4).溶菌酶(5).监控(6).清除【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
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①是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②是吞噬细胞处理病原体、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③过程是T细胞呈递抗原给B淋巴细胞的过程,④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物质a是抗体。【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1
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其中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5种细胞中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2)参与免疫应答的活性物质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3)免疫系统具有的监控
和清除功能,虽然人体每条都会产生各种癌细胞,但是人通常并不容易患癌症。【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或细胞的名称以及物质a的名称。32.下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
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
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阳光,温度,水分等的影响。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点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
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答案】(1).生活资源(2).空间(
3).种内斗争(4).0(5).出生率(6).死亡率(7).迁入率(8).迁出率(9).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a表示J型曲线,曲线b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
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解】(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即以“J”型
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生活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种内斗争,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而是以“S”型曲线增长。(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S”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种群增长速率为零。(3)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33.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下图中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_____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从而促进________,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同时激素D__
______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____→传入神经→____→传出神经→骨骼肌。(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
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__________反射。(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由甲
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答案】(1).甲状腺激素(2).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3).肾上腺素(4).皮肤冷觉感受器(5).下丘
脑体温调节中枢(6).胰高血糖素(7).非条件(8).抗利尿激素(9).(负)反馈调节【解析】【分析】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100mL。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
泌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两类激素的作用,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水平。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胰岛素促进肝细胞
、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它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还可使促进脂肪分解。【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激素A是甲状腺激素,可以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甲状腺激素进行的
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除了甲状腺激素外,肾上腺素(激素D)也能促进新陈代谢,产热增多;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2)由于胰岛素是唯一降糖的激素,因此当血糖升高时,丙分泌的激素B为胰岛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分泌的激素C与胰岛素之间有拮抗作用,故丁分泌的为胰高血糖素;血糖调节过程中能够也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其中血糖调节中枢为下丘脑,这个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3)下丘脑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有垂体释放到血液中,促进肾小管和集
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4.如图表示与生长素有关的两组实验,其中A、B、C、D表示琼脂块,云母片具有不透水的特点。请分析回答:(1)甲实验中测得A、B两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大体相等,预期乙实验中C、D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关
系是:C_________D(选填“>”、“=”、“<”),这说明单侧光照能够影响__________。(2)一周后,甲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乙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该结果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3)若图中曲线表示某种植物的根和茎对不同浓
度生长素的反应,则曲线I、II表示的器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生长素的分布(3).直立生长(4).向右侧弯曲生长(5).促进植物生长(促进细胞伸长)(6).根
(7).茎【解析】【分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尖端下部生长较向光侧的快而弯向光源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甲实验
中测得A、B两琼脂块中被云母片阻隔,在单侧光下,生长素不能发生横向运输,导生长素含量大体相等,乙实验中C、D琼脂块中云母片不能阻挡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结果C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的生长素浓度,说明单侧光可以影响生长素的分布。(2)一周后,乙实验中C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的生长素浓度,所
以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甲实验中胚芽鞘生长素没有发生横向运输,导生长素含量大体相等,所以会直立生长,该结果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3)由于植物的根比茎对生长素反应敏感得多,根据题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可知,曲线Ⅰ比Ⅱ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所以曲线Ⅰ对应根,曲线Ⅱ对应茎。【点睛】本题结
合图示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及受单侧光的影响和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35.下面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字母)。(2)c表示_______,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
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表示。(3)g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______
营养级。(4)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生产者的角度考虑,农民为达成上述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
2).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3).热能(4).d(5).分解者(6).一(7).调整能量流动关系(8).人工除草、除虫【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能量,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能量,c是初级消费
者的同化能量,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是次级消费者的摄入能量,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g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详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即固定的a。(2)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据图分析,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量,f是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散失的形式为热能。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能量。(3)g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4)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能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农田生态系统可通过人工除草、除虫,减少能量流入到这些生物中,从而使
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点睛】识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获取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