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8)页,1.64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84d630333c89a5532f82f73717c1a1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石嘴山三中2022年9月高新教村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遗址有数百处。下列原始人,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其中已经学会用火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长阳人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元谋人、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的,而且学会使用火,①②正确,A项正确;蓝田人、长阳人都是新石器时代的,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2.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
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具有贮
藏功用的容器,反映出这一地区已经具备农业生产能力,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出土的是工具和容器等,无法反映剩余产品,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
D项。3.考古专家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某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够支持此结论的是A.遗存物品中发现刀抒、骨梭等B.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牲畜遗骸C.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D.墓葬中发现一些农作物遗存【答案】C【解析】【详解】阶级分化的表现之一是出现了贫富
差距,所以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差异明显能够说明出现了阶级分化,故选C;根据随葬品的种类并不能体现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排除ABD。4.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
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A.早期国家特征出现B.属于父系氏族社会C.女性地位高于男性D.尚未出现私有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大汶口丧葬文化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
侧,这都体现了男性地位,说明当时属于父系氏族社会,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文明,尚未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项;墓葬的葬式显示男性地位高于女性,排除C项;有陪葬品,说明已经出现了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
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
氏族社会确立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答案】D【解析】【详解】对多种动物形象神化的红山文化玉龙,“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D项正确;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排除A项;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排除B项;龙的形象只是多种动物的神化,不足以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6.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分出不同的氏族墓区。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5座随葬鼍鼓、七鼓。石馨
。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应是埋在同一墓地的某一大族或家族的几代人;而墓地北部,密集分布着的墓葬多为小墓、穷墓。这折射出原始社会末期()A.原始民主趋向崩溃B.阶级斗争愈演愈烈C.华夏认同已然显现D.土地
制度发生裂变【答案】A【解析】的【详解】龙山文化墓葬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贫富分化、阶层与等级差别,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旧的社会生活和原始民主管理正趋向崩溃,A项正确;仅墓葬分化不能说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愈演愈烈,排除B项;材料与华夏认同无关
,排除C项;土地制度发生裂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7.黑陶罐为盛储器,出土于墓葬中。它轮制规整,造型端庄,胎壁薄而均匀,通体黝黑发亮,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它属于A.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B.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C.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D.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黑陶是龙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存,故B项正确;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彩陶,排除A项;玉器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C项;玉冠状器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物,排除D项。故选B。8.传说中居
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A.炎黄子孙B.三皇五帝C.华夏始祖D.中华祖先【答案】C【解析】【详解】炎黄二帝被称为华夏始祖,
C项正确;A、B、D都不是炎黄帝的尊称,排除。故选C项。9.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A.分封制的初具雏形B.宗法制的基本形成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
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家天下”的局面出现,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故C正确;分封制雏形出现于夏朝,但题干未涉及分封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宗法制基本形成于西周,排除B项;奴隶社会取代原
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10.“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
要是()A.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C.“私天下”取代“公天下”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前后,最高执政者从原始社会时期实行“禅让”制的部落联盟军事
首长演变为“专制君王”,主要是因为“公天下”被实行世袭制的“私天下”取代,C项正确;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变化与该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并非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发生变化的
原因,排除B项;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占较大比例,用于饮酒的有爵、觚(gū)、觯(zhì),温酒的有學(jiǎ)、觥(gōng),盛酒的有卣(yǒu)、壶、尊、彝,贮酒的有罌、瓿(bù)等。这说明商代()A.青铜文化灿烂B.阶级矛盾尖
锐C.手工业门类单一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商代出土文物中,有多种类型的酒器,这说明当时的青铜器制作水平较高,青铜文化灿烂,A项正确;酒器种类无法说明当时阶级矛盾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列举了青铜器,无法得出手工业门类单一,排除C项;商代并未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选A项。12.“和传说时代相比,早期国家的特点主要在于:世袭王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以部族联合或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进行国家管理。”下列在商朝实施的制度有()①分封制②内外服制③井田制④宗法制A.②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
材料结合早期国家的特点,可知商朝政治上实行内外服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②③C项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13.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铖特别大,一件重8
.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B.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D.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
有100多件兵器”,可以看出商代的青铜铸造工艺先进,手工业水平高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朝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崇尚武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代的文字系统,排除D项。故选B项。14.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时的青铜器之一,内底铸铭文1
2行122个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通过何尊铭文我们可以了解()A.中华文明的起源B.私有制的起源C.西周初年的状况D.战国诸侯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早期周成王”并结合所学知识,何尊的铭文主要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决定
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体现了西周初年的状况,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应在上古时代,并不在材料中所述的西周初年,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武王灭商后的政治安排,并不能体现出私有制的起源,排除B项;何尊是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并
不是战国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C项。15.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今天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B项正确;夏朝尚未有文字的发现,A项错误;西周和东周的金文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CD两项不符合题意。16.商周时期,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是()A.地主土地私有制B.小农土地所有制C.土地公有制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在本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地主土地私有制直到战国时期才确立,排除A项;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不存在小农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土地公有制并非商周时期的
基本土地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7.西周虽处于夏、商和秦汉之间,但从国家结构的类型上讲,夏、商、西周应为一体、一型,即早期国家的联邦或邦联型松散结构阶段。造成这一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A.统治区域的辽阔B.
