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239.000 KB
  • 2024-09-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doc,共(19)页,239.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8e5198ab428fab0746bd85f9c775e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A.精耕细作农业出现B.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C.铁犁牛耕的推广D.井

田制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选C;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不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排除A;土地私有制是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

息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结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解答。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B.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

的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近代前夜是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出现,故C项正确;ABC三项都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且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排除。3.研究表明,明代

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

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

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

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

D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

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

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5.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B.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C.哥伦布远洋

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

经济动因,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马可·波罗的吹嘘体现了当时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需求,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和经济要求,并不能说明美洲发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与印度没有直接关系,材料没有涉及印度的信息,故C项错

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6.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答案】A【解析

】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

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

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7.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经济学界兴起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认为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这体现出A.经济理论决定政府政策B.英国“世界工厂”

地位C.工业化改变了英国面貌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思想,让市场自我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根据材料中时间“18

世纪中叶以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即将开展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工业资本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政府政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不是单纯由经济理论而决定,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

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即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综上分析可知,当时的英国即将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8.1897年到1904年,美国出现了

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在8年间,被并购的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总额达69亿美元。下列对这次企业并购说明正确的是,企业并购A.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发展B.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C.提高了企业国有化程度D.适应了社会化生产需要【答案】D【解析】【详

解】本题考查企业兼并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行业内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资本,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控制能力。生产规模的扩大,新技术的采用,有利于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企业并购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格局的调整优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态度;C选项错误,企业并购是企业间的经济行为,不是企业的国有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

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

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10.读下表,对该材

料解读正确的是()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年代工厂占全国比重资本占全国比重工人占全国比重1937年19家0.48%305.2万元0.820705787人1.26%1942年546家20.56%16931万元8.8%33074人13.7%A.抗战促进西北工

业发展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C.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工业迁到西北,西北地区工厂数量、资本和工人占全国比重上升,西北工业得

到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国民政府调整工业布局是由于抗战所迫,并非主动调整,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不能得出西北成为工业重心,也不能得出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该表述不符合史实,C、D选项错误。故选A。1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

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给出的时间段是“一五”计划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重工业迅速发展。一五计

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过度发展重工业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平衡的;C选项说法片面,基本建设包括很多方面,材料仅仅说的是其中一方面;D选项没

有抓住材料的主要含义,材料并没有强调城市化的发展。【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名师点睛】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仿照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两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相似的举措,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问题。重工业都

是两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过度重视往往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苏联的问题就是农业出现问题,中国就是轻工业出现问题。这两个国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相似的阻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问题,而苏联经历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

取得相应的成效,结果最后苏联解体。12.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主张摆脱传

统经济模式的束缚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A【解析】【详解】该报告认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是普遍的趋势,说明该报告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资本主义

国家不应该拘泥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必被计划经济所束缚,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中报告探讨的是世界各国运用的经济手段问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B项错误。1990年中国尚未确立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目标,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没有必要专门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根据“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报告并不只分析了西方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13.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环太平洋经济圈迅速崛起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不是浦东开发

的背景;C选项错误,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D选项错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应有,庞杂

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答案】D【解析】【详解】《申报》中描述的辛亥革命后“西装东

装”,“应有应有”的现象,反映出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追求时尚成主流”,A项错误;“中西服饰难以共存”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15.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

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

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主权的部分丧失,与半殖民地色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黄包车对市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点: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发展状况16.“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

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人们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串门拜年方式到之后的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方式,这是由于网络通信手段的发达导致的,所以D符合

题意;邮政与电信合一的时代是在1949年开始的,故排除A;电信缩短的不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而是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故排除B;题干说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城市,也发生在农村,所以与城市化关系不大,故排除C。17.1930~1932年,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英国还和各殖民地、附属国结成“英镑集团”,采取共同保护关税政策。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A.步调一致,联合解决经济危机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整

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答案】B【解析】1930~1932年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各国提高进口关税的目的是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故B正确;各国提高进口关税只会导致关税大战,不利于解决经济危机,故

A错误;提高进口关税与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无关,故C错误;提高进口关税是限制进口,不是限制出口,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30~1932年……提高进口关税,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时期关税大战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

选项。18.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夜战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带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相互识别。因此,我们已为此提供了一种荣誉标志。”谈话中获得“荣誉标志”的合作人A.被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B.向

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C.须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的法规D.须吸纳广大失业人口以缓解压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获得“荣誉标志”的合作人指的是与国家合作的工业资本家。罗斯福新政企业须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的法规。C

正确;对金融行业要求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A错误;国家出资向农民提供补贴,不是企业,B错误;罗斯福新政规定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缓解失业压力,D错误。故选C。19.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道:“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

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A.减耕减产,降低农产品价格B.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C.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D.防止投机

,保障农民权益【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危机时刻政府还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其主要是为减少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产品出口和防止投机,故BD项错

误。20.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1981-1987年,英国政府

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A.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D.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答案】A【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

经济,70年代由于滞胀出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混合经济”模式,A正确;B是二战后到70年代;C是20世纪90年代实行;D是20世纪70年代。点睛: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

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21.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持续稳定的高速发限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克林顿“新经

济”的特点是A.实行“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政策B.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C.克服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顽疾D.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克林顿“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

支柱产业,B正确;克林顿“新经济”指导思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A错误;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C错误;克林顿“新

经济”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D错误。22.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既鼓励发择市场作用,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B.为斯大林

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但国家干预商业活

动,又限制了市场作用,反映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国家干预商业活动,不能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故排除A;斯大林模式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故排除B;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

的基本国情,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故D错误。2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

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因此

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的,所以经济危机未波及到苏联,排除A;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

,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范围过大,一五计划主要是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名师点睛】俄国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

,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

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4.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

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依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

失败;D选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5.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

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

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故可知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趋全面,答案为B选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勃列日涅夫时代未形成共识,A选项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D选项排除。26.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把多个国家拖入“国家破

产”的边缘。其中,北欧小国冰岛首当其冲,总理哈尔德已向国民发表“冰岛面临全国破产风险”之警报。此时,如果想在短期内获得资金,哈尔德应该A.向欧盟其他盟友寻求援助B.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C.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时产生的外汇资金需求,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欧盟的宗旨是促进欧洲的团结和推动欧洲统一的进程;协调成

员国在防务、武装力量和军工生产方面的政策,以增强成员国集体防御能力;促进成员国间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资助发展项目的长期贷款,促使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不

能实现“在短期内获得资金”解决金融危机,排除。故选C。27.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

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不是统一的国家,故A项错

误;启蒙运动以后,封建神学在欧洲就已经不占统治地位了,故B项错误;罗马法和欧盟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

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说明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28.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会议。如表为历史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这反映出()A.经济和安全问题一直受共同关注B.冷战后期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C.成员国存在共同利益是

合作基础D.发达国家仍然掌握会议主导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的各次会议中均以维护区域内部安全及加强经济交流稳定经济秩序为主要议题,反映了各成员国存在共同的利益是其合作的基础

,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安全问题受各国一直关注,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情况,看不出整个全球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29.下表

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茶叶”“天然橡胶”等,可知这些

国家都是资源和原料的出口国,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它们为了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组建了一些组织,故D正确;表格所列国际组织的出现与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无关,排除A;表格所列国际组织并非都是区域集团,排除B;C项错在“开始”,排除。

30.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

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A;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七国集团

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

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

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

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

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

的和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特点:由中央强

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答出四条即可,其它启示属于借鉴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同时是在农业合作化实施运用的可根据表达给

分。)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解析】第(1)问,“目的”,由材料信息“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特点”,由材

料“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农业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

体制”得出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第(2)问,“启示”由材料“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

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

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得出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

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等角度回答。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

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

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材料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推行由其倡导并控制的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加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不断加以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整理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

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举措。根据材料二及所

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地区:亚洲变化: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受西方侵略。(2)举措:①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②建立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因素:①绝大所属国家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③两极格局的瓦解扫清了障碍;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

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送者。【解析】【详解】(1)地区:根据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可知,亚洲。变化:根据材料“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

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方面看,当时的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从经济方面看,欧洲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从对外关

系看,欧洲对外殖民扩张。中国:从政治方面看,当时的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制度;经济方面,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政策方面,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际关系方面,中国受西方侵略。(2)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

主导下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具体措施有①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②建立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因素:根据材料“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可知,绝大所属国家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材料“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可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根据材料“‘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两极

格局的瓦解扫清了障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送者。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