地形地貌的阻隔C.生产力发展水平D.土地制度限制【答案】C【解析】的【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与夏、商一样,属于邦联型松散结构。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正确;“
统治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制度”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18.《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与材料描述最终导致()A.武王伐纣B.国人暴动C.
共和行政D.西周灭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描述的是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D项正确;武王伐纣的结果是西周建立,排除A项;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是周厉王引发的,排除B、C项。故选D项
。19.史学家通过对两周墓葬用鼎制度的研究,发现西周前期存在相对应的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自有一套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对应的五等爵的制度,即公、侯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体现了周初()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
宗法的礼制观念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是靠宗法制度来维护政治统治的,为了强调宗法关系,特别重视墓葬用鼎制度。两套严格对应的用鼎制度,无疑意味着当时的贵族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用鼎礼乐制度,处于非常严格的状态。据此可知,C项正确;A
、B项在题干情境中没有体现,排除AB项;“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度,题干情境记述的不是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20.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其显著的时代特征是()①社会大动荡②经济大发展③民族大分裂④制度大
变革⑤文化大一统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⑤【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不断,因此社会动荡,但是这一时期生产力进步,经济得到大发展,同时各国变法,社会制度发生变化,①②④正确,B
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而且文化尚未实现大一统,③⑤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1.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
迁认为A.诸侯纷争激烈B.华夷观念有别C.习俗礼仪各异D.华夏同源共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体现的是华夏同源共祖的思想,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2.春秋战国
时期,上起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士人多言“天下”。《老子》一书中“天下”二字出现六十多次,《韩非子》中“天下”之辞达三百多处。这时期的“天下”观念A.目的是维护分封与宗法制度B.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C.促进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D.加剧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春秋
战国为大分裂时期,此时以“天下”为视角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故选项B正确;《韩非子》一书旨在论述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A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概念,故C错误;“天下”观念是一体化观念,故D错误。23.据统计,春秋至战国
早期出土的铁器有130件左右,属兵器的有剑、矛等;属工具的有斧、锛、凿、锤等;属农具的有番、缨、锄、镰等;属用具的有削、带钩、锥等;此外还有鼎和牌饰等。据此可知,春秋至战国早期()A.铁农具在全国推广B.铁器的质量较高C.手工业的分工细密D.铸铁业较为发达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至战国早期出土的铁器有130件左右”可知,春秋战国早期,冶铁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兵器”“工具”“农具”“用具”“还有鼎和牌饰等”。这表明当时铸铁业较为发达,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铁制器具种类多,但体现不出在全国的推广的情况,排
除A项;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质量高低和分工情况,排除B、C两项。故选D项。24.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13000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5
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A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C.人口剧增保障了军队扩需D.当权者意愿左右军队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从商朝到战国,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
发展后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因此军队规模才能不断扩大,B项正确;时局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当时人口并不会剧增,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5.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各国争相变法B.出现了百家争鸣C.铁犁牛耕出
现并得以推广D.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时期,春秋战国后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都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而战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这
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上都出现了重大变化,政治上诸国争霸和兼并、各国争相变法;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上百家争鸣。故可知AB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D项错误,故选D项。26.商鞅变法
规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这表明商鞅实行()A.什伍连坐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戮力本业”是指要努力的进行农业生产,是重农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到什伍连坐、奖励征战和推行县制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27.公元前356年进行的商鞅变法因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且行之有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君主专制B.维护井田制度C.宣
传儒家思想D.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提升秦国实力,D项正确;君主专制此时还未出现,排除A项;井田制度是商鞅废除的制度,排除B项;商鞅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C项。
故选D项。2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A.春秋争霸B.变法运动C.百家争鸣D.战国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
时期,是思想领域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C项正确;A、B、D三项不属于思想领域内的变化,排除。故选C项。2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
阳合和”),此句蕴含的思想包括()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逍遥自由”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④“无为而治”A.①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归纳为“道”是世界根本,①符合题意
;“阴阳”,“阴阳合和”体现了阴阳既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合的,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项;“逍遥自由”体现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在材料中未涉及,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
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在材料中未涉及,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0.春秋时期,某一学派重视西周的礼乐传统,推崇周公,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该学派是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礼乐传统”、“推崇周公,重视血亲
人伦”等信息可知该学派应该是儒家学派,故选B;墨家、道家和法家都与“推崇周公,重视血亲人伦”不符,排除ACD。31.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什么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A.相生相克B.相生相胜C.互进互约D.互相转化
【答案】A【解析】【详解】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体现了相生相克的理论,A项正确;相生相胜、互进互约、互相转化与五行关系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32.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家代表()的A.封建君主利益B.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C.下层平民利益D.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主张,其代表社会下层平民利益,C项正确;墨家并不代表封建君主、没落奴隶主贵族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B、D项。故选C项。33.秦朝
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A.徭役繁重B.限制特权C.社会动荡D.法律严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法律严苛,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34.据《史记·平津
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各诸侯国的统治B.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答案】D【解析】【详
解】由材料“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可知,秦朝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人民摆脱了战国的分裂战乱而非各诸侯国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
不涉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秦朝统一使人民免受战乱,排除C项。故选D项。35.刘邦部下郦食其曾评价项羽道:“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这反映了项羽战
败原因是()A.残暴杀戮部下B.重视提拔下层士兵C.统治政策失当D.缺乏稳固的根据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可知,项羽不记部下的功劳,不进行封赏,
说明其统治政策是有问题的,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项羽残暴杀戮部下,排除A项;根据材料“战胜而不得其赏”可知,项羽并不能做到重视提拔下层士兵,排除B项;材料的没有涉及到根据地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36.西汉初年的各种制
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的政策是
严刑峻法,不恤民力,而西汉之初采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A项正确;BCD项是在汉武帝时期,不属于西汉初期,排除。37.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同时也采取了一个权宜政策,这个政策在他统治时期,勉强起些作用:但到了景帝时期,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
消极作用,影响对地方民众的统治,埋下隐患。“权宜之策”指的是()A.实行黄老之学思想治国B.减少中央的财政支出C.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D.减轻刑罚、徭役和赋税【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他为了巩固统治又对同姓子弟进行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
制度。该制度下封国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在景帝时期发生了七王之乱,C项正确;黄老之学治国、减少财政支出都不是所谓的权宜政策,更没有在景帝时期起到消极作用,排除A、B项;减轻刑罚、徭役和赋税也属于“与民休息”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38.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
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A.百家争鸣B.减轻赋税C.盐铁官营D.尊崇儒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反映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此,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项正确;“百
家争鸣”发生在春秋张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减轻赋税的内容,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39.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
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刺史是A.行政官员B.监察官员C.军事官员D.财政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ACD,B
符合题意。40.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D.促进了东
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得出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正确;“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
除BC。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和两幅图片,从中提取至少两项或更多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答案】信息一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化特点。说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多,分布广泛(具体举例亦可),但中原地区最为集中。信息二新石器时代发明了
原始农业。说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粒说明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信息三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艺术。说明: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了渔猎生活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也显示了中国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信息四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手工业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了半坡氏族早期人类已经有了制陶手工业,其中的彩绘工艺说明当时制陶手工业技术有较高水平。【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1可知,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了半坡氏族早期人类已经有了制陶手工业,其中的彩绘
工艺说明当时制陶手工业技术有较高水平,说明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手工业;根据图2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粒说明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说明新石器时代发明了原始农业;根据图3可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众
多,分布广泛,但中原地区最为集中,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化特点。【点睛】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候。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七国,才实行大分封。《史记》说武王首封
太公于齐、周公于鲁,恐不可信。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的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诸候。材料二周天子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上天付给他土地和人民,因此得行施所有权。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同姓众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确立金字塔型的统治结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说明古代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答案】(1)特点:以王族为主体。(2)结构: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3)特点: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等级森严。【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武王、周公
、成王先后建立七十一国,其中兄弟(周公的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诸候。”可知,以王族为主体。(2)结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3)特点:根据材料“同姓四十人,周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诸候。
”可知,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根据材料“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同姓众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可知,等级森严。43.读下列两幅秦统一前后时期的形势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
依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的条件。(2)秦统一后如此广阔的疆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呢?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有哪些?【答案】(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秦国通过商鞅变法
实现了国富兵强;百姓希望实现统一;分裂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秦国统治者励精图治,选贤任能。(2)管理方式:郡县制。举措: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焚书坑儒、修直道和驰道、实行什伍连坐制
度。【解析】【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战争不断,百姓希望实现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裂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从主观角度分析,秦国统治者励精图治,选贤任能。(2)管理方式: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焚书坑儒、交通方面修直道和驰道、社会管理方面采取实行什伍连坐制度。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统一后的秦朝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
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奸
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摘编自陈鸞《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说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归纳秦朝灭亡的原因。【答案】(1)表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进行封禅大典、严刑峻法、焚书坑儒。(2)原因:单纯实行严刑峻法;没有构建有效的意识形态;秦二世昏庸残暴,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的冲击。【解析】【详
解】(1)表现:根据材料中阿房宫、长城等信息可知,大兴土木;根据泰山封禅等信息可知,劳民伤财进行封禅大典;根据肉刑、焚书坑儒等信息可知,严刑峻法、焚书坑儒。(2)原因:根据材料“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秦二世继位后密织刑网,奸臣作祟、统治
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可知,单纯实行严刑峻法、没有构建有效的意识形态、秦二世昏庸残暴,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根据材料“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可知,农民起义的冲击。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
e100.com